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自1988年来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文献综述
自1988年来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 方建勇
(浙江键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余姚,浙江 315400)
摘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以来共录得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文献65篇,本文按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图书分类列出文献名称与提要,以供学界参考查询之用。
关键词:隋唐 五代 城市研究 文献综述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uthor is not entirely statistics, since 1988,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recorded a total of 65 literature research literature, including 46 journal articles, 12 degree papers, 6 papers, 1 book. Compared with other hot topics in the same historical period, although the total number of urban research papers in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was not much, the trend of publishing papers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s of the current (July 15, 2017) statistics, Output papers 9, to reach a peak.
The city of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subject of urban planning, function, management, canal, trade, society, class, population, life, history and archeology and other aspects. It is gratifying to note that Singapore, Japanese scholars, an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have expressed interest in the urban studie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is of modern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ui and Tang dynasties,Five generations,Urban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以来共录得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文献65篇,其中期刊论文46篇,学位论文12篇,会议论文6篇,图书1册。相比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热点课题,尽管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论文总量不多,但是发表论文逐年有增的趋势不减,截止目前(2017年7月15日)的统计,2016年单年产出论文9篇,达到一个高峰。
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课题涉及城市的规划、功能、管理、运河、贸易、社会、阶级、人口、生活、历史和考古等各个方面。值得欣慰的是,新加坡、日本的学者,以及海外的华人学者也对隋唐五代的城市研究表示了兴趣,这个课题实在具有现代和国际意义。
一、期刊
冯兵(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隋唐五代城市居民的节日与娱乐生活》,云梦学刊2017第38卷第3期 P111-117。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商品生产、流通、交换愈加频繁,都市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一支脱离农业生产的都市居民阶层队伍。都市节日、娱乐开始由宫廷流向民间。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川省社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 ,云南社会科学 2017第2期 P159-164。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以中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中唐以前,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四民分业”依然存在,传统城市所具有的强烈封闭性社会结构特征仍属明显,社会流动极为有限。
冯兵,黄俊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学习与实践 2017 第2期 P118-124。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开凿与运河城市勃兴相伴而生。运河改变沿线城市运动轨迹和方向,影响城市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及其分布、体系,以其特有沟通功能和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动力。
张冰瑶,罗彪(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址公园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森林项目)为例》,现代园艺 2016 第24期 P76。以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森林项目)为例,简述了隋唐洛阳城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森林项目)的设计发展模式以及其建成后对洛阳这座城市发展的影响。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隋唐时期城市营造制度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第31卷 第23期 P76-81。隋唐时期,传承并有所创新的城市营造制度臻于成熟。长安、洛阳及其影响下的地方城市营造制度、空间布局多受礼制思想与王权主义影响。城市规划主张“择地之中立都”“择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隋唐五代科举制与城市教育变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第43卷 第5期 P70-77。隋唐五代是中国科举考试创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段。其改变了魏晋时期以选举为主的人才选拔形式,将考试作为选士的主要方式,并与城市官学、私学共同确立了封建教育体制,培育了大量人才。
冯兵(四川大学)《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系统初探》,贵州社会科学 2016 第5期 P67-72。城市供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隋唐五代城市范围与结构得以发展,与城市水利较之前代明显进步,供水方式多样化存在一定关系。隋唐五代城市给水方式主要为河流给水、穿渠引水、池沼湖泊蓄水等。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十世纪以来隋唐五代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云梦学刊 2016 第37卷 第5期 P5-19。近年来,隋唐五代城市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者来自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重点有城市经济、坊市制度、城址选择、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城市居民等。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隋唐五代时期都市民族融合与城市发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第31卷 第4期 P93-99 。隋唐时期,多民族于都市的杂居和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移居城市的外来民族,无论出于家族发展抑或避乱迁徙,客观促成城市人口的增加,为都市发展带来劳动力、技术、资金、文化等新鲜血液。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战争与隋唐五代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甘肃社会科学 2016 第1期 P237-241。城市作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国家和地方权力、财富的象征,集中了人类智慧与文明,亦成为战争攻防双方重要目标与打击对象,隋唐五代战争对战区城市直接影响表现为基础设施破坏。
