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南方文物》2025年第2期目录

摘要: 《南方文物》2025年第2期目录江西省考古院亚洲考古2025年05月23日 21:28河北目录大道中国001 我国早期古建筑开间之“贵中”思想——西周大型建筑偶开间现象试析(特约专稿)郝雅楠 周学鹰文博讲坛014 千秋瓷韵 百年探微——中国古陶瓷研究百年历程(特约专稿)郑建明 郑皓元038 略谈历史时期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路径——以宋代墓葬为例(特约专稿)吴 敬华夏 ...
《南方文物》2025年第2期目录江西省考古院 亚洲考古 2025年05月23日 21:28 河北


<
目录
>


大道中国
001 我国早期古建筑开间之“贵中”思想——西周大型建筑偶开间现象试析(特约专稿)
郝雅楠 周学鹰


文博讲坛
014 千秋瓷韵 百年探微——中国古陶瓷研究百年历程(特约专稿)
郑建明 郑皓元
038 略谈历史时期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路径——以宋代墓葬为例(特约专稿)
吴  敬 


华夏与欧亚诸文明 
主持人:王铭铭
046 比较文明视野下的“死亡”问题——引言
颜  荻 王铭铭
050 古埃及墓葬艺术中的“死后世界”
黄庆娇
059 从行政文书看苏美尔人的先王祭祀 :以吉尔苏地区为例
李  智
067 西亚古国萨姆阿尔统治阶级的权力观与死亡观 :来自铭文和图像的证据
梅华龙
091 阵亡者收葬与古典时期雅典的政治形象建构
徐  朗
105 墓葬中的生死镜像
王正原  


汉代考古
主持人:信立祥 白云翔 本期主持:徐龙国
120 汉代墓葬用文字瓦当研究
陈徐玮
132 东汉早期关中地区墓葬变迁原因探析
李云河
142 丧葬理想与现实世界:以山西地区汉墓为例
崔潇瑜
152 战国至西汉早期钱币随葬问题研究——以关中和豫西地区的墓葬为中心
黄  娟


生业与社会
主持人:袁  靖 本期主持:靳桂云  陈雪香
16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龙山时代生业经济的生物考古证据
陈松涛 王富强 靳桂云
175 青邱堌堆遗址商代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研究
张新欣 王  华 陈雪香
183 殷墟大司空家畜利用初探——以殷墟大司空村东南地2015—2016年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例
王红英 王  华 李志鹏 岳洪彬 岳占伟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191 江西共青城火车站二座北宋纪年墓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德安县博物馆 共青城市博物馆
201 从长龙遗址看江西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
王意乐 吴  元 谢  青
211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封泥木匣及相关问题探析
范丽君 刘荣晖 刘  荃 桂艳琴
219 “开岭凿滩”对赣南客家社会的影响
万幼楠


书海撷英
225 卜文细考今居上,学史深研后转精——《中国甲骨学》(增订本)读后
朱彦民
230 早期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走向“一体”——读韩建业《中华文明的形成》有感
李禹阶


学海泛舟
237 关于中国闪石玉质出土玉器材质研究方法的思考
鲍  怡 叶晓红
245 从南宋仿古青铜器的流行看文人怀旧情结
赵嘉铭
256 20世纪以降元青花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探赜
邵  毓


文物赏鉴
263 广东广宁县龙嘴岗战国墓地出土双蛇缠蛙纹铜刮刀相关问题探讨
陈以琴
277 汉代孝道观念探微——以江西汉墓为中心
邢  琳 黄  冬
288 福建宋墓出土砚台分析
陈丽君
295 探析华嵒《天趣册》的意趣之美与生命情怀
欧阳桂兰






<
大道中国
>


我国早期古建筑开间之“贵中”思想
——西周大型建筑偶开间现象试析
郝雅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周学鹰(通信作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间架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作为传统木构体系成型的重要阶段,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展现出与唐宋以降迥然不同的开间布局。目前发现的、柱网相对完整的西周大型建筑仍集中于关中地区,多表现为偶开间布局。此空间秩序的形成是木构技术发展、礼制秩序建构与空间功能需求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柱网承重体系的成熟推动了间架结构的定型;其次,以“贵中”思想为核心的礼制观念通过建筑要素而实体化,结合东西对称的礼仪安排,偶开间式建筑平面成为仪式性的空间表达。而这一“技术 -文化 - 功能”的互动模式,也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与礼制文明的互动机制、阐释早期建筑技术史与文化史的交融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偶开间;西周大型建筑;木构体系;空间秩序;建筑考古






