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南亚观 | 影视人类学家眼中的印度:从精英到流浪儿

摘要: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团了(⊙_⊙) 作者:小阿 编辑:怀民本文来自小阿和怀民的原创公号“南亚胡同”欢迎大家关注(⊙v⊙)题记:哥廷根两年一度的民族志电影节刚刚结束,收获了很意外的震撼,尤其是在民族志纪录片大师David MacDougall的专题研讨会上。David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民族志电影的教授。他有几部关于印度儿童的纪录片,取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每一部都有独特的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团了(⊙_⊙)

作者:小阿 编辑:怀民

本文来自小阿和怀民的原创公号“南亚胡同”欢迎大家关注(⊙v⊙)


题记:哥廷根两年一度的民族志电影节刚刚结束,收获了很意外的震撼,尤其是在民族志纪录片大师David MacDougall的专题研讨会上。David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民族志电影的教授。他有几部关于印度儿童的纪录片,取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每一部都有独特的拍摄方法,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印度儿童的生存状态。从With Morning Hearts开始讲起自1997年,David开始了在印度北部著名的贵族学校Doon School的调研和拍摄。这段经历延伸出五部系列电影:Doon School Chronicles (2000)With Morning Hearts (2001)Karam in Jaipur (2001)The New Boys (2003)The Age of Reason (2004)研讨会上David展映了With Morning Hearts。
纪录片的背景是一批Doon School青涩新生开始独立的校园生活。片中精英学校(elite school)的生活条件相对简单和朴实。统一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之间家庭背景的差异。尽管David并没有将阶层差异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着重表现,但是通过学生的表述还是能够传递出学生家庭的背景、财富、社会地位能够影响到校园的团体生活。
研讨会后David也谈到校园中存在着“霸凌(bullying)”,比如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负,但是这个角度并不是他记录的重点。片子通过用事件来记录时间的方法展示Doon School的不同活动,比如起床、体育锻炼、用餐、上自习、考试、搬家。这些事件也代表着时间的维度。
纪录片海报,列队第一位是Karam
镜头使观众也成为了一位现场的观察者,并且很自然地注意到了一个年纪最小、敏感细腻的男孩Karam,他串联起整个情节,纪录片却又不仅仅只是讲述他的故事。
Karam有着刚刚离家的孩子的乡愁以及对于新环境的努力适应。David表现出他与母亲通电话时只言片语:“OK. Fine. Fine. Ok…”,其中传递出很多情绪。他认真地把床单铺展、把很宽大的衬衣掖到裤子里、吃饭的时候还在背书、在宿舍里跳舞、在餐厅跟同学讨论英国哲学等等细节会让人感受到单纯的校园生活里的喜悦与担忧、悲伤的混杂。
David另一部根据Doon School学生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拍摄的纪录片
当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必须要搬离预备阶段的宿舍与高年级同学合住时,他们最后躺在自己的床垫上默默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泰坦尼克》的主题曲。此时,对于他们来说像是第二次离开家,要面对与不同群体共同生活的挑战。其中一个孩子说:“如果我们需要那样做,那么就去做吧。”这句话是无奈接受也是积极面对。

Doon School里的学生大多都会出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为成为新一代的社会精英做准备。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生活安排都相对英式化。上课的内容是英国文学、哲学、世界历史等等。饮食除了印度饭之外还有面包和果酱。David说每个学生有时一天换五套服装,分别用于参加体育锻炼、上课、休息。管中窥豹看到西方化和精英化有个对接关系。Doon School教育理念也是与殖民时代殖民者为那些忠于自己政权的阶层留下的产物,现在这种理念成为一种普世的向往。
纪录片中记录的只是男孩子的事情,也没有太强调竞争之激烈。David在另外一部纪录片中分别由他和他的太太取材精英学校的男孩和女孩的情况并剪辑到一起。
Gandhi’s Children所展示的复杂性David 2008年的一部纪录片《甘地的孩子》(Gandhi’s Children)讲述在新德里的流浪儿童在一个非营利组织里的生活状况。原本收留孤儿、流浪儿童、童工的机构是国营的,但是因为条件太差有儿童在里面夭折的案例,这个机构后被一个非营利组织(NGO)接管。
新德里贫民的密集住房
从片中看到这个机构提供的生活条件很差。卫生间常年失修会有漂流的粪便。住宿的地方也是很简陋的房间和毛毯。体检时只能用听诊器大概检查和通过询问获得孩子的病史。一个孩子的大腿上有伤疤,医生说要抹药、注意卫生、每天洗澡,这在实际的生活中很难做到。收容机构的目的是解救童工、收留流浪儿童。
他们突然闯进来抓到我们
通过孩子们的表述就能够得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孩子们说:“他们突然闯进来抓到我们,我不知道政府为什么要抓我们到这里来”、“家里很穷,需要做工,没有其他办法”、“有家人需要照顾”、“这么多天过去了,什么都做不了”。被访问的孩子从家乡到城市(比如孟买)做工,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支持家庭的生活。如果他们被最终送回家乡,不久后他们还是要去工作。童工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童与工作的关系,而且是社会贫穷失去其他解决途径的问题。
为什么政府要抓我们?
David谈到这些孩子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待彼此也很和善。他们大多都有很糟糕的经历。他们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David也谈到拍摄纪录片时要参与到被访主体的生活并且尊重被访的主体。还要跨越文化、意识形态、性别、年龄的界限以发掘其中的真意,并且在这个发现不同的过程中能够反映和理解自我。他还提到一些旨在“解放”“拯救”弱势群体的纪录片目的性太强,会简化问题(too simplified),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而他的纪录片希望将这种复杂性展示出来。
“我来这里是因为我妈妈在监狱。”
“我从六岁起就学会了怎么工作”《甘地的孩子》截屏
SchoolScapes乡村学校David 2007年的一部纪录片取材于印度南部乡村Rishi Valley的一所学校。这个学校崇尚印度传统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的思想。该片的拍摄手法很独特。一屏一屏地展示了学校生活的不同片段。David自己解释说这样的方法就像在展示一张一张的相片,只不过影片中的相片是动态的,持续40秒到几分钟的相片。
例如,一个场景是一个男孩子被叫起床后,晕晕乎乎穿上脏袜子又倒头睡着;还有女生做瑜伽练习的场景;老师教导女学生演唱传统歌曲;老师教导男学生传统舞蹈;学生听小提琴演奏的表情;教工收拾床单、打扫石头道路;学生看过电影的回顾;教室外堆积的鞋子在下课后被一一穿走;放假了学生坐上大巴道别的场景。一个一个片段的场景其实串联起了一个时间和事件的脉络,展示了乡村校园的各个方面。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学校的教学风格和重点很有侧重,对于传统哲学的青睐构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与之前看到的Doon School有着很鲜明的区别。这部纪录片获2007年在RAI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Ethnographic Film获得了 Basil Wright Film Prize。David自己说为什么尝试这样的拍摄手法是因为有很多的纪录片都倾向于使用跌宕起伏、戏剧化、扣人心弦的方式,他想用白描的方法展示纪录片的其他可能性。从结果看来,他成功了。
END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