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5年第2期目录
摘要: 《江汉考古》2025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原创江汉考古编辑部江汉考古2025年04月30日 16:17湖北目录5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22年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安徽固镇集东遗址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4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 ...
《江汉考古》2025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原创 江汉考古编辑部 江汉考古 2025年04月30日 16:17 湖北
目录
5 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22年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 安徽固镇集东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4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墓)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59 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
76 试论宝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徐昭峰 宋竹喧
92 三星堆文化的实物与观念:兼论文字与文明
施劲松
100 西周王朝经略“南土”三题
魏凯
108 西周时期江淮东、西部地区聚落形态差异初探
郝奕翾 何晓琳
115 高祖伯括、皇祖南公与曾侯
、曾侯谏及犺(夭)试探
王占奎 种建荣
127 横水墓地倗伯墓葬辨析及世系推定
陈晓宇 谢尧亭
138 南阳夏饷铺墓地与周代噩国的变迁
井中伟 杨昱浩
145 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调查与采集炉渣的分析研究
逄硕 胡新生 李延祥 陈树祥 曲毅 程军 费世霞 夏鹏
154 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玉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朱芃宇 高大鹏
164 新见金文资料补释三则
黄杰
168 丁家嘴二号墓遣册8号简所记乐器名考释
于梦欣
172 丁家嘴二号墓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
李美娟
177 独树一帜的观点体系——读《中华文明的形成》
陈伟驹
182 《湖北出土楚简五种》读后
罗小华
摘要
●考古发现
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22年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22年新发现的安阳市文峰区八里庄遗址,经勘探调查,遗址面积现存约2.7万平方米。2022年发掘以遗址分布区东、西边缘的两条探沟为主,共清理20座灰坑,出土一批陶、石、骨、蚌器等遗物,并开展碳十四测年、植物、动物、陶器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初步判断八里庄遗址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兼具磁山文化因素,时代约相当于裴李岗文化第二、三期,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为探讨裴李岗文化的北上,及其与磁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
安徽固镇集东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集东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杨庙乡庙新村集东组北侧。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与2018年9至1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集东遗址进行发掘。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出土了双墩文化时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对推进认识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东遗址;双墩文化;龙山时期;东周时期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墓)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摘要:M169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出土铜、陶、玉石材质随葬器物54件(套),在鼎、簋、簠、缶、编钟等器物上发现有铭文“芈加”“加芈”,可以确认M169墓主为曾侯宝夫人芈加。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铭文,推测M169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墓葬出土编钟及青铜礼器铭文揭示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M169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为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春秋中期