<
文博讲坛
>


千秋瓷韵  百年探微
——中国古陶瓷研究百年历程
郑建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郑皓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摘  要:如果以20世纪20年代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开始进行瓷窑址田野调查作为近代古陶瓷研究的开端,则与中国考古学一样,中国近代古陶瓷研究亦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一百年当中,不仅大量窑址被发现、发掘,构建起中国基本完整的窑业技术体系,更重要的是,古陶瓷研究从作为金石学的一部分而逐渐构建起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了考古学的一门独立分支:陶瓷考古。本文拟对这百年历程中的古陶瓷研究作一个初步的回顾,总结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未来学科发展作一个粗浅的展望,以期对古陶瓷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陶瓷;百年历程;总结


略谈历史时期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路径
——以宋代墓葬为例
吴  敬(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摘  要:墓葬是历史时期考古遗存中信息量最大的一类遗存,以宋代墓葬为例对学术史进行梳理,可以将宋代墓葬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种主要类型。这两类研究是推动宋代墓葬考古相关研究进一步前行的重要动力,虽然互为依托,但也具有无法回避的短板或是可能产生的弊端。从考古材料揭示历史的角度审视以宋代墓葬为代表的历史时期墓葬,应当既要坚持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也要充分发挥文献在材料阐释中的重要作用,既尊重考古发现的客观性,同时也要把握文献阐释的度。
关键词:历史时期墓葬;宋代墓葬;考古研究;研究路径






<
华夏与欧亚诸文明
>


古埃及墓葬艺术中的“死后世界”
黄庆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古埃及死亡文化的基本逻辑是将死者想象成冥神奥赛里斯和太阳神拉,把复活再生的过程看成宇宙秩序的更新,并将这些神话和宗教仪式装饰在死者的丧葬用品或者墓葬建筑空间之中,使得三维的物质性空间转化为神圣的时空。本文将尝试通过三个例子具体讲述古埃及人是如何通过建筑、装饰铭文和图像展现化身为冥神奥赛里斯和太阳神拉的死者的复活再生仪式以及这种来世观赋予墓葬建筑以神圣时空的宗教意涵。
关键词:古埃及死亡文化;神话宗教仪式;神圣时空


从行政文书看苏美尔人的先王祭祀:
以吉尔苏地区为例
李  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距今五千至四千多年的苏美尔人,奠定了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生死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苏美尔人的先王祭祀从早王朝独立城邦时代到乌尔第三王朝统一国家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周边其他文明相比,苏美尔人“重生不重死”,举行先王祭祀也是当世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
关键词:先王祭祀;吉尔苏;苏美尔


西亚古国萨姆阿尔统治阶级的权力观与
死亡观:来自铭文和图像的证据
梅华龙(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
摘  要:本文以公元前 1 千纪早期安纳托利亚南部的萨姆阿尔王国为研究对象,通过铭文与图像分析,探讨其统治阶级权力观与死亡观的交织关系。萨姆阿尔作为卢维文化与亚兰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其铭文与艺术呈现了卢维和亚兰的双重特征。以《哈达铭文》为核心的文本分析表明,萨姆阿尔统治者将人神关系视为贯穿生死的主线:神明在国王生前护佑其统治,而国王在死后则有权与神明共享的祭祀宴饮。此外,宴饮图像既见于墓葬场景,亦用于描绘国王生前的政治活动。这表明宴饮既是连接生死的仪式媒介,也是权力合法性的象征。本文揭示萨姆阿尔死亡观的特性:既不接受死亡,亦非追求永生,而是通过物质与仪式建构世权威与享乐在死后世界的延续。
关键词:萨姆阿尔;哈达铭文;宴饮图;死亡观;权力


阵亡者收葬与古典时期雅典的政治形象建构
徐  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阵亡者收葬是古典时期雅典的重要公共活动。雅典人通常以缔约议和的方式,在战后及时收殓己方阵亡者的遗体。城邦还会为阵亡者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将其安葬在公共墓地,并通过葬礼演说、纪念赛会等方式宣扬阵亡者的功绩。在收殓和安葬阵亡者的过程中,雅典人表现出平等原则和公民集体至上的观念,并且借助视觉宣传加深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雅典人以同等的待遇安葬外邦阵亡者,以此塑造民主政治的良好形象。这些特征表明,阵亡者收葬并非普通的丧葬活动,而是建构雅典民主政治形象的宣传手段。
关键词:雅典;阵亡者;国葬典礼;民主政治


