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5年第1期目录
摘要: 《江汉考古》2025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原创江汉考古编辑部江汉考古2025年03月14日 16:57湖北目录5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23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32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45陶 ...
《江汉考古》2025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原创 江汉考古编辑部 江汉考古 2025年03月14日 16:57 湖北
目录
5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23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32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45 陶寺遗址四种文化说——以《襄汾陶寺》为基础
段天璟 董霄雷
59 从二里头到偃师商城: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分析
王辉
66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
廖奕楠 王辉 赵海涛
75 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的初步研究
刘亦方
84 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的成就
赵海涛 王开腾 陈俊伊
95 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张昌平
101 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
冉宏林
115 三星堆的全躯铜人像——兼说三星堆人的服装问题
孙华
128 殷墟出土的几类器物的用途
岳占伟
136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
李志鹏 戴玲玲 赵海涛
145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
刘煜 张颖
155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
万娇
166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技术初步研究
邹桂森 崔涛 刘思然 李延祥
174 甲骨文“
”字补释
吴盛亚
179 甲骨文与楚简合证二则
陈子君
184 重要启事
摘要
●考古发现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摘要:二里头遗址Ⅻ区2021年的发掘揭露了龙山至二里头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时期发现了陶窑、灰坑、水井,陶坯、残次陶片、窑壁、制陶工具等大量与制陶生产有关的遗迹、遗物。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可以确定Ⅻ区存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生产年代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延续至四期晚段,尤以二期晚段最为繁荣。Ⅻ区制陶作坊的发现对于探讨二里头遗址制陶手工业的操作链、专业化水平、生产组织、产品消费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二期晚段;操作链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迹有灰坑、柱洞等;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兼有少量石器;陶器组合主要包括鼎、罐、盆、缸、豆等。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应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已进入早商时期;其文化特征同三官庙遗址同时期文化遗存较为接近,以地方文化特征为主,兼有少量二里岗文化因素。
关键词: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重点清理了灰烬沟G8。G8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包括坩埚壁、陶范和陶鼓风管等,其年代大致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晚期至大司空一期,其性质是处理冶铸活动废弃物的场所,与铸铜生产活动密切相关。G8出土的丰富的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物,对揭示南方地区商代铸铜手工业生产、推动长江中游地区商代冶金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元咀遗址;商代;铸铜生产;冶金考古
●考古研究
陶寺遗址四种文化说
——以《襄汾陶寺》为基础
段天璟 董霄雷
摘要:本文以《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材料为基础,认为陶寺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属四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陶寺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可分为三组,均属西王村三期文化,该遗存的发现,丰富了西王村三期文化的内涵,填补了西王村三期文化与荆村文化之间的发展“缺环”。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应包括三支前后相继的考古学文化,即荆村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文化,其中,三里桥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已进入夏纪年。这一认识为进一步考察同时期渭河流域、晋中地区等周边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关系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陶寺遗址;西王村三期文化;荆村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文化
从二里头到偃师商城: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分析
王辉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早期青铜时代极具重要性的二里头与偃师商城这两个都邑性遗址,从人地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其选址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都邑选址是社会文化需求驱动下人类活动与特定空间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细致剖析二里头文化及早期商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区域及遗址层面自然条件的优势与局限性。最终强调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并非构建理论范式,而是为助力深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历史进程的认知。