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
摘要:架子岗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7年度清理出灰沟4条、灰坑16个、柱洞13个,出土遗物有陶器残片、瓦片、金属器、动物骨骼等,年代为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规模较大的建筑遗迹、数量较多的圆陶片等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为探讨鄂西北地区汉代南阳郡属县县治、聚落等级、社会生活、人群结构、宗教观念等问题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汉代
●考古研究
试论宝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徐昭峰 宋竹喧
摘要:宝墩文化是分布在成都平原及邻近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该文化的分期和年代对完善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发展脉络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近年来宝墩文化众多新材料陆续被公布,本文在对宝墩文化遗址进行分组研究基础上,结合宝墩文化典型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典型器物演变的基本规律,将宝墩文化重新划分为四期八段,并判断其年代在距今约4900~3700年。
关键词:宝墩文化;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期与年代
三星堆文化的实物与观念:兼论文字与文明
施劲松
摘要:三星堆文化是否存在文字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至今为止,在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文字。从整个古代世界看,并非每个文化都独立创制文字,在公元前两千纪后半叶的东亚,只有商文化发明了文字。文字一经发明便成为沟通天地、统治社会的工具,因而被商王朝的社会上层专控,文字只随商人制作的青铜器流传,并不为其他区域文化掌握。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没有自身的文字,也未接受商文化的文字,但三星堆文化以特定的器物来保存、传递经验知识,以奇异的组合铜器来充当沟通人神的中介,以特殊物品建构出的宏大场景来表达其知识体系、宗教信仰和世界观。三星堆文化“象形”的物发挥了文字的功能,这增补了我们对文字与古代文明的认识。
关键词:三星堆文化;文字;文化格局;青铜器;观念表达
西周王朝经略“南土”三题
魏凯
摘要:西周王朝自成康时期开始大规模经营“南土”,极盛时不但占据了淮河上游平原,还穿越桐柏—大别山脉,进一步影响至长江沿线。西周中晚期,迫于淮夷势力对淮河上游平原的侵扰,并不时切断桐柏—大别山南北两侧的联系,周人不得不向西退却并刻意加强其对南阳盆地及襄宜地区的控制,试图以此维系与“南土”的政治联络。而楚国则充分利用了周与淮夷对峙而无暇西顾的有利形势,在“南土”西部发展壮大,为此后席卷江汉奠定了基础。纵观西周王朝的“南土”经略,攫取资源和收缴贡赋虽也是其南进的动力,但政治、军事目的实则更为突出。
关键词:西周王朝;南土;淮夷;曾国;楚国
西周时期江淮东、西部地区聚落形态差异初探
郝奕翾 何晓琳
摘要:西周时期的江淮地区,可依江淮分水岭及滁河上游分为东、西两片区域,并呈现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江淮地区的西周时期聚落均位于墩台之上,观察房屋、墓葬、灰坑等设施,可知江淮地区的东、西部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聚落内部布局模式。东部地区可见聚落的二层结构,西部则不见大型的区域中心聚落,而是以功能特殊的遗址来联结周边普通居址。
关键词:江淮地区;西周时期;聚落
高祖伯括、皇祖南公与曾侯
、曾侯谏及犺(夭)试探
王占奎 种建荣
摘要:通过分析曾国三钟铭文与叶家山出土铜器及铜器铭文可知,高祖即伯括、犺可能是见于清华简《良臣》的南宫夭,而皇祖是南公,均为曾国远祖。曾是从皇祖南公这一支分化出来的,其称曾侯不当早于其皇祖南公受命于康宫即不早于康王之死亦即不早于昭王。叶家山三座大墓的早晚顺序当是M111、M28、M65,其中前两座是曾侯墓。叶家山有两代曾侯,延续时间大概在昭王前十五年。相比已有观点,年代推断略有推迟,但矛盾并不大,只不过是期内段位的稍早与稍晚的不同而已,在类型学年代判断合理的浮动范围之内。叶家山提供了背景清楚的一批昭王铜器。这一推断很符合康宫原则。康宫原则并不因曾公
编钟而崩溃而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曾国三钟;南与曾;叶家山大墓年代;康宫原则
横水墓地倗伯墓葬辨析及世系推定
陈晓宇 谢尧亭
摘要: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高等级墓葬从康王时期延续至厉王或宣王早期,共历八代倗伯。综合分析倗伯墓出土器物的演变趋势,并通过与完整的墓葬组合、标准器对比,对倗伯墓进行断代,可得出早晚顺序是M3→M3250→M2158→M2064→M2→M1011→M1006→M1013。M3的年代为康王时期,M3250为昭王时期,M2158为穆王早期,M2064可能处于穆恭之际,M2为恭末懿初时期,M1011和M1006处于懿孝夷王时期,M1013处于厉王或宣王早期。八座墓葬形成完整序列,为研究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中期铜器群的演变序列提供难得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横水墓地;倗伯墓葬;倗伯世系
南阳夏饷铺墓地与周代噩国的变迁
井中伟 杨昱浩
摘要:根据南阳夏饷铺墓地的大墓年代、布局、葬俗、出土铜器铭文等因素,本文认为该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噩侯为首的姬姓噩国墓地,而非发掘者认为的随州羊子山西周姞姓鄂国的存续。通过梳理随州之噩和南阳之噩的历史变迁,本文认为夏饷铺噩侯是周王为藩屏南土而分封的同姓贵族,当与平定噩侯驭方叛乱、镇抚内迁的随州姞姓噩国遗民有关,属于周代封国“异姓同名”现象。
