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李东红 著《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版

摘要: 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版社:中华书局开本:32开页数:487作者简介绪论/1二 西南夷的汉族移民/9第一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夷族群及其文化/21第二节 邛都夷与大石墓文化/25第四节 滇国与“滇文化”/28第六节 徙、笮、冉眬、白马族群与石棺葬文化/39第二章 汉代在西南夷设置的边郡与属国/57第二节 汉代西南夷郡县制度的确立/59第三章 西南 ...

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李东红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4206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24-02-01
页数:487


作者简介

李东红,1965年生,云南洱源人,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理大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特聘教授。历任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出版社总编辑、图书馆馆长等职。美国宾州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学者,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特约研究员,泰国格乐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佛教考古、南诏大理学、考古人类学等。完成“白族文化与汉文化互动与构建”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出版《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乡人说事:云南凤羽白族村的人类学研究》《苍洱五百年》《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白族密教》等 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巴蜀以西以南”的广袤地域,以及生活在此区域内的众多族群被称为“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的开拓与治理,奠定了此后二千余年中国西南边疆政治稳固、多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西南夷故地保留了大量汉代物质文化遗物、遗迹与遗址。透过物质文化遗存,回顾其社会文化意义,可见汉代设治、交通、移民、汉文化、内地礼俗对西南夷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书旨在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民族志材料,多维度呈现汉代西南夷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揭示西南夷社会文化变迁转型的真实图景,阐明西南夷在汉代大一统国家制度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