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中的产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第45卷 第1期 P97-107。六朝以来的江南城市经济,以商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到隋唐五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城市服务业开始兴盛,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隋唐长安城构建思想在城市布局方面的体现》,干陵文化研究 2016 P95-100。历朝历代对隋唐都城的记录与研究很多,著名者有《隋书》《唐六典》《两京新记》《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此外,《长安志》《雍录》《类编长安志》等方志以及《隋唐两京考》等也有详细记录。
余定(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城市核心区遗址公园规划创新研究——以隋唐洛阳城为例》,现代城市研究 2015 第12期 P94-101,109。位于城市核心区的遗址往往面临更大的保护压力。以隋唐洛阳城的规划为例,在“新旧共生、混合多元、公众参与、生态永续”的理念下,提出重塑隋唐洛阳城帝都风貌的三个策略,试图找到城市核心区遗址。
薛晓强《试比较隋唐长安城和日本平城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文化》,西江文艺(下半月) 2015 第12期。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和艺术不仅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在模仿隋唐长安城进行建设、吸收。
许菁斐(河南科技大学)《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以隋唐洛阳城为例》,美与时代(下) 2015 第6期 P53-54。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始终影响着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营建,古人以大的自然山水观来审视城市,将城市与自然完美地结合。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
张剑光,邹国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城墙修筑与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发展》,文史哲 2015 第5期 P146-164,168 。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墙的修筑。隋朝灭陈后,江南一些城市新筑了城墙。不过由于没有重要的战事,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修筑城池的景象。唐朝建立后,江南地区对修造城墙渐渐重视。
王涛,叶苹,付植林,许航(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浅析隋唐洛阳城城市轴线的发展》,四川建筑 2015 第35卷 第5期 P27-28。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其城市轴线经由隋唐两代发展,出现了一个由成型阶段到巅峰阶段的过程。
冯兵(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川省社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隋唐时期城市排水系统建构及其当代价值》,兰州学刊 2015 第2期 P66-71。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提供了人类生活安全保障。城市水利系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城市发展水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的转折时段。
吴宓芩《妹尾达彦教授<象征和机能:隋唐两京的城市规划>演讲纪要》,早期中国史研究 2015 第7卷 第1期 P137-143。
梁克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隋唐时期洛阳的人口变迁与城市兴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第13卷 第4期 P13-18 。隋唐时期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了洛阳人口的增减,隋初至大业五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隋末唐初人口的大幅减少,唐前期人口的恢复与增长,安史之乱后人口又大幅减少。
刘锦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隋唐时期大运河对江浙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运城学院学报 2014 第32卷 第4期 P55-58。中国的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凿和扩建,开通后漕运成为其主要功能。运河对便利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商春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开大运河对隋唐洛阳城城市功能的影响》,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第13卷 第3期 P1-7。从运河角度考察城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商业职能,试图从中揭示东都洛阳城在隋唐时期的城市面貌和经济状况,加深对隋唐时期东都洛阳的进一步认识。
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史林 2014 第1期 P47-60,189。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多层次的城市格局体系基本建立。江南区域内先后共出现了18个州级以上的城市,70多座县城。江南城市渐渐发生着一些重要的变化,无论是物质结构还是社会结构,生产和消费。
李京京(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3 第10期。
单彦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名镇研究所)《新时期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文化追溯思考:以隋唐长安城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空间形态比较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013 第20卷 第3期 P27-30。通过分析影响"隋唐长安城"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空间形态的各种因素,对比中国"轴向发展"与西方"有机发展"两种城市空间形态的成因及特征,提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差异。
张剑光,邹国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市政和社会管理》,江汉论坛 2013 第2期 P92-103 1。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迅速,与政府周密的管理措施有着重要的关联。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措施,可以分成多个方面。如在城市管理上,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城市房屋、城市卫生保洁等方面。
