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奉节白帝城(白帝村、白帝山、紫阳城遗址)

摘要: 内容简介《奉节白帝城(白帝村、白帝山、紫阳城遗址)》是白帝城遗址*部田野考古报告,全面详尽地公布了1998~2007年白帝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白帝城遗址考古发现丰富多样,既有六朝至明清时期城墙、城门、道路、水沟和房址等城址建筑遗存,又有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遗存,其中唐代墓群为重庆地区*次发现。根据地形和位置,报告将历年考古发掘划分为白帝 ...
 内容简介
《奉节白帝城(白帝村、白帝山、紫阳城遗址)》是白帝城遗址*部田野考古报告,全面详尽地公布了1998~2007年白帝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白帝城遗址考古发现丰富多样,既有六朝至明清时期城墙、城门、道路、水沟和房址等城址建筑遗存,又有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遗存,其中唐代墓群为重庆地区*次发现。根据地形和位置,报告将历年考古发掘划分为白帝山、马岭、下关、上关、瞿塘村和二溪沟六个发掘区,按照发掘区逐一介绍具体考古发现。这批遗存的发现,为白帝城乃至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川渝宋元(蒙)山城战争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目录
**章 概述(1)
**节 地理环境(1)
第二节 历史沿革(3)
第三节 既往工作(6)
第四节 考古调查(7)
第五节 考古发掘(9)
第二章 白帝山区(11)
**节 白帝庙遗址(11)
一、地层堆积(12)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14)
三、地层出土遗物(20)
第二节 水门遗址(29)
一、地层堆积(29)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29)
三、地层出土遗物(40)
第三节 欧家遗址(42)
一、地层堆积(42)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46)
三、地层出土遗物(109)
第三章 马岭区(138)
**节 氮肥厂遗址(138)
一、地层堆积(138)
二、遗迹(141)
三、地层出土遗物(144)
第二节 白帝小学遗址(144)
一、地层堆积(144)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147)
三、地层出土遗物(222)
第三节 粮站遗址(242)
一、地层堆积(242)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243)
三、地层出土遗物(249)
第四章 下关区(252)
**节 庙坪遗址(252)
一、地层堆积(252)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254)
三、地层出土遗物(260)
第二节 水井湾遗址(271)
一、地层堆积(271)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273)
三、地层出土遗物(282)
第三节 圆通庙遗址(291)
一、地层堆积(291)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292)
三、地层出土遗物(303)
第五章 上关区(317)
**节 上关墓群(318)
一、地层堆积(318)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321)
三、地层出土遗物(367)
第二节 瞿塘关遗址(375)
一、地层堆积(375)
二、遗迹及其出土遗物(377)
三、地层出土遗物(424)
第六章 瞿塘村区(433)
一、地层堆积(433)
二、墓葬及随葬品(434)
第七章 二溪沟区(446)
一、地层堆积(446)
二、墓葬及随葬品(446)
三、地层出土遗物(476)
第八章 结语(481)
**节 城址研究(481)
一、战国扞关(482)
二、汉代江关与白帝城、赤岬城(482)
三、魏晋六朝白帝城(483)
四、唐代夔州城与白帝城(484)
五、宋代瞿塘关、瞿塘城与白帝城(484)
六、明代下关城(485)
七、城址特点(486)
第二节 墓葬研究(486)
一、战国墓葬(486)
二、汉代墓葬(488)
三、六朝墓葬(490)
四、唐代墓葬(490)
五、宋代墓葬(494)
六、明清墓葬(495)
七、时代不明墓葬(495)
第三节 其他研究(495)
一、史前至商周时期遗物(495)
二、“木天公”辨名(496)
三、后蜀孟知祥与飞棹军(497)
四、“锁江”考论(497)
五、扞关与扜关(499)
第四节 余论(500)
后记(502)
插图目录
图一 奉节县区位图(2)
图二 白帝城遗址位置示意图(6)
图三 白帝城遗址发掘区域分布图(插页)
图四 白帝庙遗址上区遗迹平面图(11)
图五 白帝庙遗址下区00FBTG111遗迹平面图(12)
图六 00FBTG111北壁剖面图(12)
图七 00FBT204东壁剖面图(13)
图八 00FBG1平、剖面图(14)
图九 00FBG1出土陶排水管(15)
图一〇 00FBCQ1平、剖面图(16)
图一一 00FBF1平、剖面图(17)
图一二 00FBQ1平、剖面图(17)
图一三 00FBZ4平、剖面图 (18)
图一四 00FBZ5平、剖面图 (18)
图一五 00FBH1平、剖面图(18)
图一六 白帝庙遗址00FBF1、00FBH1、00FBH2出土遗物(19)
图一七 00FBH2平、剖面图(20)
图一八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六朝至唐代青瓷器(21)
图一九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六朝至唐代陶建筑构件(22)
