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
 摘要: 新书快报丨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考古发现展示上海文明,港口变迁重塑城市记忆。《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陈凌 著 【ISBN】:978-7-5326-6413-9定价:68元开本:16开这是一部为上海“因港而兴”的历史写下坚实注脚的匠心之作。本书独辟蹊径,让沉睡千年的考古文物“开口说话”,以扎实的物证穿越历史迷雾,为我们勾勒出 ...             
           新书快报丨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 
考古发现展示上海文明,港口变迁重塑城市记忆。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
陈凌 著
【ISBN】:978-7-5326-6413-9
定价:68元
开本:16开
这是一部为上海“因港而兴”的历史写下坚实注脚的匠心之作。本书独辟蹊径,让沉睡千年的考古文物“开口说话”,以扎实的物证穿越历史迷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上海地区港口变迁的动态长卷。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理水文为舞台,不仅清晰地梳理了从青龙港到上海港的代际更迭,更深刻揭示了“江浦合流”等自然伟力对城市命运的塑造。它打破了“上海开埠即是起点”的单一叙事,将上海港的“身世”上溯至更久远的年代,揭示其功能内核的一脉相承与不断扩张。对于希望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与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物考古视角切入上海港口史研究视域,运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综合研究,以考古文物资料为对象,对上海地区港口变迁进行全时段、有比较的再认识。
全文分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经,以地理环境和水文变化为纬,梳理上海地区港口演变发展、迭代更新的进程,探讨深层次原因,并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上海地区港口在各时期的地位。
作者认为:隋唐以前,上海地处偏僻,各方面情况均无法支撑起商港发展;五代是青龙港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元时期完成了从青龙港到上海港的代际交替;明代“江浦合流”对上海港和城市发展影响深远;从青龙港到江湾、黄姚、上海港,上海港口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服务于内河航运和近海航运,只是内河航运范围和近海航运的范围日渐扩大。






作者简介
陈凌,历史学博士,上海博物馆出版部主任、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教育和文博图书编辑工作,并致力于上海史研究,在研究中注重采用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发表论文《道法沪上——从出土文物看上海地区道教信仰》《从浦江花苑遗址管窥黄浦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变迁》等,出版专著《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研究》。

	
            
      
  考古发现展示上海文明,港口变迁重塑城市记忆。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口变迁》
陈凌 著
【ISBN】:978-7-5326-6413-9
定价:68元
开本:16开
这是一部为上海“因港而兴”的历史写下坚实注脚的匠心之作。本书独辟蹊径,让沉睡千年的考古文物“开口说话”,以扎实的物证穿越历史迷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上海地区港口变迁的动态长卷。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理水文为舞台,不仅清晰地梳理了从青龙港到上海港的代际更迭,更深刻揭示了“江浦合流”等自然伟力对城市命运的塑造。它打破了“上海开埠即是起点”的单一叙事,将上海港的“身世”上溯至更久远的年代,揭示其功能内核的一脉相承与不断扩张。对于希望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与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物考古视角切入上海港口史研究视域,运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综合研究,以考古文物资料为对象,对上海地区港口变迁进行全时段、有比较的再认识。
全文分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经,以地理环境和水文变化为纬,梳理上海地区港口演变发展、迭代更新的进程,探讨深层次原因,并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上海地区港口在各时期的地位。
作者认为:隋唐以前,上海地处偏僻,各方面情况均无法支撑起商港发展;五代是青龙港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元时期完成了从青龙港到上海港的代际交替;明代“江浦合流”对上海港和城市发展影响深远;从青龙港到江湾、黄姚、上海港,上海港口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服务于内河航运和近海航运,只是内河航运范围和近海航运的范围日渐扩大。






作者简介
陈凌,历史学博士,上海博物馆出版部主任、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教育和文博图书编辑工作,并致力于上海史研究,在研究中注重采用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发表论文《道法沪上——从出土文物看上海地区道教信仰》《从浦江花苑遗址管窥黄浦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变迁》等,出版专著《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