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

摘要: 新书推荐 丨《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09月18日 18:03上海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亚欧丛书卡列宁著 吴筱 译 魏正中 审校2025年6月出版138.00元978-7-5732-1516-1内容简介尽管萨珊帝国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全景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和地位,但对其与同时期罗马和拜占庭世界相比更为隐秘的历史和艺术材料,当今学界的认识 ...
 新书推荐 丨《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09月18日 18:03 上海


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
亚欧丛书
[意]卡列宁 著  吴筱 译  [意]魏正中 审校
2025年6月出版
138.00元
978-7-5732-1516-1






内容简介
尽管萨珊帝国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全景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和地位,但对其与同时期罗马和拜占庭世界相比更为隐秘的历史和艺术材料,当今学界的认识仍然存在空白。大量语史学、历史学、历史宗教学和古币学研究都不足以解释的关键问题,只有考古学研究可以阐明。本书在关于萨珊考古的诸多开放性问题中,选取了五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介绍,即宫殿建筑、宗教建筑、灰泥装饰、摩崖浮雕及印章。基于这五个主题,笔者力求对现有研究与观点进行批判性评述,提取关键问题,并适时提出自己的阐释,以求触及问题的本质,期望能助力于中国学者拓宽关于萨珊伊朗的知识面。




作者简介
著者卡列宁,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意大利驻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考古项目前任负责人。
译者吴筱,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审校者魏正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龟兹佛教考古、古罗马考古等。




目  录
原书前言/i
中文版前言/i


上篇  导论
序/3
领土:水利工程、防御工事/6
城市规划/9
宫殿建筑/13
民居建筑/28
宗教建筑/28
丧葬建筑/35
绘画/39
灰泥装饰/40
马赛克/44
雕塑与摩崖浮雕/46
金属器/60
玻璃器/62
陶器/62
纺织品/62
印章/63
钱币/65


下篇  专题
第一章 宫殿及贵族府邸/69
前 言/69
建筑单元/99
建筑类型/101
结论/106
第二章 萨珊时期的火神庙/107
第三章 从新发现看灰泥工艺/136
第四章 萨珊时期的摩崖浮雕:艺术中心/161
第五章 萨珊时期的印章风格与技术:生产中心/202


附录1 萨珊世系/222
附录2 人名对照表/223
附录3 地名对照表/225
附录4 术语词汇/228


插图索引/231
参考文献/239
英文摘要/270
译后记/299




编辑推荐
●揭秘波斯文明巅峰:从宫殿穹顶到摩崖王权,一部破解萨珊建筑密码与艺术灵魂的批判性史诗。
●深入探究伊朗萨珊时期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灰泥装饰、摩崖浮雕及印章五个主题




