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南方文物》2025年第1期目录
摘要: 《南方文物》2025年第1期目录江西省考古院亚洲考古2025年03月25日 21:31河北目录大道中国001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约专稿)黄锦前018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瓷窑业格局(特约专稿)周雪妍 沈岳明文博讲坛028 类型、技术与人——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特约专稿)李英华考古发现本期主持:李水城 刘志 ...
《南方文物》2025年第1期目录江西省考古院 亚洲考古 2025年03月25日 21:31 河北

<
目录
>
大道中国
001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约专稿)
黄锦前
018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瓷窑业格局(特约专稿)
周雪妍 沈岳明
文博讲坛
028 类型、技术与人——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特约专稿)
李英华
考古发现
本期主持:李水城 刘志岩
038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Ⅰ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060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Ⅱ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华南与东南亚考古
主持人:谢光茂
078 广西和越南史前贝丘遗址的对比研究
彭长林 胡章华
087 越南石器时代考古
[越]阮克史著 吴 雁译 谢光茂校
098 东南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以泰国为特定参照
[新西兰]查尔斯·海厄姆著 李大伟译 陈 淳校
109 北山文化的新发现与研究
[越]程能钟著 吴 雁译 谢光茂校
124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
陈洪波 管 葳
133 广西史前穿孔石器初探
谢 颖
143 广西史前蚌器研究
胡章华 谢 莉
生业与社会
主持人:袁 靖 特约主持:陈建立
158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进展
陈建立 游晓蕾 付 琳 张 吉
165 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马仁杰 潘 岩 黄运明 吕锦燕 崔剑锋
175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出土商周铜器和土壤沉积物的铅同位素分析
杨冬宜 林 森 吴晓桐
186 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东周铅锡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彭启晗 徐新民 陈寅炜 王一帆 张 吉 陈坤龙
197 简论上虞银山铅矿与战国越文化区铅资源的流通
张 吉 王坚梁 游晓蕾 阮晓根 郭长江 乔保同
207 山东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战国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代全龙 刘延常 张 恒 韩 辉 张 吉 陈建立
215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出土青铜器的材质与铅资源分析
蔡波涛 刘知柔 张 吉 刘思然
纺织考古
221 帽上著笼冠——褚緭《戏为诗》视角下的北魏服饰汉化改革
张沐旸 王亚蓉 高丹丹
232 明代品官常服刍议
丁培利 王亚蓉 贾荣林
241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保护研究
司志文 赵芮禾
人物图像
25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纪念恩师王亚蓉先生
高丹丹 刘慧中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263 “赣鄱考古溯史迹,初心不忘启未来”——2024年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全记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83 201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考古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御窑遗址管理处
291 乐平丰源灯盏山窑址考古调查及相关问题
朱姗姗 徐贵珍 肖发标 熊贤礼 韦有明
<
大道中国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黄锦前(新疆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铭文记录了公元前61年汉军讨伐西羌的战事,其于次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之时被赏赐给精绝国。铭文反映了汉代流行的占星术和兵阴阳思想,是兵阴阳思想在伐羌战争中的实践和运用,是中原的儒学和诸子思想传播到西域的重要实物与文字证据。织锦见证了汉宣帝伐西羌、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文化在西域传播,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彰显了西域各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织锦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一个经典案例,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织锦系辟邪厌胜兼作佩饰的护身符而非护臂,精绝贵族祈盼其护佑自身及中国,为自己和中国祈寄祥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护符,守护着中华文明。
关键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
瓷窑业格局
周雪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沈岳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摘 要:北宋晚期,南北方窑场在交融与激荡中形成了空前盛况,然其成因却未有更多探索。从治国理政的视野下,本文认为这与北宋煕丰年间掀起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无联系。文章以均输、市易二法切入,推测越窑不合新法导向而丧失了朝廷支持,北方窑场则趁势而起。变法的深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宫廷用瓷“不堪用”的局面,成为了“制样须索”再获统治者倚重的契机,史料中所记“定州白瓷器有芒”可能是皇帝为符合新法立场而提出的官方借口。最终,在变法“平物价,抑兼并”“通有无,足国用”等思想、政策的铺垫下,经徽宗一朝的发展,北宋末年“名窑林立”“官民并举”的瓷窑业格局才得以成形。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越窑衰落;宫廷用瓷;北宋瓷业
<
文博讲坛
>
类型、技术与人
——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
李英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摘 要:类型学是旧石器和新石器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它的反思也一直存在。受技术哲学启发,法国史前学者从技术认知和技术逻辑的角度出发,将石质工具解构为持握部分、传递能量部分、刃口凿面部分、直接接触刃线部分,同时考察器物本身、人类主体、对象客体的系统关联,再从工具回溯到原料、生产模式、毛坯、二次加工、工具等各个阶段,分析各技术特征与各阶段的关联、配置比例、各阶段对结构的处理和贡献等等,依靠重复、稳定出现的证据,整合工具结构、生产模式、加工方式等特征判断石器工业在分离型模式向整合型模式演化的谱系中所处的位置,并与遗址上下层位、相关时空内的石器工业比较,结合石器工业内外限制因素,从而推测人群、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种解构再整合建构的方式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研究可能也适用,或许也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与类型学进行补充。
关键词:类型学;技术哲学;技术逻辑;谱系
<
考古发现
>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
1986年Ⅰ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 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20个、房址4座。该地点出土遗物可分为两期,年代约当晚商殷墟二期至四期。本次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对了解三星堆遗址文化分期及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考古发掘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
