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19年第4期目录
3 湖北郧县肖沟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13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9、M20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4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7、M16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6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7 龙山时代的三个丧葬传统
韩建业
52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魏继印
61 礼州晚段遗存相关问题研究
杜战伟 李奎
70 从商王朝晚期对东方地区的经略看夷方地望
燕生东
78 新见义尊与义方彝
韩炳华
84 谈新见义尊、义方彝的年代及装饰风格
张昌平
90 苏家垄M85的年代与文化特征略论
徐少华
95 魂归于墓:中古招魂葬略论
李梅田 李童
104 明镇国将军朱祐柯及夫人墓志铭浅析
张靖
109 平均预期寿命及生命表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宋先杰
116 湖北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锈层结构研究
刘薇 李玲 卫扬波 陈建立
127 新见秦地名封泥考释(十则)
王伟 童志军
133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释文商补六则
杨耀文
137 广西平乐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陶水田、羊圈和陶船
龚世扬 鄢成林
141 黄梅五祖寺塔林石塔
方天宇 方若晗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郧县肖沟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摘要:肖沟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安阳镇肖沟村,2012年5~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一批朱家台文化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遗存,为研究丹江库区新石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肖沟遗址;朱家台文化;煤山文化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9、M20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9、M20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M19出土铜、玉、陶等随葬器物共232件,M20出土铜、玉等随葬器物75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19、M20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19为鄂侯墓,M20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M19、M20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夏饷铺鄂国墓地;M19;M20;鄂侯墓;鄂侯夫人墓;春秋早期早段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7、M16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7、M16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间距3米。M7出土铜、玉、漆木等随葬器物共309件,M16出土141件。根据墓葬位置形制、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7、M16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7为鄂侯墓,M16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中段。M7、M16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夏饷铺鄂国墓地;M7;M16;鄂侯墓;鄂侯夫人墓;春秋早期中段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处于墓地西部,虽遭破坏但仍出土了重要的随葬器物,铜、玉、漆木器等共45件,其中铜器31件。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青铜礼器铭文等判断,该墓为鄂侯夫人墓,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M1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夏饷铺鄂国墓地;M1;鄂侯夫人墓;春秋早期晚段
●考古研究
龙山时代的三个丧葬传统
韩建业
摘要:在公元前3千纪后期至2千纪之初的龙山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存在三个丧葬传统,即富贵并重的海岱传统、重富轻贵的江汉传统和重贵轻富的中原传统。这三个传统的涵盖地域,恰好与所谓中国上古“三民族”或传说时代部族“三集团”的分布地区相对应。
关键词:龙山时代;丧葬传统;文明模式;古史传说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魏继印
摘要: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关键词:高城城址;分期;年代
礼州晚段遗存相关问题研究
杜战伟 李奎
摘要:礼州遗址位于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发掘于1974~1976年。将礼州晚段遗存与该遗址出土的其他遗存区分开来是近些年来的研究,学界对其尚存在较多争议。通过与西北地区齐家文化的对比研究,本文将礼州晚段遗存的年代推定为公元前1500年前后,下限可能进入晚商。其应是齐家文化在中、晚期强烈扩张的态势下,沿着青藏高原东麓南下传播至安宁河流域,吸收部分本土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最后,据西南地区发现的具有齐家文化因素的遗址点,大体勾勒出两条齐家文化向安宁河流域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礼州遗址;齐家文化;年代;文化传播