原书前言
尽管萨珊帝国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全景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和地位,但对其与同时期罗马和拜占庭世界相比更为隐秘的历史和艺术材料,当今学界的认识仍然存在空白。大量语史学、历史学、历史宗教学和古币学研究都不足以解释的关键问题,只有考古学研究可以阐明。
与此同时,在对萨珊时期整体,尤其是其考古学的研究中,却缺乏可与法兰西学院布里昂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与文明”教席相媲美的学术协作,即组织一系列会议,出版特定主题的重要汇编著作,并创立Achemenet网络项目,该项目如今在新加入的卢浮宫和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继续进行。
关于萨珊时期,大西洋彼岸有一项值得称赞的创举,即创建sites.uci.edu/sasanika网站,但其仅致力于科学成果在网络上的传播,因而在协作研究上作用有限。这一项目亦由独立学者开展,因美国自诩在伊朗时期的萨珊考古发掘传统最为悠久,而遗憾的是部分成果尚未出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尤其注重以革新的方法研究萨珊时期的艺术史。
在欧洲,以丛书合集等出版物为核心,以伊朗研究发展协会为主导的学术活动,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该协会最初由吉钮领导,后由吉钮与吉塞莲共同领导,出版了一系列萨珊时期考古学的基础性著作。《萨珊钱币汇编》是法国、奥地利和德国博物馆机构合作的心血,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吉塞莲和奥地利科学院钱币委员会的阿尔朗共同推进,在钱币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0世纪的主要的田野考古发掘集中于上半叶,之后的数十年中并未取得更多进展,直至近年才重启田野考古发掘。这一工作主要由伊朗考古学家进行,亦有若干国际合作,如伊朗—英国对戈尔甘城的发掘、伊朗—波兰对帕萨尔加德附近坦格·博拉吉的萨珊乡村遗址的发掘等。
囿于信息传播以及物质、语言的可及性,大部分伊朗学者的重大发现仅面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境内及伊朗读者。这些成果主要通过布沙拉和《伊朗研究》期刊在国际上进行微乎其微的推广,而无法为学界充分利用。
正因如此,尽管哈珀已于1997年伦敦举办的会议中发表有关萨珊时期的演讲,演讲内容于2006年出版,我在受拉蒂菲与伊赫桑·亚尔夏特讲座科学委员会邀请参加此次会议时,仍不怯于借此盛会贡献微薄之力。
与美国学者不同,他们的科学研究大多着眼于萨珊艺术,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而我除了一组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发现的印章外,从未直接研究过萨珊时期的艺术品,亦未主持过萨珊遗址的田野工作。但在从事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考古研究时,不可避免地对萨珊时期格外关注(可参见我前后发表的关于萨珊考古关键主题的若干文章)。我在博洛尼亚大学开设的部分课程正是关于萨珊时期的。没有什么,比向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人传授我对其他学者成果的思考,更能启迪智慧的了,他们对参考书目中的矛盾与论证不充分之处总是一丝不苟。从事教学的同僚对此应有同感。
故就萨珊时期而言,我所处的“局外”立场有利于我采取批判性方法展开研究。那些期冀从我的演讲中获取新信息、新发现或个人发现的,只会感到失望。相反,他们会看到呈批判性的整体见解(我充分意识到了自身局限性,却也不愿错过为辩论作出贡献的机会)。另一方面,该主题适合以系列讲座的形式组织内容。我力求相对浅显易懂,但材料的复杂性常使我背离初衷:受限于法语水平,我不得不照读优美的译文,并尽可能减少即兴发挥。
讲座内容基于我在伊朗的实地工作以及对波斯语文献的了解。希望这五次讲座不仅能从统一角度为论点提供框架,也能展示伊朗同仁在过去10年中的考古发现。在伊朗的工作中,我结识了以非凡热忱致力于这一广袤国家各个地区萨珊考古工作的志士。
我将在随后的章节中不止一次地回顾萨珊与安息王朝之间物质文化延续性的重要性。
不同于阿尔达希尔一世及其谋臣在政治宣传中表明的意识形态,萨珊波斯的艺术实际上建立于对安息王朝艺术品与手工艺品的延续上,而中断更多体现在作为君王象征的若干王朝图像的选择中,如钱币和摩崖浮雕。因哈珀的第一次演讲题目即为“延续性”,故这种观点并不新鲜,但我认为仍需重新说明这一点。
古典时期与中世纪之交见证了罗马政治和宗教的明显断代,而在萨珊帝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转折期亦体现在与委托制作的社会息息相关的艺术品与手工艺品中。此后,萨珊波斯晚期的艺术和建筑进入新的阶段,迎来伊斯兰中世纪的繁盛,再次呈现出独立于政权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连续性。
因此,这五次讲座将借由伊朗近年来出版的新发现,在对已知建筑与艺术材料有总体新认识的基础之上,考察萨珊波斯建筑文化与形象艺术问题。目的并非详尽无遗地展示材料,而是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使用、表达与视觉交流的形式以及生产技术机制。我选取了五个需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的主题。其中两个与建筑相关,尽管胡夫已在此领域做了基础性研究,但在我所期望贡献之处远没有达到普遍一致。一个是与建筑联系紧密的艺术品,即灰泥装饰。其余两个分别为摩崖浮雕和印章生产的技术——风格问题的深化研究上,因迄今为止的研究多从图像学角度切入。
首先,我要感谢向“大伊朗与印度次大陆”合作研究单位提出组织两年一度会议的伊赫桑·亚尔夏特,亦要感谢会议组织委员会给我难得的机遇。
其次,我要感谢“伊朗与印度次大陆”合作研究单位及其主管教授萨姆韦良对这次会议的成功组织与管理。感谢伊朗研究发展协会《伊朗研究手册》的主管吉钮先生和吉塞莲女士对本书出版的帮助。
感谢以不同方式促使我精进学识、提升能力的同侪,尤其是与我共享工作成果的伊朗学者。特别感谢在亚尔夏特会议科学委员会中展现协调才能的吉塞莲女士。她孜孜不倦地研究萨珊时期的印章与钱币,倘若没有她,关于印章与钱币的完整分类就不会为人熟知。她亦负责了本书细致的编辑工作。
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有机会与一些同僚讨论我的观点。尤其是布沙拉,他仔细阅读了宗教建筑部分,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还校阅了法语文本。感谢西尼西和菲利真齐在最终定稿前修正文本。同样要感谢阿马多里、查韦尔迪、卡内帕、弗兰克、加尼马提、贡代、吉塞莲、凯姆、塔巴索、洛穆齐奥、拉赫巴尔、雷兹瓦尼、索埃。还应感谢参与讨论的广大巴黎听众。
感谢我在拉文纳课堂上的所有学生,他们的批判性观点常启发我做出新的阐释。
感谢巴塞洛、梅乌奇和亚兹丹尼为我提供了部分独家照片,也感谢所有允许我引用照片和平面图的作者和编辑。
尤其要感谢朱埃尔,他在从意大利语译成法语的艰巨任务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时间,以求忠实地还原我的想法。
最后要感谢恩里卡、米凯莱和伊雷妮,在过去两年中,他们耐心地陪伴在一个经常缺席、神游于泰西封和菲鲁扎巴德之间的丈夫(父亲)身边。
文本中对不同术语和语言采用了不同的转录方式。现代伊朗地名除标明元音长度外,均按照拉扎尔的标准。其他现代波斯语手写体亦遵循了同样的规则,标明了元音长度。中古波斯语则采用麦肯齐的转录系统。国王与历史人物的名字采用了不同于中古波斯语的简化版本。