1986年Ⅱ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 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广汉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Ⅱ区进行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5座、灰沟1条、房址5座,初步了解遗址的年代与聚落结构。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Ⅱ区;发掘
<
华南与东南亚考古
>
广西和越南史前贝丘遗址的对比研究
彭长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
胡章华(南宁市博物馆)
摘 要:广西和越南的史前贝丘遗址可分为洞穴、河岸、海滨三种类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时空特点;通过对两地贝丘遗址演进过程、生业模式和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二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其成因既与生态环境有关,也与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有关。
关键词:广西;越南;贝丘遗址;异同;成因
越南石器时代考古
[越]阮克史(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
吴 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译
谢光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校
摘 要: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越南石器时代的研究历史、重要发现、研究现状、成果以及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希冀和展望。
关键词:越南;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综述
东南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
——以泰国为特定参照
[新西兰]查尔斯·海厄姆(C.F.W. Higham)(新西兰奥塔哥大学) 著
李大伟(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译
陈 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校
按:查尔斯·海厄姆教授是国际著名考古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科学院、新西兰皇家学会、伦敦古物学会、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等单位的通讯院士。海厄姆教授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东南亚从事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在泰国先后主持发掘科帕农迪(Khok Phanom Di)、侬诺(Nong Nor)、班农瓦(Ban Non Wat)等多个重要遗址或墓地。代表性著作有:《大陆东南亚考古》(1989年)、《东南亚青铜时代》(1996年)、《东南亚大陆的早期文化》(2002年)、《吴哥文明的起源》(2013年)、《大陆东南亚早期文化:从最早的人类到吴哥王朝》(2014年)等。由于海厄姆教授成就卓著,先后获得英国科学院授予的格林汉姆·克拉克杰出考古研究奖章、新西兰皇家学会授予的梅森·杜里奖章(Mason Durie medal)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新西兰荣誉勋章。本文是根据周广明先生的建议,由谢光茂约请海厄姆教授为本刊撰写的学术论文,主要论述了大陆东南亚的史前文化。
摘 要: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离开他们的非洲家园,最初很有可能沿着一条温暖而水源充足的路线东移。他们被证明至少在6万年前甚至很可能更早就与早期智人存在互动。在后来几千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因为冷暖条件导致了陆地表面的扩张和收缩。虽然大多数信息来自内陆的岩棚遗址,但是三种主要栖居形态的存在愈加明显。另外两种栖居形态通常是靠近内陆河流的旷野遗址和海滨遗址,海滨遗址位于地势较高的地带,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后两类遗址反映一种复杂的定居聚落,伴有墓地,死者为屈肢葬,有少量的随葬品。虽然在偏远地区残留有一些土著狩猎采集者,但历史悠久的狩猎和采集传统大约在四千年前最早的水稻和小米种植者从北方扩散到东南亚时就已结束,并导致两种传统的混合。
关键词:和平文化;狩猎采集者;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气候变化
北山文化的新发现与研究
[越]程能钟(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
吴 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译
谢光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校
摘 要:对越南东北部山区以及其内不同小区域的北山文化遗址、遗物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除了北山文化的普遍和关键特征外,还存在与具体地点和时段相关的特定特征。北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12000—5000年,其中大部分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其余的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北山文化是独立形成的,与和平文化有不同的起源。在和平文化人群迁徙到东北部山区之前,北山文化人群已在此居住和开发。然而,目前这只是一个假设,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尤其是绝对测年结果。
关键词:新发现;研究成果;北山文化;和平文化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
陈洪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管 葳(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 要: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现象表现并不突出,但也有迹可循,人骨和石器资料可做佐证。新石器时代早期,甑皮岩为代表的洞穴遗址人骨存在人为创伤;新石器时代中期,顶蛳山文化遗址有多座肢解葬,表明渔猎采集人群之间的剧烈冲突;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稻作人群入侵岭南,以晓锦遗址、石峡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人在岭南迅速立足,并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整体来看,岭南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愈演愈烈,推动了珠江流域的文明化进程。
关键词:岭南;新石器时代;冲突和战争
广西史前穿孔石器初探
谢 颖(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摘 要:穿孔石器在广西史前考古遗址中普遍发现,这种石器在遗址中通常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遗物共存,成为广西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考古调查及发掘所见的穿孔石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穿孔石器的年代、形制及数量等特点,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三个阶段。本地区的穿孔石器,是以河滩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砂岩为主,选取大小和形状合适的扁圆形或椭圆形砾石,于器体中央进行琢打和凿击,最后钻孔而成,穿孔主要采用两面对穿。广西的穿孔石器应当主要是一种加重于各种工具之上以提高使用效率的重石,主要用作掘土工具、渔具及取火工具。
关键词:穿孔石器;史前考古;广西地区
广西史前蚌器研究
胡章华(南宁市博物馆)
谢 莉(柳州市博物馆)
