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唐诗中的定鼎门

摘要: □孙章峰定鼎门,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和古城路交叉口的西北侧,为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时称建国门,唐时更名为定鼎门,相继被隋、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使用时间长达520 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其间,虽然经过多次大规模的 ...
 □孙章峰

定鼎门,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和古城路交叉口的西北侧,为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时称建国门,唐时更名为定鼎门,相继被隋、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使用时间长达520 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其间,虽然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重建和修葺,但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定鼎门以北,为唐代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天街”。天街,唐时称定鼎街、天门街或天津街。据《大业杂记》记载,天街“阔一百步……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天街,是当时洛阳城内最重要的街道,与定鼎门、天津桥、端门、应天门、乾元殿、玄武门等形成了洛阳城的中轴线,体现了隋唐都城的规划理念和皇权威仪。

天街正中的御道,是皇帝銮驾的专用通道。由于平时很少有人走动,所以到了春天,在松软的路土中,小草会偷偷地露出头来。韩愈在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了此时的天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雨纷飞,站在定鼎门城楼上,北望天街,只见浅浅的绿色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洛河,这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

和裴度同时代的中唐诗人裴夷直,在他的《和周侍御洛城雪》一诗中形容冬天的天街风光:“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一种相如抽秘思,兔园那比凤凰城。”冬天,洛阳城白雪皑皑,人在天街纵马驰骋,马蹄下雪花飞溅,四顾望去一片银装素裹,宛似生活在玉宫之中。

和凝,唐晚期到五代的政治家,在后梁、后唐和后晋三朝都做过官,可谓官场不倒翁。后梁、后唐和后晋三朝的首都皆为洛阳,故和凝在洛阳时间很长。他在《宫词百首》六十五中,描写了天街上皇家出行的阵仗:“天街香满瑞云生,红伞凝空景日明。先遣五坊排猎骑,为民除害出神京。”诗中的“神京”指的是洛阳,东晋文人在回忆故乡洛阳时,常把洛阳称为神京。天街上花香四溢,朝霞下洛阳城一片祥瑞,皇家的红伞仪仗在天街上徐徐移动,五坊饲养的猎鹰、猎犬等被牵引着走在队伍最前面,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定鼎门离开洛阳,这是去为百姓除祸害呀。

天街南端,便是定鼎门。

定鼎门,为一门三道过梁式建筑结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其间有与城墙相连的一组宏大建筑群。它由门道、墩台、朵楼、马道、涵道、城墙等组成。

诗人褚载在《定鼎门》一诗中,对定鼎门的雄伟赞叹不已:“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这里的郏鄏,是指洛阳。《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记载:“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灭商后,周公迁九鼎到洛阳,成王定鼎于此。诗里用“郏鄏”二字代替洛阳,正是和“成王定鼎”这件重大历史事件相呼应,在赞美定鼎门高耸入云的同时,指出了定鼎门的重要性。

出定鼎门,就到了洛阳城外。这里有着通往南面、东面和西面的官道,是隋唐东都洛阳西通京师长安、南通江都的要道,很多人经此出洛阳奔赴各地。因此,定鼎门成为唐人送别和饯行之地。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 年),冰雪初融,洛阳县丞韦应物在此送别了他的同事兼好友卢耿,并作诗一首,名为《赋得鼎门,送卢耿赴任》,诗曰:“名因定鼎地,门对凿龙山。水北楼台近,城南车马还。稍开芳野静,欲掩暮钟闲。去此无嗟屈,前贤尚抱关。”诗人送别的地方是定鼎门。定鼎门,因周公定鼎于洛邑而得名,定鼎门南对龙门伊阙,伊河以北,楼台临水,出了定鼎门,就是城南郊外,我的送别只能到此了,放眼过去,初春的郊野一片安静,远处暮钟响起,这是提醒到了城门关闭的时候,你现在不用抱怨委屈,因为很多圣贤都是从守门小吏做起的。

大历六年,距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8 年。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一直持续到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 年)的安史之乱,给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大唐以沉重的打击,中原地区满目疮痍,民生涂炭。东都洛阳沦陷后,成为安禄山所谓的“大燕”首都,在叛军和唐军的反复拉锯战中,破坏尤甚,韦应物任洛阳县丞的时候,洛阳城仍是一片凋敝。此时,送别卢耿,睹物思情,想到国家残破,好友离开,二人的心情能好到哪里?

元和二年(公元807 年),韩愈在洛阳任东都国子博士,其间开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元和五年(公元810 年)春,他与众多好友在定鼎门为郑十送行。此事载于《送郑十校理序》,序曰:“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定鼎门外,盛宾客以饯之。既醉,各为诗五韵。”在诸多的诗作中,有韩愈所作的一首《送郑十校理得洛字》,诗曰:“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寿觞佳节过,归骑春衫薄。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亲交谁不羡,去去翔寥廓。”

郑十,指的是郑涵。他是郑余庆之子,本名涵,后更名澣,兄弟排行第十。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郑涵被选为集贤校理。校理,是唐代官名,设置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充任。所以,韩愈称他为“郑十校理”。这年年底,郑涵赴洛阳看望父亲郑余庆。诗中的“相公”,指的就是郑余庆,他于元和元年(公元806 年)十月出任河南尹,元和三年(公元808 年)六月改任东都留守。郑涵在看望父亲后,要返回长安,东都官员在定鼎门为郑涵设宴送行。此时正是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春天,人们刚刚换上薄衣服,定鼎门外鸟语花香,柳絮飞扬。

