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翰墨空间”,展苏轼、黄庭坚等历代书画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第二档近日(6月3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开幕,展出历代书画作品36件,其中书法作品17件,含宋黄庭坚《荆州帖》、宋苏轼书遗过子尺牍、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绘画作品19件,囊括五代南唐巨然《秋山问道图》、宋范安仁《鱼藻图》、传宋刘松年《撵茶图》、元倪瓒画竹石等。展览透过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 ...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第二档近日(6月3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开幕,展出历代书画作品36件,其中书法作品17件,含宋黄庭坚《荆州帖》、宋苏轼书遗过子尺牍、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绘画作品19件,囊括五代南唐巨然《秋山问道图》、宋范安仁《鱼藻图》、传宋刘松年《撵茶图》、元倪瓒画竹石等。展览透过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 ...
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是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最精美的南宋窖藏,有许多出土的瓷器都十分罕见甚至唯一。澎湃新闻获悉,6月18日,“形而上下——宋韵视野下的龙泉青瓷”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揭幕。作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将展出20余件来自四川宋瓷博物馆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南宋龙泉青瓷,包括南宋龙泉青瓷琮式瓶、南宋龙泉青瓷净水钵、南宋龙泉青瓷贯耳瓶等。 ...
6月10日,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兰州开幕。作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活动之一,论坛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包括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等13个相关项目的负责人或骨干代表做了学术报 ...
6月11日,将迎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都策划推出了系列主题活动。澎湃新闻综合整理了北京、浙江、江苏等地部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活动。北京文博“北京文化遗产云讲堂”文化遗产是传承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 ...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澎湃新闻获悉,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于6月10日—11日在兰州举行。活动期间,甘肃省150多家文博单位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文艺演出、文化科技创新等490余项活动。为推动敦煌文物事业“典范”和 ...
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澎湃新闻获悉,上海推出“海派城市考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线上专区、“非遗新体验”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非遗云展播等线上活动。各区、各非遗保护单位、社会组织等也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海报海报文物版块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崧泽的文明之火燃起,到唐天宝十年首置华亭县,再到近代以来的沧桑 ...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澎湃新闻获悉,近5年来,甘肃省共投入资金25亿多元,开展各类文物保护维修项目724项,国保单位和重要省保单位险情基本排除。甘肃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2处。博物馆231座,可移动文物42.34万件(套), ...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澎湃新闻获悉,苏州博物馆近日推出独具创意的女性文物特展“美人姓董”(6月3日-8月31日),寻找到有史记载的10位“董氏”,从隋代董美人,到明末董小苑,包括金银器、瓷器、碑帖、古籍、书法、绘画等不同门类共70余件(套),呈现古代仕女的日常与生活之美,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董氏女性的婚姻与生活、才艺与形象、情怀与理 ...
新华社西安6月11日消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又有新进展,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修复完成,这尊“仰卧俑”因其姿态奇特引起研究者关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11日上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当日首次对外公布刚刚修复完成的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这尊陶俑,不同于坑中其他较为常见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而是 ...
近日,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方方面面以一种鲜活的样貌展现出来。剧名《梦华录》来自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一书。书中的描写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在孟元老的记录下,繁华都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各类设施建设。本文从书中描述的这些 ...
今天(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基本确认遗址祭祀区,祭祀区内分布的商代遗存均与祭祀活动有关,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2020年至2022年,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 ...
今天(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队创历史最“豪华”阵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以及新发现六座“祭祀坑”的整个发掘工作实现了跨领域联合、多学科融合,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 ...
昨日(6月12日),在紧邻考古大棚的位置,三星堆再曝新发现。考古人员初步确认一处80多平米的房屋遗迹,并且接连发现留着中分发型的人像及石虎、象牙等器物。专家判断,附近可能还存在小型祭祀坑。此外,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在内的古蜀文明遗址中,曾出土多种发型人物雕像,包括辫发、笄发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曾在研究中发现,发型可能与统 ...
6月13日,三星堆再次“上新”,公布震撼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省广汉市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这次公布的宝贝名字和实物都十分玄妙,比如下面这个龟背形网格状器↓↓↓它被负责7号“祭祀坑”发掘的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亲切地称为“月光宝盒”,初次邂逅,黎海超说,“过去的认知里没有这东西,一下就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
2022年是德国考古学家、特洛伊古城的发现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诞生二百周年,德国文化界多有纪念。施利曼发现了欧洲最早的先进文明——青铜时代的迈锡尼文明,这一事实在他死后很久才变得清晰起来。澎湃新闻获悉,柏林的史前和早期历史博物馆(Für Vor-und Frühgeschichte) 正在德国最著名的詹姆斯-西蒙美术馆(James-Simon-Galer ...