摘 要:广西史前蚌器最早出现在娅怀洞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5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蚌器主要分布在漓江流域、柳江流域的洞穴遗址以及广西南部的海滨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密集分布在邕江流域、左江流域,以河岸贝丘遗址居多,鱼头形蚌刀和锯齿刃蚌器最具地域特色。蚌器类型以蚌刀、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勺居多,蚌锛、蚌网坠、蚌鱼钩、蚌饰等发现较少。蚌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与石器、骨器、角器等组合,构成了广西史前先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更加多元化的工具组合,对于研究广西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蚌器;广西;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生业与社会
>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进展
陈建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游晓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付 琳(厦门大学考古学系)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近年明显增多。本区域铸铜遗存具有多样性与普遍性,绍兴大湖头等遗址出土材质类型丰富的金属原料。采冶铜业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展,铅业遗址逐渐得到重视。基于铅同位素的金属溯源研究初步揭示本区域资源对淮水流域及中原的显著影响,在东南各地之间也存在金属物料的密切互动。
关键词: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
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马仁杰【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潘 岩【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黄运明(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吕锦燕(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崔剑锋【通信作者 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对晋江庵山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铜(锡)合金为主,合金化程度较低。铜器成形工艺以锻打为主,大部分铜器经历过铸后加工。庵山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接近晚商时期中原青铜器的常见范围,特别是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的使用情形明确了晚商时期的闽南地区与同时期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金属资源的利用上似存在一定联系,铜器生产和流通反映出的互动情形值得关注。
关键词:晋江庵山遗址;铜器;合金成分;成形工艺;金属资源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出土商周铜器和土壤
沉积物的铅同位素分析
杨冬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林 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吴晓桐(通信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浙江余杭跳头遗址从良渚文化时期延续至东周时期,发现晚商时期的石范、铜器和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为研究商周时期浙江铸铜手工业和金属资源产地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研究对跳头遗址出土晚商和东周时期金属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同时对商代地层土壤开展了重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分析。跳头遗址出土晚商时期铜器以铜铅二元合金为主,另有一件铅器,该时期所用铅料既有高放射成因铅,也有殷墟文化四期常见的普通铅,与同时期中原和长江流域所用铅料相同,表明跳头遗址铸铜业的产生与商代金属资源流通密切相关。商代地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升高,但是铅同位素比值与金属器不同,这说明商代的铸造规模较小,未对区域环境造成显著影响。跳头遗址东周时期青铜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料来源多样化,一部分铅料可能产自皖江地区或鄂东南,还有部分铅料可能产自浙西北本地,反映了越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东周时期金属资源流通的复杂性。
关键词:余杭跳头;浙江;铸铜;铅同位素;商周青铜器
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东周铅锡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彭启晗(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徐新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寅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一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坤龙(通信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浙江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了较多铅锡器,以往在其他东周列国都邑遗址中较少发现。本研究对出土的13件片状、条状、棒状铅锡制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其中11件材质为铅锡合金,2件为铅块,其中一件铅块含有约2%的砷,另一件含少量锡。铅锡制品中普遍含有As3Sn4、Fe-Sn相等多种杂质,并显现出锡含量越高、金属越纯净的规律。金相观察发现很多样品存在塑性变形组织,结合其器物形态,判断应经过捶打加工成形。分析的6件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结果显示含砷铅块的比值与浙东上虞银山铅矿石吻合,应为越国本地铅料;2件铅锡合金制品的原料可能来自湖南南部南岭地区。其余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介于南岭型铅与浙东型铅之间,可能由两类物料混熔导致。这指示越国至迟在战国早期已对本国境内会稽山麓的铅矿进行了开采冶炼,同时也获取到了较多南岭山地的锡铅资源。
关键词:铅锡器;南山遗址;越国;铅同位素比值
简论上虞银山铅矿与战国越文化区铅资源的流通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王坚梁(绍兴市上虞区文物管理服务中心)
游晓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阮晓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长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乔保同(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摘 要:浙江上虞银山遗址历年发现丰富的铅银采冶遗存,其中东周阶段的铅锭及冶炼遗物具有重要价值。本次分析银山现代铅矿石206Pb/204Pb约为17.5、208Pb/204Pb约为38.5,在东南地区较罕见,而与战国早中期越文化区及海岱地区一批金属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高度一致,从而勾勒出浙东—淮水下游—泗水流域的铅料流动途径。银山型铅在浙东、苏北及鲁南地区大量使用,实证越迁都琅琊、经营徐泗的强大国力,也为战国早中期越国及泗上诸国青铜器的溯源提供了关键指标。
关键词:上虞;银山;战国;越文化;铅资源
山东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战国越式鼎的铅同位素
比值研究
代全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延常(山东博物馆)
张 恒(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韩 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建立(通信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 要:山东滕州大韩战国早中期墓葬出土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越式铜鼎,是研究泗水流域与长江下游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大韩越式鼎具有高锡的材质特征,利用的铅料除中原铅与南岭铅外还有较高比例的浙东铅,并且浙东铅还大量用于制作本地风格的鼎、豆等礼容器。滕州大韩与薛故城、庄里西等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铅料特征共同实证越文化北上阶段对滕、薛、郳等泗上诸侯国铸铜业资源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滕州;大韩墓地;战国;越式鼎;铅同位素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出土
