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成为文物圣地的敦煌石窟多年来都在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的夹缝中小心存在,而如果将它交给旅游投资公司经营开发,是福还是祸?
敦煌石窟的所在地甘肃省政府目前委托北京一家规划设计公司,正在就开发敦煌石窟和附近景区设计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他们想把敦煌石窟和另一片沙丘连起来,成为一个观光乐园,提供沙漠越野车和骆驼骑行等游乐项目。中间相连的狭长沙漠地带还会建起假寺庙、民俗村和纪念品商店。这一切未来都可能交由一家新组建的大景区旅游投资公司负责经营开发。
这引起了文物保护专家们的担忧。在敦煌研究院担任过17年院长,于今年三月退休的樊锦诗对媒体表示,希望以上规划不要变成现实。
“莫高窟无可替代,一旦破坏也不可恢复。我们不仅要保护洞窟本身,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周边环境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樊锦诗说。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的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的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掠夺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
此外,在近现代的历史中,这些艺术品还遭遇着来自其他多方面的威胁:沙尘暴、雨水、当地盗墓者,以及曾经住在这些洞窟里的白俄罗斯士兵。
如今,学者和文物保护者所担心的一个更为严重、日益突出的威胁是游客。人类会增加窟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从而对壁画产生威胁。眼下,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及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洞窟内珍贵的壁画失色、剥落,逐渐失去本来的价值,使得许多洞窟不得不封存起来。
2012年发表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的一篇文章称,景区开发会导致文化艺术殿堂的损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敦煌,会使洞窟壁画遭氧化。月牙泉古建筑群修复、跳伞及滑沙基地、沙疗中心、沙漠运动场、对外文化娱乐中心、佛事活动中心等会不同程度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景点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无序、无度的在短时间内大兴土木,乱搭乱建,对敦煌景区的植物、动物、水体、大气环境质量、地质地貌产生了恶劣影响,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实际上,早在2007年,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南宇就曾撰文称,随着敦煌旅游的不断发展,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为代表的重点景区在高峰日和高峰月已出现严重的超载。有权威机构曾测算后警告,莫高窟的游客承载量每日不得超过3000人。但最近几年,在旅游旺季,莫高窟一天的游客人数就已经达到一两万人,2014年的游客总数为81万。
而根据去年底甘肃省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称,要整合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市(州)政府依托大景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要实施大景区建设工程,在2017年率先初步建成“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等8个大景区。
应甘肃省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全国参与多个商业旅游景区开发的博雅方略咨询集团已经在去年十月完成了上述项目的策划。
策划书建议在莫高窟周边建立旅行拖车公园、带汽车影院的露营地、一个葡萄园和酒窖,以及在沙丘和洞窟之间建一个有配套酒店、购物中心、博物馆、表演场所、餐厅、酒吧和影院的“丝绸之路村”。原因是,缺少配套酒店、娱乐设施、大型购物区和大巴停车场会成为在莫高窟周边建景区的弊端。
景区建成后,游客数字将呈规模性增长,与此同时收入也非常可观。策划者估算,“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将在2017年实现游客接待量213.13万人次,旅游收入4.96亿元;在2020年实现游客接待量273.46万人次,旅游收入7.61亿元。
“过去20年,这个城市一直在利用洞窟敛财,”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办人何戍中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到,“这个项目会毁掉洞窟的环境。”
樊锦诗也认为,如果只追求旅游开发,而牺牲文物保护,这种利润很快就会耗尽。
博雅方略创始人、北京大学经济学者窦文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旅游区的概念是省政府在成立了一个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之后提出的,目标是在甘肃省内建起20个这样的景区。
对此,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办人何戍中发表文章称,交由旅游投资公司经营开发,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必然与经营开发相分离,被抹杀的只会是敦煌莫高窟的科学保护和严格管理。
何戍中在文末写道:“毕竟,敦煌莫高窟太脆弱,实在经不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