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18年第1期目录

摘要: 目录3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过去与现在——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的演讲赵辉12湖北郧县大寺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6湖北京山苏家垄墓群M85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4随州汉东东路墓地2017年考古发掘收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 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40下王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何强50试 ...


目录

3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过去与现在——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的演讲

赵辉

12 湖北郧县大寺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6 湖北京山苏家垄墓群M85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4 随州汉东东路墓地2017年考古发掘收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 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

40 下王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

何强

50 试论商周铜爵铸造传统与形制演变的关联

黎海超

54 晚商与西周时期墓道形制初识

种建荣 张天宇 雷兴山

63 楚高缶与楚公子高伐东夷——春秋晚期大铁盘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王恩田

67 西安南郊潘家庄秦墓地再分析

刘汉兴

74 “五祀”祀行、祀井考

杨颉慧

80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碧玉棺片应为棺体内饰考

葛明宇

89 沂水纪王崮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和料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王荣  郝导华  尹纪亮

101 江西上高蒙山遗址古代银铅冶炼技术研究

刘思然  陈建立  徐长青  Thilo Rehren

112 释《上博六·庄王既成》的“船”

宋华强

115 睡虎地秦简“波地”新解

谢坤

118 传统村落保护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优化设计研究

陈飞

124 “纪念石泉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纪要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126 对石泉先生治学历程的简略回顾与浅识

徐少华




 


摘要

●特稿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过去与现在

——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的演讲

赵辉



●考古发现


湖北郧县大寺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大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镇后殿村。2006年10月~2007年2月与2009年10月~2011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除获得了丰富的仰韶、屈家岭、龙山、战国、秦、宋、明清时期遗存之外,还获得了一批西周时期遗存,为研究早期楚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郧县;大寺遗址;西周时期


湖北京山苏家垄墓群M85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5~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京山苏家垄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墓葬一百余座,M85为其中一座小型土坑竖穴墓,出土陶器、青铜器及玉器等13件(套)。墓葬年代大致为春秋中期,丰富了苏家垄墓群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曾国及曾楚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苏家垄墓群;M85;曾国


随州汉东东路墓地2017年考古发掘收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 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



●考古研究


下王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

何强

摘要: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关键词:下王岗遗址;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汉水中游


试论商周铜爵铸造传统与形制演变的关联

黎海超

摘要:本文对商周时期铜爵的形制特点、分范技术、演变轨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铜爵的功能、形制和分范传统共同造成了其三足排列不均衡的特点,由此形成铜爵器身稳定性不佳的缺陷。在铜爵的器形演变过程中,器底横截面由椭圆向圆形不断转变,原因之一当是为了使三足排列不断接近等边三角形,从而增加器身的稳定性。这也为探讨类型学中关于器物形制演变的动因问题提供了一个实例。

关键词:商周铜爵;铸造分范;形制变化


晚商与西周时期墓道形制初识

种建荣 张天宇 雷兴山

摘要: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极为密切,墓道条数相同的墓葬,墓道形制是判断其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拐道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商系族群,使用喇叭形或弧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周系族群。周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墓葬时代有关,商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时代无关,而与墓葬规模有关。

关键词:墓道形制;等级;年代;族属 



楚高缶与楚公子高伐东夷

——春秋晚期大铁盘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王恩田

编者按:本文为王恩田先生生前给本刊的投稿。王先生生前对本刊一直支持厚爱有加,多次赐稿,今发此文以示真切缅怀。

摘要:楚高缶是1954年泰安县(今泰安市)东更道村出土,共6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特大铁盘。这7件器物分别埋在泰山主峰日观峰脚下、面对日观峰一字排开的7个长方形坑内,显然与祭泰山有关。6件缶中有两件刻有“右征尹楚高”铭文。楚高即沈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又称叶公,因镇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叛乱,一举成名。东夷即包括杞夷、牟夷、莒夷“三夷”等山东境内夷人的统称。牟夷位于莱芜境内,莱芜以富产铁矿著称。楚伐东夷意在掠夺铁矿资源。与楚高缶同时出土的特大铁盘应是在莱芜当地铸造的,春秋晚期能够铸造如此大型铁盘,是中国冶铁史上的重大发现。