中文版前言
编写《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中文版的想法始于2013年。其时,笔者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邀请,开设了一门介绍从阿契美尼德至萨珊时期的伊朗考古入门课程。
鉴于萨珊时期(224—651年)中国与伊朗间密切的文化联系,该课程聚焦于这一时期的考古学。2014年,笔者有幸受邀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参加著名的“伊赫桑与拉蒂菲·亚尔夏特伊朗研究会议”,由伊赫桑·亚尔夏特教授赞助,“大伊朗与印度次大陆”合作研究单位主办。笔者决定借此良机,在诸多关于萨珊考古的开放性问题中选取五个作深入报告,即宫殿建筑、宗教建筑、灰泥装饰、摩崖浮雕及印章。其中,宫殿建筑、宗教建筑与摩崖浮雕在北京开设的课程中亦有涉及。关于这五个主题,笔者力求对现有研究与观点进行批判性评述,提取关键问题,并适时提出自己的阐释,以求触及问题的本质,而非泛泛描述。魏正中教授提议,亚尔夏特五次报告的文本若能译成中文出版,将对中国学者拓宽关于萨珊时期的伊朗的知识面大有裨益。
然而,要想掌握这五次报告的内容,需了解萨珊建筑与艺术的基础知识。故笔者基于在博洛尼亚大学的长期教学实践,为本书撰写了第一部分的导论。导论不仅涵盖五次报告的主题,亦包括相关研究屈指可数的其余伊朗萨珊时期的考古资料,为读者充分理解五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认知工具。导论亦包含主要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深入研究,而正文中则列有更具体的索引。
特别感谢魏正中教授,他既是项目的发起人,也是法译中、英译中工作的指导者。没有他的付出与贡献,就不会有中译本的问世。还应感谢自愿承担重任的译者吴筱女士。承蒙《伊朗研究手册》编委会、伊朗研究发展协会主席丽卡·吉塞莲博士同意将法译本译成中文,谨致谢忱。





