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传统与变迁:中亚手工地毯研究(1860—1960)
摘要: 【导语】本书是国内首部我国少数民族中亚史学者的近现代中亚手工地毯前沿新著。地毯是中亚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不仅是满足中亚族群生活需求的生活物品,还是渗透到中亚人群精神生活的艺术品,直到19世纪中叶在工艺和图案题材方面仍保持着上千年传统,但19世纪中叶后于西方世界影响下走向了商业化。本书立足历史学、考古学、符号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 ...
【导语】本书是国内首部我国少数民族中亚史学者的近现代中亚手工地毯前沿新著。地毯是中亚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不仅是满足中亚族群生活需求的生活物品,还是渗透到中亚人群精神生活的艺术品,直到19世纪中叶在工艺和图案题材方面仍保持着上千年传统,但19世纪中叶后于西方世界影响下走向了商业化。本书立足历史学、考古学、符号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视角,利用中文、英文、俄文、乌兹别克文及波斯文等多语种文献资料,力求从中亚地毯在早期与中世纪、近代晚期(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沙俄和苏联时期各时期的“传统”和“变迁”中,探析出在中亚族群及其文化形成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南部农耕文化与北部游牧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及东方文化与俄罗斯乃至西方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背后的规律,进而试图全面反映中亚地毯图案题材体现的中亚社会文化百年变迁。
【相关话题】#世界史 #中亚史 #俄罗斯史 #工艺史 #文化史
”
01
—
本书概况

《传统与变迁:中亚手工地毯研究(1860—1960)》
作者:依达亚提·亚尼塔克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页数:224页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78.00元
ISBN:978-7-5194-8472-9
内容简介
地毯是中亚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并在中亚人群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满足生活需求的生活物品,还是渗透到中亚人群精神生活的艺术品,直到19世纪中叶在工艺和图案题材方面依旧保持着上千年的传统。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中亚地毯,在19世纪中叶后走向了商业化,这与西方世界相关。尽管不同地区编织的叙事地毯的题材具有自己本土文化特色,但都与中亚地毯的叙事题材存在一定联系。
本书立足历史学、考古学、符号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视角,利用中文、英文、俄文、乌兹别克文及波斯文等多语种文献资料,力求从中亚地毯的“传统”和“变迁”中探析出,在中亚族群及其文化的形成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南部农耕文化与北部游牧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以及东方文化与俄罗斯乃至西方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背后的规律,进而试图全面反映中亚地毯图案题材体现的中亚社会文化百年变迁。
本书研究发现,中亚早期地毯图案题材基本没有偏离当地游牧和农耕生态环境中地毯编织者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其包含的图腾崇拜、太阳崇拜、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教及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价值元素。这说明,中亚自古以来是多种人群、信仰体系及文明体系交流融合的地区。近代晚期地毯图案包含诸多反映传统草原游牧与绿洲农耕生态文明互动交融的题材;而在之后的沙俄时期,中亚地毯图案中出现了很多非中亚题材及相关文化元素,既是中亚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主动或被动接触的表现,也是中亚地毯走向商业化的标志。十月革命以后时期里,中亚地毯中出现很多关于民族英雄和领袖题材,反映了中亚社会出现的集权主义、个人崇拜等社会现象。
作者简介

依达亚提·亚尼塔克,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先后于新疆大学获民俗学硕士学位、挪威卑尔根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并在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取得世界史博士学位。熟练掌握英语、俄语及中亚诸语言。专注于中亚艺术史、丝绸之路文化及文献学研究,主持和参研科研项目多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亚地毯的缘起及其走向商业化之前的存在形态
第一节 中亚人文地理
第二节 中亚考古及巴泽雷克地毯
第三节 考古出土的索格底亚那、巴克特里亚地毯
第四节 中世纪中晚期以降中亚传统地毯的人文生态特征
第五节 中亚传统地毯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第六节 中亚传统地毯图案题材: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一节 从民间走向世界的中亚地毯
第二节 沙俄时期的中亚地毯分类
第三节 苏联时期的中亚地毯分类
第四节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亚地毯百年变迁的历史进程及创新发展(至1960年)
第一节 三个汗国末期地毯的生产(1860—1885)
第二节 沙俄时期的中亚地毯(1885—1917)
第三节 十月革命后的中亚地毯(1917—1960)
第四节 中亚地毯的百年创新发展及其意涵
小结
第四章 中亚地毯工艺和用途的变迁及其规律
第一节 中亚地毯工艺的变迁
第二节 中亚地毯用品种类及其用途
第三节 中亚地毯用途的变迁
第四节 中亚地毯的变迁规律
