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日布呼古城
哈日布呼古城 : 位于新疆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南约5公里。古城南面尚存有一段长325米的城垣,其它三面荡然无存。残垣高2米余,基宽约5米,夯筑。城墙中部有一凸出部分,长约30米,宽约7米,似为瓮城建筑遗迹。城内地表夹砂红陶片甚多,兼有灰陶,还曾采获宋代莲纹铜镜、宋辽时期的陶灯、虎子、银锭和各类铜钱等文物。银锭底部有阴文“南钢州”三字。据分析,古城曾建置 ...
哈日布呼古城 : 位于新疆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南约5公里。古城南面尚存有一段长325米的城垣,其它三面荡然无存。残垣高2米余,基宽约5米,夯筑。城墙中部有一凸出部分,长约30米,宽约7米,似为瓮城建筑遗迹。城内地表夹砂红陶片甚多,兼有灰陶,还曾采获宋代莲纹铜镜、宋辽时期的陶灯、虎子、银锭和各类铜钱等文物。银锭底部有阴文“南钢州”三字。据分析,古城曾建置 ...
白圪垯破城 : 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白圪垯村东的土包上。遗址长约100米,宽约66米,城墙已坍塌,只剩2—3米高的土垄,尚可推测当年规模。时代待考。
呼图壁唐朝城 : 位于新疆呼图壁县园户村乡政府北,大营房以南。残存遗迹南北长80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角有大土墩台两座,高约10米。据考,城建于西辽,废弃时间不详。50年代初期尚有部分残墙,城西北角的土墩台也还存在,1965—1966年期间,被全部推平。《呼图壁县志》亦称此遗址为“古塔巴城”。
双河古城堡 : 位于新疆阜康县三台乡双河村七队。当地俗称为“唐朝城”。城垣遗址呈长方形,西北长125米,东西宽85米。城堡现处农田中,高于地面不足两米,城内地面高出周围农田约1米,不见扰动痕迹。土垣墙基宽达3米,夯筑。南、东、西墙中部低凹,有豁口,宽8—10米,当为门道所在。城内地面可见多量灰陶片。
下沙河古城 : 位于新疆米泉县城西稍偏北7公里处。古城地势南高北低。西、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东墙、北墙则大部倾坍。南北长460、东西宽355米。夯筑,夯层厚8—10厘米。城墙高出地面3米左右,基部宽达8米。西南角尚存一高土台,底面12×15平方米,高4米。北墙中部,另有一30×35平方米的土台基,高约3米。可能是城楼、角楼的遗迹。西、北城墙外侧,均见马面。城内 ...
芦草河古城 : 位于新疆乌伊公路昌吉至呼图壁段北侧,东南距二六工乡3公里。古城略呈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80米。城垣破坏严重,东西城门保存较好,东城门往北有城墙200米,往南有城墙178米。东南角楼遗址为一方台,高3.2米,边长5.8米。方台往西有城墙66米。西城门往南有城墙298米,但已剥蚀为一道土岗。残存城墙最高处2米,底宽2.4米。夯筑,夯层9—12厘米。西 ...
大泉古城 : 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境内。周围为芨芨湖。1979年前,古城墙仍高出地面1—2米,遗址范围东西260米,南北约180米。1979年古城墙被推平,垦辟为地。仅保留城墙西北角高大的夯堆,其余部分均荡然无存。地表仍可见古陶片分布。
护堡子古城 : 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10公里许。东汉明帝戊己校尉耿恭屯戍之金满城,西突厥可汗浮图城,唐庭州城,后为北庭都护府治所及瀚海军驻地,公元840年以后为别失八里(五城)之一,9世纪后属西州回鹘,蒙古宪宗时置行尚书省,元设别失八里元帅府。遗址规模宏大,有内外二垣。外垣周长5公里许,东垣已塌,其余三垣尚存,残高10余米,基宽8—12米。夯筑。见马面及 ...
