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北朝民族融合与文学互动
作者: 于涌
出版社: 廣陵書社
出版年: 2023-1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55421108
內容介紹:
該書以北朝民族融合為背景,探討北朝文學產生、發展、演變的文化基礎和互動因素。全書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探討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文化建構。1.從五胡政權對於佛教的崇尚入手,討論其對佛教傳播的促進作用。考察佛教在弘法起信過程中,對五胡政權在政治整合、文化發展、思想建設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理解佛教與五胡政權之糾合及相互利用之關聯,以及五胡政權在文化建構、民族身份、價值認同等方面做出的諸多努力和得失所在。2.十六國時期北朝的儒統延續,不在政權之建設,而在私學之傳承,表現在以儒生個體為中心的求學、教授、著述等方面,其與政權的關係雖是複雜多變的,但儒生始終保持對儒家信念的堅持,對儒家精神的踐行。使儒學雖在亂世,但未經斷裂,反而呈現欣欣向榮之局面。
第二部分以胡漢衝突切入,探討北魏民族融合進程中漢族士人在政權建設、文化傳承、以及文學格局中作用。1.漢族士人在北魏正統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漢族士人為實現中原秩序的重建,努力打破鮮卑大民族主義的觀念,將中華正統的衣冠穿在鮮卑統治者的身上,為此付出了諸多代價。2.在北魏漢化進程中,漢族士人逐漸扭轉拓跋族重武功輕文教的傳統,提出“文德與武功俱運”的主張,助力北魏鮮卑族實現漢化。3.崔浩和高允是北魏早期政治史、文化史中曝光率較高的士人,如果以太武帝為分界線,太武帝前期可稱之為“崔浩時代”,太武帝後期至文成帝、獻文帝可視之為“高允時代”。而從影響北魏漢化以及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高允又比崔浩的影響要大。
第三部分從異域與中原的交流互動視角,探討北魏民族身份的轉變。1.從墓誌的書寫入手,探究墓誌內容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文體特質,進而從仰慕魏晉風度、追求忠孝仁義、突出文武兼資幾個角度,剖析北魏鮮卑貴族在洛陽生活時期的心路歷程。2.作為北魏洛陽時代成長起來的中下層普通官吏,楊衒之思想中具有典型的國家意識和正統觀念,他通過《洛陽伽藍記》對洛陽佛寺的追憶為契機,抒發了對北魏的國家自豪感、民族認同感、政治興亡感,將北魏漢族士大夫在民族融合和南北交往進程中所形成的國家意識與正統觀念展現得淋漓盡致。3.北魏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後其民族心理發生較大變化,在克服對待漢化的抵觸心理後,其對異族不再是排斥和對抗,而是以吸納融合為主流。在駝鈴聲聲中,西域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草原鮮卑文化在洛陽頻繁交流,不斷碰撞,深度融合,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北朝民族融合時代。
第四部分探討民族融合下的北朝文學互動和影響。1.以南北朝時期雅俗之爭為視角,分析北魏文學趨向俗化的表現及成因。2.以《文鏡秘府論》所載為基礎,參合史籍,描繪出以四聲為中心的永明體在北朝的傳播與接受情況,對南北文學差異的表現和北朝對南朝的接受情況進行分析。3.在北朝樂府詩的研究中,北魏宣武帝時期張彝所獻的《上采詩表》尚未受到足夠重視。放在北魏巡省制度的視野下對張彝《上采詩表》進行考察,可以看出北魏對於樂府詩收集、整理的管道和途徑。結合張彝《上采詩表》與《梁書》所載北方降人的基本情況,可為解釋“梁鼓角橫吹曲”何以南傳等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向。
作者簡介:
于涌(1984— ),男,吉林省梅河口人,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河南文化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洛陽師範學院教學名師,青年骨幹教師。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項目1項、河南省社科項目1項、地廳級項目3項、河南省教改項目1項。出版專著《北朝文學南傳研究》,在《民族文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樂府學》《華中學術》等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
目 錄
第一章 整合與延續——五胡十六國的文化建構
第一節 “以教輔政”與五胡政權的文化整合
第二節 官學與私學之間:論十六國北朝的儒統延續
第二章 武功與文德——北魏民族融合的進程
第一節 北魏正統化進程中的漢族士人
第二節 從武功到文德:北魏早期漢族士人之文化策略
第三節 從崔浩到高允:北魏早期胡漢衝突下的文學互動
第三章 異域與中原——北魏民族身份的轉變
第一節 北魏墓誌中的華夏之風
第二節 《洛陽伽藍記》中的國家意識和正統觀念
第三節 北魏與西域之交往及西域文化對北魏的影響
第四章 傳播與互動——民族融合下的文學影響
第一節 雅俗之爭與北朝文學趨俗化表現
第二節 永明體在北朝的接受與傳播
第三節 張彝《上采詩表》與北魏采詩之風
參考文獻
後 記
後 記
本書是我對北朝文學研究的第二部專著,也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的延伸研究。自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北朝文學中思考探索,雖然間及東漢太學與漢魏文化,但主要在北朝中耕耘。2017 年我以“北朝民族融合與文學互動”為題申報了教育部青年項目,這本書就是教育部項目的結項成果。但由於承擔行政工作,時間上總嫌不夠充裕,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也不夠深入,最終形成這本不成熟的小書。其中幾篇文章發表在不同期刊,或在會議中宣讀,獲得諸多師友的指點和鼓勵,這讓我有了持續研究的動力。2023 年我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有了新的研究計畫和思路,正可以對之前研究中的不足加以彌補和完善。
在本書成書過程中,幫助最大的是我的導師曹勝高教授。自2007 年跟隨先生讀書,已逾十六載,雖為師生,卻已親似家人,先生對我的關愛之情沒齒難忘,今後只有不斷努力去回報先生。付林鵬、張甲子、耿戰超、張勁鋒、侯少博、陶國立、嶽洋峰、劉曉、趙金平、周志穎等同門,在師門交流中對書稿的部分文章也提出了修改意見。師門同學們畢業後雖然天南海北,但彼此念念不忘,日日牽掛,感情日益深厚。廣陵書社的編輯王丹女士是我的師妹,在讀書期間我們切磋琢磨、相互鼓勵,工作後不時相見,情誼悠長。王丹的工作細緻認真,一絲不苟,校對稿中滿滿的批註令我汗顏。如果沒有王丹的敦促和幫助,以我拖延之性情,本書將不知何時得以問世。
河南大學王宏林教授、西北師範大學馬世年教授、鄭州大學王允亮教授、河南師範大學陳鵬教授為書稿提出了具體的修改建議;杭州師範大學張樹國教授為我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指導;河南大學鄭學、馮珊珊伉儷也為本書的成書提供了幫助。此外,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王建國院長對我青睞有加,不僅在工作中提攜我,更在學術上鼓勵我、引導我,是真正的良師益友。科研處劉恒處長、王磊老師、趙雨皓老師,在本書撰寫中也不時敦促,幫助良多,對此感激不盡。我的研究生陳昕雨、宋丹、陳憶雯為本書核對了引文,在此一併致謝。
2023 年10 月19 日於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