刘朝(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试论隋唐洛阳城洛水贯都的城市建设理念》,金田 2012 第7期。隋唐洛阳城,又名东都,城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肖金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遗产研究所)《大型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以隋唐洛阳城的实践为例 》,建筑学报 2012 第6期 P69-73 0。介绍隋唐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实践,设计将隋唐城宫城遗址的保护展示视为保护遗址、传达文物信息、表达城市历史格局变迁、重组城市风貌的综合性工作,在本体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专业保护与回馈社会。
蒋洪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成区中的城市历史轴线保护策略研究初探:以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为例》,城市建设 2011 第10期。城市历史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是稀缺有限的和无法再生的资源。
蒋洪彪《城市建成区中的城市历史轴线保护策略研究初探---以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为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第7期。城市历史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是稀缺有限的和无法再生的资源。
陈宁(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隋唐至今的重庆城市发展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第26卷 第4期 P68-70 。隋唐重庆城是一个地区性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至宋代生产力有了发展,开始向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城市渐进。其功能由以军事政治功能为主开始向包括商业功能在内的多种功能发展,重庆城市化过程。
辛夷《<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简介》,敦煌研究 2010 第4期 P73。为配合上海世界博览会,由樊锦诗主编的《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于2010年6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敦煌石窟艺术与敦煌文献中的大量历史文物资料来探讨隋唐城市文明的方方面面。
李令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第39卷 第4期。唐代学者普遍认为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横贯城际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干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
王才强(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建筑系)《隋唐长安、洛阳、平城、长冈和平安:一种东亚城市新模式的诞生》,建筑史 2009 第1期 P74-85 。城市建设在东亚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夏朝已出现了城市。中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有些乃是众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还有些则受到统治者或规划设计者个人意愿的驱动。
高长虹(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 第3期 P77-79,84。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点,有着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
温亚斌,刘临安,王赢(烟台大学建筑系;烟台大学建筑系;烟台大学建筑系)《隋唐长安城的“八水五渠”水系在今天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第34卷 第2期 P207-210。本文主要研究了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八水五渠水系,分析了长安城周围环绕的八条河流以及长安城内开凿的五条渠道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八水五渠水系对历史城市的保护意义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借鉴意义。
周明霞,仝红星《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华中建筑 2008 第26卷 第2期 P10-14 。该文论迷了隋唐洛阳城“象天法地”、“天人合一”、“跨河建城”、“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的“山水城市”建设历史经验,以及加强都城保护,防止都城风貌的缺失,构建和谐城市、艺术城市。
韩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与城市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西部考古 2007 第0期 P192-210 。地处黄河中游的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的重要城址之一。
韩升《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2003 第6期 P3-32。
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 2003 第4期 P49-67+189-190。士族存在形态和士族政治 ,是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唐代中期到宋代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 ,是随着士族社会的瓦解而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 ,根源于士族在乡在乡而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
王才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世界建筑 2003 第1期 P101-107。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
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第25卷 第3期 P37-43 。隋唐五代时期 ,两淮地区城市的发育与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着重介绍其中四点。其一、传统的大城市焕发新貌 ,发展成为龙头地位的重要城市 ;其二、在龙头城市的辐射下 ,淮河流域城市群迅速发展; 其三、 沿交通要道一批新的城市发育并迅速崛起。
陈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9级)《唐宋城市研究专刊(下)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第3期 P18-19 。
谢小平《隋唐:城市咋防盗 》,社区 2001 第1期 P42 。隋唐五代时期,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原有的城市更加繁荣发展,同时又兴起一批新的城市。当时,最著名的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广州、汴州(今河南开封)、太原、泉州、幽州(今北京城区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宋州(今河南商丘)等。
张光明,王赛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隋唐时期山东城市及商贸交通的发展》,东岳论丛 1998 第19卷 第4期 P88-92 。隋唐时期山东城市及商贸交通的发展张光明王赛时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山东地区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尤其是在城市经济和商业贸易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同时开辟了通向海外的交通航线。
潘京京《隋唐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第20卷 第2期 P22-30 。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闻名的宏伟工程,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存在恒久,功劳赫赫,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二、学位论文