自马其顿、塞琉古及安息帝国后,伊朗于萨珊时期(224—651年)再次被来自法尔斯地区,即阿契美尼德帝国(前550—前330年)发源地的王朝统治。
萨珊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的登基之路,似在其建筑中得到了反映。他任法尔斯总督时在卡拉·杜赫塔尔所建的宫殿前卫而不甚稳定,即位后在菲鲁扎巴德附近所建的宫殿则形状规则、更为坚固;早期的阿尔达希尔—花拉为独特而有标志性的辐射型同心圆城市,而韦—阿尔达希尔亦为圆形平面,但布局更合理,内部为正交街道系统。萨珊王朝在鼎盛时期大兴土木,如公元3、4世纪沙普尔一世与沙普尔二世营建的宫殿与城市(比沙普尔、容迪·沙普尔),以及公元6、7世纪库思老一世、库思老二世开展的建造活动。5世纪至6世纪初,波斯人臣服于一支定居在巴克特里亚的中亚伊朗游牧民族,即在拜占庭文献中被称为“白匈奴”的嚈哒人,学界对这一漫长的危机时期知之甚少。
尽管与王朝发源地,即沿袭了阿契美尼德辉煌的伊朗传统的法尔斯地区联系紧密,萨珊亦将首都泰西封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及控制东部边疆、屡受游牧民族侵犯的梅尔夫要塞视作核心领土。
萨珊王朝垄断了当时唯一广为流传的雕塑形式——摩崖浮雕,现仅有初期及末期遗存。摩崖浮雕影响了最成功的手工艺品,即人像及动物像银器,无论是产自“都城”作坊还是“外省”作坊,其主题多为皇家狩猎与国王坐朝。尽管数量有限,在当今伊朗(哈吉阿巴德、查拉·塔尔汉、雷伊、达姆甘)与美索不达米亚(泰西封、启什)的宫殿与贵族宅邸中,均发现了丰富的灰泥墙饰与壁画遗存。唯一一例马赛克发现于法尔斯的比沙普尔,与沙普尔一世驱逐的叙利亚安条克工匠有关。因艺术遗存稀少,有观点认为萨珊时期的伊朗缺乏具象艺术,或由王室及“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神职人员的直接控制所导致。然而近年来发现的遗迹似乎表明,所谓匮乏更多是出于考古资料的不足。在主要的私人艺术形式——印章中出现的大量图像亦可证实这一点。




译后记
魏正中教授将卡列宁教授的《伊朗萨珊时期的建筑与艺术》交给译者翻译时,我非常忐忑,自知自不量力,但依然鼓足勇气接下重任,将法文转译成中文,希望这部重要的著作被更多人看见。
翻译与校对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作者卡列宁教授的全力支持,他不厌其烦地解答了我提出的许多“外行”问题。中文本并不仅限于将法文与中文的转译。除原本的内容外,卡列宁教授还专门撰写了第一部分全面且丰富的导论,并增添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以更好地与第二部分的专题相衔接,以此献给渴望深入了解萨珊时期的伊朗的中国读者。
我还要向魏正中教授致以衷心的谢意,他不仅为此书问世积极奔走,更付出宝贵的个人时间,逐页、再三审校字词用语,直到确认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语言表达都达到了出版的标准。
感谢梁源、郭美玲和王实,为我解答建筑、考古等领域的专业问题,并细致地推敲、校对了第一部分的导论。感谢父母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
承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认真审阅和细心修改,谨致谢忱。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译者虽与作者仔细反复核对,以求忠实于原文,但译者主要研究并非萨珊考古领域,其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行家里手不吝赐教。
吴筱
2024年末于佛山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