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2年第4期目录
目录
3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王家嘴商代墓葬出土绿松石器
湖北省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9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出土绿松石器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湖北省博物馆
16 安阳陶家营遗址M12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0 金沙遗址出土片状绿松石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35 概说古代中国绿松石器的发展及其礼仪性
张昌平
45 略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
田剑波
53 殷墟贞人墓冠饰及相关问题研究
何毓灵 赵俊杰
61 中美洲古代社会中的绿色玉石
温雅棣 史永
71 从石家河玉器看长江中游玉文化对古蜀青铜文明的影响
王方
83 也谈曾公编钟与令方彝暨“康宫”原则问题
刘树满
88 试论吴地周汉改制青铜器——读《高淳出土青铜器》札记
郎剑锋 葛鹏云
96 论汉代漆器的价格及其生产和贸易——从刘贺墓漆笥、漆盾铭文谈起
蒋迎春
104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研究
刘玲 杨明星 狄敬如 姜炎 何琰
114 中墨绿松石嵌片制作技术对比研究
邓聪 许宏 赵海涛 Emiliano Melgar 邓学文 刘佳林 李建深
123 释甲骨文中的“嘂”
吴雪飞
127 清华简《封许之命》所载赏赐物略考
何晓歌
135 文明起源的理论之争——酋邦理论与古国理论对比研究
杨林旭
摘要
●考古发现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王家嘴商代墓葬出土绿松石器
湖北省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摘要:本文重新整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李家嘴M2、M3以及王家嘴M1出土的绿松石。三座墓葬出土的绿松石都属于嵌片,形制有长方形、椭圆形等,其中椭圆形嵌片应为兽面纹的眼睛。这说明三座墓葬嵌片组成的绿松石器可能组成兽面纹之类的装饰,具有礼仪性功能,是当时高等级贵族身份的象征。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李家嘴;王家嘴;商代墓葬;绿松石;高等级贵族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出土绿松石器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湖北省博物馆
摘要:绿松石器是盘龙城商代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常见的礼器。本文系统梳理了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1、M13、M17中出土的绿松石器。三座墓葬出土绿松石器数量多、类型多样,这些绿松石器与玉戈、铜礼器等共同体现墓主人身份地位,是盘龙城商代最高统治阶层的身份标志物。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绿松石器;高等级贵族
安阳陶家营遗址M12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市柏庄镇陶家营村北地,年代属中商时期。2021年4月在遗址的东南部发掘商代中期墓葬27座,其中M12位于这批墓葬的中心位置,保存完整,出土器物最多,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器、绿松石等共计37件,墓葬文化因素较为复杂。根据M12墓主人保存骨髂的锶、氧同位素检测,墓主人幼年生活在比安阳地区海拔更高或更寒冷的地区,应是第一批迁入陶家营遗址的人,且等级最高,是具有很高政治地位及军事职能的贵族或军事首领。
关键词:陶家营遗址;商代中期;M12;高等级贵族
金沙遗址出土片状绿松石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金沙遗址祭祀区内曾出土了大量片状绿松石,极有可能是镶嵌在其他材质器物上共同构成装饰物,过去对此类绿松石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梳理报道祭祀区IT8105、IT8106内出土的典型片状绿松石,以期探讨其性质与用途。
关键词:金沙遗址;祭祀区;片状绿松石;镶嵌装饰
●考古研究
概说古代中国绿松石器的发展及其礼仪性
张昌平
摘要:绿松石器和玉器有着相近的物理和社会属性,且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元素。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绿松石器的发展,经历了串饰、礼器、粗装饰、精装饰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早期发展趋向礼仪化,较晚则趋向宝石化。除了二里头的绿松石龙、牌饰作为礼器之外,类似兽面构图的礼器一直延续到中商时期。绿松石的装饰性,不仅在早期国家阶段的礼器,在其他类别的绿松石器,也一直表现出礼仪性。
关键词:绿松石;发展阶段;工艺形态;礼仪性
略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
田剑波
摘要: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制品,包括非镶嵌制品和镶嵌制品两类。两遗址绿松石制品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的祭祀或礼仪性遗存中。三星堆遗址的绿松石制品约为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中晚期,金沙遗址的主要为商代中晚期,时间上有一定重合。两遗址的镶嵌绿松石铜器和漆器,不见容器,以牌饰及动物形象为主,将精细打磨的绿松石片镶嵌于器物之上,与二里头至中商时期的镶嵌绿松石工艺比较接近,尤其与二里头遗址和盘龙城遗址相似。此外,成都平原的绿松石珠饰也可能受到川西高原乃至甘青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绿松石;镶嵌;二里头至中商时期
殷墟贞人墓冠饰及相关问题研究
