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吉尔吉斯斯坦考古日记:洛阳铲可不是人人都会用的

摘要: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编辑:苏静萌 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有着千余公里的边界线,是中国西北方面重要的邻国。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碎叶城,就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唐代的“安西四镇”之一,玄奘取经时曾在这里拜会了突厥叶护可汗,而中国著名诗人李白更是出生于此。此外,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斯坦人同宗同源。地理上的接壤与历史上的渊源,给这个中亚国家增加了些许神秘感。 ...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编辑:苏静萌

        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有着千余公里的边界线,是中国西北方面重要的邻国。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碎叶城,就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唐代的“安西四镇”之一,玄奘取经时曾在这里拜会了突厥叶护可汗,而中国著名诗人李白更是出生于此。此外,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斯坦人同宗同源。地理上的接壤与历史上的渊源,给这个中亚国家增加了些许神秘感。

        6月23日至8月9日,一支来自陕西的考古队伍,来到吉尔吉斯斯坦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其中一位网名叫“秦岭云”的成员,用微博记录了考古队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带着中国网友走进吉尔吉斯斯坦,身临其境的感受这里浓郁的文化底蕴、神秘的考古发现、宜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一天(6月23日)从西安到乌鲁木齐】

       自2017年9月1日开通电子签证,去吉尔吉斯斯坦的手续就方便多了。网上提交,一般三个工作日就会批准。公务签证需要邀请函,旅游签证不需要邀请函。尽管如此,双方协商各种事宜,还是比预计出行时间晚了近一个月。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五天(6月27日)】

        原来说好的第二天(6月24日)从乌鲁木齐出发,结果因为一个文件而兵分两路,一路留乌鲁木齐等待文件到达,另一路先赴吉尔吉斯斯坦做前期准备。

        早上5点起床,8点10分从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出发,10点20到达比什凯克玛纳斯国际机场(此时吉尔吉斯上午8点20)。瓦列里和翻译小白来接我们。

        约11点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拜访所长。因去年已经见过,所以不算陌生。所长说欢迎我们前来考古,愿提供一切方便配合我们的工作。交谈约四十分钟,所长希望在工作结束的时候,能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考古学家们讲一下我们今年工作的收获。

        科学院距离酒店很近,走路约5分钟即可到达。大楼已有些年代,楼道铺着木地板,踩上去咯吱作响,仿佛进入了老电影的场景。

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周边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五天(6月27日)】

        下午六点半到达工地——红河古城旁边的一个大土堆。土堆的中心部位有一个大坑,似乎曾经被人为挖掘过,但具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挖了这个大坑,却没人说的出,而且在大约1930年的航拍地图上,就有这个大坑。会不会是盗墓留下的痕迹?很有可能!

        那么,这个大土堆是不是一个墓葬呢?如果是一个墓葬,那它的等级该有多高?反之,如果不是墓葬,那它又会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但吸引着普通人,也吸引着考古工作者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考古的迷人之处,即如果你不进行考古发掘,你将永远不知道这些泥土下面埋藏着什么。你面对的永远是未知!

       揭开大土堆之谜,正是我们此次考古发掘的最终目的!

       大土堆,位于红河古城的西侧。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撒在楚河河谷的原野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吉尔吉斯斯坦的早餐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六天(6月28日)】

        来到考古队驻地的第一顿早餐,房东做了面包、香肠加鸡蛋,还有新鲜的蔬菜沙拉,都是园子里自己种的蔬菜。第一顿感觉挺新鲜,不过翻译小白说,接下来每天的早餐都是这样。我想我会想念油条豆腐脑、胡辣汤、鸡蛋灌饼、杂粮煎饼、肉夹馍的!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六天(6月28日)】

        这一天的工作主要有三项:无人机航拍、测绘、勘探。早上7点到工地的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射过来,土堆旁是阴影,航拍效果不好。春勃说明天来早点拍,今天先不拍了。

        刘剑一到工地,先将RTK(Real - time kinematic)支起来,然后扛着杆子找基点去了。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找到基点后,将大土堆测量了一下,等回房间后,先在电脑上布好虚拟探方,然后再实地布方发掘。原来想着也就4个探方,等在电脑上虚拟探方出来后,竟然布了20个探方。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