塔什吐尔戍堡 : 唐代戍堡遗址,又名阿拉沟东口古堡。在新疆托克逊县城以西约60公里的阿拉沟东口。呈不规则多边形,由戍堡、石塔及平台组成。戍堡周120、高6、基宽4.3米。南开门,入门西侧有登墙台阶。石塔在西北,基成长方形,高15米。东侧有平台。堡内有房址数间,曾清理出唐代契约文书,记载着这一带的烽、铺、镇名及守边将士的姓名等。
乌江布拉克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木头沟内。依山傍水,东西131米,南北最宽处65米,面积8415平方米。东、北两面利用峭陡山壁作天然屏障,西、南二垣夯筑,基厚2.1米,残高4.1米。南开门,门宽3.6米。散落红、灰陶片及少量瓷片,偶见红底黑彩陶片。城内外现为伊斯兰墓地。
鲁克沁城 : 汉柳中、前凉高昌郡柳中县、唐西州田地县城。位于新疆鄯善县鲁克沁,火焰山南麓。南北400米许,东西近千米。基宽5米许,顶宽3米,残高最高12米。夯层厚10厘米。城西存王府台基,高与城齐。西南隅原有小土城圈,为浩罕入侵者阿古柏占据吐鲁番时加筑。城外北郊有汉唐墓群,东西约6公里,南北2公里,封土堆高出地表2—3米。城内散落大量陶器残片,出土高数十 ...
周毛松多古城 : 位于青海省扎陵湖南岸湖水出口处的周毛松多地方。城堡在山包上,依山势削山筑成,分内、外城,主要以石片、石条等垒筑。城墙现大多倾塌,残存墙基、城门、瞭望台等。有人认为可能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柏海修建的行馆遗址。
哈尔干台地城堡 : 位于青海共和县江西沟乡政府西南7公里处。城周长118米,圆形,残墙高1米,宽1.5米。
卡日切亥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切吉乡乔夫旦村东3公里。城址范围东西30米,南北110米。石砌墙基,城中心有直径13米圆形城堡痕迹。属唐代城址。
东沟苏拿古城 : 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廿地村西北台地。城址范围东西、南北均36米,开南门1处,石砌墙基。年代不详。
道干日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英德尔乡治海村哈日干沟。城址东西14米,南北38米,开南门1处,石砌墙基。时代不详。
治海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英德尔乡治海村西北台地。城址范围东西140米,南北120米,残墙尚存,开东、西门各1处。年代不详。
石头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拉村南7.5公里。周长1500米,全城用石块垒砌而成,呈葫芦形,残墙高3米,宽4米,东、西、南及东南有城门痕迹。年代不详。
至东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恰卜恰西南唐格木农场4大队9中队北1.5公里处。城垣保存较完整,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有东、西、南、北四城门。城内散落大量汉陶残片,曾出土“大泉五十”铜钱。有人推测是王莽时设置的西海郡环湖五城之一。
海心山古城堡 : 位于青海共和县青海湖海心山顶。城址范围东西92米,南北120米,城垣遗迹清晰,墙基宽6米。为唐代城址。
加拉上下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恰卜恰北约8公里的加拉大队。上古城在北,下古城在南,两城相间约1公里。上古城残存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城内散落大量砖瓦块片,曾发现宋代陶片。下古城城墙完全倒塌。古城时代不明。
东坝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恰卜恰东约10公里的东坝乡驻地乙浪堂。城址现残存有南、北、西三面城墙,北城门、南城门及城东南瞭望台遗址仍清晰可见。古城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有瓮城。城内曾发现宋代陶片和钱币。据考,此城与“唐蕃古道”的莫离驿有关,可能始筑于唐代,宋有补建。
扎滩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恰卜恰东南约5公 里的上塔买大队扎滩村。在恰卜恰河南岸,与上塔买上古城隔水相望。城墙大多倾塌,大致可见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的残迹。时代不明。
新寺后台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东巴乡新寺北西台地。城址范围东西127米,南北110米,开南门1处,城基清晰可辨。为汉代城址。
上塔买上下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恰卜恰东南约5公里恰卜恰河北岸的上塔买大队。东为上古城,西为下古城,两城相间约2公里。上古城遗址的城墙仍清晰可见,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有南、北两城门。下古城的城垣已完全圮塌,仅能见到西、南城墙的部分残迹。两城内均未发现可以确证古城时代的遗物。
东巴东台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东巴乡东巴村东台地。城址范围东西168米,南北172米,四面均开门。为汉代城址。
东巴西台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东巴乡东巴村北台地。城址范围东西100米,南北90米,开南门1处。时代不详。
群科加拉古城堡 : 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甲乙村。城址范围东西97米,南北36米。城为鸡蛋形,高出地面10米,城堡东面500米处发现石碑残额1块,上刻“敕封”二字及龙纹、云纹。年代不详。
哈拉八仙古城堡 : 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青藏公路92公里处南侧。城址范围东西65米,南北39米,四周有护城壕。年代不详。
破城子 : 又名那亥烈古城。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蒙古村南。城址范围东西165米,南北168米。开东门一处,城内有长12米、宽28米的瓮城。年代不详。
湖东种羊场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湖东种羊场场部东侧。城址范围东西150米,南北150米。开西门一处,护城沟宽7米,有瓮城。年代不详。
将军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甲乙村和黄科村之间。城址范围东西152米,南北182米。开东门1处,有半圆形护城墙和护城壕遗迹,城内有将军庙1座。似为唐代城址。
倒淌河黑城子 : 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蒙古村北50米。城址范围东西150米,南北125米。东西门各一处,残墙高3米,宽2米,城墙四角均有长10米、宽8米的角墩。属明代城址。
菊花古城 : 民国时称居化古城。位于青海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东南25公里曲沟乡的菊花村。城址在曲沟河下游北岸,城墙大多尚存,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400米,墙宽8米,高10米。有东、南二门,瓮城遗址犹存。城中有一长约15米、宽5米、高约10米的土台,当地人称“点将台”。城内曾出土属于吐谷浑文化的残陶片及大量的明代遗物。或以为即吐谷浑赤水城,明代曾在此驻 ...