关键词:二里头;偃师商城;选址;人地关系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
廖奕楠 王辉 赵海涛
摘要: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深化了对二里头遗址内部聚落形态和都邑布局的认识,但遗址外部边界问题仍存在诸多疑点,尤其是遗址西南部文化遗存与自然沉积混杂,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基于2023~2024年考古钻探的地层信息,运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方法,对遗址边缘区域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7个钻孔地层信息反映出二里头遗址西南方向在二里头时期存在遗址区、滨河漫滩区、河床区三类沉积环境。伊河与洛河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以及频繁的洪水事件对二里头的遗迹现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小型湖沼、水塘交错分布的局部地貌环境也是二里头遗址边界断续且不规整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遗址西南边界;考古钻探;地层信息;沉积环境
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的初步研究
刘亦方
摘要: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都邑以路网和围垣为基础形成了统一严整的功能区划。宫城作为城市权力核心区,处于多网格布局的中心,是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二里头宫城早晚水利的设置与宫室建筑布局和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各项水利设施也最为完备,并且构成了宫城独有的池苑景观。其中,宫城内以蓄水池、陶水管暗渠等为代表的水利设施营建体现了西部黄土台塬与东部泛滥平原水利知识的系统整合,是二里头多元人群汇聚与文化交流的体现。
关键词: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
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的成就
赵海涛 王开腾 陈俊伊
摘要:绿松石器是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遗物种类之一,以往关于其社会地位的详细讨论较少。本文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的出土背景、器用功能和生产工艺三个方面,讨论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及其历时性变迁,认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礼器制度中以绿松石制品为尊,三期时形成了铜礼器地位最高,玉、绿松石等多种材质礼器次之的礼器制度。最后讨论了龙山至夏商时期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和内在原因。
关键词: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礼器制度;生产工艺
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张昌平
摘要: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七十周年、考古发掘五十周年,本文试图总结盘龙城的历史地位以及考古工作意义。本文认为,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考古首次实证了夏商王朝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同时,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盘龙城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推进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盘龙城串联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大河文明中的双大河文明结构。
关键词:盘龙城;长江流域;文明进程
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
冉宏林
摘要:本文将以往学者提出的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划分为三期5段,年代从距今4100年延续至距今3600年。第一期、二期遗存属于宝墩文化,第三期遗存属于鱼凫三期文化,作为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遗存。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宝墩文化;鱼凫三期文化
三星堆的全躯铜人像
——兼说三星堆人的服装问题
孙华
摘要: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十件全躯铜人像,这些铜人像体量有大有小,姿态或立或跪,冠饰和服饰也多种多样,为认识三星堆社会的职业、等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三星堆铜人像从发式上可以分为扎一条辫子和没有辫子两种(简称“辫发”和“笄发”),前者属世俗社群,而后者属宗教社群。在所有全躯铜人像中,只有手持龙杖和手持鸟的两个辫发立人像,他们高居所有笄发巫师甚至小神之上,应该是国王和王储一类三星堆国家最高统治者。笄发大铜立人像应是三星堆群巫之首大巫师的形象,大巫师的服装也与国王基本相同。其他宗教社群的笄发小铜人像,他们的地位按照姿势和服饰分为不扎腰带和扎腰带两大类,前者可能是大巫师一类高级神职人员,后者则是在祭祀活动中充当各种杂役的中级和低级神职人员。三星堆国家神职社群服务于国王,至迟到三星堆文化晚期,绝对王权已经形成。
关键词:三星堆;铜器;人像;服饰;王权
殷墟出土的几类器物的用途
岳占伟
摘要:殷墟出土数件(对)铜牛面具、铜角形器、长方形铜片等形制较特殊的器物,学者们对它们的用途看法不一。依据它们的形制特点及出土状况,并结合殷墟出土的铜头盔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两件较小的铜牛面具和长方形铜片应是重点覆盖式头盔,前者佩戴在人的前额上,用来保护额头;后者覆盖在人的头顶上,用来保护头顶。而较大的铜牛面具和4对角形器应是镶嵌在木胎牛面具上,起装饰作用,它们的用途应是贞人或巫师举行仪式时佩戴的面具。
关键词:殷墟;铜牛面具;铜角形器;长方形铜片;人面具;头盔
●科技考古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
李志鹏 戴玲玲 赵海涛
