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西藏考古六十年:重塑高原认知 见证人类文明

“过去60年,西藏考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从初步探索到国际瞩目,西藏考古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 20世纪90年代末,夏格旺堆投身考古,已主持参与70余项重要考古项目。他说,西藏考古的初步探索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汉藏 ...

• 赵宇超 侯哲 | 全球山地考古视野下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拓殖

山地和高原的年均气温低,冬季寒冷且漫长,动植物资源匮乏。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缺氧症导致的生理不适,进一步增加了人类在这一极端环境下生存适应的难度。现今生活在世界三大高原——青藏高原、南美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和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人群已经进化出应对缺氧环境的生理机制,并在高原和山地之巅创造出极富特色的经济与文化。但人类究竟是在何时、以怎 ...

• 新发现 | 浙江海宁朱福浜遗址:揭示一处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大型聚落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为配合海宁经编产业新材料创新基地投资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项目涉及的朱福浜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全面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计143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581个,出土各类遗物1384件(组)。文化堆积包含崧泽、良渚、商周、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以史前时代的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反映出此地曾经是 ...

• 多元与开放:考古学与文献史学关系的青台思考

考古和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体系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载体。数千年来,中国就有利用文献和传说构筑起来的历史体系;百年来,根据考古资料复原与重建古代社会的研究体系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今天的考古学家或文献史学家而言,如何更好地将考古和文献资料结合,服务中国特色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体系,成为当下历史和考古学家们的迫切使命。 ...

• 新发现 | 四川绵阳龟山墓地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墓地概况 龟山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龟山顶部,芙蓉溪和涪江在其南部山脚交汇。墓地所在区域属于绵阳市文物部门划定的文物埋藏区,上世纪80年代在其附近曾发掘一座汉代木椁墓,并出土有重要文物。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90余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石 ...

• 二里头遗址出土黄牛遗存的DNA初步研究

本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年代涵盖二里头文化三期早段到二里岗文化晚期的22例牛骨线粒体DNA控制区285bp的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13例获得了所需要的DNA序列,DNA分析表明它们全部都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结合已发表二里头遗址出土黄牛的DNA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整体,二里头遗址家养普通牛属于8个单倍型,可以归属于三个单倍型类群,以T3为主 ...

• 赵宾 | 河南义马上石河墓地的族属及相关问题

本文对义马上石河墓地作了重新分期,认为不同等级和不同葬俗的墓葬都从春秋初年延续至春秋中期早段,上石河墓地是虢国东逃贵族墓地的说法,和墓地上限不符。依随葬品和葬俗差异,可将上石河墓葬分为两类,其中甲类墓是包含秦人在内的西北人群,乙类墓是不同于虢国墓地的另一支姬姓虢人。以文化因素为线索、史实为背景,虢之东迁,不应早于春秋初年。 ...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2025年07月16日 15:27河南| 转载自“洛阳发布”7月16日上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将从当日12时起对公众免费开放。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和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自2020年启动建设筹备工作,2022年正式立项,2023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 ...

• 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作者:赵燕姣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重大项目“构建‘东夷学’学科体系综合研究”(17AWTJ03)阶段性成果)  数代考古学人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在起源的早期过程中,曾有过一个“满天星斗”的多元时代,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因对峙而碰撞,因碰撞而交流,因交流而融合,最终形成了以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 ...

• 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与学术贡献

作者:赵宾福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学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配合国家诸多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基建考古”发掘项目覆盖全国,为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或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展示利用需要而设立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日渐增多。各地出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 ...

• 嘉黎驿道文献辑注

嘉黎驿道文献辑注赵书彬、政协那曲市委员会办公室 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

• 藏北古道——那曲市历史文化线路的文献与实地考察

处于唐古拉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北古道,呈现出东西走向,又沟通南北,是高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历代官道驿路经过的一个重要地段和地理区域,也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线路。本书由专注于藏北历史文化的学者赵书彬等撰写,他们生活于藏北、工作于藏北,长期专注于藏北古道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及研究,并在政协那曲市委员会的支持下,进行 ...

• 分子考古学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作者:赵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微生物遗存的DNA分子进行遗传学分析,研究相关生物物种的群体(甚至个体)在考古遗址所在地域的演变历史(例如人类群体迁移、通婚或更替,动植物的驯化与地区间的交换等),重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环境变化 ...