曹多隆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曲沟乡曹多隆村。城在曲沟河入黄河口东岸,略呈方形,边长400米左右。东城门经发掘,有瓮城。西城墙和南城墙东半段已荡然无存,其余部分仅存断续土丘,尚可见轮廓。古城内曾出土汉代陶片、瓦当、铜箭头、铜钱、日光镜残片、铜弩机残件、铁犁铧和石磨盘等。据考,古城时代应为新莽前后,可能与西海郡的设置有关。
姊妹城遗址 : 位于青海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南约2公里的黄河南北两岸。南岸为姊城,北岸为妹城。相传两座古城是古代巾帼英雄樊梨花和薛金莲于此屯兵时所筑而得名的。今南岸姊城已为龙羊峡工程覆盖,妹城遗址尚存,呈一月形,故又称“月城”。有城门和瞭望台遗址。城内曾发现5件宋代遗物。
峡口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西南约1.5公里黄河北岸的一座约30米高的小山上。古城依山势而建,南、西边城墙滨黄河,北面即龙羊峡水电站。分内城和外城,内城长宽均70米,外城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开东北和西北两城门。城西、南、北三面均有数座瞭望台遗址,城北还有烽火台遗址。城内发现卡约文化遗存及136件唐代遗物。或以为古城即唐代通济城遗址 ...
结啰城 : 宋城。先为吐蕃所据,崇宁三年宋军收复,后改称肤公城。其地约今青海化隆县黑城乡境。
宁塞城 : 宋城。本为唐廓州州治,后陷于吐蕃,元符二年宋军收复,改名宁塞城,仍为廓州。故址约今青海化隆群科乡金刚城古城遗址,现存城址城周四里,南距黄河不足一里。
贵德城 : 明贵德千户所城。位于今青海贵德县城河阴镇。洪武十三年(1380)修竣,万历十八年(1590)增修。周长2278米,高11.7米,底宽9.3米,顶宽4米,女墙1.7米,垛口320处。南北各开一门。城外壕深5米,阔10.7米。今存部分城垣及万历二十年(1592)建玉皇阁。
扎什巴城 : 清城。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乾隆年间筑。今仍残存。
甘都堂堡 : 清堡。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地处黄河渡口。乾隆年间建,夯筑。今仍存。
巴燕戎城 : 清城。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城。乾隆四年(1739)筑。原周长1.2公里,土身砖垛。垣高约8米,底宽8米,顶宽4米。设东西二门,均建瓮城,分别名柔远门、保釐门。今大部被拆毁。
化隆西堡城 : 明堡。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城西4公里,拉干滩下侧。城迹模糊。
化隆堡子城 : 明堡。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城1公里之堡子台。城迹尚存。
甘都窑洞滩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119农场场部南。已被平为农田。有人认为系古邯川城。
刚察向阳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青海刚察县吉尔孟乡东南。墙垣夯筑,东西90米,南北120米。墙厚12米,残高2.5米。西垣开门。城内全为流沙埋压,形成大小不一的沙丘。
油葫芦寺古城 : 位于青海祁连县野牛沟乡油葫芦沟西岸。城址范围南北180米,东西70米,残墙高约2米。保存较好。年代不详。
夏塘西台古城 : 位于青海祁连县扎麻什乡夏塘台村北1公里。城址范围南北100米,东西45米。城墙残高2.5米,底宽6米,顶宽2米,城门向东,门宽5米,夯土层不清,保存较好。时代当为宋代或更早。
峨堡古方城 : 位于青海祁连县峨祁公路18—19公里处。城址范围东西100米,南北150米。城墙残高6米,顶宽2米,底宽10米。有马面12个,马面间距24米,瓮城内门宽5米,外门宽5米。约为宋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古迹。
峨堡三角城 : 位于青海祁连县峨祁公路19公里处,恰当山扇形沟口。城址范围1500平方米。古城形状如扇,由3座互成犄角的城堡组成,其西和西南面城堡较小,大致呈正方形。唯东稍偏北的不规则三角城为最大。残墙高5米,夯土层10—12厘米,南北有马面5个,东北和西北面城墙下有壕沟,引山涧溪水环绕成护城河。一般认为是宋代遗址。