马潘潘《隋唐时期扬州的城市兴衰及港航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 2014。
牛元莎《基于城市历史信息整合的资源体系建构:以隋唐洛阳城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2014。
尹姗姗《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2012。 隋、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兴盛的时期,长安作为隋唐两代的国都,成为了全国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心地区,乃至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本文以隋唐佛教的发展圣地——长安城为研究范围,以佛教寺院为研究对象。
李梅《隋唐至明清时期延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2011。历史城市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轨迹是认识今天城市发展状况的基础。延安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0。历史文化古城朝阳位于辽西丘陵地带的大凌河谷地,其西接华北,东连关东,是联系中原与东北的一处交通咽喉。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朝阳在三燕至隋唐时期,曾长期为辽西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商景芳《试论大运河对隋唐时期洛阳城城市商业功能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2010。
崔玲《隋唐长安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恶化之因果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 2009。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泾渭水系+快速干道生态廊道与西安大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关系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安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仅是由现代的城市建设活动所引起,水土流失的加剧也是重要诱因。
王意乐《隋唐长安城的城市水利系统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 2008。 论文从考察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隋唐时期的长安城的城市水利建设出发,希望能够将隋唐长安城的城市水利系统作一番解剖,了解它的设计思路、构造方式和开挖技术,并分析它在实际使用时所发挥的作用。
田莹《隋唐洛阳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在此建都,在其境内的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 里的范围内留下了五大都城遗址。
武强《隋唐五代时期淮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2008 。淮北地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同时也是受历代王朝重视的政治区域。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至隋唐五代时期又一次成为国家的重心之一,并又一次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武尊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居住区建设交通影响评价若干问题的研究—以隋唐。古灞桥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交通影响评价(TIA)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产生于美国,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1991年也开始了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交通影响评价的阈值、研究范围、交通量预测。
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2007 。开封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其发展演变有着与其它都城不同的特点。运河是开封的城市特点,也是它成为宋代都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三、会议论文
牛元莎,董卫(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信息转译的山水城市营造法则推演——以隋唐洛阳城为例》,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中国贵州贵阳 2015 。自然地形环境是传统山水城市营造的灵魂,脱离传统营造环境谈遗产工作的保护或在城市营造过程中不关注大山水环境均无异于空中楼阁。隋唐洛阳城建城对自然环境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要求。
贺从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隋唐长安城市研究综述》,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中国广东广州 2010 。自二十世纪初(隋大兴)唐长安的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隋大兴)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迄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述。
付胜刚,沈葆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城市建成区”型大遗址保护策略研究初探——以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城墙遗址保护为例》,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中国重庆 2010 。大遗址是古代文明遗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是稀缺有限的和无法再生的资源。
马建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隋唐京兆韦氏居所考:兼论士族的城市化》,“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 北京 2009 。官僚化、中央化是中古士族在隋唐间经历的重要变动,这一变动从士族生活空间的角度讲就是城市化.具体到京兆韦氏而言,其城市化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一是居所移入城内;二是坊望成为士人家世、出身的标志性称呼。
李令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临淄与先秦古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9年年会 临淄 2009。唐代学者普遍认为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横贯城间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干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
陈同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城市建成区大型城市考古遗址的整体保护规划对策研究: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2008年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 西安 2008。本文以正在编制中的《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成区大型考古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规划框架与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四、图书
樊锦诗主编《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84页 。本书对敦煌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文献和出土文物等进行挖掘、整理,从城市文明、城市居民、商业经济、衣食住行、学校教育、文学语言、宗教生活、娱乐生活、婚丧嫁娶、友好往来等各个侧面再现了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