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特征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位于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戈壁。作为保存至今的珍贵汉代驿站遗址,遗址格局完整,出土大量汉文简牍文书,记载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见证了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基本概况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南通悬泉谷悬泉水。悬泉置是汉帝国交通体系中设于河西地区的驿置机构之一97,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悬泉置遗址遗存分布面积达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遗址包含汉代悬泉置的完整建筑群落遗迹(包含坞堡、马厩、房屋及坞外附属建筑等),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烽燧遗址98,北墙北侧约20米处留有汉代古驿道遗迹。其中坞堡坐西向东,呈50米×50米正方形院落,东北和西南转角处为方形角楼遗址,四周分布有建筑遗址;马厩遗址位于坞堡南墙外。此外,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包括简牍文书35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达7万余件。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于河西地区的驿站遗址,它以保存至今的汉代坞堡、房屋、马厩等遗址,揭示了汉代驿置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格局。简牍明确记载了传马、传车、职官设置,对邮件的封发、传递、签收也作记述。接待诸国使者有乌孙、大宛、楼兰、于阗、龟兹等西域诸国,还有罽宾、乌弋山离、大月氏、康居、祭越、钧耆、披垣等中亚诸国,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 悬泉置地处戈壁坡地,东为汉代敦煌郡冥安县治,西为汉代敦煌郡治,北隔西沙窝盐碱滩与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遥遥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