完卓口古城 : 位于青海门源县珠固乡初麻沟完卓口东台上。城东高西低,东西70米,南北45米,城墙残高3—7米,下宽10米,上宽1米。开一南门,宽6米。出土文物有瓦片、残铁器。据考,此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夏人筑,即仁多泉城。
克图口三角城 : 位于青海门源县克图乡东侧。城墙高10米,底宽12米,顶宽3米。开一西北门,有瓮城。东南西均为河水冲击的悬崖。据考,此城是宋代政和元年所筑,或说是古骨龙城,后经明、清两次修筑,遗址基本完整。
老虎沟口古城 : 位于青海门源县北山乡西老虎沟口东侧。城在高80米的台地上,东高西低,为斜坡呈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40米。城墙全由岩石砌成,高2米、宽4米,只有一东门,门两旁墙高3米。门前靠南有一瞭望台,高7米,直径5米。城西临老虎沟河,东为纱帽山,北接山峡,地势险要。
旱台红山三角城 : 位于青海门源县旱台乡旱台村东。建于一座红山顶部,高出民门公路250米。城呈三角城,城墙全毁,只留土楞遗址。夯土层不清,马面4个,开一北门。东西30米,南北40米,西南偏下筑哨台2座。属汉代建筑。
鸾堞城 : 亦称鸾鸟城。位于青海门源县城西北90公里、永安城东北65公里处。即在大梁北、拦腰沟口(古称鸾鸟口)祁连山北麓。东晋十六国前凉张轨所筑。
沙金城 : 位于青海门源县城西北70公里,宁张公路北侧。相传筑城时挖出沙金矿床而得名。城呈三角形,长210米,宽120米。城墙底宽10米、顶宽2米。夯土层不清,有5个马面,高5米、宽8米,北为护城壕,深3米,西南有一哨台。出土文物有完整瓦片。属汉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牦牛城 : 宋城名。又作“牛城”、 “猫牛城”。崇宁三年赐名宣威城,“在青唐北五十余里”。约今青海省大通县长宁乡附近。
永安关古城 : 明堡。位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桥头镇南。俗名三角城。分上下二城。上古城(左)东西约300米,南北356米。下古城(右)东西310米,南北280米。城垣大段坍毁,残高最高10米,基宽3米。《西宁府新志》称该城为永安关,或南闇门。
大通杨家城 : 时代不明。位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北李家磨村。俗传宋杨家将驻此,故名。城垣犹存,北垣260米,东垣230米,南垣约100米,西垣400米。残高3米,厚10米。夯筑,夯层厚7—12厘米。城周筑马面,马面长7米,宽4.5米。城东北角90米和西北角12米处各筑直径约20米的夯土台一座。
威远堡 : 明堡。嘉靖十四年(1535)筑。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威远镇。城垣原东西125丈,南北118丈,高3丈,基厚2.4丈,顶宽1丈。现大段毁废。城中心建钟鼓楼,共3层,高5丈,构建精致,今存。
林金城 : 宋城名。又作“林檎城”、“林谷城”、“临古城”、“哩沁城” 。《说郛·青唐录》“自青唐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善马三日可到。”崇宁间改名宁西城。此城即晋魏临羌(新)城,唐临蕃城,故址约今青海西宁市西多巴镇附近破踏古城遗址。
安儿城 : 宋城名。又作“安二城”、“阿尔城”。先为吐蕃所据,宋崇宁三年收复后,赐名保塞砦。位于青唐城与宗哥城之间,约今青海省平安县城平安镇,汉时为安夷县治。
宗哥城 : 宋城名。又异作总噶尔城。先为吐蕃宗哥族所据。元符二年宋军收复后改称龙支城,寻弃之。崇宁三年再收复。《青唐录》云: “分东西两垒,广八里,北依山,南枕湟水,比诸城最高。”即今青海省乐都县城碾伯镇西古城遗迹。
青唐城 : 汉至宋代城址。汉置临羌县。东汉为西平郡治。《晋书》载,晋隆安三年(399),秃发科鹿孤嗣位后“徙居于西平”。唐置鄯城。宋初为吐蕃占领,称青唐城。收复后设西宁州。故址在今青海西宁市。
黑城子 : 位于青海乐都县寿乐乡联合村。为元代城址。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冰沟城 : 位于青海乐都县芦花乡城背后村。为明代城址。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贡巴城 : 位于青海乐都县芦花乡营盘湾村。为明代城址。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在今青海乐都县南湟水南岸。北宋时吐蕃唃厮罗自宗哥城徙居于此,宋王朝授其为邈川大首领。元符二年 (1099) 收复,建为湟州 (后改为乐州)。《宋会要辑稿·方域六》: “邈川系古湟中之地,北控夏国甘、凉,西接宗哥、青唐部族……。” 地处交通要冲,是青海通往兰州、河州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乐 : 都 城 前凉至宋代城址。汉置破羌县。*前凉筑城。 ...