•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任宋村2021年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学术分享 |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任宋村2021年汉代窑址发掘简报原创李永宁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2025年07月05日 08:31浙江注:本文发表于《北方文物》2024年第二期,已经作者授权。任宋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任宋村北部的山坡上,东北距宁波火车站34.2公里,东南距奉化火车站22.3公里(图一)。山坡坡度大致相同,平均为15度。山坡中部有一条环 ...

• 西北丝路上的利来利往

资源禀赋是基于资源流动的基础因素。以利为先的商贸驱动了作为商品的资源流动,也是商人围绕商品而获取利润的一个动态闭环系统。商品的经济性是其参与市场交换的基础,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又附着了政治、生态性。本书立足于唯物史观与资源禀赋和流动理论,从中国西北丝路的商业资源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既有学术成果,潜心爬梳一手档案,围绕商路、商品与商人 ...

• 二至十四世纪法宝崇拜视角下的藏经建筑研究

新书推介 | 考古新视野《二至十四世纪法宝崇拜视角下的藏经建筑研究》更多好书尽在文物出版社读者服务部2025年06月18日 17:02北京考古新视野:二至十四世纪法宝崇拜视角下的藏经建筑研究赵献超 著2025年4月出版ISBN 978-7-5010-8024-3定价:118.00元内容提要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是信徒供养礼拜的对象,在法宝崇拜的视角下,藏经建筑是如何借助形象传播 ...

• 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与思考

赵瑗 范家昱 | 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与思考赵瑗等世界遗产之声2025年04月28日 17:05北京原文刊载于《笃行致远:纪念世界遗产公约五十周年论文集》第一卷《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与理念》,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实践与思考赵瑗,范家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摘要价值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而在保护文化 ...

• 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预问题之我见

WA丨刘畅,赵寿堂,王昂丨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预问题之我见丨建筑学科前沿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创WA世界建筑WA世界建筑 World Architecture2024年11月14日 17:02北京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预问题之我见Opinion on the Preliminary Issue of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Yingxian Wooden Pagoda刘畅*,赵寿堂,王昂LIU Chang*, ZHAO Sh ...

• 文化遗产学的新范式

NA专栏|徐苏斌 等|文化遗产学的新范式原创徐苏斌等新建筑2025年04月21日 12:01湖北文章摘要文化遗产学作为一个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聚焦其新范式构建,既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不同适用性,文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学在学科综合与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我国的文化遗产 ...

• 颍河上游龙山晚期遗址资源域调查与分析

颍河上游龙山晚期遗址资源域调查与分析原创赵宋园中原文物2025年04月01日 10:36河南颍河上游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不少学者从资源开发和景观记录的视角开展了有益尝试。2002 年至 2005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王城岗遗址开展过资源域调查尝试,并在报告中撰写了“资源 ...

• 唐代陵园制度的定型———以石刻为中心

唐代陵园制度的定型———以石刻为中心原创赵俊杰 鲁婕郑大学报哲社版2025年04月22日 11:24河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作者简介:赵俊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东北亚历史时期考古;鲁婕,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唐宋元考古、宗教考古。摘要:相较于唐关中十八陵,既往研究对改墓为陵的 ...

• 女真肇兴地 大金第一都——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

发掘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所项目负责人:赵永军 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修筑的第一座都城,是金代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皇城(即宫城)位于南城内 ...

• 古国时代晚期东西互动南北交流的文化枢纽——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项目负责人:赵辉 遗址概况 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支持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 ...

•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

刘呆运 赵海燕|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刘呆运 赵海燕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3年09月27日 17:23北京摘要: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已发掘46处200余座,主要集中在长安城西北的咸阳石安原及南郊少陵原一带。这些茔地是以都城及居住地为中心集中分布,单点或多点成组出现;尤其是中、小型家族墓地占据了族群墓茔的大宗,个别族群茔地前后延续三百余年, ...

• 文明无界 察古知今——忆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

人物简介 严文明(1932—2024),湖南华容人,考古学家,生前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等学术职务。出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等著 ...

• 南京城墙太平门考略

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地图上的南京城墙东北段 太平门是明都南京京城城墙13座城门之一,修建于洪武(1368—1398)初年,为单孔券城门。据《南京都察院志》载:“太平门,城铺八座,旗台二座,水洞二口。东至朝阳门界,西至后湖小门界,通长计八百四十五丈。东西两边垛口共一千三百二十七座。本门券上城头,实砌垛口三十一座。本门冲要。” 地理位置 ...

