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美术交流
摘要: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美术交流》立足考古发现与跨文化视野,系统勾勒宋代三百年间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交融图景。从日本禅意盎然的“墨迹”书法到高丽青瓷的纹样流变,从波斯玻璃器的异域风情到泉州印度教石刻的文明对话,作者以时间脉络串连起东亚至地中海的艺术迁徙之旅,揭示宋代美术如何在中原传统与域外文明的碰撞中实现本土化蜕变,为理解中华艺术 ...

【编辑推荐】
溯源宋代与海上丝路沿线各国的艺术交流,见证东西文明的交融互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以考古与文献为基,解析东西美术的碰撞与对话。
配以上百幅图片,涵盖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带你踏上独特的发现之旅。
【内容简介】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美术交流》立足考古发现与跨文化视野,系统勾勒宋代三百年间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交融图景。从日本禅意盎然的“墨迹”书法到高丽青瓷的纹样流变,从波斯玻璃器的异域风情到泉州印度教石刻的文明对话,作者以时间脉络串连起东亚至地中海的艺术迁徙之旅,揭示宋代美术如何在中原传统与域外文明的碰撞中实现本土化蜕变,为理解中华艺术的世界性影响提供了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冯青,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西安科技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文创产品开发和设计审美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及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在《艺术百家》《丝绸》《包装工程》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宋代与东亚地区的美术交流
第一节 宋代与日本的美术交流
一 书法
二 瓷器
三 漆器
四 绘画
第二节 宋代与朝鲜半岛的美术交流
一 金属制品
二 瓷器
三 绘画
第二章 宋代与南亚—西亚—欧洲国家的美术交流
第一节 埃及与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
第二节 阿拉伯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塞尔柱王朝)
一 玻璃器
二 细密画
三 瓷器
四 丝绸
第三节 拜占庭帝国与罗姆苏丹国(拂菻)
一 拜占庭与塞尔柱
二 丝绸与纺织
三 金属与陶瓷
第四节 东非各国
第五节 南亚与东南亚地区
一 印度(注辇、南毗、故临等)
二 印度尼西亚(三佛齐等)
三 柬埔寨(真腊等)
四 菲律宾(麻逸、蒲端等)
五 越南(交趾、占城等)
第三章 宋代宗教美术东传及美术交流的双向性
第一节 宋代宗教美术
一 佛教美术
二 道教美术
第二节 日本宗教美术
一 建筑
二 造像
第三节 高丽宗教美术
一 建筑
二 造像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宋代港城
第一节 泉州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一 宗教建筑
二 瓷器
三 金银器
第二节 明州港——东方文明荟萃之地
一 建筑
二 越窑青瓷
第三节 广州港——瓷器贸易的东方发祥地
一 两宋时期的广州港
二 年轻的西村窑
【精彩书摘】
在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utah,1304年—1377年)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曾经提到自己在印度西海岸的南毗国港口等待船只去往中国,但“因中国海域只能由中国船只航行[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马金鹏,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他竟在此等待了数月[ 王秀丽.海商与元代东南社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83-86+91-151.]。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海舶吨位较大,安全性更高,只有本国商船才对各自海域海洋环境气候熟悉,为了提高海上运输的安全系数,因而要求换乘。《岭外代答·卷二》有载:“大食国之来也见,以小舟运而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另一方面,是为了缩短贸易的周期,并使各国的货物能够集中交易、各取所需。由此可见,南海航线上的主要贸易是转口贸易,由航线各地的商船装着有价值的商品,来到当时的贸易中心区进行交易,而非单方进行的远洋贸易[ 张安福.全球史视野下民族连通与丝绸之路的开辟[J].兰州学刊,2017(11):25-33.]。
由此,在南海航线上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区: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 王心源,刘洁,等.“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察与认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5):550-558.]。马拉巴尔海岸是南海航线上的中点,经过第二段的航行,东亚、东南亚来的商人都需要在此补给;从北非、西亚出发,经过第三段航行的商人,同样需要在此休整。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则是因为季风等原因,成为重要的中转地,同时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及其周边的南海诸岛皆盛产香料,商人们在此将中国的瓷器等商品卸下,将香料和阿拉伯的玻璃器、金属器等货物装上船舶运回中国[ 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1982(03):161-177.]。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 程金城.丝绸之路艺术廊道[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6):86-91.],宋高宗赵构云:“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187.]”据《宋会要》记载,宋高宗分别于绍兴七年(1137年)和绍兴十六年(1146年)连发谕令,鼓励市舶贸易的发展,这体现了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并且宋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明显提高:一方面,北宋后期,指南针和航海图都已经应用于航海之中[ 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3.],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宋)朱彧.萍洲可谈[M].北京:中华书局, 1985:389.]”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1995年)曾经评价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进步“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把“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并且“预示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 (英)李约瑟.<中国对航海罗盘研制的贡献>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教出版社,1986.]。