唐人送别故交,一般会在分手的地方,准备丰盛菜肴,觥筹交错,饮酒赋诗。

诗人刘禹锡,在定鼎门送别李二十九的时候,正值深秋季节。他在《送李二十九兄员外赴邠宁使幕》中,描写了此时的心情。诗曰:“家袭韦平身业文,素风清白至今贫。南宫通籍新郎吏,西候从戎旧主人。城外草黄秋有雪,烽头烟静虏无尘。鼎门为别霜天晓,剩把离觞三五巡。”诗中的“鼎门”,就是定鼎门。唐代多以排行来称呼好友,这里的“李二十九”指的是一个排行二十九的李姓小官,正史没有记载。李二十九日子过得很清贫,刚刚升任郎官,要奔赴关中。此时正值深秋,草木枯萎,树叶变黄,白霜遍地。在送别宴上,即景生情,酒过三五巡,霜天已破晓,可还有说不尽的离别话。

定鼎门南行二里,可见甘泉渠。这条渠为人工渠,连接着洛河和伊河,也可以说是洛河的支流,在夏天洪涝时期可以有效分流洛河的水量。通仙桥架在洛河支流甘泉渠上,是唐代官道上重要的桥梁之一。南北各有长四丈、高百余尺的华表,因其结构是一桥五道,因此又叫五桥,“五”和“午”发音相同,故俗称为“午桥”。

裴度、白居易、李绅等,曾在午桥送别刘禹锡,因为他排行二十八,所以大家亲切称他为刘二十八。李绅在《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涂经洛中相见联句》中写道:“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氤氲。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濆。”诗中明确指出,午桥就在伊河旁边。

张继在其《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一诗中,也对午桥的地理位置有所提及。诗曰:“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晚霞映照,龙门刚刚下了一场雨,从汝州风穴山吹来的风伴随着春天的气息,天色渐晚,繁忙的官道开始安静下来,倒塌土墙的缝隙中,花儿探出头来。曾经尝试仕途,却比不了年轻才俊,只有学老翁垂钓于河边,故交们都已经疏远,只好在洛阳城东独自惆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午桥位于洛阳城官道上。

通仙桥,群贤毕至。在甘泉渠的沿岸、午桥的附近,坐落着很多别墅,住着很多名士或者望门贵族。其中最著名的别墅,当数裴度的绿野堂。裴度,是唐代中兴之臣。在唐宪宗时,他任宰相,力主平定藩镇叛乱,是“元和中兴”的首功之臣。大和九年(公元835 年)十一月,发生了甘露之变,唐文宗遭软禁,宦官当权,朝纲败坏。这时的裴度,对朝政已心灰意冷,去洛阳任东都留守。除了在洛阳城内集贤坊建有宅邸外,他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裴度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绿野堂建成后,白居易、刘禹锡、姚合等诗人奉诗祝贺。

白居易在《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一诗中,描写了别墅风景之优美:“旧径开桃李,新池凿凤凰。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青山为外屏,绿野是前堂。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床。巢许终身稳,萧曹到老忙。千年落公便,进退处中央。”诗如一幅画:桃树夹旧径,直通新池塘,绿野堂建在池中央。以青山为屏风,绿野堂是前堂,引甘泉水,依着地势灌入池中,顺着池岸注入池内,岸边形成小型的瀑布,溪水两岸种着稀稀落落的松树。别墅外就是农田,春光明媚时分,坐在绿野堂内,田地的农事一览无余,绿野堂内摆上酒宴,大家抚琴作诗,瀑布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琴床。裴令公在此生活,相比忙到老的萧何和曹参,可谓进退自如,生活舒适。

刘禹锡在《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一诗中,赞美了绿野堂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裴度的仰慕。诗曰:“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堂皇临绿野,坐卧看青山。位极却忘贵,功成欲爱闲。官名司管籥,心术去机关。禁苑凌晨出,园花及露攀。池塘鱼拨剌,竹径鸟绵蛮。志在安潇洒,尝经历险艰。高情方造适,众意望征还。好客交珠履,华筵舞玉颜。无因随贺燕,翔集画梁间。”裴度的午桥别墅,位于巍峨的定鼎门外,清澈的洛河在此拐弯,壮观的别墅坐落在绿色的原野之中,坐卧绿野堂,往南望去,龙门山一片青色,裴相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却能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悠然闲暇,在此莳花弄草,观鱼逗鸟,曾经宦海沉浮,和志同道合的好友每天觥筹交错,吟诗作赋,不亦乐乎?

诗人姚合,是名相姚崇的曾侄孙,与诗人贾岛齐名,时称“姚贾”,他的诗被后人称为“武功体”。裴度别墅落成后,姚合也去祝贺,并赋诗一首《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诗曰:“结构立嘉名,轩窗四面明。丘墙高莫比,萧宅僻还清。池际龟潜戏,庭前药旋生。树深檐稍邃,石峭径难平。道旷襟情远,神闲视听精。古今功独出,大小隐俱成。曙雨新苔色,秋风长桂声。携诗就竹写,取酒对花倾。古寺招僧饭,方塘看鹤行。人间无此贵,半仗暮归城。”

白居易去绿野堂时,恰逢裴度在绿野堂种花,他即兴赋诗一首《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曰:“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绿野堂占尽万物精华,路人指着绿野堂说:那就是裴令公的家,令公桃李遍天下,何必还要在绿野堂前种花呢?此诗以花喻人,通过描写裴度在绿野堂前种花,赞美了他高风亮节,桃李满天下,可谓一语双关。

定鼎门,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唐诗中的定鼎门,更是将定鼎门的万物风情、山水民风等一切的美好都融于笔端。站在现在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图1)前,徜徉在那些记载着人间烟火味的诗词之中,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唐朝繁盛景象。

图1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