        金易负责勘探,用的工具就是洛阳铲。洛阳铲不是人人都可使用,一定要掌握方法,不过训练上一个礼拜也就差不多了。往下打孔的时候,双手握在1米的地方,稍微使劲,让探铲自然落下;然后往上提探铲,不能弯腰,两手握紧探杆,身体稍微后倾,两臂用力,将探杆拔出,看土质土色,以及其中的包含物。今天发现的遗迹,有砖块、灰烬、朽木、疑似夯土块等。因为勘探面积小,再加上我们对这边的遗迹遗物不熟悉,所以还是不能确定遗址性质,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发掘了。

红河古城内城西城墙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七天(6月29日)】

        红河古城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它被认为是阿拉伯—波斯或中国文献上提到的中世纪城市——新城。“新城”一名,出现在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环的《经行记》以及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历史文献中。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八天(6月30日)】

       我们在距地表深约50厘米发现了“胡基”,算不算重要发现呢?

       注:胡基两汉时期已有,有些汉墓的封门砖就是用土坯砖做的。一直沿用到当代,小时候农村盖房子还用。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八天(6月30日)】

        办公时间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叫它黑子。有了它的陪伴让我们的考古生活多了几分趣味。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八天(6月30日)】

        回家途中遇见路边小摊卖“格瓦斯”,一种用黑面包发酵而成的饮料,10索姆(1元人民币)一杯,味道类似酸梅汤。小车里有冷冻设备,晒了一晌午的大太阳之后,一杯冰凉的“格瓦斯”灌下,浑身好不舒坦!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九天(7月1日)】

        下午的工地最不好受,34℃的天空下,太阳发着白光,炙烤着绿色的楚河河谷。早上的满眼苍翠,这时也无精打采。脑海中只冒出一个词“赤日炎炎”!

        远处的西天山,氤氲在一片云雾中。我眼瞅着升腾起来的一团团白云,飘一团过来吧,给我投一片阴影。

       蹲下刮地面,头上的汗水眯了眼睛,背上的汗水顺着脊背慢慢滑下去,一阵酥痒,湿了裤腰。中间休息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留的一个西瓜,下午张老师刚到工地时走了一里地,把它冰在了小河沟里。

        我去抱西瓜,回来的时候,牧马的小哥俩准时又赶着他们的马群过来了。这儿有可能是他们家的草场,每天都只在这一带转悠。马群移到了小路上,我只能从这儿走过去,会不会踢我?

        散乱的土坯砖块没有规律,看不出头绪,有点心烦气躁,我需要发现一些重要的遗物,安抚心情。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第10天(7月2日)】

        上午的天气比较凉快,小风嗖嗖地吹着,太阳躲在大片的云朵里。西天山很有层次,墨绿的麦田稍稍泛黄,平展地铺向远处。

        今天有一个民工没来,说到民工其实挺有意思,10个民工按照民族自然地分成两组,一组是亚洲面孔的土耳其族和吉尔吉斯族,另一组是欧洲面孔的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他们都是红河村的,一个村子里的民族都这样复杂,你可以想象整个中亚地区民族复杂的程度。

        看看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迁徙,串连起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

        就说现在吧,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吉尔吉斯斯坦还生活着许多朝鲜族,他们迁徙来的人数竟然达12万人。在5个亚洲面孔的民工中,有一个14岁的初中生,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个九月份马上要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年轻人还是喜欢交流,今早上来,他们的手机都下载了翻译软件,然后问我多大了。一个用手铲在土壁上刻出了土坯的形状,拉着我看“土坯”,不过被我一眼识破,他笑着说自己也可以“做”出来。

挖出的陶片

       【 #吉尔吉斯考古纪行# 第十天(7月2日)】

        傍晚,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来得猛也去得快。一夜潮气,明早刚好刮地面。刚吃晚饭时,餐馆没水,回到驻地,也是没水,原来整个镇子都停水,陶片也没法洗了。将相机里的照片、视频拷到电脑里,再完缮一下工地现场写的记录。

        翻出一本《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史地丛考》,此刻看这本书,正当时!

        图文整理自微博@秦岭云,有删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