青铜器的材质与铅资源分析
蔡波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知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刘思然(通信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寿县南朱家大圩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较为鲜明的战国早中期时代特征,东津M15出土兵器为锡青铜材质,铅同位素比值多为南岭型;小宋家台子M58出土礼容器为铅锡青铜,铅料呈现中原铅与南岭铅混熔并用的特征。西圈与南朱家大圩出土金属器共同展现了下蔡故城铸铜技术与资源的历时变迁,反映江淮西部地区在金属广域流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寿县;战国墓;青铜器;铅同位素
<
纺织考古
>
帽上著笼冠
——褚緭《戏为诗》视角下的北魏服饰汉化改革
张沐旸(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高丹丹(通信作者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摘 要:自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汉式服装便取代传统的垂裙帽与紧窄袴褶成为北魏社会的主流穿着。然而,南梁士人褚緭却作诗讥讽魏人礼服“帽上著笼冠,袴上著朱衣”,认为其搭配古今错乱,是非颠倒。褚緭诗中描述的朱衣袴褶在陶俑中十分常见,但帽与笼冠的搭配却尚未发现。通过文献图像资料与实验考古学的方法,本文对褚緭诗中描述的搭配笼冠之帽进行研究,推测这一帽式极有可能是孝文帝改革后受汉服影响而小冠化的鲜卑帽。这也表明即使在孝文帝严格的政令下,鲜卑衣冠也并未完全被禁绝,而是受汉服影响发展出独特的形式,体现了北朝时期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帽;笼冠;汉化
明代品官常服刍议
丁培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贾荣林(北京服装学院)
摘 要:明代品官常服是官员们“常朝视事”时所穿,穿用时间和范围非常广泛。明代对官服制作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形制、补子花样、材质等做了详细规定。通常,常服作为明代官员朝参办公的指定服饰,但在入殓、祭祀时也有穿着常服的情况。此外,品官常服还成为皇帝恩赏“赐服”、官官及官商之间交往送礼的重要物品。随着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商人通过“捐纳”越阶成为“新型官僚”,对明代森严的官服制度和社会秩序形成冲击,也使品官常服有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品官常服;朝参;赐服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保护研究
司志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赵芮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摘 要:江西南昌新建县(区)海昏侯墓葬遗址从2011年进行发掘,2017年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墓葬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期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等。文章以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提取保护为主进行论述,同时结合现场应急保护与实验室清理。以海昏侯墓出土纺织文物为基础,探讨江西地区出土纺织文物实物链,并通过对比阐述汉代纺织文化以点开花、辐射全国。
关键词:海昏侯墓;纺织品文物现场起取;应急保护;汉代纺织文化
<
人物图像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纪念恩师王亚蓉先生
高丹丹(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刘慧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王亚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名纺织考古学家。1978年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工作,累任至高级工程师。201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文化促进会评为“2016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先生毕生从事古代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2016年起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在学校构建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至今已培养出十余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先生学高身正、品格高尚,作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深蒙恩师教诲,谨以此文寄托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
关键词:王亚蓉先生;纺织考古;人才培养;实验考古学研究
<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
“赣鄱考古溯史迹,初心不忘启未来”
——2024年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全记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本文为2024年9月召开的九江荞麦岭遗址专家咨询会记录,与会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和江西考古发展建言献策,以全新视角从多个维度对江西考古发展做出精准指导,认为江西地理位置优越,文物资源禀赋深厚,是认识和理解南方先秦文化的关键区域,是探源中华文明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点区域之一。此次咨询会专家意见对江西考古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九江荞麦岭遗址;专家咨询会;记录
201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
考古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御窑遗址管理处
摘 要: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揭露了晚清民国时期道路、作坊、晒架塘等制瓷相关遗迹,出土了一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陶瓷遗物。尤其是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等带款瓷片的发现,为研究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的布局和瓷器生产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
乐平丰源灯盏山窑址考古调查及相关问题
朱姗姗(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徐贵珍(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肖发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熊贤礼(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韦有明(通信作者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 要:丰源灯盏山窑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东南45千米的十里岗镇丰源村境内,窑业分布面积达5万平方米,窑场内有瓷土矿开采区、产品成型及烧造区,有着完整的窑业生产体系。采集标本的年代介于14世纪后期到15世纪早期,产品采用匣钵、明火涩圈及对口叠烧工艺。青釉碗、盘、高足杯及酱釉灯盏等生活器皿为大宗产品。从采集标本的特征判断,青釉产品的外貌特征明显效仿浙江龙泉青瓷,但烧造工艺和修坯技术较为粗糙,是一处为适应市场需求,对强势的陶瓷手工业文化进行单向模仿的地方性窑口。
关键词:乐平丰源山窑;明代早中期;青釉瓷;酱釉瓷
关于《南方文物》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版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出版:《南方文物》编辑部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创新一路236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方文物》编辑部
