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历史记忆与华夏的塑造丨张经纬、维舟

文丨张经纬 维舟“华夏”对中国的民族身份认同有很重要的作用。华夏认同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教授在他的成名作《华夏边缘》中讨论了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问题,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这本书出版二十年来因为其富有解释性的框架和极具启发性视角,成为讨论中国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绕不开的重磅研究,也成为历 ...

• 维舟评《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考证与思辨

自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唐军内撤勤王,全国军事格局重心东移,西部河西走廊渐渐无力抵挡回纥/回鹘与吐蕃交侵,最后陆路的丝绸之路几乎中绝,两百年后,宋代中国乃转向内在,对外交通孔道东移至海上丝绸之路。凡此等等,都是为人所习知的中古史事件。不过,付马博士这本《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则通过一系列考证推断,质疑了这个结论。 所谓西州回 ...

• 维舟:匈奴“阏氏”不是“皇后”吗

  古代匈奴王号“单于”,王后则称“阏氏”,如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号“宁胡阏氏”,这都是古代史的常识。晚清女诗人薛绍徽跟随她的外交官丈夫陈寿彭出使欧洲,写了一阙词《八宝妆》,其中还将法国拿破仑三世的皇后称作“阏氏”。由于这是对早已失传的古匈奴语的音译,因而都有特殊读音,《现代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各种工具书都标注“阏氏”当读如焉支,为人所信从。然而,这个读法其实是错的。  最早训

• 维舟丨游牧生活对历史的影响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我对游牧民族历史的兴趣,最早是中学上历史课时产生的。因为中国文明始终长期面对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内陆游牧民族地区,且面对的还是全世界游牧民族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但我以前读历史的时候,觉得很多问题都没讲明白,比如说为什么匈奴、突厥、契丹,这一拨拨的,最后蒙古又出来了;隔一段时间,一拨民族消失了,又一拨民族冒出来了。反正汉族周而复始地

• 维舟丨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维舟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史上也常被称为“汉人”,这一点人所共知。不仅如此,在传统的白话口语中,还有诸如“汉子”、“老汉”、“好汉”、“一条大汉”、“恶汉”、“痴汉”这样的说法,以“汉”指代成年男性。“汉”在中国,经历了从天河(天汉)变为江河(襄汉),又从江河变为地理区域(汉中),再因刘邦受封汉王后建立汉朝而变为国号,但最终再由朝代名变为族称与普通男性代称,则

• 维舟:桑树是神树,蚕是神虫,丝绸由此而来

维舟2017-11-19 10:37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是发明丝绸的国度,西欧诸语言对“丝绸”的称呼(如英语silk,古法语seie,德语Seide,中古拉丁语seta)基本可确信都源自经由丝绸之路上的草原民族辗转借入的汉语词“丝”,中国人也因此被古罗马人称为“丝国人”(Seres)。这在当时的确是中国文明一项极不寻常的特点,因为自从人类脱离野蛮状态制作衣裳起,世上绝大多数部族穿的是动物皮毛(或使用毛纺织技术),东亚古代还长期利用植物纤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