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
摘要: 新书推荐 丨 赵东月《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02月12日 17:03上海《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赵东月 著2024年12月出版88.00元978-7-5732-1407-2内容简介对于汉民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学者多从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从文化属性方面对汉民族的形成进行探讨,将汉民族 ...
新书推荐 丨 赵东月《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02月12日 17:03 上海

《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
赵东月 著
2024年12月出版
88.00元
978-7-5732-1407-2
内容简介
对于汉民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学者多从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从文化属性方面对汉民族的形成进行探讨,将汉民族的前身追溯到华夏族。本书主要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信息,研究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源头应是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河南、山东一带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形成过程受其影响的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居民,也成为现代汉族的另外两支重要来源。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宋元时期大规模人口的频繁迁移是现代汉族形成的重要条件。继承先秦时期古西北类型,主要融合中原地区居民体质特征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比较接近。以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为主体,吸收西北羌人、北方游牧人群的古代居民,与现代南方汉族的体质比较接近。“汉族”作为民族称谓在汉朝建立后出现,但直到宋代,现代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才在西北地区基本形成。到明清时期,随着人群交流的进一步加剧以及蒙古人、满人的融入,南北方汉族居民与现代汉族的体质已经基本一致。现代汉族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反复的迁徙和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而且这种交流和融合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赵东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从事人类骨骼考古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西北、西南及中亚地区古代人群体质特征变迁、健康状况、人地关系互动等。
目 录
序 朱泓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1
一、汉语中“民族”一词的源流1
二、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2
三、族群与民族10
第二节 汉民族形成的研究历史1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民族)西来说11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后期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13
三、20世纪下半叶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15
四、2000年至今:新的发展阶段17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19
第二章 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22
第一节 从颅骨的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22
一、数据及来源22
二、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24
三、现代汉族颅骨测量数据的比较研究28
第二节 从活体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31
一、数据及来源31
二、我国汉族居民的头面部形态观察33
三、我国汉族居民的活体测量特征39
第三节 明清时期汉族体质特征的研究41
一、数据及来源41
二、与亚洲蒙古人种的比较43
三、与现代汉族的比较46
第三章 史前时期居民体质特征及其演变——现代汉族的起源5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特征50
一、古人种学50
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种特征5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古人种类型53
一、古人种类型的划分53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分布57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比较64
一、数据及来源64
二、史前时期的古代居民及现代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68
三、古中原类型与现代汉族的发源72
第四章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初始形成过程77
第一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地理分布77
第二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比较92
一、数据与来源92
二、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居民及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97
第三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交流与汉民族的形成102
一、古中原类型居民向周边地区的扩张103
二、古中原类型居民对周边居民的吸纳105
三、边疆地区居民的互动108
第五章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基本形成与发展112
第一节 秦汉至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发现与分布112
第二节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与现代汉族的比较研究122
一、数据与来源122
二、比较与分析126
三、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基本形成130
第三节 秦汉—宋元时期人群的迁移131
一、欧罗巴人种的东进132
二、秦汉时期移民134
三、汉晋之后北方人群的南迁136
第六章 结语139
参考文献143
附表1 现代汉族男性头面部形态观察177
附表2 现代汉族女性头面部形态观察179
附表3 现代汉族头面部形态观察181
附表4 现代汉族男性测量数据183
附表5 现代汉族女性测量数据184
序
2012年东月考入吉林大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在西北大学钱耀鹏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因为有着扎实的考古学功底和对人类骨骼考古的热忱,跨方向的研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障碍,而是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拓展了她的学术深度。入学之初,我们就她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按照最早的计划,也是准备做一批地下新出土的古人骨资料的全面研究。后来随着东月学习的不断深入,加之我当时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我建议东月更换选题,针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进行深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考虑到论文的写作难度,她没有马上同意我的建议,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最终确认了博士毕业论文的主攻方向。本书就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增删之后的成果。
这部专著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采用古人种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考古学、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精彩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想讨论汉民族这样一个庞大族群的体质特征及其形成问题,无论是纵向的历史长度还是横向的地理广度,所涉及古代人群和现代人群的资料是纷繁复杂的。作者对数据的收集非常全面,对资料的理解和运用得心应手。她在研究核心问题的同时,对近几十年来古人种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完全可以作为后续该项研究的资料索引。
其次,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民族体质特征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作者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人群交流融合是现代汉民族体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古中原类型先民是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的源头,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先民是另外两支重要来源。她在探讨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过程时,创造性地提出了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互动的两个层次和三种模式,将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升到了理论层次。
第三,此次修订除增加了部分新发表的数据,还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新思考。2013年,我受当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旭所长的委托,派东月到云南永胜开展堆子遗址出土人骨的整理工作,从此她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她首次提出了“古西南人种类型”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先秦时期古人种类型的框架体系。另外,作者在西北地区的工作,也使人们对甘青地区东部先民与仰韶文化先民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为探讨古西北类型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确认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晚于“汉族”这一称谓的出现。直至宋代,我国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在西北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但在中原地区还在形成过程中。而隋唐时期,作为汉民族体质类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发表材料有限,作者着墨不多,稍显遗憾。望未来相关古人骨资料丰富之后,再对这一时期人群进行更多的探讨。
朱 泓
2024年7月29日于长春怡众名城寓所
内页展示