关键词:夏饷铺墓地;羊子山墓地;周代噩国;异姓同名
●科技考古
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调查与采集炉渣的分析研究
逄硕 胡新生 李延祥 陈树祥 曲毅 程军 费世霞 夏鹏
摘要:作者对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进行田野复查,在前期考察遗址地表发现冶铅渣的基础上,在遗址中南部清理出包含炉渣、炉壁等冶金遗物的灰沟断面,根据其中采集的陶片类型推定遗址冶金遗存或可早至大路铺文化第三期,采集到冶炼遗物的检测分析揭示遗址中同时存在纯铅、粗铜及锡青铜三种冶金产品,为深入认识大路铺文化的冶金生产体系与周代鄂东南地区铅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余家垴遗址;大路铺文化;冶金考古
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玉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朱芃宇 高大鹏
摘要:本研究利用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超景深3D显微镜等便携式仪器对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的78件(套)玉器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玉器的主要材质为透闪石玉,云母玉和玛瑙次之,而蛇纹石玉、萤石及绿松石的使用较为罕见。在制作工艺方面,发现包括钻孔、片切割、线切割、单阴刻、双阴刻线、减地阳刻、镂空、一面坡和抛光等多种技术。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玉器在材质选择、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理解古代玉器制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夏饷铺鄂国墓地;玉器材质;制作工艺
●古文字研究
新见金文资料补释三则
黄杰
摘要: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中,原发表者摹作
、释作“为”的字,实应摹作
。铭文后半段应当断句为“
(铸)为量,
(容)四分”。“铸为量”及“下官”表明这件鼎的定位是下官的量器。湖北谷城擂鼓台M2出土铜鼎M2∶5铭文中原释为“陵”的字有学者改释为“隮/
”可信,“隮/
”前一字应释为“小”。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7出土铜盘M7:39铭文中“耑誓”应读作“短折”,意为夭折、早死。这件盘是仲考父与其夫人季姒早逝之后某人为他们所作。
关键词: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谷城擂鼓台铜鼎M2∶5;黎城西关铜盘M7∶39;耑誓
丁家嘴二号墓遣册8号简所记乐器名考释
于梦欣
摘要:丁家嘴遣册简2-08记载了多种乐器及附件,对研究战国时期楚乐器的称名、组合等有重要价值。通过考察发现,原释文“
”当改释作“
”,可读为“柎”,表示鼓座;简文“埶”可读为“篞”,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名;原释文“
”当改释作“
”,是“笙”的新见异体字;简文“
”当读为“参差”,指乐器箫。
关键词:丁家嘴;楚简;遣册;乐器
丁家嘴二号墓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
李美娟
摘要:丁家嘴卜筮祭祷简是新公布的楚简资料,整体残断较为严重。本文通过新发现的反印文和整理者提供的各种信息共缀合残简10组,编连1组,并对相关简文的残字进行改释、补释,进一步推动丁家嘴卜筮祭祷简原貌恢复,有助于推进这批重要竹简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丁家嘴;楚简;缀合;编连;复原
目录
5 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22年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 安徽固镇集东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4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墓)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59 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
76 试论宝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徐昭峰 宋竹喧
92 三星堆文化的实物与观念:兼论文字与文明
施劲松
100 西周王朝经略“南土”三题
魏凯
108 西周时期江淮东、西部地区聚落形态差异初探
郝奕翾 何晓琳
115 高祖伯括、皇祖南公与曾侯

王占奎 种建荣
127 横水墓地倗伯墓葬辨析及世系推定
陈晓宇 谢尧亭
138 南阳夏饷铺墓地与周代噩国的变迁
井中伟 杨昱浩
145 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调查与采集炉渣的分析研究
逄硕 胡新生 李延祥 陈树祥 曲毅 程军 费世霞 夏鹏
154 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玉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朱芃宇 高大鹏
164 新见金文资料补释三则
黄杰
168 丁家嘴二号墓遣册8号简所记乐器名考释
于梦欣
172 丁家嘴二号墓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
李美娟
177 独树一帜的观点体系——读《中华文明的形成》
陈伟驹
182 《湖北出土楚简五种》读后
罗小华
摘要
●考古发现
