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雪漫葱岭:从自然环境演化看帕米尔丝路

摘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后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书中第一卷第500页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他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古希腊旅行家从地中海到帕米尔高原的旅行路线拼接在一起,成为今天“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的来源。那么,丝绸之路路网最密集的地方为什么会在帕米尔高原?今天我们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博士从地质历史和地貌形成过程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其中的的原因。 ...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后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书中第一卷第500页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他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古希腊旅行家从地中海到帕米尔高原的旅行路线拼接在一起,成为今天“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的来源。

那么,丝绸之路路网最密集的地方为什么会在帕米尔高原?今天我们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博士从地质历史和地貌形成过程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其中的的原因。

唐自华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亚内陆环境演化和科技考古。近年深入参与了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西伯利亚草原等丝路沿线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丝绸之路不止是一条路

这个图是李希霍芬在1877年用过的原图。当然,丝绸之路在他的眼里是一条单调的路线,而现在丝绸之路的调查已经确定丝绸之路其实远远不止一条路,更可能的是一个路网

图上展示的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最密集的地方其实是在帕米尔高原,这个地震非常频繁的地方。

图中所示是帕米尔及周边地区1964年到1995年32年间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频次,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在这个地区有多条路线经过。

那么为什么帕米尔高原有这么多丝绸之路的分岔点?为什么在此形成了丝绸之路路网?这里我把政治、经济、人文甚至军事因素统统抛开,只关注自然环境对帕米尔丝路路网形成的影响

帕米尔高原在古代中国被称为葱岭,命名来自于这些顽强生长在帕米尔高原的野葱。

看具体的原因。第一:这是帕米尔高原地质图,红色线条是它的断层线,岩层在这个地方南北两侧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帕米尔高原构造的一些背景。

我们放大到更广阔的区域来看,帕米尔高原原来是和青藏高原拼在一起的,由于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的挤压,帕米尔高原被挤压得更强烈一些,而青藏高原北边有古老的塔里木地块,相对比较稳定,推动得比较少,所以帕米尔高原上块体的拼合方向是南北逐渐拼合起来的。

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地块的南北拼合就会形成许多东西方向的沟谷,便于东西方向的穿越和交流。如果你自南向北穿过帕米尔高原需要翻过一系列的山梁和河谷,而东西方向穿行就可以完全经过河谷来走。

第二:这些沟谷发育了许多河流,南边,青藏高原上有印度河,北边像穆尔加布河、喷赤河、贡特河、瓦罕河谷以及帕米尔河谷几乎全部都是东西方向。在中国的境内的盖孜河谷和塔什库尔干河谷则是南北方向的。这些河谷在高原上发育,给干旱区提供丰富的水源补给。

帕米尔高原的公格尔-慕士塔格山被称为“冰川之父”,有很多冰山,这张是公格尔峰的冰川,是google earth的截图。

这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帕米尔高原的真实风景。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到冰川谷地和河流谷地的一个显著差别:河流谷地是河流垂直向下切形成的,可以形成很深的峡谷,比如说三峡、云南那些干热的河谷;但是冰川谷地的形成是冰川像推土机一样经过这个河谷时把河谷拓宽的。

冰川谷地在帕米尔高原上发育发达,因为冰川的强烈侵蚀,谷底变得像U型,对通行来说相对是比较便利的。因此第三个原因我归结为在冰川强烈的侵蚀下形成U形宽谷,便于通行。帕米尔(Pamir)的“帕”就是“宽谷”的意思。

第四个原因是和地震,也可能是和冰川有关系。

这是帕米尔高原的圣湖之一——喀拉库勒湖。喀拉库勒湖的北边并不是宽阔的河道,它实际上是由冰川冰碛物在末次冰期的时候,可能是2万年前冰川扩张时,冰川的末端推动了许许多多的砾石、粘土堆在了这里,等冰川后退的时候在靠上游的地方就积水形成湖,这一类湖称为堰塞湖,喀拉库勒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冰川堰塞湖。

堰塞湖的存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阻止了河流下切。对上游来说,它产生了一个淤积的河道,抬高了侵蚀的基准面,还阻止了河流下游向上游的侵蚀。这对高原来说非常重要,它保持了高原形态的完整,地貌变得非常稳定

堰塞湖的存在在河流上游形成曲流河,就是河流在地面上拐来拐去的这种地貌。

曲流河通常是出现在河流下游,比如说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河岔纵横就是典型的曲流河地貌。但是这里毫无疑问是在河流的上游。正是因为有堰塞湖的存在,它才可以有稳定的地面,在宽谷里面发育曲流河。

第五个原因和冰川活动有关系,冰川活动在帕米尔和青藏高原周围是非常频繁的。这张图是这一带所有被调查过冰川进退时间的研究点。

我们可以放大到帕米尔高原来看,下面这是帕米尔高原上几条著名的冰川前进后退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它大概是过去1万年以来的事情,所有黑色方框是冰川前进的时间。

这张图示意的是不同的山脉、不同的冰川它前进后退的时间差别是非常大的。如公格尔—慕士塔格地区在过去的17000年以来,冰川前进后退的时间同样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我认为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帕米尔高原上可以形成路网:就是因为在不同时期冰川占据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通行路线。比如帕米尔高原地区很多今天可以通行的路线,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就是冯其庸先生认为是唐僧取经回来的路线,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这些都是现在可以通行的路线,但在过去极有可能有冰川在某个时期把它给堵上了,而今天看来不可通行的路线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却是可以通行的,此路不通则另觅他路,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穿行路线来翻越帕米尔高原。

我们把帕米尔高原和横断山脉做一个对比:左边是帕米尔高原地质图,右边是横断山脉的。我们看到在帕米尔高原上,地块是南北拼合的,河道几乎全是东西方向,横断山脉的地块是东西拼合,而河流切下去的谷地是非常深的V字形陡峭的河谷。

帕米尔的宽谷

横断山脉的v字型河谷

再看一下具体的河流,帕米尔高原上的宽谷,是“帕米尔”本身的意思;而横断山脉地区的河流侵蚀的是深且窄的V字型的河谷,对通行来说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东西方向通行几乎不太能够完成。

结 语

地质历史时期和地貌过程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具体来说,区域的构造使得谷地的方向和丝路的走向是大致相近的;河流的发育使得在干旱区穿行的时候提供了必备的水源;而高原上冰川的侵蚀,使得V字形的河谷被改造成U形的冰川谷;在高原发育的堰塞湖又进一步保持了这个地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上面甚至可以进行农业耕作;还有就是冰川的前进后退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不是同时发生的,这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丝绸之路路网的形成。

来源:爱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