何毓灵 赵俊杰
摘要:实验室考古给田野考古发掘带来新的突破与契机。经重新梳理发掘资料及清理发现,殷墟王裕口南M103贞人墓出土的绿松石镶嵌条带状饰件是冠饰的重要部件,这在殷墟并非个案,装饰华丽、形体高大的冠饰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关键词:殷墟;贞人墓;冠饰;绿松石镶嵌条带状饰件
中美洲古代社会中的绿色玉石
温雅棣 史永
摘要:绿色玉石在中美洲古代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古典时期的奥尔梅克文化和古典时期的玛雅文化使用莫塔瓜河谷的翡翠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后古典时期随着美国西南部绿松石矿的开采和远距离交换的频繁,墨西哥中部及南部开始大量出现绿松石镶嵌器物,阿兹特克人熟练掌握绿松石镶嵌技术,通过精巧地运用绿松石的色泽变化,将绿松石嵌片组成带有象征内涵的主题画面,表达精神信仰,并运用在祭祀等仪式中。
关键词:绿色玉石;绿松石;中美洲古代文明;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人
从石家河玉器看长江中游玉文化对古蜀青铜文明的影响
王方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石家河出土玉器,特别是玉雕人(神)头像及石家河文化出土的其他相关器物,对比长江上游古蜀青铜文明的器物,进而论述长江流域早期文化之间的文化渊源及其文化发展。
关键词:石家河玉雕人像;长江中游玉文化;长江上游古蜀青铜文明
也谈曾公编钟与令方彝暨“康宫”原则问题
刘树满
摘要:唐兰的“康宫”原则是有关西周青铜器断代的一项基本原则,意义深远。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鼓腹方彝的分期断代,确定令方彝的型式类型,从而推定了令方彝为昭王时器。曾侯墓地曾公编钟的出现,虽然引发争议,但并不足以否定“康宫”原则的合理性。
关键词:曾公编钟;“康宫”原则;令方彝;考古类型学
试论吴地周汉改制青铜器
——读《高淳出土青铜器》札记
郎剑锋 葛鹏云
摘要:近期出版的《高淳出土青铜器》一书,公布了经过改制的2件鼎和1件鐎斗,前者时代为春秋早期前后,鼎足经过锯截,使之成为具有吴地特色的“矮足鼎”,生动展示了硬性的“物”如何为柔性的“文化”或“地域传统”所改造;后者的时代为东汉时期,残断的柄部及其附近以铜片铆接的方式进行了修补,该工艺在技术细节上存在“半壁”“透壁”之分,其组织形式、行为地点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淳;青铜器;矮足鼎;铜片铆接
论汉代漆器的价格及其生产和贸易
——从刘贺墓漆笥、漆盾铭文谈起
蒋迎春
摘要:本文在分析刘贺墓漆笥、漆盾所书铭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简牍资料与考古发现的漆器实物,探讨了汉代漆器的价格及生产、消费、贸易等问题。汉代漆器主要存在两大定价体系,即中央及诸侯国工官体系与市场体系,前者漆器生产基本不考虑市场因素,产品也极少投放市场,对汉代漆器的市场贸易影响很小;后者以民营漆工作坊为主力军,也包括部分郡县官办漆工场,其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定价合理,是消费和贸易的主体。漆器是汉代大宗日用消费品,社会需求旺盛,生产规模可观,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刘贺墓;汉代漆器;价格;生产;贸易
●科技考古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研究
刘玲 杨明星 狄敬如 姜炎 何琰
摘要:本研究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宝石学、光谱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已建立不同成因、矿区及矿带绿松石的产地区分方法对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产源研究后,认为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主要来自鄂豫陕矿区的南矿带,即湖北十堰和陕西白河一带,另有少部分来自鄂豫陕矿区的北矿带,即陕西洛南和河南卢氏一带。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绿松石;产源
中墨绿松石嵌片制作技术对比研究
邓聪 许宏 赵海涛 Emiliano Melgar 邓学文 刘佳林 李建深
摘要:本文探索中美洲与我国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镶嵌技术传统。中方曾实地考察北美洲西南部查科峡谷绿松石作坊遗址。合作者之一是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Great Temple of Tenochtitlan)出土绿松石作坊的发掘及研究者。中墨双方合作,开启了太平洋两岸早期绿松石制作工艺对比研究的尝试。二里头绿松石制品工艺的研究,为认识我国早期国家社会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墨两地考古资料,对镶嵌绿松石制品和绿松石作坊的对比,并以湖北云盖寺绿松石原料嵌片实验的制作,揭示绿松石制品在早期文明的世界性意义。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绿松石嵌片技术;对比研究
●古文字研究
释甲骨文中的“嘂”
吴雪飞
摘要:甲骨文“万作庸丩”“惠庸丩” “丩鞀”等卜辞中的“丩”当读为“嘂”,是一种大埙。出土实物中可以见到西周这种自名为“嘂”的大埙。商代晚期的埙往往大小成对出土,而其中的大埙即这类称为“嘂”的乐器。
关键词:甲骨文;嘂;埙;乐器
清华简《封许之命》所载赏赐物略考
何晓歌
摘要:本文结合青铜器铭文资料,全面梳理清华简《封许之命》中的赏赐物,将其分为玉器和鬯酒等祭祀降神之物、车马器、青铜礼器等三类,探究简文中器物的名称和组合关系,并将它们与部分传世文献中的赏赐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认为,《封许之命》简文最初的成文年代(包括受命事件、赏赐物品等的年代)是西周早期,但在流传过程中,受到西周中晚期册命金文和春秋时期金文用语的影响有所改写,其抄写年代在战国中晚期。
关键词:清华简;《封许之命》;赏赐物;金文;青铜器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高一致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