墓葬中的生死镜像
王正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  要:墓葬是丧葬仪式为死者营造的栖居之所,生死图景常在其中得以再现。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虽对“彼世”与“此彼”少有系统描绘,但以随葬品表现着墓主召唤祖先,献以酒食,并在生者间加以分享的能力,也便吊诡地为死者赋予了“作为生者敬享死者”的意象。汉唐墓葬图像对“彼世”有生动描绘,亦常再现丧葬场面或前往彼世的旅程。这种再现艺术广见于域外文明的墓葬图像,腓尼基城邦西顿(Sidon)出土希腊风格石棺上描绘的哀悼形象即属其中精品。这种艺术构成了生与死、现实与再现之间的镜像,其中丧葬者对死亡与丧葬的观看模糊了仪式与现实。由这些“历史碎片”可见,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困境,而墓葬作为其“答案”之一,却也常常“闪避”着“死亡”本身。
关键词:墓葬;生死;再现






<
汉代考古
>


汉代墓葬用文字瓦当研究
陈徐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汉代文字瓦当当面文字内容可分为吉语、纪念、标识三大类。在汉代“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下,制作精美的文字瓦当既作为建筑材料用于陵墓寝庙、祠堂等墓地设施,具有等级象征意义,也随葬于墓室内,作为枕头、建筑的象征、引魂升天的载体,传达出当面文字所表达的地点或吉祥寓意。本文在对瓦当文字内容、出土地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汉代墓葬用文字瓦当的功能、作用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汉代;墓葬;文字瓦当 


东汉早期关中地区墓葬变迁原因探析
李云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  要:本文梳理了关中地区东汉早期的墓葬材料,归纳出它们和前一阶段相比在墓葬形制、陶器组合和陶器纹饰方面发生的多种变化,其中既有缓慢的渐进演变,也有明显的突变。通过与周邻地区进行对比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本文认为导致墓葬变迁的原因包含时代大趋势、外来因素渗透以及生产体系的衰败等,主要根源在于两汉之交的战乱破坏。
关键词:东汉;关中地区;墓葬 


丧葬理想与现实世界:以山西地区汉墓为例
崔潇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丧葬理想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汉墓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推动汉墓的发展。两汉之际,在旧有丧葬理念与汉代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推动下,墓葬内容发生转变,表现为墓葬形制第宅化、随葬品生活化、墓祭渐趋常态化及升仙追求逐渐普遍化,体现出丧葬理想与现实内容的联系互动。山西汉墓数量众多,文化面貌复杂,以其为例研究丧葬理想与现实相关问题,对探究汉代灵魂观、世界观及丧葬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丧葬理想;现实世界;山西;汉墓 
 
战国至西汉早期钱币随葬问题研究
——以关中和豫西地区的墓葬为中心
黄  娟(天津博物馆)
摘  要:本文通过墓葬材料的梳理,考察金属铸币作为随葬品出现的时间及其早期发展情况。在金属铸币产生之初可能并没有立即进入丧葬领域。最早出现在周文化内的钱币随葬习俗,战国晚期在关中地区的秦文化中不断发展,并随着秦统一战争的推进,逐步影响到其他地区。西汉早期,钱币作为财富的代表开始广泛进入丧葬领域,并成为之后汉代厚葬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关键词:钱币随葬;战国至西汉早期;关中与豫西地区;墓葬






<
生业与社会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龙山时代生业经济的
生物考古证据
陈松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王富强(烟台市博物馆)
靳桂云(通信作者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和社会演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合动植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口腔健康状况等多重生物考古学证据,探讨了山东沿海地区龙山时代先民的生业方式。研究表明,在龙山时期,山东沿海地区先民靠海不“靠海”,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是其主要生业方式,而对海洋资源依赖较小。这与之前贝丘文化时期先民主要依靠海洋资源,农业经济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的生业方式存在明显的历时性变化,而这可能与大汶口文化和粟作农业的传播有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生业对比分析显示两地虽均采用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的生业方式,但龙山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内陆地区。
关键词:中国东部沿海;龙山时代;生物考古;生业经济 


青邱堌堆遗址商代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研究
张新欣(安阳博物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王  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雪香(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青邱堌堆遗址年代跨度较大,包含龙山、岳石、商代、周代、汉代、宋元和明清7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本文主要对该遗址2018年出土商代动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内先民们的肉食结构以家养动物为主,并辅以少量的野生动物和贝类资源作为补充。家养动物以猪和牛为主,但先民们对二者的利用方式不尽相同。猪主要为其提供肉食资源。牛则在此基础上,提供畜力和牛皮等次级产品。此外,牛骨还是制作工具和卜骨的主要原料。在祭祀活动中,先民们会选择饲养难度较大、祭祀等级较高的牛和马作为主要祭牲,或与其经历多次洪水侵蚀后,迫切希望家园平安的愿望有关。
关键词:青邱堌堆遗址;商代;动物考古 