• 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

新书推荐 丨 赵东月《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02月12日 17:03上海《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赵东月 著2024年12月出版88.00元978-7-5732-1407-2内容简介对于汉民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学者多从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从文化属性方面对汉民族的形成进行探讨,将汉民族 ...

• 辽代砖塔

辽代砖塔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本书从建筑艺术和营造技术的角度,系统地介绍和解析了辽代砖塔的建筑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本书分为辽代砖塔的建筑艺术和辽代砖塔的营造技术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辽塔概况、辽塔的平面布局体系、辽塔的造型艺术、辽塔的装饰艺术等;下篇主要介绍辽塔的施工方式及工艺、辽塔的建筑材料 ...

• 芮国墓地出土铜兵器的相关问题初探

摘要:梁带村墓地和刘家洼遗址东Ⅰ区墓地出土铜兵器的研究,对了解两周时期芮国墓地丧葬制度、芮国与邻国在政治军事层面的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铜兵器出土情况考察和器物形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器物文化因素、兵器功能以及与铜兵器相关的葬制葬俗等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史料记载,芮国墓地出土铜兵器及相关葬俗所反映的军事背景信息,正体现出在西 ...

• 赵俊杰:高句丽考古的现状与思考:以城址和墓葬为中心

赵俊杰:高句丽考古的现状与思考:以城址和墓葬为中心考古2025年03月20日 12:20湖北2025年3月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系列讲座春季学期第一讲《高句丽考古的现状与思考:以城址和墓葬为中心》在考古楼A座101室举行,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赵俊杰教授主讲。图一 赵俊杰老师主讲图二 讲座现场高句丽既是一个东北边疆古 ...

• 城墙“马面”与“马面”褶裙是什么关系?

提起“马面”,很多人会想起马面裙这一中国传统女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服饰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裙式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源 ...

• 龟山汉墓薄葬刻石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区西北,是西汉中期楚王刘注及其王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其中北侧为王后墓,规模略小,南侧墓葬规模较大,为刘注墓。该墓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清理工作,1994年清理刘注墓南墓道时,在封堵甬道的塞石上发现较多朱书和刻石文字,朱书文字多为检验塞石的记录,如“广小三分”“已成”“高小四分”等,刻石文字有塞石编号和关于薄葬内容的题记 ...

• 辽宁新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 佐证文明进程

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近期在朝阳凌源无白丁遗址群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经过样品采集和测年分析,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此次新考古发现为红山文明演化进程再添实证。▲ 红山文化遗址无白丁遗址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北部,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该遗址群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范围内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辽宁省文 ...

• 大同北魏墓葬出土骆驼俑及相关问题探析

摘要:骆驼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北魏时期的平城与丝路沿线各国来往密切,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北魏墓葬中出现了骆驼俑和胡俑。骆驼俑造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交流和丧葬理念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关键词:骆驼俑;丝绸之路;造型 ...

• 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近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武谢家河遗址、富平长春遗址、宝鸡魏家崖遗址、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以时代早晚为序)入选。此次评选出的六个考古项目涵盖旧石器、新石器、 ...

• 江西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的考古实验

2015年在海昏侯刘贺墓东藏椁北部的酒具库中出土一套大型组合铜器,该器自下而上由青铜釜、拥有内外腔的青铜甑和豆形器盖组成的天锅三部分组成,综合其出土位置、残留物信息以及器物结构,初步判断其应与蒸馏有关,为汉代青铜蒸馏器。根据考古资料统计,目前存世的汉代青铜蒸馏器共计五件,其中三件年代明确,即: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西汉蒸馏器,其 ...

• 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国探险队相继来到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盗掘和非法携带了大量文物出境。《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一书概要报告了俄罗斯第一次新疆探险考察队的经历、遗址测绘和在各地的主要发现等。

•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简报

清凉寺汝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西南2.5公里的清凉寺、韩庄两村之间台地上(图一)。遗址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按照地形地貌大致划分四个区(图二)。图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位置示意图图二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分区示意图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该窑址进行试掘,出土北宋天青釉汝瓷20余件,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关注。其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 ...

•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稀见】赵万里 著《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956年原版

•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丨吐鲁番考古发现唐代西州长史李重晖墓:揭示安史之乱后西域与中央政府关系

作者简介赵明昊、靳昊、孙金行,《光明日报》记者。报纸掠影文章来源原刊于《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4日09版。特此备注!

