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海之内:民族的形成与变迁 》丨新书

摘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15  关于《四海之内:民族的形成与变迁》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



15

  关于《四海之内:民族的形成与变迁》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高永久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2月1日)

作者简介

高永久,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有《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各民族共创中华》《世界民族综论》等。

目录

绪言

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三皇五帝的远古洪荒时代/
洪水横流中诞生的夏人/
吞鸟卵而孕育的商/
周代的“夷夏有别”/
原典选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形成/
号称“天之骄子”的匈奴/
西域各族与汉、匈奴的关系/
东北诸族的发展/
羌、氐、百越与西南夷/
原典选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以山为号的鲜卑族/
居于羯室的民族/
高山河谷中的氐族/
编发左衽的柔然/
坐在高车上的民族/
南方诸族的变迁/
原典选读/

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以狼为图腾的突厥族/
马背民族吐谷浑/
助唐平叛的回纥/
东北诸族的变迁/
南方和西南诸族/
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
原典选读/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松漠之间的契丹族/
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
以大沙丘为祖居地的沙陀/
建立“东方金字塔”的党项族/
西迁后的回鹘/
南方诸族的变迁/
原典选读/

元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草原上弯弓射雕的蒙古族/
元时回回遍天下/
畏兀儿人的变迁/
宣政院统辖下的吐蕃/
南方诸族的变迁/
原典选读/

明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明代蒙古诸部的发展/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畏兀儿的变迁/
藏族的变迁/
南方诸族的发展/
原典选读/清代的中国古代民族
女真统一和满族形成/
清代的蒙古族诸部/
新疆诸族的变迁/
清代藏族的变迁/
清代回民起义/
南方诸族的发展/
原典选读

文摘

号称“天之骄子"的匈奴


匈奴最初居于阿尔泰山脉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东北、华北平原西北的广大地区,是“披发左衽”的北方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这种观点认为,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在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他二十六国的诸多人群。
罗马历史学家留下的记载,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厚眉,杏眼,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颏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一只耳环。头戴皮帽,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身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身前,袖子在手腕处收紧。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鞋是皮制的。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蹊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这些部落“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一些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蒙恬从榆中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5000余里,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建起北方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匈奴国的全盛时期是公元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到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由盛转衰。


西汉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带少数人逃走。


伊稚斜死后,子乌维立,乌维死,子詹师庐立,詹师庐死,季父啕犁湖立。在这十几年间,匈奴避居漠北休养生息,而汉朝因人力、物资损失很大,以及为了征伐朝鲜、西羌及西南夷,也暂时停止对匈奴用兵。


此后,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把扣留了19年的汉使苏武释放,以示善意,但匈奴骑兵仍然不断在北方边境出现。公元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以索要公主,乌孙向汉求救,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公元前71年,汉朝与乌孙再次联兵20余万合击匈奴,大获全胜,直捣右谷蠡王庭。


同年冬,匈奴出动数万骑兵击乌孙以报怨,适逢天降大雨雪,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时丁零北攻,乌桓人东,乌孙击西,匈奴元气大伤,被迫向西迁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为双方的争夺重点。双方反复激烈争夺车师之际,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朝由此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侵扰汉境。


到东汉初年,匈奴大量人口进入塞内。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层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公元89年,东汉政府派窦宪等联合南匈奴,共同出击北匈奴,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归附,余下的北匈奴被迫西迁到康居之地,此后逐渐融合在人类东西方交往的历史长河之中。

P30-32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