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冯恩学:读《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有感
最近笔者盼望已久的《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出版,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翻阅,因为笔者编写的教材《宋辽金元考古》三校已经完成即将下厂印刷,担心教材中关于祖陵的介绍有什么错误以便更正。翻阅之中,勾勾画画,时有感悟,略记于下,与研读者共享。
一、资料呈现
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依内容与设定读者群进行体例的精心设计。全书共分五册,前三册是正文,后两册是彩版,内容多,体量大,从为读者服务,便于非考古人容易理解报告的角度,花费心思设计体例,体例创新有二:第一,主线从核心开始,向外逐次展开,读者拿到此报告,迫切想知道太祖陵概况,正文开篇的第二章第一节标题“辽太祖陵”,客观详细介绍了太祖陵墓的考古资料,之后,报告依次介绍太祖陵穴左右的陪葬墓,入陵园的黑龙门和玉膳堂等地面建筑遗迹,山脊低矮处修建的祖陵围墙,然后是围墙之外的龟趺山碑楼等外围建筑,最后是空间最远的守护陵区的祖州城,这是遵从读者兴趣和思路变化的安排;第二,结论前置,阅读省时省力,为了“要考古人能读懂,非考古人也能读懂”,做了两点大胆的创新尝试,考古报告书通行模式是把学术认识放在全书正文的最后,单独成章,也就是结语部分,此报告则是每一节遗迹遗物介绍之后,都有对遗迹的基本认识,增加了小结部分,读者阅读第一、第二册时,不需要频繁抽拿第三册,从结语中找对应认识结论。
在“发现与研究历程”部分,不仅写出历次研究者考古调查的工作时间和成就,还点出了发表资料中存在的失误。如贾洲杰的调查报告引用的文献《窃愤录》记载太祖陵前有石羊、狻猊、麒麟之类,实际是来自《窃愤续录》,这可能是辽显陵、乾陵的情况,张冠李戴了。医巫闾山辽陵地面现今已经看不到任何石像生,这是医巫闾山辽陵的重要资料,以往并没有人重视。再如,曹建华《临潢史迹》记载,调查看到太祖墓前的祭殿有三个建筑,大殿有很多琉璃瓦残件,《辽祖陵》编者用括号夹注方式写出祖陵遗址发掘没有发现琉璃瓦,都是普通灰瓦,纠正以前调查误记。
笔者曾经在祖州城内采集到黑色琉璃瓦残碎小片,在医巫闾山辽陵地面采集到黄色、黑色、紫色琉璃瓦碎片,放在吉林大学历史系宋元标本室,每年都给学生观摩,觉得祖陵祭殿也应该有,但报告的夹注纠正了笔者的认识,引发思考,太祖祭殿的重要性高于其他诸陵祭殿,为何多次修缮始终没有使用琉璃瓦而一直沿用灰瓦?辽代的灰瓦与琉璃瓦有没有等级差别?报告摘述《临潢史迹》中有大殿前的2个柱础数据,“其座1.2见方,柱口径0.53米”。笔者见到辽代石础最大的底边是1米,所以对这个1.2米的“超大石础”特别注意数值是否准确,翻查本报告甲组建筑大殿,文内明确写到莲花覆盆石础的边长是1米,可知非考古人的调查测量数据有的不准确,使用资料应加以注意。柱口径和立柱粗细密切相关,立柱粗细和举架高低、单层檐与双层檐的承重密切相关,检索文内柱础石描述没有交代据实物测量的尺寸数据,这是报告编写的疏忽不足。根据以往经验,依据报告线图所附比例尺,还原口径尺寸得到的换算值往往会不精确,有时还会发生因绘图员在电脑绘图过程中多次调整图片后再插入预设线段比例尺,造成比例尺与图比例略有差异的情况,所以,还是把实测数据写上为好。
在祖陵考古工作历程部分,对祖陵考古项目工作的缘起、学术目标都做了明确说明。祖陵考古有明确学术目标,即保护与研究并重,指引繁重考古工作进行,经过2年调查,4年发掘,实现了预设目标。难得一见的是对发掘方法得失的清晰总结,这对其他从事建筑址发掘者有参考借鉴价值。例如,先是探方法布方发掘,“见面即停”,后打掉隔梁,按照遗迹为单位进行仔细分块发掘,地层关键部位保留隔梁,为解决始建与改建问题打探沟解剖,回填工作方式是用先细沙后覆土的“精心保护性回填”。这些环节和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建筑考古或城市考古的宝贵经验。