• 陕西六大参评项目丨长武谢家河遗址

谢家河遗址I区航拍图 仰韶房址F1战国秦墓M5战国秦墓M16出土器物组合图文| 赵旭阳编辑 | 李 懿初审 | 李彦峰终审 | 张改课

• 新思考:关于红山文化和红山文明的十个问题

2022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项目正式启动。牛河梁、马鞍桥等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近年取得了新的重要收获。结合多年来对红山文化和红山文明的探索,现简要谈谈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助力“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项目的研究。第一,关于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问题。红山文化到底有多“长”,以往学术界 ...

• 金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赵永军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2月印次:1ISBN:9787573214263内容简介:本书在全面收集、梳理现有材料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方法,对金墓的形制与结构、随葬器物、装饰内容、分区与分期,以及墓主族别、葬俗、等级差异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和相关史 ...

• 良渚文化成组玉锥形器功能探析

礼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良渚社会作为早期中国礼制文明的先锋,是由玉器所表述的文明社会。玉锥形器为良渚文化典型玉器,未见文献著录,因其用途不一,依据形制特征定名。在墓葬中主要存在三种使用方式:第一种为单数成组放置于墓主人头部,尖端朝上,其中一件最长,其余成对渐短;第二种为单件放置于墓主人身侧;第三种为随葬于觚旁 ...

• 从满城汉墓论西汉敛葬玉璧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贵族墓中发现较多以玉敛尸的现象。在继承先秦丧葬礼俗的基础上,西汉玉敛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文献和墓葬资料可知,玉敛葬广泛流行于西汉贵族阶层中。帝陵暂未发掘,相关情形仅能从文献得知:“帝崩,晗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65年) ...

• 文旅融合 | 基于苏州运河小镇风貌调研的探析

在我国大运河沿线,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塑造了一座座充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韵味的水乡小镇,它们依傍着大运河,形成了水陆并行的格局,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在此特将其称为“运河小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河小镇”已经成为运河沿线新业态、新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街区、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控制,对把控运河文化带风貌、保留运河文 ...

• 试论北朝墓群26号墓的几个问题

磁县位于冀南之端,东南近东魏、北齐的国都“邺城”,南临安阳殷墟,西靠太行山,北接赵古都邯郸,漳、滏两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在其城南、城西南、漳河和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分布着百余座古墓——北朝墓群。M26是北朝墓群中的一座,位于磁县讲武城镇釜阳营村西北300米处的冈前平地上,当地人称“探花冢”。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全线建设阶段, ...

• 考古中国 | 运河明珠——江苏淮安城市考古新收获

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水道,孕育了沿线众多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江苏淮安正是其中之一。自2021年淮安市出台“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政策以来,淮安地区新发现了20余处与运河相关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处于城区范围内。其中庆成门、新路和板闸镇遗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反映了本地城镇兴起、发展与变迁,及大运河淮安段在 ...

•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学术研讨会举办

东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演进过程中作出过突出贡献。7月20日至22日,“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办,旨在深化中华文明起源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研究,阐释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特性。东夷文化是孕育中华古代文明母体的重要代表性文化形态,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 ...

• 赵维玺 张正泉|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赵维玺 张正泉摘要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

• 赵梦涵 | 抚柔殊俗:唐与突骑施关系研究

抚柔殊俗:唐与突骑施关系研究赵梦涵垂拱以降,唐在西突厥“十姓”施行的册封阿史那氏为首望的羁縻策略已失去效力,后突厥西侵中亚,突骑施逐步统摄“十姓”,发展壮大。唐自此始与突骑施接触,但仍沿用册封阿史那氏为“十姓”首望的羁縻策略。突骑施第二任可汗娑葛死于抵抗后突厥默啜西征的战争。苏禄可汗时期,因抵抗大食东侵有功,唐日益倚重突骑施,唐 ...

• 浅论丁埂遗址出土的“虎纹刻符”石钺

太湖地区发现了一件“虎纹刻符”石钺,出自无锡宜兴市的丁埂遗址。丁埂遗址紧临太湖西北岸,2022年8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良渚文化的遗物,“虎纹刻符”石钺便在其中。这件石钺发现于良渚文化的祭祀高台上,双面均刻有“虎纹”、“鸟纹”以及“卷羽”等符号。这是太湖边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虎 ...

• 赵海霞 | 清代新疆商屯研究

清代新疆商屯研究赵海霞内容提要清代新疆商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乾隆二十六年至道光八年(1761~1828年),这一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商屯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部的巴里坤、乌鲁木齐及所属州县及伊犁一带。第二个阶段从道光八年至同治二年(1828~1863年)。这一时期由于南疆政局的需要,商屯在南疆也逐步开展,但规模不大。到了清末,战乱 ...