图二〇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宋代瓷器、缸胎器(23)
图二一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宋代陶罐(25)
图二二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宋代陶筒瓦(25)
图二三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宋代陶砖、瓦(26)
图二四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铜、铁器(27)
图二五 白帝庙遗址地层出土明代瓷器及时代不明陶器(28)
图二六 水门遗址遗迹平、剖、立面图(插页)
图二七 03FBST2东壁剖面图(30)
图二八 03FBSF1平、剖面图(30)
图二九 03FBSL1上段平、剖面图(31)
图三〇 03FBSL1出土陶建筑构件(35)
图三一 03FBSJZ1平、剖面图(36)
图三二 03FBSJZ2平、剖面图(36)
图三三 03FBSCQ2平、剖面图(37)
图三四 03FBSCQ2出土遗物(38)
图三五 03FBSCQ2出土陶瓦(39)
图三六 水门遗址地层出土遗物(41)
图三七 欧家遗址西区遗迹平面图(插页)
图三八 欧家遗址东区遗迹平面图(插页)
图三九 05FBT1西壁剖面图(43)
图四〇 05FBT5西壁剖面图(43)
图四一 05FBT8西壁剖面图(44)
图四二 05FBT32、05FBT27、05FBT22北壁剖面图(44)
图四三 05FBT21、05FBT22、05FBT23、05FBT47西壁剖面图(45)
图四四 05FBCQ1平、剖面图(48)
图四五 05FBCQ1出土东周陶鬲足、豆(49)
图四六 05FBCQ1出土东周陶器(50)
图四七 05FBCQ1出土汉代遗物(51)
图四八 05FBCQ1出土青瓷碗(52)
图四九 05FBCQ1出土青瓷碗(54)
图五〇 05FBCQ1出土青瓷碗(55)
图五一 05FBCQ1出土青瓷碗(56)
图五二 05FBCQ1出土青瓷碗(57)
图五三 05FBCQ1出土青瓷碗(58)
图五四 05FBCQ1出土青瓷盏、盏托(60)
图五五 05FBCQ1出土青瓷盏、盏托(61)
图五六 05FBCQ1出土青瓷盘口壶、盘、鸡*壶、双口罐(63)
图五七 05FBCQ1出土青瓷罐(65)
图五八 05FBCQ1出土青瓷砚台、灯盏、瓶、器足(66)
图五九 05FBCQ1出土青瓷器盖、器底、器鋬(67)
图六〇 05FBCQ1出土遗物(68)
图六一 05FBCQ1出土陶器(69)
图六二 05FBCQ1出土陶建筑构件(70)
图六三 05FBCQ1废弃堆积出土六朝隋唐瓷、铜器(71)
图六四 05FBCQ1废弃堆积出土六朝、隋唐陶瓦当(72)
图六五 05FBCQ1废弃堆积出土五代宋元邛窑瓷器(73)
图六六 05FBCQ1废弃堆积出土五代宋元黄、白釉和类钧窑瓷器(75)
图六七 05FBCQ1废弃堆积出土五代宋元及时代不明遗物(76)
图六八 05FBCQ4平、剖面图(77)
图六九 05FBCQ4出土陶豆(79)
图七〇 05FBCQ4出土陶鬲足(80)
图七一 05FBCQ4出土陶口沿(81)
图七二 05FBCQ4出土陶器(82)
图七三 05FBCQ4出土铜器、瓷器、陶构件(83)
图七四 05FBL1平面图(84)
图七五 05FBG1平、剖面图(85)
图七六 05FBG2平、剖面图(86)
图七七 05FBG2、05FBF7出土遗物(87)
图七八 05FBF3平、剖面图(88)
图七九 05FBCM1平、剖面图(89)
图八〇 05FBCM1出土遗物(90)
图八一 05FBCQ2平、剖面图(91)
图八二 05FBCQ3平、剖面图(插页)
图八三 05FBCQ3出土青瓷器(95)
图八四 05FBCQ3出土青白瓷器(96)
图八五 05FBCQ3出土白釉瓷碗和龙泉窑青瓷碗(97)
图八六 05FBCQ3出土黑釉瓷器(98)
图八七 05FBCQ3出土邛窑瓷碗(100)
图八八 05FBCQ3出土邛窑、清溪窑、缸胎瓷器(101)
图八九 05FBCQ3出土其他瓷器(102)
图九〇 05FBCQ3出土陶器(104)
图九一 05FBCQ3出土陶建筑构件、铜器、铁器(105)
图九二 05FBF4平、剖面图(107)
图九三 05FBF7平面图(108)
图九四 05FBF1平、剖面图(108)
图九五 05FBF2平、剖面图(109)
图九六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东周、汉代遗物(110)
图九七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六朝隋唐代青瓷碗(111)
图九八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青瓷碗(112)
图九九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青瓷盏(114)
图一〇〇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青瓷盏(115)
图一〇一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青瓷盘、壶、罐、器盖(117)
图一〇二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六朝唐代青瓷砚、鐎斗(118)
图一〇三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陶建筑构件(119)
图一〇四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青白瓷器(121)
图一〇五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白釉瓷器、青瓷盘(122)
图一〇六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黑釉瓷器(123)
