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研究
图书信息
《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研究》
作者:尹建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1
ISBN:978-7-222-22235-9
作者简介
尹建东,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2007)、《汉唐时期西南地区的豪族大姓与地方社会》(2013)、《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2016)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在《四川大学学报》《思想战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国区域社会史、西南边疆史、历史人类学等相关研究,并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史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辨析 /1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 /6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28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34
第一章
非均质性:西南边疆与边疆治理的地理生态基础
一、多样性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38
二、多元化的族群、生计与社会 /42
三、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央王朝开发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 /56
四、本章小结 /62
第二章
中心与边缘:汉唐时期西南边疆的开发经营与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
一、“中心”与"边缘”:疆域空间研究的理论视角 /63
二、汉唐时期的移民、设治与西南边疆开发的时空差异 /67
三、汉唐时期西南边疆地缘政治格局变动与区域性政治中心的转移 /82
四、本章小结 /103
第三章
政治结构与地方秩序:多元权力格局下西南边疆社会的控制形式
一、多元权力结构与区域政治体系的多样性 /105
二、汉代羁縻体制下的长吏、夷帅与边疆社会秩序 /117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姓为中心的权力关系与地方政治格局 /124
四、唐代南诏政权的政治体系与边疆社会控制 /136
五、本章小结 /159
第四章
“山坝结构”与族际关系:西南边疆族群社会的交往互动特点
一、山坝结构:族际交往的空间维度 /162
二、山地与坝区族群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发展特点 /165
三、山坝结构下的族群交往与互动 /174
四、超山坝结构与跨区域流动:宏观视域下的族际关系 /184
五、本章小结 /190
第五章
早期“内地化”及其局限:汉唐时期西南边疆社会变迁与整合的历史进程
一、内地化理论及其研究旨趣 /194
二、渐进与持续:经济内地化的历史进程及表现 /198
三、起伏与断裂:社会文化内地化的发展特点及走向 /214
四、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早期内地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其局限性 /233
五、本章小结 /240
结 语
阐释路径与思考方法:“多线历史”视域下的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变迁
一、西南边疆史研究中的多线历史视角 /242
二、汉唐时期西南疆域多元空间关系生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244
三、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的多重性 /246
四、汉唐时期西南疆域空间的形成及其发展变迁动力 /248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252
二、考古材料 /254
三、专著 /256
四、期刊论文 /266
后 记 /273
本书是2021年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研究(16BZS100)最终成果的修订稿。
有关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成绩斐然。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现代意义上的西南边疆史研究,与清末民初的边疆危机以及中国转型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杨成志、夏光南、凌纯声、陶云逵等为代表的国内部分学者,即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在此背景下,当时出版的一系列通论性的“边疆史”“民族史”论著,如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1938年)、夏威的《中国疆域拓展史》(1941年)、蒋君章的《中国边疆史》(1944年)、童书业的《中国疆域沿革略》(1946年)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的相关内容。不过总体而言,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王朝史”已大体上连缀出一条中国边疆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因此尽管后世学者在史学方法上予以了重大革新,但实际上仍延续了这一“通史式”的线性叙事模式。受此影响,当下西南边疆史的不少研究成果仍然是在较为宏观的边疆政治史、经济史、开发治理史等维度上展开的,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将边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治边实践过程,这一研究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基本范式。
为了能够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在课题设计之初就直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边疆开发治理活动中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边疆社会与中央王朝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是通过何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边疆社会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边疆开发治理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如何从更为动态有效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因素间的关联性?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较为匮乏,因此并不容易厘清上述问题之间明晰、连贯的逻辑关系,但是通过对相关史料及考古资料的详细分析、爬梳后,我们还是尽可能勾勒出汉唐时期西南边疆多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事后来看,这一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之间互动整合的关系,并促使我们采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传统研究予以进一步关照,而这也是为本书所秉持的反思性叙述框架设立的一个基点。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尝试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对区域社会权力结构、“中心一边缘”关系、“山坝结构”以及早期“内地化”等问题进行整体性阐述,力图揭示出环境与生存制度、文化系统与族群流动等因素在王朝治边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在理论方法上,全面检讨、审视了以往“中原冲击—边疆回应”社会发展动力模式的局限和不足,强调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地方—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疆域边缘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交往方式对王朝边疆建构的影响。这一研究路径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研究中叙事结构与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性,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开发经营西南边疆的模式特征和行为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前期成果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东方论坛》《贵州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等期刊,这些思考都是建立在学术界既有研究基础上的尝试性探索。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研究未足之处,不言而喻,有些方面甚至距前期的研究预设以及作者自认为的创新还有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完善,并真诚希望能够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本书得以出版,承蒙许多师友的支持和鼓励。这里特别要感谢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段金生教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郭飞平教授、黄彩文教授,民族文化学院茶志高副教授的鼎力支持。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段金生教授领衔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的大力资助,在此表示感谢!贾谦谦、汤成玉、李娜、金思琪、李琼琼、王智慧、张善闯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资料查找、书稿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谨致谢意!另外,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陶汝昌、陈迟编辑耐心细致地联系沟通与编校工作,也保障了书稿在较短时间内付梓,在此一并致谢!
2023年11月于昆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