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后记

摘要: 审核:侯卫东 考古河山的理想:




书名:徙封

副标题: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作者:于薇 著

面数: 574页

定价:178.00

出版日期:2022.11

ISBN:978-7-5732-0365-6/K.3209

后记

本书选题、撰写开始于2005年,全书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经过两次比较集中的修改补充,历十六年付梓。一轮撰写,两轮修改,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在先秦史制度与文献考证的肌体上,呈现出历史地理政区研究的外貌。这本书在结构上分期与分区并重,在内容上时间与空间问题所占比例基本对等。我尝试在传统先秦史研究中引入“结构—过程”的解释框架,希望除了能够与断代史既有研究成果衔接外,也能对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有一点贡献。现在回过头看,撰写学位论文的三年时间还属于学习阶段,后来的经年修改,才是真正明确自己认识的阶段。行里有句俗话“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些年益发体会到此言不欺。

作为一本偏历史地理方向的专著,黄河流域是整本书的区域基础。第一次走近黄河在2001年。那是一个干旱炎热的夏天,姜叔叔安排我和姜江,从安阳、开封、郑州、洛阳到三门峡,沿着黄河,从东向西,一路看过去。那一次,我走过了嵩山,走过了函谷关;知道了仰韶在哪里,庙底沟在哪里;看到了殷墟什么样子,郑州商城什么样子。曾在黄昏时到巩义,车站十字路口那高扬双臂的巨大杜甫像,夕阳下荒烟蔓草中的宋陵,记忆深刻。入夜,车行在黄河南岸的土垄间,左侧大河奔涌,右侧沟壑峭立,抬头见漆黑山谷上空高悬一轮满月。那一刻我知道黄河两岸的历史我必将去探索,那是我与研究对象之间第一次的握手约定。后来我又几次带着学生走过那条路,他们不知道,那时我脑海里都是二十年前的回忆。到河南,开启了我对历史地理最初的兴趣,也令我更直观地理解先秦文献。所以,当终于要写这篇后记,回忆与反思这本书漫长的成稿过程时,首先要谢谢好友姜江,谢谢她慈爱的父亲姜建初叔叔。

这本书的内容基础是我2008年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的博士学位论文《西周徙封与宗盟问题研究》。当时的撰写,还主要在先秦史西周“分封制”问题意识下,并非以历史地理为主线。自1998年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开始本科学习起,先秦史就是我的兴趣,至今未变。这份兴趣来自吉林大学的学习环境。先秦研究是吉大历史学传统的优势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还远达不到现在的规模,先秦史、古文字、考古学这几个互相支撑的学科方向,在一个大学内能够完整设置都不常见,而吉林大学不仅设置齐全且均为国内一流。更难得的是,音韵学、目录学当时也都有专门的老师开设课程。在这种环境下,先秦史呈现出迷人的复杂度,像天上的月亮,让人想靠近。时至今日,面对先秦史,我都还是那个希望能摸到月亮的孩子。所以,我的先秦史学习,几乎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就进入了专门阶段。此后六七年里,我一直追随硕士导师许兆昌教授、恩师陈恩林先生阅读以经部文献为主的先秦史料,也有幸获准进入考古学、古文字、古文献专业的课堂跟着学习。吉林大学七年的学习,给了我比较完整的先秦史知识结构,更塑造了我学术研究的世界观: 重文献,重家法,重基本功。希望这些,能在本书中略有体现,得稍继母校之传统。

以西周封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是由导师晁福林先生建议的。当时的论文无疑非常稚嫩。虽然对西周封国进行了普查式的材料收集,也做了相当数量的地点考证(这些考证在本书中依然占有相当大篇幅),但实话讲,论文本身的完成度并不高。提出西周封国存在比较普遍的地点迁移这一观点,是在2008年,属于当时学界既有认识之外的大胆想法。虽然这些年得到了一些验证,但彼时,我的论证能力、论证手段显然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大问题。晁老师支持了我的想法,但我知道,论文是没有达到老师期待的。先生寡言,只言片语包含了极大信息量,我功力太浅,只能把握皮毛。这些年,我常常自责,也会不断去猜老师当初指点这一方向的深意。对材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读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这一选题体量之巨、内容之深,越能感觉到老师当初建议此选题思虑之长远,以及这一选题与我自己兴趣、性格以及既有基础之契合。感谢老师的因材施教,感谢老师指示我这个可以长久前行的研究方向。

