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沙漠沙碛款款枕绿洲
大漠长河 摄影/王婷
在张掖,沙漠和绿洲相生相伴、和谐共存。
这里是沙漠衍生出的绿洲和绿洲围合之中的原生态沙漠,是中国距离城市最近的沙漠体育公园。“中国张掖全国露营大会”的激情,“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雄风,“沙漠戈壁徒步挑战赛”的执着,在这片绿洲之上的沙漠中,映射出人类不断向前的步伐。
沙漠与雪山交相辉映 摄影/王将
祁连山牧场 摄影/陈冈
从河西走廊经过的人们,看厌了连绵起伏的荒山秃岭,看倦了无穷无际的戈壁黄沙,只要目光在张掖大地上停留一刻,我相信,过客们定会眼前一亮,为西北有这样绿意盎然、湖泊纵横的地方而惊叹。
在任何一个制高点嘹望张掖,都能清楚地看透这座古城的五脏六腑。南面的祁连山,苍山素雪,素练长舞;山下,荒原横陈,河流如带,杂树生花。北面的合黎山,铁骨铮铮,苍龙回首;山下,沃野平铺,湖泊如碧,绿草荡波。
祁连山草原 摄影/王金
祁连山是一座闪烁着神性光芒的山。它崛起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因匈奴呼天日“祁连”而得名。古代地理典籍中统称为“昆仑山”,是神仙西王母的居所。整个山脉西北与阿尔金山相连,东南接秦岭、六盘山,东西绵延1 2 0 0多公里,跟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秦岭山脉等,都是最早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山脉,共同构成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大致走向,成为中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因着这样的地势,中国地理上有了一个独特的现象: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举世闻名的大江大河。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祁连山也一样,孕育了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
高山草甸 摄影/脱兴福
黑河又称弱水,源于祁连山雪峰,依次纳入山丹河、梨园河、摆浪河、洪水河等支流后,穿过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跨正义峡进入酒泉市的金塔县,最终注入额济纳居延海,长达900多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水经注》里的记述大致是:远古的黑河泛称“西海”,是一条波涛汹涌、汪洋恣肆的大河,从西北一直流到黑龙江,与黄河的长度不相上下。
波光潋滟 塞上江南
绿荫丛处麦毵毵,竞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罗家伦《五云楼远眺》
这条水脉,神奇地点化了荒芜的戈壁沙漠,造就了张掖和额济纳两大绿洲。在悠远的岁月里,它便是流泻在河西大地的一卷长书,轻盈灵动,舒展流畅。
张掖处于黑河冲积扇形成的三角洲之上,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在西北高原算是低平的地势。黑河从祁连山奔泻而出,地下径流顺势就低,汇聚这里,形
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湿地之城。
水韵张掖 摄影/刘宗新
据史料载,明、清时期,甘州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清朝人编纂的地方志上有一幅旧时城区图,古城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由南而北,从甘泉至又一园(今甘泉公园),城中之湖穿城而过,湖中皆芦苇,春天碧波荡漾,水鸟栖息;夏天绿苇茵茵,翠色浓郁;秋天荻花摇曳,鱼跃雁鸣,“苇溆秋风”“甘泉观鱼”都是古时甘州八景的优美风光。
湖泊沿岸垂柳依依,景色清幽,古人曾有诗赞:“水天相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城南甘泉,是城区水溪的主要源头,这股清澈的泉水,使甘州城水韵十足,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称。城北护城河上的四善桥,按财、官、丁、寿取义,是清朝时提督苏阿宁建造,旧时桥头牌楼曾有一联云:“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长期以来还流传着“甘州不干水池塘”“四面芦苇三面水”“水六庙三一居处”等许多民谚俗语。这纪实的诗句谚语,更加印证了旧时张掖的原生态湿地面目,深藏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夕阳曼舞 摄影/张玉林
黑河给了张掖及黑河沿岸的百姓太多的恩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赞叹也因黑河而定。且不说西汉时期移民实边,开千金渠引黑河灌溉;也不说三国时的徐邈在河西兴修水利、广开水田;更不说唐代甘州刺史李汉通恢复屯田,兴修水利;只说明朝诗人笔下的张掖吧,一位叫郭绅的诗人在写甘州的诗中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这首诗写的是甘州城北的乌江稻田。西北内陆本不适宜种稻,但甘州城北常年溪流潺潺,形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元初,董文用以中兴省郎中的身份到河西督垦,开渠引水,治理水利,还从中兴引进稻种,在黑河沿岸的甘州区乌江镇一带种植成功,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味道格外醇香,乌江稻米一度成为贡品。时隔千年,回望这一片古朴的水云乡,平畴沃野,林茂粮丰,瓜果飘香,依旧像一幅历久弥新的油画悬浮在岁月深处。