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22年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22年新发现的安阳市文峰区八里庄遗址,经勘探调查,遗址面积现存约2.7万平方米。2022年发掘以遗址分布区东、西边缘的两条探沟为主,共清理20座灰坑,出土一批陶、石、骨、蚌器等遗物,并开展碳十四测年、植物、动物、陶器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初步判断八里庄遗址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兼具磁山文化因素,时代约相当于裴李岗文化第二、三期,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为探讨裴李岗文化的北上,及其与磁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
安徽固镇集东遗址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集东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杨庙乡庙新村集东组北侧。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与2018年9至1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集东遗址进行发掘。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出土了双墩文化时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对推进认识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东遗址;双墩文化;龙山时期;东周时期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墓)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摘要:M169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出土铜、陶、玉石材质随葬器物54件(套),在鼎、簋、簠、缶、编钟等器物上发现有铭文“芈加”“加芈”,可以确认M169墓主为曾侯宝夫人芈加。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铭文,推测M169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墓葬出土编钟及青铜礼器铭文揭示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M169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为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枣树林墓地;M169;芈加;春秋中期
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师范大学山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
摘要:架子岗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7年度清理出灰沟4条、灰坑16个、柱洞13个,出土遗物有陶器残片、瓦片、金属器、动物骨骼等,年代为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规模较大的建筑遗迹、数量较多的圆陶片等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为探讨鄂西北地区汉代南阳郡属县县治、聚落等级、社会生活、人群结构、宗教观念等问题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湖北襄阳;架子岗遗址;汉代
●考古研究
试论宝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徐昭峰 宋竹喧
摘要:宝墩文化是分布在成都平原及邻近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该文化的分期和年代对完善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发展脉络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近年来宝墩文化众多新材料陆续被公布,本文在对宝墩文化遗址进行分组研究基础上,结合宝墩文化典型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典型器物演变的基本规律,将宝墩文化重新划分为四期八段,并判断其年代在距今约4900~3700年。
关键词:宝墩文化;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期与年代
三星堆文化的实物与观念:兼论文字与文明
施劲松
摘要:三星堆文化是否存在文字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至今为止,在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文字。从整个古代世界看,并非每个文化都独立创制文字,在公元前两千纪后半叶的东亚,只有商文化发明了文字。文字一经发明便成为沟通天地、统治社会的工具,因而被商王朝的社会上层专控,文字只随商人制作的青铜器流传,并不为其他区域文化掌握。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没有自身的文字,也未接受商文化的文字,但三星堆文化以特定的器物来保存、传递经验知识,以奇异的组合铜器来充当沟通人神的中介,以特殊物品建构出的宏大场景来表达其知识体系、宗教信仰和世界观。三星堆文化“象形”的物发挥了文字的功能,这增补了我们对文字与古代文明的认识。
关键词:三星堆文化;文字;文化格局;青铜器;观念表达
西周王朝经略“南土”三题
魏凯
