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17年第5期目录
3 湖北天门石家河谭家岭城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门市博物馆
28 大洪山南麓陶家湖—笑城区域系统调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民社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41 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刘辉
52 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试析
王芬
61 文化冲突论视角下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
桑栎
72 新石器时代两湖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
罗靖波
80 试析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存
丁风雅 郭梦雨
89 试论龙山时代的三棱镞
王清刚
98 重与句芒:石家河遗址几种玉器的属性及历史内涵
孙庆伟
103 田螺山遗址出土菱角及相关问题
郑晓蕖 孙国平 赵志军
108 高度腐蚀矿化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以济南魏家庄出土铁釜的保护修复为例
王浩天 张红燕 梁宏刚 霍海峻 韩宝宁
117 《灵王遂申》与春秋后期楚国的申县
郑威
124 长江中下游之交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成果——《黄梅塞墩》读后
张小雷
128 浅析简帛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李静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天门石家河谭家岭城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门市博物馆
摘要:2015年11月~2016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发现的石家河谭家岭城址北城垣进行局部发掘,确认该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而可能兴建于油子岭文化晚期,是同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聚落变迁以及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石家河;谭家岭城址;油子岭文化晚期
大洪山南麓陶家湖—笑城区域系统调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民社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大洪山南麓的陶家湖与笑城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是汉东地区城址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重要支撑。2013年冬季开展的以两座城址为中心的区域系统调查,旨在弄清两个区域遗址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相互关联。调查显示,两座城址共时于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代表了该区域聚落发展的第一轮高峰,在此阶段的两座城址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遗址群的中心位置,均表现出由内至外逐步扩大的发展趋势。二者的历时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笑城地区在历史时期经理了一个更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东周至汉代代表了该区域聚落发展的第二轮高峰。
关键词:陶家湖;笑城;区域系统调查
●考古研究
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刘辉
摘要:长江中游发现的17座史前城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它们由长江和汉水分割成三个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并沿江汉湖盆和洞庭湖盆边缘形成新月形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一区域与史前遗址的分布密集度及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达程度高度契合。根据城址自身的规模、面积、附属聚落及控制区域,形成超级城址——大中型城址——小型城址——普通聚落四级聚落等级体系,类似于“都—邑—聚”的结构模式。分析城址聚落群内部结构,则可分为核心圈层、控制圈层、势力范围三圈结构体系。这种以城址为核心的四级聚落等级体系和圈层结构,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已超越了方国(酋邦)阶段,进入了王国文明阶段。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史前城址;文明化进程;王国
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试析
王芬
摘要:位于江苏连云港市郊区的藤花落遗址,发现内外两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内圈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圈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发掘报告认为,内外两圈城址是同时并存的。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不确切,着重从内外城墙的层位关系、相关遗迹包含物的年代等方面,对藤花落内外圈城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内圈城址的营建时间可以早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偏晚阶段,使用期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外圈城址的营建时间约在龙山文化早期后段,一直使用到龙山文化中期偏晚。藤花落与邻近的日照尧王城和两城镇、五莲丹土等遗址发现的城址,在城墙结构、年代、内外城址的关系等方面基本一致。
关键词:藤花落;内城;外城;龙山文化城址
文化冲突论视角下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
桑栎
摘要:“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常常带有自身远比其他文化优越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催生新的文化模式和类型。冲突往往发生在文化的断层线上,文化的认同和差异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根源。本文以龙山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动态变迁为背景,从“文化冲突论”的视角着重考察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背后的原因。二里头文化城址出现在该文化不同时期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是其兴盛时期向外扩张的据点和攫取资源的中转站,也是衰弱时期坚守的最后底线,城址的最终飞起是文化格局改变的结果。
关键词:文化冲突论;二里头文化;城址;动态变迁
新石器时代两湖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
罗靖波
摘要:新石器时代两湖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人们,渔猎采集是主要的谋生手段,因此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也以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为主。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对环境认识的逐渐深刻,稻作农业成为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来源。这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也突破了低山丘陵的限制,逐渐进入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地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波动也在时刻影响着各时期的人类活动。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两湖地区;人类活动;环境
试析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存
丁风雅 郭梦雨
摘要:神墩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存兼具环太湖地区、宁镇地区与皖江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特点。虽然其早期部分遗存与骆驼墩遗址相类,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晚期以陶鼎为代表的遗存可归入骆驼墩文化。根据遗址第4层下墓葬间的层位关系及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将这批墓葬由早至晚划分为三组,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墓地的形成、布局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神墩遗址;分期;马家浜文化;墓葬
试论龙山时代的三棱镞
王清刚
摘要:龙山时期中原和江汉地区盛行一种尖部截面约为等边三角形,镞身为圆柱体,铤为圆锥形的三棱镞。其杀伤威力巨大,可能反映了战争的频繁。三棱镞的分布态势和扩散趋向为研究龙山时期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三棱镞;龙山时期;战争考古
重与句芒:石家河遗址几种玉器的属性及历史内涵
孙庆伟
摘要:在石家河等遗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以玉神像、玉人像和玉鸟等三类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但学术界对于这些玉器的来源及属性还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上述玉器题材均与少皞氏密切相关,其中玉人像即少皞氏首领重,重死后被尊为东方之神句芒,其形象为“人面鸟身”,玉神像和玉神鸟分别代表了句芒的两种面相。在“禹征三苗”过程中,少皞氏族众是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句芒”类玉器应是少皞部族将士在江汉平原的遗留物。
关键词:后石家河文化;句芒;少皞
●科技考古
田螺山遗址出土菱角及相关问题
郑晓蕖 孙国平 赵志军
摘要:田螺山遗址作为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自发掘以来,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程度一直是研究热点,伴随其发掘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得出了此阶段生业模式是基于采集渔猎,稻作农业仍为补充、且水稻尚在驯化过程中的观点。菱角的食用在河姆渡早期阶段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减少,到河姆渡文化二期晚期阶段几乎不再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推测先民们虽同时进行野生资源的采集和水稻种植,但是其比重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开始依赖于早期农业。
关键词:田螺山遗址;菱角;生业模式
高度腐蚀矿化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以济南魏家庄出土铁釜的保护修复为例
王浩天 张红燕 梁宏刚 霍海峻 韩宝宁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魏家庄遗址出土的一件腐蚀矿化且破碎非常严重的铁釜的保护现状的全面评估调查,在科学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针对其病害特征、病害原因和保护修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同时研究制定了针对高度腐蚀矿化且破碎严重铁器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并实施了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工作,最终恢复了其原本应有的外观,基本恢复了高度腐蚀矿化且破碎铁釜的完整形态,增强了铁釜的稳定性。使其达到了一种安全稳定且可供考古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的良好状态,从中探索出一种针对高度腐蚀矿化且破碎的铁器进行保护修复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高度腐蚀;矿化;出土铁器;保护修复
●古文字研究
《灵王遂申》与春秋后期楚国的申县
郑威
摘要:依据新发现的蔡侯班戈等新材料,本文确认了上博简《灵王遂申》一篇中的申应指申县,地望在今南阳市城区东北部,吕在申县之西的吕国故地。春秋后期,随着灵王的即位与迁民,申县的军事性质或许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楚灵王;申县;蔡侯班
●交流
长江中下游之交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成果——《黄梅塞墩》读后
张小雷
浅析简帛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李静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执行主编:孟华平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凡国栋 蔡丹 唐斑 段姝杉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郑威
英文审校:沈辰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天鹅村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