祖陵发掘的2007—2010年的4年时间,是我国田野考古测绘记录手段快速升级时期,报告对由手工测绘,到全站仪测绘与手工测绘互校,到RTK的应用过程的得与失都有说明。“RTK仪器非常适合这类山区的考古发掘测绘工作”,笔者深有感触,2004年,笔者和方启、井中伟、吴敬等人到俄罗斯发掘特洛伊茨基墓地,启程前新购买拓普康全站仪,到墓地测量台地边缘时,井中伟需要站在河滩水中手把棱镜立杆,棱镜头掉在河内,因浸水而不能使用(红外线照射到棱镜面不能反射回主机),等待一天后镜内面水雾全部消散后才恢复。2011年秋,在吉林省抚松县大方顶子山顶调查测绘长白山密林内的6个大型积石堆遗迹平面图,密集的树木枝叶遮挡,不能通视,不断转换测站,非常麻烦。
报告插图有特色,在传统的黑白线图上增加了色彩示意。如一号陪葬墓出土的较多彩色墓砖头,墓砖头的线图,是在端面添加红色表示残留的红色涂料。龟趺山记功碑碑楼的建筑址平面图和剖面图使用了浅淡设色表示,柱础、复原柱础坑、上层台基、下层台基、墙等主要遗迹单元添加不同的颜色,使得纷杂遗迹变得一目了然。后两册是彩版,每一件遗物都有彩版,以便真实呈现。
二、学术贡献
报告书的小结和结语部分对发掘资料做了必要的学术阐释,作者撰写学术认识秉持了严谨态度,惜墨如金。辽代帝陵选址方式与各代帝陵都不同,以生前游猎爱其俊秀为首要条件,分置相隔很远的四地,即巴林左旗的祖陵、巴林右旗的怀陵、医巫闾山的显陵和乾陵、巴林右旗的庆陵。祖陵为辽陵之首,陵园布局和地宫形制结构在辽陵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报告有陵园内的布局图,还把陵园外的奉陵邑祖州城、奉陵邑到黑龙门的神道、神道两侧纪念性建筑,以及外围山谷的陪葬墓区的分布布局都绘制出来,第一次公布了祖陵陵区遗迹分布的全貌。
祖陵陵园在古代陵寝演变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航片可以直观俯视祖陵地形。状如树叶形的袋形山谷,狭窄山谷内东西北三面山峰陡立,南向的谷口迎面是一座矗立的高大独山,如深宅大院门外之照壁,使得深谷更加幽静玄密。前有屏照,后有峰靠,左右龙虎相抱,这种地势选址为历代帝王陵墓所独具。作者考证了祖陵与唐陵的继承关系,如谷内“南岭”上垒石墙把祖陵园分成南北两区,是仿照辽上京城皇城与汉城构成“日”字形的布局,是继承唐陵若都邑的规划理念。
神道旁的龟趺山建筑址发掘收集到70多块契丹大字和汉字的双语石碑残片。缜密考证零碎字词,按照碑文通用格式大致恢复还原在碑文中的位次,使读者通过碑文表能够快速获得碑文内容,值得称道。利用碑文的真实性,指出过去辽史学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应该做定论,如“神册”年号应当是太祖时就有的年号,并非后人杜撰;“东丹国”在契丹文中有“东丹国”“丹国”两种书写形式,汉文中的“东”并非后世所加,东丹国得名于东契丹国,令纷争问题,一锤定音。
黑龙门遗址发掘资料特别重要。东青龙,西白虎,陵门依靠东侧黑色岩石山体修建,得名黑龙门。陵园门为三门道的设置,这是仿照上京都城正门的等级规矩。去掉盖土,两个门道容貌呈现出来,建筑考古首次发现的五瓣蝉翅形的慢道、被战火烧黑的木地栿历历在目。门道两侧高墩台上面,居然还保留有城门楼址平面遗迹。这是古代陵园考古第一个揭露出保留这么好的陵门遗迹,为复原古代陵门形制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作者对发掘的建筑址功能做了分析,确定了太祖陵的天膳堂、佛殿、一号陪葬墓的祭殿、停车舆平地等。对建筑址出土的瓦当滴水、瓷器等主要遗物分成三期,第一、第二期是辽代,第三期是金代。建筑址使用时间长,考古发掘一个建筑址总有多种多样的瓦件出土,瓦件分期是令人头疼又无法回避的难题。祖陵建筑使用时间跨度几乎纵贯辽朝,延续至金朝,其分期结果对其他建筑址断代分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认为,陵内一号陪葬墓的墓主最大可能是太祖三子李胡,所依据墓年代、规模、墓志残片中有“谢孝思过”“为宋国”等关键文字的分析已经比较充分,结论是可信的。辽太宗南征回师突然病逝途中,随军出征的耶律倍之子耶律阮自立为帝,是为辽世宗。皇太后述律平得知后大怒,派耶律李胡率军攻打辽世宗兵败。后在大臣耶律屋质劝说下,达成横渡之约,述律平承认辽世宗即位的合法性。有人告发耶律李胡与述律平图谋废辽世宗而立耶律李胡,辽世宗便将祖母述律平与三叔耶律李胡迁居祖州城。应历十年(960 年),李胡因其子耶律喜隐谋反之事被牵连,死于狱中。李胡的葬地,《辽史》记载“葬玉峰山西谷”,没有明说“祖陵”。渤海贞孝公主墓的墓穴位于渤海珍陵的文王墓穴旁,其墓志“陪葬于染谷之西原”也没有明说陪葬在“珍陵”。二者在表达葬地用词上有相通之处,可做一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