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壁画中的福田经变

摘要: 莫高窟北周、隋窟里有两铺福田经变,分别画于第296窟(北周)窟顶北披和第302窟(隋开皇四年,584年)人字披西披。《福田经》有两个译本:一个是东晋瞿昙僧伽译的《中阿含经》卷三〇《大品福田经》,另一个是西晋法立、法炬合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莫高窟的福田经变是依据后者绘制的。莫高窟第296窟《福田经变》中的喂药情节“福田”是佛教术语,为植福之意,犹如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佛教说它也有一种“福田”,“ ...

莫高窟北周、隋窟里有两铺福田经变,分别画于第296窟(北周)窟顶北披和第302窟(隋开皇四年,584年)人字披西披。

《福田经》有两个译本:一个是东晋瞿昙僧伽译的《中阿含经》卷三〇《大品福田经》,另一个是西晋法立、法炬合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莫高窟的福田经变是依据后者绘制的。

莫高窟第296窟《福田经变》中的喂药情节

“福田”是佛教术语,为植福之意,犹如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佛教说它也有一种“福田”,“种丝发之德本,获无量之福”,或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佛教所说的福田,含义颇杂,与本文有密切关系者,乃指“广施”,即广泛施舍。《佛说诸德福田经》云:“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

福田经变所画内容都是依据下述经文:“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举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治众病;四者作劳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两窟福田经变的构图形式都是横幅连环画,第296窟分上下两排,第302窟只有一排。两窟福田经变的情节大致相同,第302窟略多一点。

建造房屋

第296窟福田经变一共绘出6个情景:1、一群人在建造房屋(第一事)。2、围墙内树木葱郁,三人在树林间(第二事)。3、三人在给一病人喂药(第三事)。4、一男一女骑马准备过桥,身后站立二侍从,前面桥上二匹马驮着货物(第五事)。5、五人在井边给牲口饮水(第六事)。6、一座豪宅,内一人弹琵琶,二人倾听(比丘因缘)。经文中的“七事”画出5件,其中第4件事(造船渡民)、第7件事(建造厕所)没有画出。

最后一个豪宅画面不是七事之一,而是讲述七事中第一事“兴立浮图、僧房、堂阁”的因缘:“于时座中有一比丘,名曰听聪,闻法欣悦,即从坐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佛教真谛,洪润无量。所以者何?我念宿命无数世时,生波罗奈国,为长者子。于大道边作小精舍,床卧浆粮,供给众僧,行路顿乏,亦得止息。缘此功德,命终生天,为天帝释,下生世间,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反,典领天、人。足下生毛,蹑虚而游,九十一劫,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顾临众生,蠲我愚浊,安以净慧,生死栽枯,号曰真人。福报诚谛,其为然矣。’”即一比丘前世为长者子时建造小精舍,供养僧人,其他“行路顿乏,亦得止息”,因此今世成为佛的弟子。

第302窟福田经变也画了7个画面,与第296窟类似,只是多出“造船渡民”,而第296窟没有这一情节。

有学者认为福田经变与三阶教存在关系,这是没有根据的。敦煌文献S.2137《信行遗文》中,信行说在开皇三年、七年(583、587)时,有信徒慧定、道进、王善行、王善性等4人。既然在开皇初年三阶教徒仅有数人,敦煌北周出现三阶教因素的壁画是不可能的。莫高窟福田经变是当时一部分佛教徒致力于社会福利活动的反映,三阶教也接受了这一所谓广植福田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

参考资料:

史苇湘《敦煌莫高窟中的<福田经变>壁画》,《文物》1980年第9期。

史苇湘《福田经变简论》,《向达先生纪念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孙修身《敦煌莫高窟296窟<佛说诸德福田经变>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第1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