从商王朝晚期对东方地区的经略看夷方地望
燕生东
摘要:东方地区是商王朝晚期重点拓展和经营的区域。文化与殷墟文化关系密切,与当地文化二元对立;这里人口密集,聚落发展稳定,高等级聚落和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贵族与军队首领数量较多,驻扎在晚商文化分布区边界的醜、举、史等多个族氏还参与了征伐夷方战争。结合卜辞和商周金文的记录与相关研究,夷方地望应该在晚商文化分布范围以外、岳石文化后续文化的会泉庄和芝水二期等类型分布范围内。
关键词:晚商;夷方;会泉庄与芝水二期类型
新见义尊与义方彝
韩炳华
摘要:义尊与义方彝是山西省公安机关最近追缴回的两件重要文物。铭文记载西周武王赏赐给义贝,义为父乙铸造了这两件器物。其中铭文中丙族可能与灵石旌介晚商墓地的丙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件器物对于研究商周之际殷遗民的迁徙、西周初年政治制度、西周历史与铜器断代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义尊;义方彝;丙族
谈新见义尊、义方彝的年代及装饰风格
张昌平
摘要:义尊和义方彝是继利簋之后又一组记载周武王事迹的青铜器。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记载当朝周王的活动时,都是用泛称的“王”特指当朝周王,因此义尊这两件青铜器铭文中“武王赐义贝”的武王,应当是以谥号追称先王,作器年代在成王时期。通过梳理兽面纹的源流,可以看出义尊和义方彝上的主体纹饰较为特殊,属于早商以来兽面纹传统的终结,同时尊与方彝组合又开启了西周中期列器制度的先河。
关键词:义尊;义方彝;铭文;作器年代;兽面纹
苏家垄M85的年代与文化特征略论
徐少华
摘要:京山苏家垄M85年代在春秋中期的早晚段之际或略晚,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620年左右或偏后。从墓内未见兵器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位女姓,再结合簠内壁“宋子□”铸器的铭文分析,或是由宋适曾的一位低等贵族夫人。墓中除了纹饰精致且较特别的铜簠之外,还应包含其他来自宋国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苏家垄墓地;M85;年代;曾国
魂归于墓:中古招魂葬略论
李梅田 李童
摘要:招魂葬主要盛行于东晋和唐代,是一种针对非正常死亡而遗体不可得者的特殊葬式,以特殊方式体现了墓葬的藏形和安魂功能。墓葬功能的改变是招魂葬出现的重要原因,汉代以后墓葬和宗庙、祠堂一样成为安魂之所,墓葬既可藏形,亦可安魂。招魂葬在图像配置、礼仪空间以及墓志等方面存在一些有意而为的行为。
关键词:招魂葬;藏形于墓;安魂于庙;祭祀空间
明镇国将军朱祐柯及夫人墓志铭浅析
张靖
摘要:明镇国将军朱祐柯及夫人墓志铭记载了襄藩镇宁府镇国将军及夫人的生平事迹、家族世系,进一步丰富明代襄王府家族历史的研究内容,填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
关键词:镇宁府;镇国将军;朱祐柯;墓志铭
●科技考古
平均预期寿命及生命表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宋先杰
摘要:平均预期寿命是人群死亡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平均预期寿命的概念以及生命表的编制原理,然后以王因遗址为例介绍了生命表的编制方法,同时结合存活概率函数阐释了平均预期寿命的数学意义,最后讨论了平均预期寿命研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前景,以此从史前及历史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死亡年龄统计数据中提取更多可靠的人口学、体质人类学等信息。
关键词:平均预期寿命;生命表;存活概率;生存函数;王因遗址
湖北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锈层结构研究
刘薇 李玲 卫扬波 陈建立
摘要:本文利用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类型和锈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青铜器锈层结构包括两种类型:Ⅰ类锈蚀保留了器物的原始表面,一般包含表层沉积层、非金属层、过渡层及晶间锈蚀。非金属层厚约8~57微米,表面可观察到原金属组织“假晶”,主要成分为锡石(SnO2)及其他铜烟;过渡层α相优先锈蚀,(α+δ)共析体保留下来;Ⅱ类锈蚀呈瘤状,原始表面被严重破坏,可分为两层,表层呈浅绿色,内层呈红褐色或蓝绿相间的层状结构,主要由锡石、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组成,内外层各组分比例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两种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叶家山;锈层结构;SnO2;Ⅰ类锈蚀;瘤状锈蚀
●古文字研究
新见秦地名封泥考释(十则)
王伟 童志军
摘要:本文对秦封泥中新出现的安陵、安陆、濒阳、孱陵、成固、池阳、杜阳、杜南、高陵和郃阳等地名进行考释,补充和订正了《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的错误和疏漏,明确了部分秦县设置的时间,扩充了秦置县的数量,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秦置县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秦封泥;地名;政区;秦置县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释文商补六则
杨耀文
摘要:本文在诸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简封检六正面第六行的“所”字、木牍二二正面的“故事”、简三一正面的“主事”、木牍五五背面的“直(值)”、簡七六正面的“顷”和牍八六背面的习字“诺”等六处释文作了考释。
关键词: 东牌楼;东汉简牍;考释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执行主编:孟华平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凡国栋 段姝杉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郑伊凡
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天鹅村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