湖北考古博物馆10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馆,其不仅是“荆楚文化的基因库”,也将成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和传承弘扬荆楚文化的重要阵地。 湖北考古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风景区演武路,毗邻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占地面积100亩。馆内收藏有湖北考古自20世 ...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在开幕式上介绍,我国十年共推进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在线上见证了兰州主场城市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北京正将长城保护工作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在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长城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探索,通过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展示利用为目的的实施方式,摸索“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模式,力争总结出一套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
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五十余家科研单位的400余名科研人员,以田野考古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为手段,分若干阶段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 2020 ...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尹承龙介绍,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蓟州区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勘探发现的60座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目前已经清理完成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辽墓M50墓室东壁影作立柱与假门 图片来自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目前已经清理完成的东汉墓葬有3座,分布集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清理出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2021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过考古勘探,发现不同时期古代墓葬60座。 天 ...
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202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完成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资料图为考古发掘现场。 中新社发 图片来自天津市文物保护中心 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府 ...
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202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完成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府君山脚下,南距蓟州区独乐寺约1000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津考古部门曾在 ...
2021年度惠州三官坑窑址发掘(GDKG-2021-072-FJ08)项目背景2019年7-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白马窑业遗存分布区域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主要覆盖白马河、西枝江干流,新发现并复查相关窑址共计20处,通过对三官坑窑址开展细致的勘探工作确定了5座疑似窑炉和10处废弃堆积。2020年10月-2021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院对三官坑窑址开展了发掘工作, ...
央广网重庆6月6日消息(记者刘淳)近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该院主持的“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点子项目之一——江津梧桐土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收获: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陶器、石器出土,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学内涵,也是除成都平原以外,解决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过渡问题的重要考古实证。 ...
记者李韵从故宫博物院获悉,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7月开馆之际,故宫博物院将联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7项开幕展览,900余件文物珍品将陆续亮相。北宋定窑瓷名品孩儿枕 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本次开幕展览是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共展出故宫藏珍贵文物900余件,其中约七成文物为首次赴港展出,更不乏重量级亮点 ...
在新版《孟加拉国史》(第一卷)中,有一个章节介绍历史古都毗诃罗普尔(现为孟什甘杰县),其中公布了中国与孟加拉国联合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毗诃罗普尔是孟加拉高僧、中孟文化交流先行者阿底峡的故乡。在中孟两国考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阿底峡生活的历史环境逐渐清晰。纳提什瓦神殿遗址全景。图片来自柴焕波 中孟友谊的一段佳话 孟加拉国位 ...
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批珍贵材料,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的漆木虎头枕(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日,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的一处板门绘画(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北墓地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女性贵族墓葬,墓主人身怀有孕,考古人员判断该墓主人身份为当时的大夫夫人。墓葬出土的铜镈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墓地位于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2014年和2015年,考古人员在此初步探明墓葬1283座,墓葬年代由 ...
5月30日,埃及旅游与文物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考古学家在开罗附近的大型古墓群萨卡拉(Saqqara)有重大发现,出土了包括250个彩绘木乃伊棺以及一百多个古埃及神灵的青铜雕像在内的大量文物,年代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彩棺对此,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莫斯塔法·瓦兹里自豪地表示,“该发现完全是由埃及人自己完成的,而且这不会是 ...
澎湃新闻获悉,历经4年筹划,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开启,故宫博物院联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举办7项开幕展览,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九百余件,其中约七成文物为首次赴港展出,包括绘画、法书、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珐琅、玉器、漆器、玻璃、玺印、织绣、首饰、雕塑、图书典籍、古建藏品等类别,展品中更不乏重量级亮点文物,如 ...
蜀葵,原产于中国古代的蜀地,因盛花期在端午前后,所以被称为“端午花”。作为一种本土花卉,蜀葵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唐代诗人岑参的《蜀葵花歌》,诗中有“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之句。有趣的是,蜀葵的花与叶虽没有什么特别,但其身量之高,令人称奇,明代《西墅杂记》有“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的记载 ...
澎湃新闻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科研团队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据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研究中心马朝龙撰文介绍,虽然受到风化、渗水等影响残存很少,但是本次检测的新发现对于研究奉先寺造像古代装饰工艺和保护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 ...
自1923年发掘水洞沟遗址开始,宁夏考古工作已近百年,是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缩影。经过几代宁夏考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不懈努力,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宁夏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水沟洞遗址全貌 图片来自作者 水洞沟遗址:见证史前东西交流 宁夏灵武市的水洞沟遗址处于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文明 ...
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 ...