祁连牧歌 摄影/陈冈
翻阅清人编纂的《甘州府志》,居然有一百多处写到了水,大概那时的编纂者已经深深体味到了这座城市的最大亮点。总纂钟赓起在“水利”篇编后,一反志书客观叙述的方式,用了抒情的文字感叹:“水哉!水哉!有本者如是”。这是一个史学者对张掖深入表里的解读。
在阅读歌咏张掖的诗文时,我们也时不时感到,那些客居或旅途张掖的明、清文人的文字里,因沾了黑河的涟滟水光,苍凉悲壮的心绪间,多了几分柔情,少了些许幽怨。这一川水乡泽国,便是一剂抚慰乡思的良药,医治了多少南方游子凄凉征途的心病啊。
1936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踏上了西北之旅,所经各地,都留下史诗般的记录。在张掖,他写道:“每一个到西北游历的人,最容易听到本地人所谈的俗谚之中,总短不了“金张掖、银武威、秦十万”意思是说,张掖、武威和天水是甘肃最富庶之地,特别是张掖,要算第一”。这样的记述,在晚清和民国文人笔下出现了不少,足见人们对“金张掖”的认可度非常高。“金张掖”之誉始于何时,史无所载。《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中表述:“金张掖、银武威的名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因水而“金”的张掖,必须感恩黑河。
从生态地理的角度看,张掖的生态意义远远高于经济意义。祁连山冰川雪峰、森林草原、河流绿洲以及走廊北山边缘的荒漠区,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祁连山与黑河流域“人与自然生物圈”,这一系统的组成,意味着在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的中间地带找到了一个隔离带,两大活动频繁的高原板块,只能在黑河两岸隔河相望,除非地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否则它们很难合拢握手。
黑河风光 摄影/陈冈
八一冰川是黑河的源头之一。如果天气晴好,站在这与天接近的地方,感觉处处闪耀着神性的光芒。湛蓝的天空,团团白云,纤尘不染。皑皑雪山近在眼前,雪线下遍布冰川,在阳光照耀下明镜一样熠熠闪亮。除了高原草甸和匍匐在地上的零星野花,看不到多少绿色植被。消融的雪水在草甸间积聚、漶漫,然后因循经年流淌的沟沟壑壑,一部分向东流去,成为隆畅河的源头:一部分向西流去,一头扎进黑河的西岔支流。黑河就是由祁连山中千径万壑的冰雪融水而成,小沙垄和八一冰川只是西岔支流中最大的、也是最初的源流之一。只要沿着河走,就会真切地感到“万壑归宗”的意味。
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片净土之一,冰川、雪峰、河流、草原,绝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天籁之境。俯下身,掬起一捧消融的冰水,清凉、滑溜\柔顺,任何的杂念和欲望在一瞬间彻底消解。
河流两侧大都是高原牧场,充满了广阔的野性,与神秘,是越野探险队员们向往的地方。夏日塔拉草原、康乐草原,这些祁连山腹地的牧场,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山野状态,也是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源于祁连山冰川雪峰的黑河,使祁连山到平川沃野沿途湿地遍布,既有高原草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湿地,还有人工湿地,三百多万亩湿地构成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座山,这条河,从远古到今天,已经给了两岸生灵天大的恩惠。
湿地是人类最初熟悉并加以利用的生态系统,它哺育了地球上最原初的生灵,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步履,生态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生命襁褓”。千百年来,张掖始终在享用着湿地无形的生态价值。
民乐油菜花花海 摄影/陈冈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下,张掖的生态屏障作用愈加显现。春秋两季,这里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各种候乌北迁南归,黑河湿地成为中亚迁徙候鸟歇脚打尖的中转站和栖息地,每一处水域,都可见到成群的黑鹤、白鹭、遗鸥起舞弄影,生命欢腾,生动地诠释着和谐与共的生态家园。
竞翔 摄影/张玉林
今天的张掖,已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依此而建风景如画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生动地诠释着这座城市外在的水韵本色,既赋予了生态保护的区划意义,又辉映出内陆城市的柔美风情,营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空间。
来源:读者欣赏 甘肃民航 2017年11月总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