小结
第五章 东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中亚地毯叙事题材及其历史意涵
第一节 中亚地毯图案中的叙事题材
第二节 中亚与阿塞拜疆叙事地毯题材的关联性
第三节 中亚叙事地毯的西向发展
第四节 中亚叙事地毯的东向发展
第五节 中亚地毯叙事题材的历史意涵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乌鲁木齐市古玩市场收藏的东方地毯
转写说明
后记
02
—
本书后记
本书是我在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读书时提交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回首曾走过的岁月,对很多人充满了感激。首先感谢的是王建新教授、黄达远教授与李琪教授等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关心最多的几位导师。感谢你们多年的教诲、关怀及精心指导,你们崇高的治学理念、敬业精神及对学生的关怀值得我终身学习。在我入学那年,时任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庄孔韶先生前来访问交流,建议大家挖掘中国中亚的地毯文化。庄先生的建议最终促成了我的写作方向,在此向庄孔韶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亚研究所的李如东、龙国仁、陈东杰、金欣、李娟、李郁瑜、张华清、康丽娜等教师的教诲和关心。感谢在我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时提出修改意见的何志龙教授、胡舶教授、韩中义教授、韩香教授、韩志斌教授及席会东教授。你们诚恳的建议给本书增添了色彩。感谢西北大学的万翔老师、青海民族大学的马新国老师的帮助,感谢孔令昊、阿迪力江等师弟为论文的修改和提升所给予的建议。
感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的埃米拉教授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我衷心感谢在田野调查期间,来自乌鲁木齐市民街古玩市场的提力娃地·牙生、艾尼娃尔·苏里坦以及满苏尔·艾则孜等地毯收藏家们,他们慷慨地向我展示了众多珍贵的古旧地毯实物。本书中呈现的地毯正是这3位先生的珍藏,而且书中所有图片也都是我亲自拍摄的。最后,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始终如一的支持与理解。
03
—
本书结论
本书主要以“传统”与“变迁”为主题对中亚地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走向商业化之前的中亚地毯在其材料、工艺及图案题材方面保持了传统风格。关于中亚地毯编织能长期保持传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其一,中亚人群的生产方式长久以来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主要生产方式有牧业、农业、手工业、狩猎等。直到被沙俄征服之前,工业化对中亚人的生活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二,地毯编织工艺有其特殊性。从本书中可知,只有工业化的环境才会对地毯工艺产生影响。当前生活在没有工业基础地区的游牧人群,在地毯编织方面还保持着上千年前的传统。这说明能影响中亚地毯工艺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但对其图案题材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商业化。商业化意味着为他人编织地毯。19世纪中叶,中亚地毯走向了商业化,其背后主要是西方对地毯需求的迅速增加。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是东方地毯商业化的一部分。从相关资料来看,所有东方地毯的商业化基本发生在19世纪中叶之后。这不是偶然,而是与西方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有关。文艺复兴以来,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西方崛起后,开始殖民扩张。一方面,这改变了世界原有秩序;另一方面,加速了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这使东方的商品被运送到了西方市场,其中也有中亚的地毯。中亚地毯历史从此开辟了新的变迁篇章。19世纪末,西方对东方地毯的需求迅速增加,编织地毯的所有东方国家都加快了编织速度,能够提升染色效率的合成染料进入了中亚。这时期,西方市场需求突然增加基于以下原因:“工业化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核心家庭的增加”“地毯在西方人心目中原有的地位”“地毯展览、博物馆、西方文学起到了主要作用”。
商业化对中亚地毯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其图案题材、工艺及其用途的变迁上。图案题材的变迁在中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体制下展现了不同特征。从“三个汗国末期的保持传统”“沙俄时期的全面复兴和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到“苏联时期的政治文化元素的出现”,都说明社会文化上的变化对地毯图案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亚经历的不同社会体制,在不同时期的中亚地毯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这说明,既然社会文化的变革能在地毯图案题材中留下痕迹,那可以从图案题材的变迁中了解社会的变迁。
商业化对中亚地毯的染色和纺线工艺产生了影响,对其他工艺元素基本上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说明,尽管商业化给中亚地毯带来了一些变迁,但没能改变地毯编织的很多传统。“传统”与“变迁”在中亚地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并存。流入中亚的俄国商品和苏俄的定居政策影响了地毯在中亚人生活中的地位和用途。商业化后,中亚人不再只为满足自己需求编织地毯,因此,很多图案题材的寓意被忘记,与地毯编织相关的习俗被丢弃。中亚的游牧族群被定居化之后,地毯的使用范围缩小了很多。俄国和西方的很多产品代替了之前的地毯产品的功能。商业化后,地毯的用途和地位在西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地毯从之前的奢侈品变成了生活用品,但其地位比其他东方商品高一些。这是因为地毯具有其他东方商品所不具备的实用、收藏、交易等多重价值。