来宾城 : 宋城。《宋史·地理志》: “旧名癿当川,崇宁三年(1104)赐名。东至安川堡分界七十里,西至青丹谷三十里,南至黄河一十里,北至安陇砦七十里。”遗址即今青海民和县中川乡“丹阳城”古城,城墙至今保存完好,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44米,高8.6米,厚11米;南北各有瓮城,筑有马面20个。
中川黑城 : 明城。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城近黄河北岸。因墙垣长满苔藓,远望呈黑色,故名。明设宗水监黑城苑牧场,孳养官马。城垣轮廓仍较完整,占地约120亩,四垣各开一门。另有人认为系汉金城郡白土县城。
民和北古城 : 唐城。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柴沟乡桦林嘴村。城垣犹存,呈椭圆形,东西170米,南北22—29米。散落唐代钱币、陶片,并出土原始社会晚期文物多件。
史纳古城堡 : 晋十六国城堡。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史纳村。城垣已残。似为鲜卑秃发氏所筑廉川堡。
陇朱黑城 : 宋城。先为吐蕃所据,宋元符二年(1099)收复,三年赐名安陇寨。“北至湟州四十五里。”据考,此城本隋唐之“龙支城”。遗址即今青海民和自治县中部古鄯镇附近的北古城。城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100—150米,城墙多为钙质土壤筑成,年久渐成暗黑色。
古鄯城 : 明千户所城。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村。地处沟通大夏河与湟水谷地的要道。明初设千户所,归西宁卫辖,并置马驿。后设巴暖三川营。清沿明制。现存明筑城垣,甚残。周长近2000米,残高最高11米。原建城门2座、角楼4座,均拆除。
下川口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湟水南岸。1960年拆毁,今仅存残迹。由北向南可分新城、大城、偏城3部分,通长220米,东西约100米。基厚4—5米。开北、东、南3门,新城与大城间又开1门。门上原有城楼。当地俗传为唐龙支城,因城东龙支沟(今呼隆治沟,湟水支流)得名。有人认为系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城。宋初称邈川城。
大疙瘩梁古城 : 唐东泉驿、盐池戍城。位于甘肃敦煌市五墩乡新店台村北1.5公里处。墙垣大部无存,南北残长70米,东西残长65米。基宽6米,残高1—1.5米,最高4米。西垣中部一段缺失,似为城门。散落灰陶片、碎砖块、瓦当等。
明水五个墩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明水乡驻地东600米。南北70米许,东西约90米。墙垣多坍,仅余部分断垣和5座土墩。土墩为角墩或马面,底宽6米,长15米,残高8—9米。土墩内侧有两重墙垣残迹,土墩外侧又有一重残垣颓基,皆南置门。采集到灰陶片、铜片、毛织物残片等。城北山丘上存古烽燧一座,俗名北山烽。
甜涝坝古城 : 唐悬泉驿城。位于甘肃敦煌市吊吊沟(汉唐悬泉水)口正北9公里。城址呈菱形,每边32米,墙垣多坍。采集到灰陶罐、铁箭头、铜饰件、石纺轮、陶纺轮、棋子、石磨、开元币等。
城湾城 : 汉唐城址,唐为清泉戍、清泉驿城。位于甘肃敦煌市城湾农场二站。城垣多倾,东垣断续残长约95米,南垣残长70米许,残高1.5米左右。北、西二垣仅见残垄。城中部筑东西隔墙一道。城内城周散落灰陶片、碎残块、残铁片等,并发现开元币。
甜水井古城 : 汉至北朝城址。位于甘肃敦煌市城东北60公里五棵树井以北。有大小二城,相距3.8公里。大城又名五棵树井古城,为前凉效谷县东乡城、北魏东乡县城。城址近方形,东垣120米,南垣133米,西垣110米。西北角内凹,成直角转折,东长20米,南长28米,北垣120米。多成颓垄,残高1—2.5米。城中存近圆形土台一座,直径约16米,高0.7米。土台东有南北相连的方形坑3个 ...