关键词:楚高缶;叶公;东夷;特大铁盘


西安南郊潘家庄秦墓地再分析

刘汉兴

摘要:本文通过对潘家庄墓地墓葬的分析,依据随葬品的差异把墓葬分为四类,并对这四类墓葬在墓葬形制、墓葬方向、葬式、陶文、随葬器物的类别和组合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不同类别墓葬的墓主人之间有社会阶层或身份地位的差异,同时也暗示着潘家庄秦墓地的死者生前可能是属于不同人群或不同文化系统。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社会形态,属于同一个地缘组织,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地缘政治的发展结果。

关键词:潘家庄秦墓;陶文;墓葬;地缘政治


“五祀”祀行、祀井考

杨颉慧

摘要:“五祀”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祭祀,但自汉代起“五祀”应祀“行”还是祀“井”就一直争论不休。从考古资料来看,先秦时期的“五祀”祀“行”不祀“井”,“五祀”祀“井”始自汉代。汉代“五祀”的变化,是腊、蜡这两种祭祀在秦汉时期的混同造成的,造成这一变化的还有社会思潮、社会环境、语音相近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五祀;井;行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碧玉棺片应为棺体内饰考

葛明宇

摘要: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出土了一具精美的镶玉漆棺。镶玉漆棺出土时已完全残散,根据复原研究修复后为通体镶贴碧玉片版。笔者认为这样复原是不切实际的,本文通过对镶玉漆棺出土状况、构件以及与近年来发现的汉代同类葬具形制、构造、功能、性质等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楚王陵镶玉漆棺上的碧玉片应为棺体的内饰。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陵;镶玉漆棺;碧玉片;棺体内饰



●科技考古


沂水纪王崮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和料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王荣  郝导华  尹纪亮  

摘要:纪王崮春秋墓系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一号墓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器和料器。本文利用拉曼光谱、X−荧光光谱、显微镜和测色计等便携式仪器对这批文物进行了无损分析,结果显示92件分析器物中,透闪石玉器76件,玛瑙器7件,绿松石器1件,釉砂器8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它们的材质特点和工艺特征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纪王崮;透闪石;玛瑙;绿松石;釉砂


江西上高蒙山遗址古代银铅冶炼技术研究

刘思然  陈建立  徐长青  Thilo Rehren

摘要:江西上高蒙山遗址是一处宋元时期大型银铅生产遗址,历史文献对其兴废时间、岁课额、生产组织方式等有过较多记载,但就其银铅生产技术则未有记录。本文对蒙山遗址多个地点的冶炼炉渣进行研究,通过与世界范围内多处银铅生产遗址的炉渣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重建蒙山遗址东西两冶炼区的古代银铅冶炼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蒙山西区主要使用烧结-还原熔炼法冶炼含银铅矿石,而东区则主要使用铁还原沉淀熔炼法进行冶炼。铁还原沉淀熔炼法的技术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对含银铅矿进行死焙烧,从而减少银在这一步骤中的损失,提高银的提取效率。目前由于缺乏两区域冶炼活动的准确年代数据,尚无法判断两种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对遗址冶炼遗物堆积进行考古发掘与年代测定将为理解遗址空间布局及技术演进历程提供关键信息。

关键词:元代;白银;炼铅;铁还原法;技术选择




●古文字研究


释《上博六·庄王既成》的“船”

宋华强

摘要:《上博六·庄王既成》中表示舟船义的字当分析为从“舟”、“”声,读音与“蔡”相近,简文中可能读为“船”。

关键词:上博简;古文字;考释;舟船


睡虎地秦简“波地”新解

谢坤

摘要:睡虎地秦简中有“波地”一词,学者多读为“破地”,指“破土动工”。通过相关考释,本文认为“波地”当即“陂池”,指“壅筑堤防”。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波地;陂池


 


●交流


传统村落保护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优化设计研究

陈飞


“纪念石泉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纪要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对石泉先生治学历程的简略回顾与浅识

徐少华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执行主编:孟华平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凡国栋  蔡丹  唐斑  段姝杉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Trenton Wilson

                   郑威

英文审校:沈辰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天鹅村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