摘要:通过综合利用二里头遗址2000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6年以及2010年至2018年发掘收集的动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反映的一些相关问题,有助深入推进与夏代都邑的动物资源利用相关考古与历史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夏代都邑;二里头;动物资源利用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
刘煜 张颖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检测数据的重新整理和分析,厘清了目前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的认知,并与中原地区早期铜器以及偃师商城出土铜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二里岗时期中原地区铜器合金技术的发展及演变、青铜合金的熔炼方式及矿料来源的转变问题。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青铜器;合金成分;金相分析;矿料来源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
——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
万娇
摘要:三星堆遗址是一个结构复杂、拥有数个小城的巨型中心聚落,月亮湾小城是其中防御最为完备的高等级小城,青关山台地则是月亮湾小城中目前可见的最高等级的人工高台大型建筑基址,2012年的解剖性发掘显示,除了主台之外,青关山的第一级台地很可能是其附属台地。对青关山副台的解剖性发掘、浮选和实验室鉴定及分析,显示出在青关山台地作为最高等级建筑功能时,副台同样存在着次一级的夯土结构。植物考古数据显示,在青关山附属台地作为高等级建筑的附属结构使用时期,其生产性、生活性功能是受到抑制的,而在高等级建筑毁坏或废弃时期,炭化植物种子的密度有所上升。炭化植物种子密度在H5所属阶段呈现爆炸性增长,与之相伴随的是典型器物组合的变化和文化面貌的改变,青关山台地地貌也开始发生改变。此外,这一改变的时间点可与三星堆小城南边的四号祭祀坑年代相呼应,显示出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关联和强烈关系,或与同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关键词:青关山台地;三星堆遗址;植物考古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技术初步研究
邹桂森 崔涛 刘思然 李延祥
摘要:江西瑞昌铜岭遗址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中期的矿冶遗址,其出土冶金遗物丰富,时代延续较长,功能分区明显,是商王朝重要的铜料来源之一。对瑞昌铜岭遗址焦炭厂商代地层及单位发掘出土的炉渣、炉壁及矿石等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显示出铜岭遗址是一处集采矿、冶炼及合金配制为一体的矿冶遗址。遗址内不仅存在铜氧化矿冶炼活动,还存在硫化矿冶炼现象。由此可知,铜岭遗址早至商代早期晚段已开始使用硫化矿,是目前国内已确认的最早使用硫化矿冶炼的遗址,为研究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产量急剧提高的动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商代;瑞昌铜岭遗址;冶金技术;硫化矿冶炼
●古文字研究
甲骨文“
”字补释
吴盛亚
摘要:《合集》32182中的
当释作“羌”而非“
”,该字形为被绳索拴缚的跪坐羌人之形。《合集》21472反上存在类似的习刻字形。通过对比字形与辞例,可知该版习刻的部分内容很可能是以《合集》32182为蓝本的。
关键词:甲骨文;羌;
;习刻
甲骨文与楚简合证二则
陈子君
摘要:上博五《竞建内之》“䜣”字从季旭昇读为“祈”,可合证甲骨文“䜣”字当读为“祈”。《屯南》656“其告祭,䜣祖辛,王受又(佑)”大意是将要举行告祭,向祖辛祈祷王受保佑。清华简《五纪》简87“
”字旧释为“慎”,应改释为“䜣”,读“谨”,“䜣左右”即“谨左右”,指约束左右之人。甲骨文
从黄天树释为“束”,可与新蔡简
(束)字合证,
为其繁形异体。《四告》“鼄”字作
,当承袭甲骨文“鼄”字
写法而来。
关键词:甲骨文;楚简;合证;䜣;束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凡国栋 高一致 马志亮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
目录
5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23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32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45 陶寺遗址四种文化说——以《襄汾陶寺》为基础
段天璟 董霄雷
59 从二里头到偃师商城: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分析
王辉
66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
廖奕楠 王辉 赵海涛
75 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的初步研究
刘亦方
84 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的成就
赵海涛 王开腾 陈俊伊
95 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张昌平
101 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
冉宏林
115 三星堆的全躯铜人像——兼说三星堆人的服装问题
孙华
128 殷墟出土的几类器物的用途
岳占伟
136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
李志鹏 戴玲玲 赵海涛
145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
刘煜 张颖
155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
万娇
166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技术初步研究
邹桂森 崔涛 刘思然 李延祥
174 甲骨文“

吴盛亚
179 甲骨文与楚简合证二则
陈子君
184 重要启事
摘要
●考古发现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摘要:二里头遗址Ⅻ区2021年的发掘揭露了龙山至二里头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时期发现了陶窑、灰坑、水井,陶坯、残次陶片、窑壁、制陶工具等大量与制陶生产有关的遗迹、遗物。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可以确定Ⅻ区存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生产年代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延续至四期晚段,尤以二期晚段最为繁荣。Ⅻ区制陶作坊的发现对于探讨二里头遗址制陶手工业的操作链、专业化水平、生产组织、产品消费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二期晚段;操作链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迹有灰坑、柱洞等;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兼有少量石器;陶器组合主要包括鼎、罐、盆、缸、豆等。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应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已进入早商时期;其文化特征同三官庙遗址同时期文化遗存较为接近,以地方文化特征为主,兼有少量二里岗文化因素。