戴家墩古城 : 汉城。位于甘肃敦煌市黄渠乡戴家墩村。南北113.7米,东西92.5米。仅存残基,基厚10余米,残高1.5—2米。四角有角墩,西北角墩遗迹较清晰。南开门。散落灰陶片、碎砖块。城周为积水草甸。
墩湾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甘肃敦煌市转渠口乡五圣宫。城垣较完整,南北65米,东西60米,仅南垣、西垣部分墙段坍塌。基厚3米,顶宽1.7米,残高5—8米。女墙仍存,高约1米。南开门。发现五铢币、开元币、灰陶片、白瓷片等。城周为碱潮滩地。
大方盘城 : 汉城。位于甘肃敦煌市城西北60公里荒滩上、疏勒河南岸。南北155米,东西150米,四垣皆坍,南开门。城内稍靠北部有一座横亘东西的自然土台,高约1米。台上筑仓房一座,南北17米,东西132米,中间隔墙两道,间隔成3大间。每间长42.5米,宽14.7米,均南开门。顶盖早已无存。南壁多残,其余三壁尚在,残高5.5—6.7米,厚1.5米。南北壁上部和下部整齐排列三角形小 ...
小方盘城 : 汉玉门都尉府城,亦有人认为即汉玉门关址。位于甘肃敦煌市城西北90公里戈壁上、疏勒河南岸。四垣仍存,南北26.4米,东西24.5米,基厚4—5米,顶宽3米,残高9.7米。城顶四周存宽1.3米的走道,内女墙厚0.85米,外女墙厚1.5米。城内东南角存宽0.83米的登城龙尾。北、西开门。城北80米存烽燧残迹,曾出土汉代简牍。北垣外存东西向大车驰道,即古丝绸之路北道 ...
瓜州古城 : 清城。位于甘肃安西县瓜州乡驻地。雍正十三年(1735)建。矩形,面积271000米2,仅存北垣,残高8米许。
踏实堡 : 清堡。位于甘肃安西县踏实乡。雍正六年(1728)筑。周长550米,基宽5.4米,高5.7米。东、南开门,有瓮城。
安西旧县城 : 清城。位于甘肃安西县城北2公里。雍正六年(1728)建成,迁安西直隶厅于此。方形,每边长980米,高7.3米,垛墙高1.8米。四垣开门,皆置城楼。解放前后为安西县城,1970年迁县于新城,遂废。
西湖古城 : 时代待考。位于甘肃安西县西湖乡六队西部。破毁严重,南北130米,东西90米许。基宽5米,残高0.5—1.5米。东垣被辟为路基,南垣用作渠堤。南开门。有角墩,今无存。散落碎砖、瓦块。
四道沟屯庄古城 : 汉渊泉县城。位于甘肃安西县三道沟镇四道沟屯庄。城垣已残,南北350米,东西240米。北垣断为两截,东、西垣仅北部留存,南垣已荡然无存。基宽约7米,残高1.5—2米。周环护城河。散落红、灰陶片及碎砖块等物,掘出汉五铢币。
肖家地古城 : 汉唐城址,唐为合河镇(戍)城。位于甘肃安西县布隆吉镇九上村肖家地南。有大小二城,相距约100米。小城在东北,城垣完整,南北70.5米,东西80米。基厚约10米,顶宽5米余,残高3米许。南开门,有瓮城。城内散落灰、黑陶片及黑、白瓷片等。大城居西南,破损较严重,南北103米,东西143米。基宽9—10米,顶宽1.8米,残高7—7.5米。东垣残缺较多,南垣正中有豁口 ...