金箔贴面、琉璃作眼、身覆彩绘……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让一千多年前卢舍那大佛建成时的华丽样貌初露端倪。 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这表明在建造卢舍那大佛时,很可能使用了‘贴金’工艺。”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考古人员在对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
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项目二标段项目部3日对外发布消息称,今年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项目二标段在惠农区燕子墩乡雁窝池村西南进行桩基础施工作业时,发现了一座汉代砖室墓。航拍发现5座西汉墓葬全景。图片来自受访单位墓葬内发现的羊骨坑全景。图片来自受访单位 6月4日,记者联系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发现的墓室为 ...
5月27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新郑郑韩故城后端湾铸铁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发现大量铸铁相关遗迹和遗物,其中脱碳窑是战国铸铁遗址中首次发现。经过研究,后端湾遗址所出铁器在铸后经过了铸铁脱碳、退火柔化或铸后锻打等不同处理,这一发现将我国球墨铸铁的年代向前推进至少200年。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今仓城村南、后 ...
可乐遗址。周香馨 摄 中新网贵阳5月31日电 (周香馨 周燕玲)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1日顺利完成了对赫章可乐遗址的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这是自1960年对可乐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以来,首次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勘探,旨在摸清可乐地下各类文化遗存家底,为可乐大遗址保护和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考古一张图”。 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 ...
01前 言2021年11月,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村民在拓宽一条乡村公路时挖出了铜觥、铜壶两件商代青铜器(见本所网站报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派员对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并在铜器出土地点以北约1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商代遗址2处(即余家坡遗址和龙子口遗址)和墓地1处(即黑鱼岭墓地)。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为配合公路施工,湖南 ...
本报消息(记者 陈淇耀)5月13日,由副省长成岳冲召集的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专班第一次工作例会在我县召开,并举行联合申遗城市签约仪式。6个遗址分布所在县市签订联合申遗合作协议,标志着上山文化遗址申遗正式迈出第一步。 此次例会上,省文物局介绍了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和申遗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了上山文化遗址考古情况和价值 ...
公元79年,古罗马的港口城市庞贝被维苏威火山摧毁。到了16世纪,它的废墟才被后来的人们发现,自那以后,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被庞贝迷恋,想要知道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厚厚的火山灰下封存着怎样的秘密。由于众多遗体被火山灰完整掩埋,这使得科学家研究2000年前的庞贝居民成了可能,一直以来,他们都想对遗体做基因测序,但始终未能成功。直到最近才取得 ...
1200余年前,诗人白居易为洛阳留下了无数著名的诗篇,让后人去畅想那个辉煌的都市。澎湃新闻获悉,27日,“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展览以白居易的诗句为线索,通过三大版块“神都宫阙”“市朝之城”“伊阙佛龛”还原一个盛唐时期的梦想之城。扬州、洛阳,一南、一北,两座城市也因大运河地奔流,深深地联结在了一起。 ...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2000年11月开始,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陆续发掘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遗址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5月中旬“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 ...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桂娟 史林静 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洛阳徐阳墓地M15大型墓葬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发掘工作接近尾声,考古人员共清理出6匹马3辆车,车马摆放形式罕见,在河洛地区尚属首次。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是2600多年前从中国西北迁往洛阳伊川的陆浑戎墓葬群,也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首个戎人遗存。根据史书 ...
澎湃新闻获悉,“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展”将于6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正式对外展出。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收藏”系列展此前已推出过“古物影——黄宾虹书法收藏展”等,“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展”为该系列的延续,将展出黄宾虹生前所藏古玺印一百二十九钮,与其手书释文印谱一一对照陈列,并辅以其印学、古文字学手稿及书画作品四十余 ...
5月26日,记者从宁夏石嘴山市获悉,石嘴山市博物馆文博科研人员,在石嘴山市境内贺兰山深处又发现了30余幅以马和鹿图案为主的新岩画点,这是继干沟动物群岩画后,发现的又一处新的岩画点。宁夏石嘴山境内发现30余幅以马和鹿图案为主的新岩画。 图片来自受访单位 经博物馆文博科研人员初步调查,该处新发现的岩画点平均海拔1200米,山体基呈东北至 ...
3月10日,记者从文物考古部门获悉,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积极推进《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的陈展工作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文物展品的挑选工作。 目前,相关部门已精心挑选文物千余件,用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展与《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工作人员正对每件文物进行仔细整理、核对,展品的修复等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中。这批 ...
国际要闻#1 UNESCO将举办《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文图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2年,《世界遗产公约》将迎来自己50周岁的生日。在过去的50年中,《公约》在保护传承人类的宝贵遗产,转变我们认识遗产的方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此50周年之际,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此为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 ...
5月1日,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近日顺利对偃师区一座唐墓石门上的铁锁进行了整体提取。 据介绍,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石墓门配以铁锁的情况非常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次提取的铁锁形制完整,锈蚀比较严重,使铁锁与石质墓门贴覆在一起。经过分析与论证,修复人员放弃了锯截的提取方案,决定尽可能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