• 赵卫宾|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与社会影响

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与社会影响赵卫宾内容提要文章依据奏折档案等多语种文献,对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及其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清军收复新疆后,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新疆官员,在改置行省的同时,积极施行以礼治为核心的社会教化,通过兴办学校、刊发书籍、礼制建设、圣谕宣讲、戏剧演出等途径,推动新疆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影响下 ...

• 再论寺洼文化的类型

寺洼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墓地得名,主要分布在洮河以东的甘肃省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目前已发掘的遗存,多属于墓地,有临洮寺洼山、临潭磨沟、岷县占旗、合水九站、庄浪徐家碾、西河栏桥和卓尼白土梁等墓地。学界对寺洼文化的讨论,多集中在文化的分期与类型。此处,我们仅就寺洼文化的类型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寺洼文化的类型 ...

• 新发现 | 山东青岛市莱西西老庄遗址在地层内发现旧石器遗存

西老庄位于青岛莱西市院上镇,处于小沽河东岸,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原定为一处汉代墓葬群。2023年11月,为配合青岛市小沽河防洪排涝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涉及的西老庄汉代墓葬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2024年3月在发掘墓葬过程中,在某些墓葬的填土内发现少量燧石或石英材质的石片和石块,具有人工打制痕迹,推测为旧石器时期 ...

• 荥阳车庄遗址两座唐墓的发掘报告

荥阳车庄遗址两座唐墓的发掘报告赵海洲 程乔雨 赵丹(原载《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4年第10期)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西北车庄村周围,(图1)处于黄河南岸的邙山南麓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4° 50′ 67",东经113° 15′ 22″,海拔约127.3米。遗址现存部分平面近似椭圆形,分布在枯河北侧二级台阶上。2014年秋,为配合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实习 ...

• 新型测绘技术在双槐树遗址地形图编绘中的应用

赵向莉 孙晓飞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边的高台地上,是一处距今约5300 年的都邑性聚落遗址,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500 米、南北宽约780 米。经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发现有环壕、夯土基址、墓葬、灰坑、人祭坑、兽骨坑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2021 年4月13 日,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 ...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原载《草原文物》2023年第2期)【摘要】2018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新发现的3座东汉墓进行了发掘。3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虽经盗扰,但仍出土随葬品120余件(组),主要为陶器,还包括少量铁器 ...

• 山西汉代墓葬出土铜镜的考古学观察

郭智勇 赵梅铜镜是古人梳妆打扮时的日常用品, 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悠久历史。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制作风格上承战国,流风及于汉魏六朝。纹饰题材达到前所未有之丰富,有星云纹、博局纹、草叶纹、铭文吉语、四神等。镜形以圆形为大宗。本文以山西汉代墓葬出土的铜镜为例,初步探讨汉镜的种类、纹饰、发展历程,以及其 ...

• 对战国楚地贵族墓葬出土玉器黑色水银沁现象的再认识 ——以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玉器黑色沁为例

对战国楚地贵族墓葬出土玉器黑色水银沁现象的再认识——以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玉器黑色沁为例赵瑞廷1于 平2黄雪寅1湖南省博物馆3(1.首都博物馆 2.北京市文物局 3.湖南省博物馆)黑色水银沁 XRF科技检测 朱砂一、引 文中国古代出土玉器部分存在黑色沁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玉器黑色“水银沁”或“黑漆古”的提法古已有之,清代学者将口口相传的关于玉器“ ...

•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忽洞坝辽代墓葬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忽洞坝辽代墓葬赵 杰(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卓资县 忽洞坝 墓葬 辽代早期一、墓葬概况及地理位置1980年春,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一位农民在采集盖房基石时,于村南部的冲沟内发现了大量的铜器和少量的金器、银器及铁器等物品。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原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闻讯后,随即派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确认该处为一座古代墓葬。 ...

•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石函研究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石函研究赵肖霞草原文物2018年2期关键词:瑞兽舍利纹样赵肖霞(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石函,“石”为石质,“函”为舍利函,是舍利的容纳供奉之具;也可称作“石匣”,即石制的匣子。舍利,梵语为sarira,音译为师利罗、设利罗和实利,即骨身、遗身,是指人体火化焚烧后遗留下的颗粒状遗骨等,后来泛指佛教高僧尊者火化后的遗骨。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