邮编:330096
电话:(0791)86594676
邮箱:nanfangwenwu@vip.126.com

<
目录
>
大道中国
001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约专稿)
黄锦前
018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瓷窑业格局(特约专稿)
周雪妍 沈岳明
文博讲坛
028 类型、技术与人——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特约专稿)
李英华
考古发现
本期主持:李水城 刘志岩
038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Ⅰ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060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Ⅱ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华南与东南亚考古
主持人:谢光茂
078 广西和越南史前贝丘遗址的对比研究
彭长林 胡章华
087 越南石器时代考古
[越]阮克史著 吴 雁译 谢光茂校
098 东南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以泰国为特定参照
[新西兰]查尔斯·海厄姆著 李大伟译 陈 淳校
109 北山文化的新发现与研究
[越]程能钟著 吴 雁译 谢光茂校
124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
陈洪波 管 葳
133 广西史前穿孔石器初探
谢 颖
143 广西史前蚌器研究
胡章华 谢 莉
生业与社会
主持人:袁 靖 特约主持:陈建立
158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进展
陈建立 游晓蕾 付 琳 张 吉
165 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马仁杰 潘 岩 黄运明 吕锦燕 崔剑锋
175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出土商周铜器和土壤沉积物的铅同位素分析
杨冬宜 林 森 吴晓桐
186 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东周铅锡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彭启晗 徐新民 陈寅炜 王一帆 张 吉 陈坤龙
197 简论上虞银山铅矿与战国越文化区铅资源的流通
张 吉 王坚梁 游晓蕾 阮晓根 郭长江 乔保同
207 山东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战国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代全龙 刘延常 张 恒 韩 辉 张 吉 陈建立
215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出土青铜器的材质与铅资源分析
蔡波涛 刘知柔 张 吉 刘思然
纺织考古
221 帽上著笼冠——褚緭《戏为诗》视角下的北魏服饰汉化改革
张沐旸 王亚蓉 高丹丹
232 明代品官常服刍议
丁培利 王亚蓉 贾荣林
241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保护研究
司志文 赵芮禾
人物图像
25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纪念恩师王亚蓉先生
高丹丹 刘慧中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263 “赣鄱考古溯史迹,初心不忘启未来”——2024年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全记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83 201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考古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御窑遗址管理处
291 乐平丰源灯盏山窑址考古调查及相关问题
朱姗姗 徐贵珍 肖发标 熊贤礼 韦有明
<
大道中国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黄锦前(新疆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铭文记录了公元前61年汉军讨伐西羌的战事,其于次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之时被赏赐给精绝国。铭文反映了汉代流行的占星术和兵阴阳思想,是兵阴阳思想在伐羌战争中的实践和运用,是中原的儒学和诸子思想传播到西域的重要实物与文字证据。织锦见证了汉宣帝伐西羌、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文化在西域传播,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彰显了西域各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织锦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一个经典案例,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织锦系辟邪厌胜兼作佩饰的护身符而非护臂,精绝贵族祈盼其护佑自身及中国,为自己和中国祈寄祥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护符,守护着中华文明。
关键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
瓷窑业格局
周雪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沈岳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摘 要:北宋晚期,南北方窑场在交融与激荡中形成了空前盛况,然其成因却未有更多探索。从治国理政的视野下,本文认为这与北宋煕丰年间掀起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无联系。文章以均输、市易二法切入,推测越窑不合新法导向而丧失了朝廷支持,北方窑场则趁势而起。变法的深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宫廷用瓷“不堪用”的局面,成为了“制样须索”再获统治者倚重的契机,史料中所记“定州白瓷器有芒”可能是皇帝为符合新法立场而提出的官方借口。最终,在变法“平物价,抑兼并”“通有无,足国用”等思想、政策的铺垫下,经徽宗一朝的发展,北宋末年“名窑林立”“官民并举”的瓷窑业格局才得以成形。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越窑衰落;宫廷用瓷;北宋瓷业
<
文博讲坛
>
类型、技术与人
——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
李英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摘 要:类型学是旧石器和新石器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它的反思也一直存在。受技术哲学启发,法国史前学者从技术认知和技术逻辑的角度出发,将石质工具解构为持握部分、传递能量部分、刃口凿面部分、直接接触刃线部分,同时考察器物本身、人类主体、对象客体的系统关联,再从工具回溯到原料、生产模式、毛坯、二次加工、工具等各个阶段,分析各技术特征与各阶段的关联、配置比例、各阶段对结构的处理和贡献等等,依靠重复、稳定出现的证据,整合工具结构、生产模式、加工方式等特征判断石器工业在分离型模式向整合型模式演化的谱系中所处的位置,并与遗址上下层位、相关时空内的石器工业比较,结合石器工业内外限制因素,从而推测人群、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种解构再整合建构的方式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研究可能也适用,或许也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与类型学进行补充。
关键词:类型学;技术哲学;技术逻辑;谱系
<
考古发现
>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
1986年Ⅰ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 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20个、房址4座。该地点出土遗物可分为两期,年代约当晚商殷墟二期至四期。本次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对了解三星堆遗址文化分期及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考古发掘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