关键词: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重点清理了灰烬沟G8。G8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包括坩埚壁、陶范和陶鼓风管等,其年代大致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晚期至大司空一期,其性质是处理冶铸活动废弃物的场所,与铸铜生产活动密切相关。G8出土的丰富的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物,对揭示南方地区商代铸铜手工业生产、推动长江中游地区商代冶金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元咀遗址;商代;铸铜生产;冶金考古
●考古研究
陶寺遗址四种文化说
——以《襄汾陶寺》为基础
段天璟 董霄雷
摘要:本文以《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材料为基础,认为陶寺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属四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陶寺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可分为三组,均属西王村三期文化,该遗存的发现,丰富了西王村三期文化的内涵,填补了西王村三期文化与荆村文化之间的发展“缺环”。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应包括三支前后相继的考古学文化,即荆村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文化,其中,三里桥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已进入夏纪年。这一认识为进一步考察同时期渭河流域、晋中地区等周边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关系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陶寺遗址;西王村三期文化;荆村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文化
从二里头到偃师商城: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分析
王辉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早期青铜时代极具重要性的二里头与偃师商城这两个都邑性遗址,从人地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其选址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都邑选址是社会文化需求驱动下人类活动与特定空间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细致剖析二里头文化及早期商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区域及遗址层面自然条件的优势与局限性。最终强调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并非构建理论范式,而是为助力深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历史进程的认知。
关键词:二里头;偃师商城;选址;人地关系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
廖奕楠 王辉 赵海涛
摘要: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深化了对二里头遗址内部聚落形态和都邑布局的认识,但遗址外部边界问题仍存在诸多疑点,尤其是遗址西南部文化遗存与自然沉积混杂,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基于2023~2024年考古钻探的地层信息,运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方法,对遗址边缘区域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7个钻孔地层信息反映出二里头遗址西南方向在二里头时期存在遗址区、滨河漫滩区、河床区三类沉积环境。伊河与洛河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以及频繁的洪水事件对二里头的遗迹现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小型湖沼、水塘交错分布的局部地貌环境也是二里头遗址边界断续且不规整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遗址西南边界;考古钻探;地层信息;沉积环境
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的初步研究
刘亦方
摘要: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都邑以路网和围垣为基础形成了统一严整的功能区划。宫城作为城市权力核心区,处于多网格布局的中心,是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二里头宫城早晚水利的设置与宫室建筑布局和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各项水利设施也最为完备,并且构成了宫城独有的池苑景观。其中,宫城内以蓄水池、陶水管暗渠等为代表的水利设施营建体现了西部黄土台塬与东部泛滥平原水利知识的系统整合,是二里头多元人群汇聚与文化交流的体现。
关键词: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
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的成就
赵海涛 王开腾 陈俊伊
摘要:绿松石器是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遗物种类之一,以往关于其社会地位的详细讨论较少。本文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的出土背景、器用功能和生产工艺三个方面,讨论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及其历时性变迁,认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礼器制度中以绿松石制品为尊,三期时形成了铜礼器地位最高,玉、绿松石等多种材质礼器次之的礼器制度。最后讨论了龙山至夏商时期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和内在原因。
关键词: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礼器制度;生产工艺
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张昌平