目  录

绪论/1

一  何为西南夷?/2

二  西南夷的汉族移民/9

三  西南夷研究的基本学术问题/13

第一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夷族群及其文化/21

第一节  川南滇北僰人文化/22

第二节  邛都夷与大石墓文化/25

第三节  夜郎与夜郎文化/26

第四节  滇国与“滇文化”/28

第五节  嶲、昆明、叶榆夷及其文化/31

第六节  徙、笮、冉眬、白马族群与石棺葬文化/39

第七节  西南夷及其文化起源/45

第二章 汉代在西南夷设置的边郡与属国/57

第一节  秦对巴蜀、西南夷的经营与治理/57

第二节  汉代西南夷郡县制度的确立/59

第三节  西南夷郡县设治的时代特点与历史意义/79

第三章 西南夷交通与邮传系统的建立/89

第一节  秦蜀通道——巴蜀与关中的交通大道/91

第二节  河南道——巴蜀与西域之间的通道/94

第三节  巴楚道——巴蜀与荆楚之间的通道/96

第四节  南夷道与西夷道——巴蜀与西南夷之间的通道/98

第五节  博南道——西南夷通身毒国道/102

第六节  秦汉西南夷邮传系统的建立/104

第七节  西南大通道的价值与意义/109

第四章 西南夷早期汉族移民/113

第一节  有关西南夷早期汉族移民的学术讨论/113

第二节  吕不韦家族门人迁居蜀地、西南夷的故事/116

第三节  西南夷郡县设治与移民实边/120

第四节  治道、置邮传与移民/122

第五节  移民屯田/124

第六节  战乱与流民迁入西南夷/126

第七节  汉族移民与西南夷社会发展/131

第五章 汉代内地生活方式的传入/135

第一节  住屋与院落/135

第二节  仓房与水井/145

第三节  “俑”与汉代庄园生活/150

第四节  车马器及铜车马/156

第五节  炊爨用具/160

第六节  饮食器具/166

第七节  灯具/173

第八节  铜镜/176

第六章 西南夷族群结构的变迁/183

第一节  夷汉大杂居小聚居格局的形成/183

第二节  西南夷族群称谓的变化/185

第三节  新社会阶层“夷帅”“大姓”的产生/188

第四节  西南夷早期汉族移民与土著族群的融合/192

第五节  西南夷土著人群向巴蜀及内地的迁移/195

第七章 西南夷土著文化向汉文化的转型/199

第一节  设教讲学与汉文化传播/201

第二节  汉晋王朝纪年与年号的流行/204

第三节  使用汉朝的官防印信/207

第四节  政令通行汉文/217

第五节  以汉文书写西南夷族群历史与文化/222

第六节  金石碑铭通行汉文/224

第八章 汉代西南夷农业发展/243

第一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243

第二节  陂塘水田系统的发明与推广/251

第三节  考古发现的“陂塘水田”模型/254

第四节  牛耕在西南夷的兴起/268

第五节  两汉西南夷的人口增长/271

第六节  西南夷农业的发展/276

第九章 汉式器物在西南夷的本土化生产/279

第一节  铜洗的输入与本土化生产/279

第二节  西南夷生产的朱提堂狼铜洗/282

第三节  青蛉、邛都铜洗的发现/288

第四节  西南夷生产汉式青铜器的意义/290

第五节  西南夷汉式器物本土化过程分析/294

第十章 汉式葬俗在西南夷的流行/299

第一节  汉式葬俗传入西南夷/300

第二节  西南夷社会记忆中的汉式墓葬“梁堆”/306

第三节  考古发现的西南夷汉式墓葬遗迹/310

第四节  西南夷汉式墓葬的典型案例:霍氏壁画墓/321

第五节  西南夷汉式墓葬的文化特征与时空意义/326

第六节  西南夷汉式墓葬的族属、宗教意象与隐喻/340

第七节  西南夷葬俗变革的社会历史情境分析/347

第十一章 西南夷发现的摇钱树/355

第一节  摇钱树的发现与定名/355

第二节  摇钱树出土情况及其时空意义/357

第三节  摇钱树装饰纹样与图像/367

第四节  摇钱树的文化渊源/374

第五节  摇钱树的生产与流通/386

第十二章 西南夷祖源叙事与神话的变迁/389

第一节  西南夷土著祖源叙事/389

第二节  西南夷为“庄蹻之后”祖源叙事/391

第三节  西南夷汉族祖源叙事/393

第四节  西南夷土著神话的变迁/402

第十三章 西王母信仰在西南夷的流传/407

第一节  汉代西王母信仰/408

第二节  汉代西王母形象/409

第三节  西南夷流传的西王母信仰/412

第四节  摇钱树与西王母信仰/414

第五节  日月神、伏羲女娲与天门图像/418

第六节  西王母使者“神鸟送仙药”图像/421

第七节  “四神”信仰在西南夷的流传/423

第十四章 西南夷与中国早期佛教/429

第一节  汉文献对中国早期佛教的记载/429

第二节  佛教传入西南夷/436

第三节  西南夷考古发现的佛教造像/443

第四节  西南夷与早期佛教传播/458

结束语/463
主要参考文献/467
后记/479


后  记

汉代文献中常以“夷汉歌咏”一词描绘西南夷的社会生活,它是西汉武帝时期以来,西南夷从“四裔边疆”成为“夷汉”大杂居小聚居乐土的真实写照。笔者注意到,与西南夷相关的文物、文献,均指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主题。早年,我在为研究生讲授《考古学与西南民族研究》课程时,其中就有一讲名为“梁堆墓与汉族移民”,讨论的是汉晋砖室墓的考古发现与西南夷早期汉族移民话题。面对一茬又一茬学子,教学相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因之得以深化,并萌生了撰写此书稿的念想。这就是本项研究的缘起,以及《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书名的来由。
“梁堆”墓就是“汉式墓葬”,它保留、呈现的汉文化与内地礼俗,是汉代开拓、治理西南夷的物质文化遗产,它彰显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初期,汉族移民与西南边疆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中国历史的丰功伟业。然而,要揭示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与宏大的历史意义,既要突破碎片化的地域研究局限,更需要从多学科、多维度出发,找到支撑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民族志材料内在联系的底层架构。
常听人言,沉浸与究底,是学者的本性,也是基本的学术精神。资料是学术研究的根基,而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研究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于同好,笔者自甘寂寥,不闻窗外的喧嚣与热烈;热心文案,上穷碧落下黄泉,自得其乐。力求引用史料时不断章取义,尽力做到全面与系统;征引考古报告时,务求科学与精准。在事实呈现中,透物见人,阐明物象隐喻的社会文化意义;于史料诠释上,刨根问底,发现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情境。
学术论著的书写各有千秋,然而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契合,当为学界同仁之共同愿景。为达成此目标,笔者写作时常怀读者之心,无论是谋篇布局、文字叙事,还是材料的征引,多曾思索再三,用心推敲。如今文字屡易,书稿草成,但落笔之余,总觉难尽人意。学术研究之旅,实为其路漫漫的自我修行。
书末所列参考书目,除古籍文献、学术著作之外,还将引用较多的考古报告与研究文章依次列出,以示对前人学术成果的尊重。书中所引图片,多采自相关考古报告与研究论著,特作说明,谨致谢忱!
特别感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馆、昭通市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开放获取数字学术资源。感谢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罗华彤主任、樊玉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王毓川、赵元梁、吕余萍、董相等诸多学友的协助,感谢大理大学科技处提供的经费支持,使得书稿能够顺利出版。
2023年11月23日 李东红于昆明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