图一〇七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五代宋元时期邛窑瓷器(125)
图一〇八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五代宋元时期其他瓷器(126)
图一〇九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五代宋元时期缸胎器(127)
图一一〇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陶、铜、角器和琉璃器(129)
图一一一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陶、石器(130)
图一一二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明清时期瓷器(131)
图一一三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明清时期龙泉窑青瓷器(133)
图一一四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明清时期缸胎罐(134)
图一一五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明清时期和时代不明遗物(136)
图一一六 欧家遗址地层出土时代不明遗物(137)
图一一七 马岭氮肥厂遗址遗迹平面图 (139)
图一一八 01FBT301东壁剖面图(140)
图一一九 01FBT312西壁剖面图(140)
图一二〇 01FBT314南壁剖面图(140)
图一二一 01FBT324东壁剖面图(141)
图一二二 01FBF14平、剖面图(142)
图一二三 01FBF15平、剖面图(142)
图一二四 01FBF16平、剖面图(143)
图一二五 01FBF17平、剖面图(143)
图 一二六 01FBG6平、剖面图(144)
图一二七 白帝小学遗址遗迹平面图(插页)
图一二八 白帝小学遗址遗迹平面图(145)
图一二九 02FBT40600、02FBT10600、02FBT10601北壁剖面图(145)
图一三〇 03FBT10302南壁剖面图(146)
图一三一 02FBCQ3剖面图(148)
图一三二 02FBCQ3夯土出土瓷器(149)
图一三三 02FBCQ3护下出土瓷器(150)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章概述
  白帝城遗址坐落于“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瞿塘峡夔门西口,地处长江左岸的两山一岭一白帝山、鸡公山及马岭上。西距“诗城”奉节的新建县城约18千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4'12〃,北纬31°2'50〃,海拔80~500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行政隶属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白帝村、紫阳村。相传东汉初年,城内白鹤井“常有白色的烟雾腾空,宛如白龙飞升”,当时据蜀称王的公孙述认为是“白龙献瑞”②,遂称“白帝”,该城由是被称为白帝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人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节地理环境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巫山县,南界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直辖市的东大门。地跨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30°29'19〃~31°22'33〃。全县面积4098平方千米,辖2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14个行政村、78个社区,县城所在地永安街道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图一;图版一,1)。
  奉节属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貌,长江横贯中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3%,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占总面积的80.01%,*高海拔吐祥猫儿梁为2123米,三峡工程蓄水前*低海拔瞿塘峡口为86米。奉节北部为大巴山南麓的一部分,东部和南部为巫山和七曜山的一部分,长江横切七曜山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地貌总体为东南、东北高而中部偏西稍平缓,南北约为对称分布,以长江为对称轴,离长江越远海拔越高,有少量平缓河谷平坝(图版一,2)。境内长江干流43千米,有梅溪河、大溪河、石笋河、草堂河、朱衣河等主要河流。
  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变化很大,受地形地貌影响,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海拔低于600米的地区为16.4°C,600~1000米的地区为16.4~13.70C,1000~1400米的地区为13.7~10.8°C,高于1400米的地区,低于10.8°C。极端*高气温为39.8°C,极端*低气温为-9.2°C。无霜期年均345天,年平均降水量1021.7毫米,常年日照时数为1341.2小时。
  土壤主要以紫色土、黄壤土为主,其次为水稻土及石灰土。