书稿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第一次大幅补充和调整,是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期间。经过这次补充,书稿内容逐渐由相对抽象、表层的制度研究转变为基于具体历史地理问题,特别是前政区时代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探索。在博士刚毕业时,整个人十分缺乏经验,联系导师张伟然教授教我成为一名职业学者,指点我建立了对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的基本态度。地理学是空间的学问;基于要素分区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是一种特别有用的研究工具。在史地所期间,我运用从张老师处学到的这种工具重新整合问题,书稿从结构到认识都得到有效推进。很感谢张老师给我机会成为史地所的一员。在所里,认识了众多历史地理专业的好朋友。这是一群科学家,我很喜欢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他们追求明确的工作目标、最短的解决路线,强调逻辑,遇到问题会不断去想有效办法。这些特质在我眼中是有趣的,也是要学习的,后来工作中很受益。本书中的新制地图,由我自己绘出,再辛苦孙涛和地图社老师帮忙完善。虽然还未达到能为大家做西周研究提供足资参考的分期图的水平,但这也实在是我在母所学习中的一项珍贵收获。

2010年出站以后,我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工作。十年间,书稿继续修改。明确主题,稳定框架,补充细节,修正错误。这个题目的难度我自己知道,目前一些看似清楚的表述,都是这阶段在庞杂的材料、模糊的认识中一点点抠出来的。很慢,很无奈。修改过程中,常常会想起座师刘家和先生,还有点拨、指导我的唐晓峰老师、辛德勇老师。很幸运稚拙时能有一些机缘随侍左右,听他们长时间地、从容地聊学问。中西文献比较、音韵训诂原理、西方地理学思想、哲学一般问题、为学治学心得、读书作文得失,老师们的这些教导虽然未直接体现在具体行文中,却影响了这本书写下的每一个字。更因为见识过前辈气象,知道了学问深浅,存下了对学术的敬畏,我算是能常以惴惴之心面对研究,在畏难的时候,没有生过邪念,在羞愧自己述论不佳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

当然,回顾后来这十年的书稿修改,肯定不能漏掉我的伙伴吴滔和谢湜。只是不太容易谢他俩,因为我们本就是相互支持。但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还是要感谢谢湜当年坚定地鼓励我开始暑假同考古专业朋友们一起开展考察活动,这后来成了我十年间几乎每个暑假必行的学术活动。也要感谢吴滔,介绍我认识了好友佐藤仁史教授。2018—2019年佐藤邀请我到一桥大学访问,我才有时间对书稿进行了第二次集中修改。在这次修改中,书稿吸收了包括日本学者在内更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全书“结构—过程”的逻辑主线,基本梳理清楚了几个区域盈缩的时间节奏和具体情况,终于成形。

从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到两次修改完成,一路始终一起走过的,是郜向平、常怀颖、谢肃、马赛、王辉、张鹏程、林永昌、余雯晶几位好友。我们读书时结识,十余年间以“商周田野工作坊”之名走访黄河流域的考古工地和文物考古单位的库房陈列室。大家都热爱商周时代,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也因为他们,我认识了很多考古学家,得到指教;有机会看到田野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修正书稿论述。在我心里,这本书是他们与我一起完成的。

定稿过程中,感谢周健在谋篇、行文、措辞方面给了我诸多指正。这些指教不仅让书稿的文字质量有了进步,更让我由衷认识到向同辈人学习的重要性。学术生涯已逐渐进入相对稳定也相对固化的阶段,我相信这种认识对我以后的研究意义重大。

这些年,工作中结识了很多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和其他断代史的好朋友,也深得大家照顾,深受各位研究的启迪。景蜀慧老师、程美宝老师、刘志伟老师、赵世瑜老师、郑振满老师、陈春声老师、科大卫老师几位前辈更是对我爱护有加。在追随前辈们的时光中,对史料的认识、对时代的理解,也已经有了深刻变化。这些,希望能快快写出下一本书,把所学所得呈现出来。

感谢父母。从小到大,父母对我十分溺爱。这份溺爱,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热爱的专业,坚持自己认定的生活。父母都没读过很多书,但他们的格局和见识常常令我惊讶。这些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健康快乐,他们对我毫无要求,只是嘱我为人务必良善正直,待人需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可贪图小利,不可因私害公。虽然我不是驯顺温柔的女儿,但这些我都谨遵不违。有父母的支持,我才能以心灵相对自由的状态做一名大学老师,写一本不会有什么回报却耗时耗力的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居所家用也仰赖父母接济,只有这本书一字一句都由我写就,我将此书献给他们。


2021年8月5日于秦皇岛



END

       



页面编辑:张佳豪 | 校对:张佳豪 | 责任编辑:张佳豪
审核:侯卫东


(点击图片浏览文章)

   考古河山的理想: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