中国商船远航能力的增强,使直接或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扩大到亚、非、欧各大洲;另一方面,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尤其“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宋)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宋船种类多、载量大,海舶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梦粱录·卷一二》载:“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 (宋)吴自牧.梦粱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四》曾记载客舟形式:“其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若夫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也。[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客舟即相等于二千石的中型海船,神舟则与五六千石之大海船相当。一时间,各大港口外商云集,客舟商舶千帆竞发,万国互市通航的繁华景象蔚为壮观。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政府颁发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专项外贸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 郑学富.密州板桥镇——宋朝江北唯一的海关重镇[J].春秋,2020(05):57-60.]。《宋史·卷一百三十九》记载:“三年,中书言,广州市舶已修定条约,宜选官推行。诏广东以转运使孙迥,广西以陈倩,两浙以副使周直孺,福建以判官王子京,罢广东帅臣兼领。五年,广西漕臣吴潜言:‘雷、化州与琼岛对境,而发船请引广州舶司,约五千里。乞令广西濒海郡县,土著商人载米谷、牛酒、黄鱼及非舶司赋取之物,免至广州请引。’诏孙迥详度行之[ (元)脱脱.宋史<卷一三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丰广州市舶条法》虽冠以“广州”二字,但是其“不仅行于广州,而且遍行其它诸路”,是一部适用于全国的法规,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元丰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不仅明确了对外贸易的经营与管理主体,为海上贸易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而且也为那些取得合法贸易资格的商人提供了法律上的有力保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宋史·卷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记载:“贾人由海道往外蕃,令以物货名数并所诣之地,报所在州召保,毋得参带兵器或可造兵器及违禁之物,官给以券。擅乘船由海入界河及往高丽、新罗、登莱州境者,罪以徒,往北界者加等[ 同⑤.]”。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使得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收入有了大大增加,商税成为北宋和南宋政府的最大一种收入。《宋史·卷一百三十九》记载:“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是年,杭、明、广三司市舶,收钱、粮、银、香、药等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匹、斤、两、段、条、个、颗、脐、只、粒,支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六缗、匹、斤、两、段、条、个、颗、脐、只、粒[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另据南宋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商税4911万贯,占70%[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以南海为中心的南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币。《宋史·卷一百三十八<食货下七>》载:“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泻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以绡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听其来之多寡,若不至则任之,不必以为重也[ 同①.]。”为防止钱币外流,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下令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贸易时,以丝绸、瓷器等的博买来代替金银铜钱的使用[ 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J].学术月刊,2016,48(01):11-20+48.]。然而,尽管有着这样的贸易法规作为保护,但中国的瓷器外销需求仍大而未满足。中国瓷器一旦抵达国外,便成为市场上的最炙手可热的商品,价格飞涨,甚至超越黄金,成为贵族和富豪们展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在《文明史纲》中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存留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丰富[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国家财政增收,而且推动了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更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外美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前言/序言】
绪 论
第一章 宋代与东亚地区的美术交流
第一节 宋代与日本的美术交流
一 书法
二 瓷器
三 漆器
四 绘画
第二节 宋代与朝鲜半岛的美术交流
一 金属制品
二 瓷器
三 绘画
第二章 宋代与南亚—西亚—欧洲国家的美术交流
第一节 埃及与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
第二节 阿拉伯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塞尔柱王朝)
一 玻璃器
二 细密画
三 瓷器
四 丝绸
第三节 拜占庭帝国与罗姆苏丹国(拂菻)
一 拜占庭与塞尔柱
二 丝绸与纺织
三 金属与陶瓷
第四节 东非各国
第五节 南亚与东南亚地区
一 印度(注辇、南毗、故临等)
二 印度尼西亚(三佛齐等)
三 柬埔寨(真腊等)
四 菲律宾(麻逸、蒲端等)
五 越南(交趾、占城等)
第三章 宋代宗教美术东传及美术交流的双向性
第一节 宋代宗教美术
一 佛教美术
二 道教美术
第二节 日本宗教美术
一 建筑
二 造像
第三节 高丽宗教美术
一 建筑
二 造像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宋代港城
第一节 泉州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一 宗教建筑
二 瓷器
三 金银器
第二节 明州港——东方文明荟萃之地
一 建筑
二 越窑青瓷
第三节 广州港——瓷器贸易的东方发祥地
一 两宋时期的广州港
二 年轻的西村窑
出版信息
著者 冯青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247955
版次 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25-09-01
用纸 胶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