1986年Ⅱ区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 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广汉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Ⅱ区进行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5座、灰沟1条、房址5座,初步了解遗址的年代与聚落结构。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Ⅱ区;发掘
<
华南与东南亚考古
>
广西和越南史前贝丘遗址的对比研究
彭长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
胡章华(南宁市博物馆)
摘 要:广西和越南的史前贝丘遗址可分为洞穴、河岸、海滨三种类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时空特点;通过对两地贝丘遗址演进过程、生业模式和丧葬习俗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二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其成因既与生态环境有关,也与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有关。
关键词:广西;越南;贝丘遗址;异同;成因
越南石器时代考古
[越]阮克史(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
吴 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译
谢光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校
摘 要: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越南石器时代的研究历史、重要发现、研究现状、成果以及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希冀和展望。
关键词:越南;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综述
东南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
——以泰国为特定参照
[新西兰]查尔斯·海厄姆(C.F.W. Higham)(新西兰奥塔哥大学) 著
李大伟(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译
陈 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校
按:查尔斯·海厄姆教授是国际著名考古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科学院、新西兰皇家学会、伦敦古物学会、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等单位的通讯院士。海厄姆教授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东南亚从事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在泰国先后主持发掘科帕农迪(Khok Phanom Di)、侬诺(Nong Nor)、班农瓦(Ban Non Wat)等多个重要遗址或墓地。代表性著作有:《大陆东南亚考古》(1989年)、《东南亚青铜时代》(1996年)、《东南亚大陆的早期文化》(2002年)、《吴哥文明的起源》(2013年)、《大陆东南亚早期文化:从最早的人类到吴哥王朝》(2014年)等。由于海厄姆教授成就卓著,先后获得英国科学院授予的格林汉姆·克拉克杰出考古研究奖章、新西兰皇家学会授予的梅森·杜里奖章(Mason Durie medal)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新西兰荣誉勋章。本文是根据周广明先生的建议,由谢光茂约请海厄姆教授为本刊撰写的学术论文,主要论述了大陆东南亚的史前文化。
摘 要: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离开他们的非洲家园,最初很有可能沿着一条温暖而水源充足的路线东移。他们被证明至少在6万年前甚至很可能更早就与早期智人存在互动。在后来几千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因为冷暖条件导致了陆地表面的扩张和收缩。虽然大多数信息来自内陆的岩棚遗址,但是三种主要栖居形态的存在愈加明显。另外两种栖居形态通常是靠近内陆河流的旷野遗址和海滨遗址,海滨遗址位于地势较高的地带,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后两类遗址反映一种复杂的定居聚落,伴有墓地,死者为屈肢葬,有少量的随葬品。虽然在偏远地区残留有一些土著狩猎采集者,但历史悠久的狩猎和采集传统大约在四千年前最早的水稻和小米种植者从北方扩散到东南亚时就已结束,并导致两种传统的混合。
关键词:和平文化;狩猎采集者;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气候变化
北山文化的新发现与研究
[越]程能钟(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
吴 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译
谢光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校
摘 要:对越南东北部山区以及其内不同小区域的北山文化遗址、遗物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除了北山文化的普遍和关键特征外,还存在与具体地点和时段相关的特定特征。北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12000—5000年,其中大部分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其余的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北山文化是独立形成的,与和平文化有不同的起源。在和平文化人群迁徙到东北部山区之前,北山文化人群已在此居住和开发。然而,目前这只是一个假设,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尤其是绝对测年结果。
关键词:新发现;研究成果;北山文化;和平文化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
陈洪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管 葳(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 要: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现象表现并不突出,但也有迹可循,人骨和石器资料可做佐证。新石器时代早期,甑皮岩为代表的洞穴遗址人骨存在人为创伤;新石器时代中期,顶蛳山文化遗址有多座肢解葬,表明渔猎采集人群之间的剧烈冲突;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稻作人群入侵岭南,以晓锦遗址、石峡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人在岭南迅速立足,并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整体来看,岭南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愈演愈烈,推动了珠江流域的文明化进程。
关键词:岭南;新石器时代;冲突和战争
广西史前穿孔石器初探
谢 颖(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摘 要:穿孔石器在广西史前考古遗址中普遍发现,这种石器在遗址中通常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遗物共存,成为广西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考古调查及发掘所见的穿孔石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穿孔石器的年代、形制及数量等特点,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三个阶段。本地区的穿孔石器,是以河滩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砂岩为主,选取大小和形状合适的扁圆形或椭圆形砾石,于器体中央进行琢打和凿击,最后钻孔而成,穿孔主要采用两面对穿。广西的穿孔石器应当主要是一种加重于各种工具之上以提高使用效率的重石,主要用作掘土工具、渔具及取火工具。
关键词:穿孔石器;史前考古;广西地区
广西史前蚌器研究
胡章华(南宁市博物馆)
谢 莉(柳州市博物馆)
摘 要:广西史前蚌器最早出现在娅怀洞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5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蚌器主要分布在漓江流域、柳江流域的洞穴遗址以及广西南部的海滨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密集分布在邕江流域、左江流域,以河岸贝丘遗址居多,鱼头形蚌刀和锯齿刃蚌器最具地域特色。蚌器类型以蚌刀、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勺居多,蚌锛、蚌网坠、蚌鱼钩、蚌饰等发现较少。蚌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与石器、骨器、角器等组合,构成了广西史前先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更加多元化的工具组合,对于研究广西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蚌器;广西;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生业与社会