  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植物有244科2107种,动物有165科558种。珍稀动物有大鲵、獐、豹、麂、野猪等。珍稀植物有水杉、银杏、领春木、莲香树等。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41.1%。
  第二节历史沿革
  1.奉节历史沿革
  奉节历史悠久,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据《禹贡》载:天下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奉节地跨荆、梁二州。周武王伐商,因巴人有功,封周之宗族于巴,是为巴国,奉节乃巴之属国一夔子国属地。
  春秋时期,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楚灭夔子国,并为庸国之鱼邑,属楚。周匡王二年(前611年),庸国叛楚,楚联巴、秦灭庸,巴得庸鱼人之地,名曰鱼复。
  战国时期,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楚肃王筑扞关以拒蜀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巴蜀,鱼复归秦。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分郡县,设巴郡鱼复县。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划分为36郡,鱼复仍属巴郡。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置设十三(州)刺史部,鱼复县属益州巴郡。后在鱼复县设江关都尉和橘官。新莽末年,公孙述据蜀,更鱼复名曰白帝。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刘璋分巴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郡治鱼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复为固陵郡。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复改为巴东郡。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退守白帝城,鱼复县改为永安县。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咸熙元年(264年),巴东太守罗宪降魏,归为魏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安县为鱼复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泰始五年(469年),置三巴校尉,以防三峡蛮暴乱,兼领巴东、建平、巴西、梓潼诸郡。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巴东郡兼置巴州,兼领巴东、建平、巴、涪陵诸郡。萧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县为人复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置信州总管府。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天下废郡,人复县直隶信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废信州复名巴东郡,仍置人复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仍曰信州。武德二年(619年),避唐高祖外祖父*孤信名讳,改名夔州,置总管府,不久改为都督府。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县为奉节县。天宝初,曰云安郡,统峡中五郡军事。乾元初复故。
  五代,前蜀王建初置镇江军治此,兼领忠、万二州,以据荆南。既而移治忠州。梁乾化四年(914年),仍治夔州。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升为宁江军节度。后蜀因之,仍治夔州。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伐后蜀,尽平峡中地。开宝六年(973年),分成都西川路置峡路(也叫峡西路)。咸平四年(1001年)析峡西路置夔州路,治奉节。南宋后,并置都督府于此。
  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夔州路并人四川行省。明玉珍据蜀,改为夔路刺史府。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仍曰夔州。洪武九年(1376年),夔州改隶重庆卫。洪武十年(1377年),夔州升为直隶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升为夔州府,隶属四川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并人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11月27日,奉节县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立。
  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夔州府省人奉节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1949年,奉节县直隶四川省。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2002年11月4日,奉节老县城在集中爆破中成为一片废墟,新县城西迁至三马山现址。
  2.白帝城历史沿革
  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1:。
