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4年第6期目录

摘要: 目录5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冢子坝地点2021年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门市博物馆 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16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39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屋场地点2023年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 沙洋县文物保护中心57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石家河文化灰坑H1 ...
 目录

 

5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冢子坝地点2021年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门市博物馆  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  

16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39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屋场地点2023年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门市博物馆  沙洋县文物保护中心  

57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石家河文化灰坑H13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中心  

72 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定居化现象和农业起源

曲宇蒙  

83 论中原裴李岗文化对长江中游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影响

袁广阔  宋瑞  

98 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王良智  

107 二里冈文化时期仿铜陶器研究

辛明山  

114 四川盆地战国时期铜尖底盒研究

于孟洲  

122 汉代琥珀珠饰分布与传播初探

蔡青  

132 鸡叫城F63建筑遗存复原研究

赵佳罗  焦美宁 王悦荻  黄青岩  徐怡涛  郭伟民  

146 秦汉律令所见“发征”再考

小林文治  

152 秦汉简牍中的“上洛(上雒)”地望及其沿革

郑威  李威霖  

161 屈家岭遗址考古的回顾与思考

张德伟  罗运兵  陶洋  

167 考古学的“科学律令”与地方主义——从民国时期江浙地区发现石器时代遗存谈起

查晓英  

176 动物遗存揭示史前海岱社会经营模式——读《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

马萧林  林明昊  

181 《江汉考古》2024年第1~6期总目索引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冢子坝地点2021年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门市博物馆

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

摘要: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于2021年上半年,对冢子坝地点北部岗地和西北部坡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油子岭文化遗存,另有少量屈家岭文化遗存,初步确认该地点的文化内涵以油子岭文化晚期为主,为进一步探索屈家岭遗址的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材料。

关键词:屈家岭遗址;冢子坝地点;油子岭文化;整体布局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要: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对鸡叫城遗址中心土台进行的考古发掘,揭露出灰坑、灰沟、房址、台基等遗迹,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等遗物,涉及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几个时期,较为清晰地重建了该中心土台的形成过程,为认识鸡叫城聚落演进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鸡叫城遗址;城址;油子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澧阳平原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屋场地点2023年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荆门市博物馆

沙洋县文物保护中心

摘要:为准确了解城河遗址的聚落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城河遗址“屋场”地点开展了系统考古工作,发现大型人工堆积、房址、灰坑、灰沟、灰烬层、瓮棺葬等遗迹。尤其大型人工堆积的发现,为探索屈家岭文化城址的营建模式,廓清城河大型墓葬与居址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关键支撑。

关键词:城河遗址;屋场地点;屈家岭文化;城址营建;大型人工堆积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石家河文化灰坑H13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襄州区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中心

摘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对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一批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石家河文化晚期灰坑H13堆积形式特殊,出土较多功能互补的陶器以及呈现明确空间分布规律的大量不同类别的遗物。综合研究表明,凤凰咀遗址先民以H13为中心进行过多次炊煮和饮食活动,推测与集体宴飨有关,此次发现从微观层面对认识该遗址史前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关键词:凤凰咀遗址;石家河文化;H13;宴飨





●考古研究


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定居化现象和农业起源

曲宇蒙

摘要:从流动的狩猎采集到定居的农业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气候变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目前学界对内蒙古高原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研究尚不充分。2010年以来,内蒙古高原南部发现的裕民、四麻沟、兴隆和四台等遗存逐渐推进了新认识。综合分析已经发表的考古学材料可知,这一区域在进入全新世后经历了定居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同时该地区的农业起源状况及原因亦可作出初步的推断。这对理解内蒙古高原早期人地关系、文化社会变迁和农业起源过程具有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高原;文化适应;定居;农业


论中原裴李岗文化对长江中游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影响

袁广阔   宋瑞

摘要:中原裴李岗文化与长江中游地区的交流互动,更多的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以贾湖类型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在南阳盆地及丹江下游地区,不仅在当地发展为仰韶早期文化,而且还沿着“南襄隘道”与“随枣走廊”南下进入江汉平原以及澧水流域,推动了长江中游地区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的繁荣发展。仰韶早期,淅川下王岗一期文化南下促进了当地边畈文化的形成,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长江中游;南下