>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进展
陈建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游晓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付 琳(厦门大学考古学系)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近年明显增多。本区域铸铜遗存具有多样性与普遍性,绍兴大湖头等遗址出土材质类型丰富的金属原料。采冶铜业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展,铅业遗址逐渐得到重视。基于铅同位素的金属溯源研究初步揭示本区域资源对淮水流域及中原的显著影响,在东南各地之间也存在金属物料的密切互动。
关键词: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
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马仁杰【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潘 岩【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黄运明(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吕锦燕(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崔剑锋【通信作者 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对晋江庵山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铜(锡)合金为主,合金化程度较低。铜器成形工艺以锻打为主,大部分铜器经历过铸后加工。庵山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接近晚商时期中原青铜器的常见范围,特别是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的使用情形明确了晚商时期的闽南地区与同时期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金属资源的利用上似存在一定联系,铜器生产和流通反映出的互动情形值得关注。
关键词:晋江庵山遗址;铜器;合金成分;成形工艺;金属资源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出土商周铜器和土壤
沉积物的铅同位素分析
杨冬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林 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吴晓桐(通信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浙江余杭跳头遗址从良渚文化时期延续至东周时期,发现晚商时期的石范、铜器和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为研究商周时期浙江铸铜手工业和金属资源产地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研究对跳头遗址出土晚商和东周时期金属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同时对商代地层土壤开展了重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分析。跳头遗址出土晚商时期铜器以铜铅二元合金为主,另有一件铅器,该时期所用铅料既有高放射成因铅,也有殷墟文化四期常见的普通铅,与同时期中原和长江流域所用铅料相同,表明跳头遗址铸铜业的产生与商代金属资源流通密切相关。商代地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升高,但是铅同位素比值与金属器不同,这说明商代的铸造规模较小,未对区域环境造成显著影响。跳头遗址东周时期青铜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料来源多样化,一部分铅料可能产自皖江地区或鄂东南,还有部分铅料可能产自浙西北本地,反映了越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东周时期金属资源流通的复杂性。
关键词:余杭跳头;浙江;铸铜;铅同位素;商周青铜器
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东周铅锡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彭启晗(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徐新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寅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一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坤龙(通信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浙江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了较多铅锡器,以往在其他东周列国都邑遗址中较少发现。本研究对出土的13件片状、条状、棒状铅锡制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其中11件材质为铅锡合金,2件为铅块,其中一件铅块含有约2%的砷,另一件含少量锡。铅锡制品中普遍含有As3Sn4、Fe-Sn相等多种杂质,并显现出锡含量越高、金属越纯净的规律。金相观察发现很多样品存在塑性变形组织,结合其器物形态,判断应经过捶打加工成形。分析的6件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结果显示含砷铅块的比值与浙东上虞银山铅矿石吻合,应为越国本地铅料;2件铅锡合金制品的原料可能来自湖南南部南岭地区。其余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介于南岭型铅与浙东型铅之间,可能由两类物料混熔导致。这指示越国至迟在战国早期已对本国境内会稽山麓的铅矿进行了开采冶炼,同时也获取到了较多南岭山地的锡铅资源。
关键词:铅锡器;南山遗址;越国;铅同位素比值
简论上虞银山铅矿与战国越文化区铅资源的流通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王坚梁(绍兴市上虞区文物管理服务中心)
游晓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阮晓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长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乔保同(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摘 要:浙江上虞银山遗址历年发现丰富的铅银采冶遗存,其中东周阶段的铅锭及冶炼遗物具有重要价值。本次分析银山现代铅矿石206Pb/204Pb约为17.5、208Pb/204Pb约为38.5,在东南地区较罕见,而与战国早中期越文化区及海岱地区一批金属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高度一致,从而勾勒出浙东—淮水下游—泗水流域的铅料流动途径。银山型铅在浙东、苏北及鲁南地区大量使用,实证越迁都琅琊、经营徐泗的强大国力,也为战国早中期越国及泗上诸国青铜器的溯源提供了关键指标。
关键词:上虞;银山;战国;越文化;铅资源
山东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战国越式鼎的铅同位素
比值研究
代全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延常(山东博物馆)
张 恒(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韩 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建立(通信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 要:山东滕州大韩战国早中期墓葬出土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越式铜鼎,是研究泗水流域与长江下游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大韩越式鼎具有高锡的材质特征,利用的铅料除中原铅与南岭铅外还有较高比例的浙东铅,并且浙东铅还大量用于制作本地风格的鼎、豆等礼容器。滕州大韩与薛故城、庄里西等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铅料特征共同实证越文化北上阶段对滕、薛、郳等泗上诸侯国铸铜业资源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滕州;大韩墓地;战国;越式鼎;铅同位素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出土
青铜器的材质与铅资源分析