  东汉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因号鱼复为白帝城”1:,“名之为白帝”1:,并建赤岬城,“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3:。
  “巴东郡峡上北岸,有一山孤峙甚峭,巴东郡据以为城”,“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巴为二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壤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迆,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东吴所败,退守白帝城,“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气“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以朱龄石为帅伐蜀,“别有函书,全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气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攻破,李迁哲将其赶走后,人据并留镇白帝。李迁哲降服诸蛮后,“乃于白帝城外筑城以处之,并置四镇,以静峡路”。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州治“自白帝城移理于永安宫南五十步”,“信州蛮冉令贤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于江南据险要置十城”②。“宣政元年(578年)州复还白帝城”③,一说是建德五年(576年)④,“州初在壤西之坪上,宇文氏建德中,王述徙白帝城,今衙是也”⑤。
  隋初,越国公杨素任信州总管府总管,对城池“又张大之”⑥,并在庙南修建越公堂。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又由白帝城徙至壤西。南宋高宗时,“夔路廉访使曹东请筑瞿唐关于唐夔州故基,置兵屯守”。陆游《人蜀记》记载,“瞿塘关,唐故夔州城,与白帝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⑩。淳祐二年(1242年),“以兵火仍移州治白帝”。淳祐四年(1244年),“余玢命韩宣修建瞿唐城”,“夔州城在壤西,关城在壤东”,弃壤西平土,移夔州府治至穰东白帝城,成为抵抗元(蒙)的山城“八柱”之一。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仍还壤西旧治”。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瞿唐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为瞿唐卫,属湖广都司。明初,割瞿唐卫右所置下关城,“周回数里,东南通赤岬,西北抵瞿唐、滟滪”。王士祯《义正祠记》载,“山上女墙曰子阳城,其下为下关城,稍折而南即白帝城,二城犬牙相连”。
  清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主持重修明良殿,并立碑为记。清咸丰年间,夔州知府恩成重修汉昭烈庙,格局一直沿袭至今。清同治十年(1871年)夔州知府吕辉又在明良殿四周修建武侯祠、怀古堂、观星亭等。
  民国时期,1914年,军阀张钫屯兵夔州,在白帝庙西侧修建西洋白楼一座,因战事紧迫,没有完工。1918年,军阀李魁元将白楼重新整修好,形成现存白帝庙之格局。1930年,二十一军设山防局,派队驻白帝城,专事清缴土匪。
  新中国成立后,白帝城由县文化馆管理。1977年奉节县以白帝庙为址组建奉节县白帝城文物管理所。1978年白帝城经过修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林业部门在白帝城下设立绿化站,负责白帝城及附近地区的植树造林工作。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白帝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由四川省编委批准成立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1988年,奉节县人民政府划定了白帝城的保护范围,文物、古树及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199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白帝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有的长江绿化站并人白帝城文物管理所。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白帝城为**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颁布白帝城明至清古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颁布南宋白帝城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既往工作
  白帝城遗址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重庆市博物馆在白帝山北面近山顶的农田发掘了两个探方,出土了一批唐宋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而后奉节县文物管理所对白帝城一带的文物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将鸡公山上的南宋城墙误定为汉紫阳城城墙,在当地影响至深(图二)。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