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关于长城研究的四个维度 |黄益
长城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在朋友圈里开了一个小栏目“长城有问必答”,坚持了一个月。这个月里,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长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讨论来讨论去,却难以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还是因为大家还没有特别清楚一点:长城的概念。
长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吃透这一点,很多内容的讨论将会是各自的立足点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我也希望自己能对长城的概念给出一个大家都很信服的结论,坚持了7年之后的今天,我仍旧对这一点存在顾虑。
但有三点可以肯定,第一,长城是人工修建的,若回归原点,将其列入建筑序列应该没有问题;第二,长城是由军队进行管理的,如果从性质上来分析,长城属于军事也是不存在问题的;第三点,长城是有多个部件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模式自然形成了一个体系。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在讨论长城有关的问题时,需要具备四维的讨论模式,具体问题可以从一维到三维,一旦涉及到长城的作用、意义、价值等分析与判断时,就需要进入四维思考空间。
一维:一个点,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比如一个垛口、垛口砖上的孔洞、一个刻划符号等。这些的考察与判断,是每一个研究长城的人的基本功,也是每一个研究长城的人难以穷尽的。找一个方向突破即可。
二维:一条线,对长城的一个段落进行分析,比如一段长城的土、木结合模式对这段长城的排水功能的影响、某一段长城的特征分析与判断等。
三维:一个面,结合地形地势,对某一段长城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布局的基本情况及实现的基本价值分析。
四维:包括四维及以上的多维,一个时空交汇的空间,在一个点上看问题时,要回溯它的历史流变、地形地势流变、在这里生活的人群的变化等等。将所有的因素全部汇聚到一起来分析与判断。
总体来说,一维、二维的问题,比较容易得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答案,三维的答案也能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四维的判断则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并进行审慎思辨去实现。四维的,是一个整体,是需要每一个真正想明白长城在中国为什么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不用四维去分析与判断,是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的,有时甚至会囿于自己所知的信息,无法跳出来。
写在最后的话
诚之者,得其善者而固执之,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何兹全先生一生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对于每一位试图研究清楚长城有关问题的同好去仔细揣摩。
经过十余年中国通史的学习与研究,再执着到长城的理论分析与研究七年,我终于可以说慢慢懂得了长城,却也明白自己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用巨大的篇幅来让大家都从四维的空间上来认识与理解长城。
将这些写出来,期待所有热爱长城的朋友们能一起努力来将长城的问题研究透彻,让后来有意研究长城的人们越来越清楚理解长城,越来越理解中国。我很相信,研究清楚了长城的问题,整个世界中正在苦恼着世界各国元首的和平与利益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整个世界也将慢慢走向大同社会。但,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努力,面对挫折,坚定信心,相信凉水泡茶慢慢融。
(本文图片为苏继平先生临摹之作)
关于黄益:一位研究长城文化和保护的80后女博士。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凤毛麟角。她以学术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国长城志》的编辑工作,创立了长城文化宣传主题网站:"长城时光:从长城到长城学”(www.wallstim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