最能体现文明交往的中亚地毯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题材地毯。其出现与西方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相关,其题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叙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编织地毯时期的当地文化与社会现实。因此,可以当作考察社会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中亚地毯中的叙事题材与阿塞拜疆、伊朗及我国地毯的叙事题材之间有很多共性,这是中亚与周边互动和交往的结果。这种交往无处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叙事题材中体现的是其中之一。地毯编织作为中亚代表性的传统物质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展现了很多交往元素。因此,中亚地毯是洞察中亚社会文化及文明交往很好的媒介之一。
从中亚地毯百年变迁中可以看出中亚社会文化在三个汗国末期、沙俄时期及十月革命后的动态。首先,三个汗国末期,地毯从传统手工艺走向商业化,这时期的中亚以地毯为媒介渐渐重新融入世界文明之中;其次,沙俄时期中亚地毯生产增加,其图案题材中外来文化元素增多。这说明,这时期的中亚经济从传统自然经济渐渐转向了资本主义经济。沙俄时期的中亚及高加索地区出现的叙事地毯中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沙俄对中亚人群的传统文化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时期地毯编织的集体化、图案题材中的政治文化元素、地毯上面出现的拉丁文与西里尔文反映了苏联当局在中亚进行的民族识别、几次文字改革、文化改造运动、集体化、现代化等社会动态。另外,叙事题材地毯中的多元文化的融合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交往能够和平共存,这需要我们彼此包容、理解和相互学习。
从不同文明的交往来讲,世界历史上有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流交往,其一,以游牧区和农业区互动的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交往体系;其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在第一种体系中的游牧区特指“中央欧亚”或中亚。中亚地毯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既有一些传统元素的继承,也有很多变迁元素。传统元素的保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中亚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影响中亚地毯变迁的因素中,俄国和西方国家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中亚地毯的“传统”与“变迁”实际上反映了多种文化在中亚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中亚地毯的“传统”更多与中亚族群及其文化的形成中产生作用的南部农耕人群与北部游牧人群的文化相关;“变迁”更多与西方文化、西方科技等外部因素相关。因此,中亚地毯的“传统”与“变迁”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中亚历史上的南北、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动态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本书探讨的南北文化交流属于第一种文明交往体系的范畴,东西文化交流属于第二种文明交流体系。从中亚地毯的百年变迁中可以发现这两种文明体系的影响。
21世纪初以来,整个东方地毯行业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变迁、价格因素、机织地毯技术的改善、国际无政府组织(NGO)的干预等起到了主要作用。随着机织地毯工艺的提高,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图案题材多彩多样的、价格较低的机织地毯。非政府组织的干预、国际上的一些组织对地毯编织工的健康、童工问题方面的担忧也让部分消费者选择了机织地毯。除此之外,在年青一代中,愿意继承前辈地毯编织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地毯编织传统在一些东方国家还在继续发扬。
从当前中亚手工地毯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与“变迁”可能长期共存。近期,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些地毯作坊恢复了部分传统文化元素。这主要体现在使用天然染料和传统图案题材方面。这说明,丢失的传统重新焕发生机。当前土库曼斯坦编织的地毯只在国内销售,不对外出口。机制地毯被广泛接受的今天,还有部分人为自己的住所定制用传统工艺编织的手工地毯。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中亚地毯的编织规模越来越缩小,但“传统”与“变迁”一直是陪伴其发展历史的两个因素。
中亚地毯凝聚了传统与现代、游牧与农耕、东方与西方等多元文明体系,是文明交往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表性物件。就历史事实而言,中亚一直是作为“自由通道”而存在,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中亚被边缘化。研究中亚地毯,可以让我们突破“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殖民主义”等话语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中亚地毯可以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促进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