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而河北:朝阳唐墓演变试释
本文从讨论、调整张秀墓的年代出发,对朝阳唐墓的年代框架进行了优化,继而以俑的产地为切入点,指出朝阳唐墓在唐初一度流行随葬洛阳陶俑,该现象或与唐朝征讨高句丽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说明战争加强了朝阳与内地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其后,约660年起,随着墓葬中邢窑陶俑的出现,朝阳唐墓面貌逐步向河北靠拢,形成了以使用圆形墓、随葬神怪俑为特征的墓葬 ...
本文从讨论、调整张秀墓的年代出发,对朝阳唐墓的年代框架进行了优化,继而以俑的产地为切入点,指出朝阳唐墓在唐初一度流行随葬洛阳陶俑,该现象或与唐朝征讨高句丽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说明战争加强了朝阳与内地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其后,约660年起,随着墓葬中邢窑陶俑的出现,朝阳唐墓面貌逐步向河北靠拢,形成了以使用圆形墓、随葬神怪俑为特征的墓葬 ...
【作者简介】徐斐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洛阳红山HM2026是一座未出土纪年材料的唐代墓葬。此墓年代应在710年左右,而非发掘者认为的玄宗至代宗时期。红山HM2026出土了铁牛与生肖俑,使这两类盟器神煞在唐两京地区出现的时间有了不同幅度的提前,且其中铁牛的发现,还印证了《大唐新语》中的相关记载。透过HM2026的铁牛与生肖俑,可见“四神” ...
三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三星堆考古,为考古学这个小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作为此次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直播的参与者之一,我在为考古工作引发的巨大社会反响感到惊叹之余,也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愈加重大。 考古工作对公众最直接的回馈,莫过于尽快将发掘成果完整地公布。博物馆中夺人眼球的文物只是考古成果的一小部分 ...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关中唐代双室墓的形成与演变兼论咸阳苏君墓问题徐斐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本文从排比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关中地区唐代双室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咸阳苏君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入唐以后,砖室墓在关中地区被纳入墓葬等级序列,为高等级墓葬所使用。关中唐初砖室墓甬道较长,使墓葬最北部天井开口 ...
摘要:北周墓葬文化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对之前关中墓葬传统的继承,又包括宇文氏政权出于自身需要进行的改造。前者以使用半模平背俑、于墓室开龛置葬具等做法为代表,后者则以土洞墓使用制度的确立为核心。北周墓葬普遍使用土洞墓,使墓道天井增多,并影响到了北周墓葬的等级表现。北周墓葬文化对关中隋唐墓葬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关中隋墓延续了北周时期 ...
洛阳地区唐初墓葬[1]中,曾流行随葬一种特征鲜明的黄釉俑。(图一)它们以瓷土为胎,外施米黄色低温釉,部分陶俑表面仍存彩绘,整体特征较为鲜明。此类陶俑构成了隋唐陶俑演变历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洛阳唐初墓葬有效的切入点,富有研究价值。然而,关于此类黄釉俑的讨论仍显不足,尚有不少问题亟待澄清。以下将从梳理黄釉俑的发现情况入手,理清这种遗物的产地与渊源,进而以此出发,探讨洛阳唐初墓葬文化的源流。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