南岔大坑古城 : 汉城。位于甘肃安西县桥子乡南5公里处。有大小二城,相距1.2公里。大城长宽各110米,南开门,由城门向南又接一条长89米的廊道,廊道端口起双阙,阙高3米许。基宽3.5米,顶宽1.5米,残高5.5米。小城南北60米,东西65米,基厚3.5米,顶宽1米,残高3—5米,南开门,宽4.5米。二城内外散落大量红、灰陶片及铜箭头、汉“铁砖”等。
破城子 : 汉广至县、唐悬泉府、归义军悬泉镇城。位于甘肃安西县踏实乡破城子村西500米。墙垣见在,南北约280米,东西150米许。基厚5米,顶宽1.5米,残高6.5米。四角置角墩。东、西垣各设马面3座,马面间隔70米,顶宽8米。北开门,有瓮城。西垣内侧中部存登城龙尾。北垣约300米处又有小城一座,方形,每边约30米,残高4米许。小城中存台基一座,俗称望月台。散落灰陶片 ...
惠回堡 : 时代待考。位于甘肃玉门市玉门镇中渠村。城垣尚存,南北73米,东西108米。基宽10米,北、西垣顶宽8米,东、南垣顶宽1米; 残高7米许。四角有角墩,残高约10米。东、西垣各筑马面一座。南开门,有瓮城。偶见灰陶片、碎砖瓦。城周有小墓30余座。
上回庄 : 明清城址。位于甘肃玉门市花海乡西7公里。方形,每边长约50米。墙垣用大土坯筑成,底宽4米许,残高0.5—4米。西垣基本倒塌。东墙被风蚀成残垄,其外侧15米又有一道残垣,宽3米,残高0.4—1米。东南、西南均筑角墩。南置门,有瓮城。散落青瓷片、灰陶片、白瓷片、擦擦等,并发现石器时代的纺轮、石刀、石斧等。
下回庄 : 汉唐城址。位于甘肃玉门市花海乡西15公里。残垣尚存,南北50米许,东西42米。基部残宽2米,残高0.5—5米,夯层厚12厘米。东西开门。东南隅见土坯所筑居宅遗迹。散落红陶片、灰陶片、黑陶片、菱形纹陶片、石杵等。
时代 汉、明,包括东骟马城和西骟马城骟马城 : 汉唐至明清城址。位于甘肃玉门市清泉乡骟马村东。有内外二城。外城系汉唐城址,很残破,长宽各约230米,仅存西、南垣部分残壁。基宽4.5米,残高0.5—5.5米。西南角墩残高2米许。南垣存马面一座,长宽各约7米,残高约10米。西垣亦有马面2座,长宽各约4米,残高2.5米,马面相距65米。城内散落红陶片、灰陶片、粗绳纹碎砖 ...
赤金堡 : 汉唐玉门县、唐玉门军、清赤金卫(所)城。位于甘肃玉门市赤金镇。有新旧二城 。旧城居东,为汉唐故址,南北约200米,东西180米。基宽8米,顶宽4米,存东、西、北三面部分墙段,残高0.5—3米。四角有角墩,东、南开门,有瓮城。镇小学位于城中。新城在西,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小同旧城,亦存部分残墙,残高4—5米。南北开门,有瓮城。
双城子 : 时代待考。位于金塔县双城乡双城村黑河东岸。分南北二城,通长南北300米,东西450米,基宽6米,残高0.8—1.5米,东垣被夷平筑成公路,南垣被开挖成农渠。四角筑角墩。东、南开门。城中全部辟为耕地,已无遗物。
王子庄 : 明清城堡。位于甘肃金塔县古城乡西南500米处。据传北凉沮渠牧犍始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建,安插维吾尔族头目哥里哥什、满个虎力等住牧,称哥里哥什堡。清雍正元年更名威虏堡,设立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一员。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同改为金塔县丞,移驻金塔寺堡,该城遂废。城垣方形,每边长约800米。分东西二城,东城又分南北二城,之间均筑隔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