殷墟大司空家畜利用初探
——以殷墟大司空村东南地2015—2016年
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例
王红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王  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李志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  要:我们对安阳殷墟大司空村东南地2015—201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为晚商时期的动物种群、生业模式、家畜饲养业发展等方面提供考古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猪、牛、羊是大司空先民利用的三种主要家畜,猪在大司空先民的动物利用中始终占据最高地位。大司空先民饲养猪的目的主要是获取肉食。养牛业在殷墟三、四期扩张明显,且养牛的目的包括获取肉食资源和随葬功能,目前暂无证据表明畜力、役使的功能。对羊的利用则可能存在产肉、产奶和产羊毛三种方式。
关键词:大司空东南地;晚商;动物考古学;家畜饲养业






<
区域考古:探源赣鄱
>


江西共青城火车站二座北宋纪年墓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德安县博物馆
共青城市博物馆
摘  要:二座北宋纪年墓是江西共青城火车站广场在施工时发现的,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出土的墓志及买地券清晰地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及下葬的时间和地点。墓主人分别是宛(仕亨)五十二郎和周(晏)氏夫人,下葬时间分别是崇宁元年(1102年)和元祐八年(1093年)。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埋葬形式为夫妻异穴合葬,随葬品(含墓志、地券)合计24件/套,现藏于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为研究江西地区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共青城;北宋;纪年墓 


从长龙遗址看江西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
王意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吴  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谢  青(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安义县长龙遗址是西周中晚期的一处制陶作坊遗址。遗址的位置处于多种考古学文化结合部,表现出多种考古学文化的特征。江西的西周考古学文化与商代有很大的不同。从西周早期开始,原有吴城文化和万年角山文化消失,来自长江中游的大路铺文化成为赣北主要考古学文化;而源自江西东部万年角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以印纹硬陶、原始瓷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成为其他地区西周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这种格局延续了整个西周时期。
关键词:长龙遗址;江西;西周;考古学文化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封泥木匣及
相关问题探析
范丽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刘荣晖(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刘  荃(江西省博物馆)
桂艳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摘  要:海昏侯刘贺墓出土300万枚五铢钱,部分五铢钱由木质封泥匣封检。封泥木匣钤有“昌邑令印”封泥,经检测,封泥为黏土,且匣上有墨书文字“海昏侯家钱五千”。封泥木匣上的铭文内容,与汉简所记相印证,西汉以“五千钱”为单位进行封检的制度。“昌邑令印”印文,说明刘贺墓中出土封泥木匣所封检的五铢钱是刘贺为昌邑故王期间食税租中赋的收入。因刘贺为故王期间无爵位,这些赋的收入是先由昌邑县政府来征收并封检,再移交给刘贺,反映了西汉中后期无爵位而又有食邑的贵族,其食邑中赋税的征收方式。
关键词:封泥匣;五铢钱;封检;赋;海昏侯刘贺 


“开岭凿滩”对赣南客家社会的影响
万幼楠(赣州市博物馆)
摘  要:秦汉以来,沟通中原与岭南间联系的主要是水路交通,今称之为“水上丝绸之路”。但要贯通南北水路交通,就必须凿通南岭山脉(自西而东主要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构成,故又称“五岭”)的阻隔。而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此山水之间。因此,它与后来客家聚落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赣南客家和江西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必然的关系。有关岭南与中原交通史的研究文章很多、牵涉面广,本文重点主要放在大庾岭道的开凿与赣南客家社会关系的探讨内,并认为“开岭凿滩”是国家经济重心东南移的必然选择。但它对赣南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中心城区,对赣南客家基层的社会经济影响不大。
关键词:大庾岭道;赣南客家;经济社会






<
书海撷英
>


卜文细考今居上,学史深研后转精
——《中国甲骨学》(增订本)读后
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王宇信先生是著名甲骨学家,其成名作《甲骨学通论》自1989年出版后影响广泛,备受学界与读者好评。在《甲骨学通论》的基础上,王宇信又改版、扩写了《中国甲骨学》,并于2021年增订再版。增订本《中国甲骨学》在结构上多有完善,内容上亦有补充,更为可贵的是对宁夏彭阳姚河塬刻字卜骨等新资料的公布。增订本《中国甲骨学》还增加了作者数量可观的原创新论,内容涉及社会发展形态、早期国家面貌、养马与畜牧业经济、用玉与先秦社会习俗、祭祀与宗教观念形成等。总之,《中国甲骨学》(增订本)是新时期以来集甲骨学、甲骨学史和殷商史研究于一体的广义且系统的甲骨学巨著。
关键词:王宇信;《中国甲骨学》(增订本);甲骨学;甲骨学史;殷商史 