蔡波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知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张 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刘思然(通信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寿县南朱家大圩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较为鲜明的战国早中期时代特征,东津M15出土兵器为锡青铜材质,铅同位素比值多为南岭型;小宋家台子M58出土礼容器为铅锡青铜,铅料呈现中原铅与南岭铅混熔并用的特征。西圈与南朱家大圩出土金属器共同展现了下蔡故城铸铜技术与资源的历时变迁,反映江淮西部地区在金属广域流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寿县;战国墓;青铜器;铅同位素
<
纺织考古
>
帽上著笼冠
——褚緭《戏为诗》视角下的北魏服饰汉化改革
张沐旸(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高丹丹(通信作者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摘 要:自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汉式服装便取代传统的垂裙帽与紧窄袴褶成为北魏社会的主流穿着。然而,南梁士人褚緭却作诗讥讽魏人礼服“帽上著笼冠,袴上著朱衣”,认为其搭配古今错乱,是非颠倒。褚緭诗中描述的朱衣袴褶在陶俑中十分常见,但帽与笼冠的搭配却尚未发现。通过文献图像资料与实验考古学的方法,本文对褚緭诗中描述的搭配笼冠之帽进行研究,推测这一帽式极有可能是孝文帝改革后受汉服影响而小冠化的鲜卑帽。这也表明即使在孝文帝严格的政令下,鲜卑衣冠也并未完全被禁绝,而是受汉服影响发展出独特的形式,体现了北朝时期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帽;笼冠;汉化
明代品官常服刍议
丁培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贾荣林(北京服装学院)
摘 要:明代品官常服是官员们“常朝视事”时所穿,穿用时间和范围非常广泛。明代对官服制作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形制、补子花样、材质等做了详细规定。通常,常服作为明代官员朝参办公的指定服饰,但在入殓、祭祀时也有穿着常服的情况。此外,品官常服还成为皇帝恩赏“赐服”、官官及官商之间交往送礼的重要物品。随着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商人通过“捐纳”越阶成为“新型官僚”,对明代森严的官服制度和社会秩序形成冲击,也使品官常服有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品官常服;朝参;赐服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保护研究
司志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赵芮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摘 要:江西南昌新建县(区)海昏侯墓葬遗址从2011年进行发掘,2017年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墓葬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期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等。文章以海昏侯墓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提取保护为主进行论述,同时结合现场应急保护与实验室清理。以海昏侯墓出土纺织文物为基础,探讨江西地区出土纺织文物实物链,并通过对比阐述汉代纺织文化以点开花、辐射全国。
关键词:海昏侯墓;纺织品文物现场起取;应急保护;汉代纺织文化
<
人物图像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纪念恩师王亚蓉先生
高丹丹(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刘慧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王亚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名纺织考古学家。1978年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工作,累任至高级工程师。201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文化促进会评为“2016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先生毕生从事古代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2016年起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在学校构建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至今已培养出十余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先生学高身正、品格高尚,作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深蒙恩师教诲,谨以此文寄托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
关键词:王亚蓉先生;纺织考古;人才培养;实验考古学研究
<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
“赣鄱考古溯史迹,初心不忘启未来”
——2024年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全记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本文为2024年9月召开的九江荞麦岭遗址专家咨询会记录,与会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九江荞麦岭遗址考古发掘和江西考古发展建言献策,以全新视角从多个维度对江西考古发展做出精准指导,认为江西地理位置优越,文物资源禀赋深厚,是认识和理解南方先秦文化的关键区域,是探源中华文明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点区域之一。此次咨询会专家意见对江西考古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九江荞麦岭遗址;专家咨询会;记录
201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
考古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御窑遗址管理处
摘 要: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龙珠阁西侧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揭露了晚清民国时期道路、作坊、晒架塘等制瓷相关遗迹,出土了一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陶瓷遗物。尤其是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等带款瓷片的发现,为研究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的布局和瓷器生产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
乐平丰源灯盏山窑址考古调查及相关问题
朱姗姗(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徐贵珍(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肖发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熊贤礼(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韦有明(通信作者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 要:丰源灯盏山窑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东南45千米的十里岗镇丰源村境内,窑业分布面积达5万平方米,窑场内有瓷土矿开采区、产品成型及烧造区,有着完整的窑业生产体系。采集标本的年代介于14世纪后期到15世纪早期,产品采用匣钵、明火涩圈及对口叠烧工艺。青釉碗、盘、高足杯及酱釉灯盏等生活器皿为大宗产品。从采集标本的特征判断,青釉产品的外貌特征明显效仿浙江龙泉青瓷,但烧造工艺和修坯技术较为粗糙,是一处为适应市场需求,对强势的陶瓷手工业文化进行单向模仿的地方性窑口。
关键词:乐平丰源山窑;明代早中期;青釉瓷;酱釉瓷
关于《南方文物》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版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出版:《南方文物》编辑部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创新一路236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方文物》编辑部
邮编:330096
电话:(0791)86594676
邮箱:nanfangwenwu@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