摘要: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七十周年、考古发掘五十周年,本文试图总结盘龙城的历史地位以及考古工作意义。本文认为,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考古首次实证了夏商王朝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同时,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盘龙城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推进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盘龙城串联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大河文明中的双大河文明结构。
关键词:盘龙城;长江流域;文明进程
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
冉宏林
摘要:本文将以往学者提出的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划分为三期5段,年代从距今4100年延续至距今3600年。第一期、二期遗存属于宝墩文化,第三期遗存属于鱼凫三期文化,作为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遗存。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宝墩文化;鱼凫三期文化
三星堆的全躯铜人像
——兼说三星堆人的服装问题
孙华
摘要: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十件全躯铜人像,这些铜人像体量有大有小,姿态或立或跪,冠饰和服饰也多种多样,为认识三星堆社会的职业、等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三星堆铜人像从发式上可以分为扎一条辫子和没有辫子两种(简称“辫发”和“笄发”),前者属世俗社群,而后者属宗教社群。在所有全躯铜人像中,只有手持龙杖和手持鸟的两个辫发立人像,他们高居所有笄发巫师甚至小神之上,应该是国王和王储一类三星堆国家最高统治者。笄发大铜立人像应是三星堆群巫之首大巫师的形象,大巫师的服装也与国王基本相同。其他宗教社群的笄发小铜人像,他们的地位按照姿势和服饰分为不扎腰带和扎腰带两大类,前者可能是大巫师一类高级神职人员,后者则是在祭祀活动中充当各种杂役的中级和低级神职人员。三星堆国家神职社群服务于国王,至迟到三星堆文化晚期,绝对王权已经形成。
关键词:三星堆;铜器;人像;服饰;王权
殷墟出土的几类器物的用途
岳占伟
摘要:殷墟出土数件(对)铜牛面具、铜角形器、长方形铜片等形制较特殊的器物,学者们对它们的用途看法不一。依据它们的形制特点及出土状况,并结合殷墟出土的铜头盔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两件较小的铜牛面具和长方形铜片应是重点覆盖式头盔,前者佩戴在人的前额上,用来保护额头;后者覆盖在人的头顶上,用来保护头顶。而较大的铜牛面具和4对角形器应是镶嵌在木胎牛面具上,起装饰作用,它们的用途应是贞人或巫师举行仪式时佩戴的面具。
关键词:殷墟;铜牛面具;铜角形器;长方形铜片;人面具;头盔
●科技考古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
李志鹏 戴玲玲 赵海涛
摘要:通过综合利用二里头遗址2000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6年以及2010年至2018年发掘收集的动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反映的一些相关问题,有助深入推进与夏代都邑的动物资源利用相关考古与历史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夏代都邑;二里头;动物资源利用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
刘煜 张颖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检测数据的重新整理和分析,厘清了目前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的认知,并与中原地区早期铜器以及偃师商城出土铜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二里岗时期中原地区铜器合金技术的发展及演变、青铜合金的熔炼方式及矿料来源的转变问题。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青铜器;合金成分;金相分析;矿料来源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
——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
万娇
摘要:三星堆遗址是一个结构复杂、拥有数个小城的巨型中心聚落,月亮湾小城是其中防御最为完备的高等级小城,青关山台地则是月亮湾小城中目前可见的最高等级的人工高台大型建筑基址,2012年的解剖性发掘显示,除了主台之外,青关山的第一级台地很可能是其附属台地。对青关山副台的解剖性发掘、浮选和实验室鉴定及分析,显示出在青关山台地作为最高等级建筑功能时,副台同样存在着次一级的夯土结构。植物考古数据显示,在青关山附属台地作为高等级建筑的附属结构使用时期,其生产性、生活性功能是受到抑制的,而在高等级建筑毁坏或废弃时期,炭化植物种子的密度有所上升。炭化植物种子密度在H5所属阶段呈现爆炸性增长,与之相伴随的是典型器物组合的变化和文化面貌的改变,青关山台地地貌也开始发生改变。此外,这一改变的时间点可与三星堆小城南边的四号祭祀坑年代相呼应,显示出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关联和强烈关系,或与同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关键词:青关山台地;三星堆遗址;植物考古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技术初步研究
邹桂森 崔涛 刘思然 李延祥
摘要:江西瑞昌铜岭遗址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中期的矿冶遗址,其出土冶金遗物丰富,时代延续较长,功能分区明显,是商王朝重要的铜料来源之一。对瑞昌铜岭遗址焦炭厂商代地层及单位发掘出土的炉渣、炉壁及矿石等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显示出铜岭遗址是一处集采矿、冶炼及合金配制为一体的矿冶遗址。遗址内不仅存在铜氧化矿冶炼活动,还存在硫化矿冶炼现象。由此可知,铜岭遗址早至商代早期晚段已开始使用硫化矿,是目前国内已确认的最早使用硫化矿冶炼的遗址,为研究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产量急剧提高的动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商代;瑞昌铜岭遗址;冶金技术;硫化矿冶炼
●古文字研究
甲骨文“

吴盛亚
摘要:《合集》32182中的


关键词:甲骨文;羌;

甲骨文与楚简合证二则
陈子君
摘要:上博五《竞建内之》“䜣”字从季旭昇读为“祈”,可合证甲骨文“䜣”字当读为“祈”。《屯南》656“其告祭,䜣祖辛,王受又(佑)”大意是将要举行告祭,向祖辛祈祷王受保佑。清华简《五纪》简87“






关键词:甲骨文;楚简;合证;䜣;束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凡国栋 高一致 马志亮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