摘要:西周王朝自成康时期开始大规模经营“南土”,极盛时不但占据了淮河上游平原,还穿越桐柏—大别山脉,进一步影响至长江沿线。西周中晚期,迫于淮夷势力对淮河上游平原的侵扰,并不时切断桐柏—大别山南北两侧的联系,周人不得不向西退却并刻意加强其对南阳盆地及襄宜地区的控制,试图以此维系与“南土”的政治联络。而楚国则充分利用了周与淮夷对峙而无暇西顾的有利形势,在“南土”西部发展壮大,为此后席卷江汉奠定了基础。纵观西周王朝的“南土”经略,攫取资源和收缴贡赋虽也是其南进的动力,但政治、军事目的实则更为突出。
关键词:西周王朝;南土;淮夷;曾国;楚国
西周时期江淮东、西部地区聚落形态差异初探
郝奕翾 何晓琳
摘要:西周时期的江淮地区,可依江淮分水岭及滁河上游分为东、西两片区域,并呈现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江淮地区的西周时期聚落均位于墩台之上,观察房屋、墓葬、灰坑等设施,可知江淮地区的东、西部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聚落内部布局模式。东部地区可见聚落的二层结构,西部则不见大型的区域中心聚落,而是以功能特殊的遗址来联结周边普通居址。
关键词:江淮地区;西周时期;聚落
高祖伯括、皇祖南公与曾侯

王占奎 种建荣
摘要:通过分析曾国三钟铭文与叶家山出土铜器及铜器铭文可知,高祖即伯括、犺可能是见于清华简《良臣》的南宫夭,而皇祖是南公,均为曾国远祖。曾是从皇祖南公这一支分化出来的,其称曾侯不当早于其皇祖南公受命于康宫即不早于康王之死亦即不早于昭王。叶家山三座大墓的早晚顺序当是M111、M28、M65,其中前两座是曾侯墓。叶家山有两代曾侯,延续时间大概在昭王前十五年。相比已有观点,年代推断略有推迟,但矛盾并不大,只不过是期内段位的稍早与稍晚的不同而已,在类型学年代判断合理的浮动范围之内。叶家山提供了背景清楚的一批昭王铜器。这一推断很符合康宫原则。康宫原则并不因曾公

关键词:曾国三钟;南与曾;叶家山大墓年代;康宫原则
横水墓地倗伯墓葬辨析及世系推定
陈晓宇 谢尧亭
摘要: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高等级墓葬从康王时期延续至厉王或宣王早期,共历八代倗伯。综合分析倗伯墓出土器物的演变趋势,并通过与完整的墓葬组合、标准器对比,对倗伯墓进行断代,可得出早晚顺序是M3→M3250→M2158→M2064→M2→M1011→M1006→M1013。M3的年代为康王时期,M3250为昭王时期,M2158为穆王早期,M2064可能处于穆恭之际,M2为恭末懿初时期,M1011和M1006处于懿孝夷王时期,M1013处于厉王或宣王早期。八座墓葬形成完整序列,为研究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中期铜器群的演变序列提供难得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横水墓地;倗伯墓葬;倗伯世系
南阳夏饷铺墓地与周代噩国的变迁
井中伟 杨昱浩
摘要:根据南阳夏饷铺墓地的大墓年代、布局、葬俗、出土铜器铭文等因素,本文认为该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噩侯为首的姬姓噩国墓地,而非发掘者认为的随州羊子山西周姞姓鄂国的存续。通过梳理随州之噩和南阳之噩的历史变迁,本文认为夏饷铺噩侯是周王为藩屏南土而分封的同姓贵族,当与平定噩侯驭方叛乱、镇抚内迁的随州姞姓噩国遗民有关,属于周代封国“异姓同名”现象。
关键词:夏饷铺墓地;羊子山墓地;周代噩国;异姓同名
●科技考古
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调查与采集炉渣的分析研究
逄硕 胡新生 李延祥 陈树祥 曲毅 程军 费世霞 夏鹏
摘要:作者对湖北阳新余家垴遗址进行田野复查,在前期考察遗址地表发现冶铅渣的基础上,在遗址中南部清理出包含炉渣、炉壁等冶金遗物的灰沟断面,根据其中采集的陶片类型推定遗址冶金遗存或可早至大路铺文化第三期,采集到冶炼遗物的检测分析揭示遗址中同时存在纯铅、粗铜及锡青铜三种冶金产品,为深入认识大路铺文化的冶金生产体系与周代鄂东南地区铅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余家垴遗址;大路铺文化;冶金考古
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玉器材质与工艺研究
朱芃宇 高大鹏
摘要:本研究利用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超景深3D显微镜等便携式仪器对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的78件(套)玉器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玉器的主要材质为透闪石玉,云母玉和玛瑙次之,而蛇纹石玉、萤石及绿松石的使用较为罕见。在制作工艺方面,发现包括钻孔、片切割、线切割、单阴刻、双阴刻线、减地阳刻、镂空、一面坡和抛光等多种技术。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玉器在材质选择、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理解古代玉器制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夏饷铺鄂国墓地;玉器材质;制作工艺
●古文字研究
新见金文资料补释三则
黄杰
摘要: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中,原发表者摹作






关键词: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谷城擂鼓台铜鼎M2∶5;黎城西关铜盘M7∶39;耑誓
丁家嘴二号墓遣册8号简所记乐器名考释
于梦欣
摘要:丁家嘴遣册简2-08记载了多种乐器及附件,对研究战国时期楚乐器的称名、组合等有重要价值。通过考察发现,原释文“





关键词:丁家嘴;楚简;遣册;乐器
丁家嘴二号墓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
李美娟
摘要:丁家嘴卜筮祭祷简是新公布的楚简资料,整体残断较为严重。本文通过新发现的反印文和整理者提供的各种信息共缀合残简10组,编连1组,并对相关简文的残字进行改释、补释,进一步推动丁家嘴卜筮祭祷简原貌恢复,有助于推进这批重要竹简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丁家嘴;楚简;缀合;编连;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