![]()

《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
赵东月 著
2024年12月出版
88.00元
978-7-5732-1407-2
内容简介
对于汉民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学者多从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从文化属性方面对汉民族的形成进行探讨,将汉民族的前身追溯到华夏族。本书主要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信息,研究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源头应是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河南、山东一带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形成过程受其影响的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居民,也成为现代汉族的另外两支重要来源。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宋元时期大规模人口的频繁迁移是现代汉族形成的重要条件。继承先秦时期古西北类型,主要融合中原地区居民体质特征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比较接近。以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为主体,吸收西北羌人、北方游牧人群的古代居民,与现代南方汉族的体质比较接近。“汉族”作为民族称谓在汉朝建立后出现,但直到宋代,现代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才在西北地区基本形成。到明清时期,随着人群交流的进一步加剧以及蒙古人、满人的融入,南北方汉族居民与现代汉族的体质已经基本一致。现代汉族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反复的迁徙和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而且这种交流和融合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赵东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从事人类骨骼考古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西北、西南及中亚地区古代人群体质特征变迁、健康状况、人地关系互动等。
目 录
序 朱泓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1
一、汉语中“民族”一词的源流1
二、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2
三、族群与民族10
第二节 汉民族形成的研究历史1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民族)西来说11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后期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13
三、20世纪下半叶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15
四、2000年至今:新的发展阶段17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19
第二章 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22
第一节 从颅骨的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22
一、数据及来源22
二、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24
三、现代汉族颅骨测量数据的比较研究28
第二节 从活体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31
一、数据及来源31
二、我国汉族居民的头面部形态观察33
三、我国汉族居民的活体测量特征39
第三节 明清时期汉族体质特征的研究41
一、数据及来源41
二、与亚洲蒙古人种的比较43
三、与现代汉族的比较46
第三章 史前时期居民体质特征及其演变——现代汉族的起源5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特征50
一、古人种学50
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种特征5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古人种类型53
一、古人种类型的划分53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分布57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比较64
一、数据及来源64
二、史前时期的古代居民及现代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68
三、古中原类型与现代汉族的发源72
第四章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初始形成过程77
第一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地理分布77
第二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比较92
一、数据与来源92
二、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居民及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97
第三节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交流与汉民族的形成102
一、古中原类型居民向周边地区的扩张103
二、古中原类型居民对周边居民的吸纳105
三、边疆地区居民的互动108
第五章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基本形成与发展112
第一节 秦汉至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发现与分布112
第二节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与现代汉族的比较研究122
一、数据与来源122
二、比较与分析126
三、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基本形成130
第三节 秦汉—宋元时期人群的迁移131
一、欧罗巴人种的东进132
二、秦汉时期移民134
三、汉晋之后北方人群的南迁136
第六章 结语139
参考文献143
附表1 现代汉族男性头面部形态观察177
附表2 现代汉族女性头面部形态观察179
附表3 现代汉族头面部形态观察181
附表4 现代汉族男性测量数据183
附表5 现代汉族女性测量数据184
序
2012年东月考入吉林大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在西北大学钱耀鹏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因为有着扎实的考古学功底和对人类骨骼考古的热忱,跨方向的研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障碍,而是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拓展了她的学术深度。入学之初,我们就她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按照最早的计划,也是准备做一批地下新出土的古人骨资料的全面研究。后来随着东月学习的不断深入,加之我当时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我建议东月更换选题,针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进行深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考虑到论文的写作难度,她没有马上同意我的建议,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最终确认了博士毕业论文的主攻方向。本书就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增删之后的成果。
这部专著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采用古人种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考古学、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精彩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想讨论汉民族这样一个庞大族群的体质特征及其形成问题,无论是纵向的历史长度还是横向的地理广度,所涉及古代人群和现代人群的资料是纷繁复杂的。作者对数据的收集非常全面,对资料的理解和运用得心应手。她在研究核心问题的同时,对近几十年来古人种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完全可以作为后续该项研究的资料索引。
其次,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民族体质特征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作者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人群交流融合是现代汉民族体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古中原类型先民是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的源头,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先民是另外两支重要来源。她在探讨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过程时,创造性地提出了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互动的两个层次和三种模式,将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升到了理论层次。
第三,此次修订除增加了部分新发表的数据,还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新思考。2013年,我受当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旭所长的委托,派东月到云南永胜开展堆子遗址出土人骨的整理工作,从此她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她首次提出了“古西南人种类型”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先秦时期古人种类型的框架体系。另外,作者在西北地区的工作,也使人们对甘青地区东部先民与仰韶文化先民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为探讨古西北类型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确认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晚于“汉族”这一称谓的出现。直至宋代,我国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在西北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但在中原地区还在形成过程中。而隋唐时期,作为汉民族体质类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发表材料有限,作者着墨不多,稍显遗憾。望未来相关古人骨资料丰富之后,再对这一时期人群进行更多的探讨。
朱 泓
2024年7月29日于长春怡众名城寓所
内页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