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王良智

摘要: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数量众多,文化发展连贯。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聚落数量与规模、聚落空间位置等信息,我们发现地貌、气候等环境因素并非影响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宏观聚落形态与微观聚落形态研究相互验证和调整,共同构建了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社会演进模式。

关键词: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


二里冈文化时期仿铜陶器研究

辛明山

摘要:二里冈文化时期是仿铜陶器出现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受青铜文化的影响,陶工通过增改同类陶器的附件或装饰兽面纹的方式,制成仿铜陶器,其种类几乎涵盖所有陶器器类,且功能与使用方式也与同类陶器一致,而与铜礼器相差甚远,故仿铜陶器并不具备标识墓葬等级的作用。至二里冈文化四期,因青铜礼器制度的约束,仿铜陶器衰落成必然之势,其分布范围收缩,兽面纹逐渐简化直至消失。与殷墟四期因礼制所需而出现的仿铜陶礼器相比,二里冈文化时期的仿铜陶器与其有本质区别。

关键词:二里冈文化;仿铜陶器;功能;使用方式


四川盆地战国时期铜尖底盒研究

于孟洲

摘要:铜尖底盒是战国早、中期在成都平原流行的一类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本文分析指出铜尖底盒的盖、身可能均仿自陶尖底盏,只是器身部分在尖底盏上接一段筒形腔而成。铜尖底盒多见于出土铜器较多的墓葬中,表明墓主身份具有一定的等级。但铜尖底盒不具备表示墓主等级的功能。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圈足类器的流行,铜尖底盒与陶尖底盏先后退出了巴蜀文化的器用体系。

关键词:铜尖底盒;形制;年代;起源;使用


汉代琥珀珠饰分布与传播初探

蔡青

摘要:本文通过考古材料梳理汉代琥珀珠饰的存布情况,根据历史地理信息分析区域间的关联性,并结合各区域内琥珀珠的类型、年代特征,初步勾勒汉代琥珀珠的传播路径。汉代琥珀珠饰在岭南与湖湘分布最为集中,其在长江以南的传播与南海丝路贸易密切相关,并以湖湘与岭南地区的江海联运为主要传播模式。联运贸易的区域北达南阳、东至扬州,两地作为重要中间站使琥珀继续流向北方经济重心城市。中原地区同时受北方陆上丝路和南方丝路的物质、文化辐射。南海丝路的珠饰几乎未抵达西北地区,该区域琥珀珠应从陆上丝路而来。

关键词:汉代;琥珀珠饰;分布;传播路径





●科技考古


鸡叫城F63建筑遗存复原研究

赵佳罗  焦美宁 王悦荻  黄青岩 徐怡涛  郭伟民

摘要:本文在鸡叫城考古发掘成果及与考古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遗址本体信息、其他相关考古遗址材料和民族志建筑实例,运用建筑考古学建筑遗存复原研究方法,对鸡叫城F63建筑遗存开展了复原研究,最终形成了四种建筑复原方案。本文的复原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建筑发展的认知,在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复原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助力了鸡叫城F63建筑遗存的价值阐释。

关键词:屈家岭;鸡叫城;建筑考古;建筑遗存复原





●古文字研究


秦汉律令所见“发征”再考

小林文治

摘要:秦汉律令所见的“发征”有作为律名使用以及作为动词使用的两种用法,两者应被区别开来加以探讨。作为动词的“发征”意为因行使不法行为或有关公务的某种事由而将嫌疑人召见或逮捕,亦包含嫌疑人不同意召见时的官吏派遣。

关键词:秦律;发征;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


秦汉简牍中的“上洛(上雒)”地望及其沿革

郑威  李威霖

摘要:先秦至汉初的上洛位于洛水上游的今洛南县一带,汉武帝元鼎四年将上洛县由右内史划归新设立的弘农郡,并将其县治迁徙至丹水上游的今商州区,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将上洛及其东南的商县由弘农郡划归京兆尹。上洛的地望、沿革反映了先秦秦汉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也与秦汉京畿防御策略联系密切。

关键词:上洛;洛水;丹水;弘农郡;京畿防御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