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目山塔
水目寺塔 唐至明 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水目寺塔曾建有“寺抱塔”奇观,围塔建筑之寺“文革”中被毁,原寺柱础按原位保留,近期已重修寺,水目塔呈八方 ...
水目寺塔 唐至明 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水目寺塔曾建有“寺抱塔”奇观,围塔建筑之寺“文革”中被毁,原寺柱础按原位保留,近期已重修寺,水目塔呈八方 ...
金华山石刻 位于剑川县金华镇西周官村2公里金华山,当地人俗称“石将军”。与石钟山石窟造像群风格一致,雕刻年代相同,属南诏大理国时期作品。造像所雕巨石宽9米、高6米,雕像几乎占满整块岩石。居中天王,头戴宝冠,全身戎装,脸部扁平,鼻宽嘴闭,双目圆睁、大如铜铃,右手执戟,左手托塔,上身微向后仰,腰身以下前倾。左右男女侍者二人,双手合十, ...
三台山石刻 位于禄劝县屏山镇密达拉三台山下的核桃箐山脊峭壁上。有大圣北方多闻天王、大黑天王各一尊,前者高2.3米,头顶宝冠上有金翅鸟(迦楼罗),身着甲胄,足踏牛虎及髑髅头,持戟配剑,右边是“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浮雕像,右手持戟,左手垂下托一宝塔,风格粗犷,刻工精湛。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地藏寺经幢.大理(公元937-1094年).云南省昆明市.石窟寺及石刻..第二批地藏寺经幢 位于昆明市拓东路昆明市博物馆内,因此地为过去的地藏寺旧址,故名“地藏寺经幢”,是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布燮(官名)袁豆光为超度鄯阐侯高观音之子高明生所造。大理国经幢又名“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经幢”,俗称“古幢”,后来地藏寺倒塌,古幢长期埋没地下 ...
北宋《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大理国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同时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及宋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章法布局艺术的实物证据。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 ...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支脉,开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数元、明时代作品。这里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荫掩径,远眺石钟山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更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走遍中国南北的他,亦不禁讶异称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