早期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走向“一体”
——读韩建业《中华文明的形成》有感
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  要: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变历程往往是在曲折、往复的文化互动和冲突、交流中完成的。这种文化的互动、博弈构成了史前中国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并由此形成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史前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其一即“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这是中国文明“一体化”的底色;其二即“政治上的早期中国”,它是“中原中心”形成的推动力量。正是这种政治力量构建起早期中国的一体化机制。韩建业《中华文明的形成》一书,正是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中这两种形态的分析、探索,由此阐释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向“一体”发展的逻辑轨迹。
关键词:《中华文明的形成》;为什么;“一体化”;文化中国;政治中国






<
学海泛舟
>


关于中国闪石玉质出土玉器材质研究方法的思考
鲍  怡(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叶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  要: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材质和沁色研究是出土玉器各研究方向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结合出土玉器材质和沁色共同存在的特征,介绍一种以闪石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出土玉器;闪石玉;研究方法 


从南宋仿古青铜器的流行看文人怀旧情结
赵嘉铭(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  要:本文在对南宋青铜器的制作、形式和功能特点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以南宋青铜器仿古现象和文人怀旧情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儒学三个层次分析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从忠于朝廷和礼制、念于故土和北方、沉于安逸和苟且三个方面概括了青铜器寄托的怀旧情结,探讨了物质文化理论、“古美”范畴、新儒学概念在青铜器和怀旧情结关系研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揭示出仿古与怀旧不仅是因循守旧更是推陈出新,青铜器和文人的命运折射了朝代兴亡的规律。
关键词:南宋;青铜器;仿古;文人;怀旧 


20世纪以降元青花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探赜
邵  毓(景德镇陶瓷大学)
摘  要:元青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作,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元青花的成功烧制开辟了陶瓷工艺技法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对促进中外技术与文化交流具有深远影响。元青花研究始于西方学界,大维德、霍布森以及波普等人为元青花研究的发端奠定了基础,而后更多西方学者的参与推动了世界对元青花瓷器的理解与认知。在这一影响下,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元青花研究,并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和多领域学者的加入,逐步赶超西方学界,构建起元青花研究领域的中国话语权。本文以20世纪元青花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为导引,探索百年来该研究在海外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通过学术史的梳理为进一步推进元青花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元青花研究;帕西瓦尔·大维德;罗伯特·霍布森;亚历山大·波普;中国话语权






<
文物赏鉴
>


广东广宁县龙嘴岗战国墓地出土
双蛇缠蛙纹铜刮刀相关问题探讨
陈以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2010 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改名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肇庆市广宁县发掘清理了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墓葬出土了大量小件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与石器等。其中一件青铜刮刀表面饰有双蛇缠蛙纹饰和“王”字形符号,在同类器物中较为罕见,对研究南粤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铜刮刀;双蛇缠蛙纹饰;“王”字形符号;文化交流 


汉代孝道观念探微
——以江西汉墓为中心
邢  琳(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省博物馆)
黄  冬(通信作者 江西省博物馆)
摘  要:孝道是传统美德,也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汉代统治者推崇儒术,特别重视孝道,将尽孝作为个人品德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的丧葬活动、墓葬制度中,孝道观念表现得尤为显著。通过对江西汉墓考古发掘材料的调查、梳理,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可见江西地区的丧葬制度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江西汉墓的墓葬空间、形制,出土器物组合以及墓葬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习俗,充分展现了汉代盛行的孝道观念。
关键词:江西汉墓;孝道观念;事死如事生;崇尚升仙 


福建宋墓出土砚台分析
陈丽君(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质地坚硬,不易损坏,在福建宋代墓葬中多有考古发现。本文以省内国有博物馆收藏的宋墓出土砚台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分析探讨砚台的形制、产地、分布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宋代;墓葬;砚台 


探析华嵒《天趣册》的意趣之美与生命情怀
欧阳桂兰(福建博物院)
摘  要:华嵒是18世纪扬州画坛的一位代表性画家,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诸体兼擅而画花鸟草虫尤佳,形成了独具自己面貌的小写意风格。本文以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珍藏的《天趣册》为例,从画面的经营位置、设色赋彩及笔墨技法等方面,阐述了华嵒在取材、形象塑造以及画面中主观情绪表达的特点和个性风格,并探析其作品营造的意趣之美和饱含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华嵒;扬州画派;花鸟草虫;意趣;情怀




关于《南方文物》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版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出版:《南方文物》编辑部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创新一路236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方文物》编辑部
邮编:330096
电话:(0791)86594676
邮箱:nanfangwenwu@vip.126.com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