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从发现到发展的甲骨文历史——读《甲骨文的故事》

摘要: 《甲骨文的故事》是著名甲骨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与其子董敏合著的一部书,书中记载了甲骨文从发现到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以及甲骨文和汉字的演化,对我们了解甲骨文的发展历史,进而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董作宾先生作为殷墟甲骨发掘的亲历者,这部书同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书的最后一章用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结合文字背后隐藏的趣味小故事看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变化,对于非专业研究甲骨文的人了解 ...

《甲骨文的故事》是著名甲骨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与其子董敏合著的一部书,书中记载了甲骨文从发现到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以及甲骨文和汉字的演化,对我们了解甲骨文的发展历史,进而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董作宾先生作为殷墟甲骨发掘的亲历者,这部书同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书的最后一章用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结合文字背后隐藏的趣味小故事看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变化,对于非专业研究甲骨文的人了解甲骨文,学习甲骨文都是很有帮助作用的。笔者从书中节选一些有意思的片段与读者分享阅读的一些收获。

  “人吞商史” 甲骨文的发现是极具偶然性的,罗振常在其《洹洛访古游记》中描写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文中写到:“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拣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从书中可以发现甲骨很早就被发现,最早是药用,王懿荣也是因为患有疟疾抓药才发现了甲骨文。从甲骨被发现具有药用价值后,挖掘甲骨就变成小屯当地村民的一项生计手段,大多数村民在农闲时候都会挖掘并出售甲骨。这些被磨成粉,当做中药吃进肚里的商代史料,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者称作“人吞商史”。可以想象一下,留存下来的甲骨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有相当数量其实已经进了人们的肚子里,这对整个甲骨文的研究不知是该庆幸还是一种悲哀。

  “天才”蓝葆光  蓝葆光其人被董作宾称为“真正的天才”,但是这样一个“天才”,其实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由于幼年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同时甲骨的身价水涨船高,一个甲骨文字甚至要卖到五块银元的价格,为了筹集烟资,他开始学习伪造甲骨。1928年,董作宾第一次到河南安阳探查甲骨,蓝葆光拿来一片作假的甲骨来请教,这片甲骨是蓝葆光用真正的无字甲骨刻上文字,咋看很像是真品,但董作宾从刻辞位置以及左右文例看出破绽,为了不让蓝葆光做出更好的伪刻甲骨,董作宾还是给了蓝葆光一些银元。

  “描墨涂朱” 我们现在人看甲骨文,基本都认为是在甲或者骨上用刀直接契刻,其实甲骨卜辞在书写契刻后,都会用朱或者墨涂于刻痕之中,在殷墟第一次试掘时,当时的发掘者就发现了调朱器和朱砂粒。这种红黑色彩现象或许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亦或者还有其他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

  套箱法发掘 1936年3月18日,殷墟考古队的第十三次发掘,在小屯村北发现了轰动国内外的YH127甲骨坑,共发现甲骨17096片,是整个殷墟甲骨文最大的一次发现。由于甲骨的数量巨大,且时间紧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决定采用整体提取的方法将整个甲骨坑移往室内整理发掘。由于YH127坑巨大,“史语所”雇佣了三十个工人扩坑,将甲骨灰土堆挖成一根大大的灰土柱,再用定做的大木箱整体套取,这应该是以后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套箱法在中国田野考古中的最早运用。

  最早的室内考古 YH127甲骨坑装箱运抵南京“史语所”办公室后,开始进入室内清理阶段,但是当去掉YH127坑外部的套箱后,才发现由于搬运时的混乱和失误,整个灰土柱是上下颠倒的,但由于灰土柱实在过于沉重,缺乏专门的起重设备靠人力根本无法再翻转过来,所以整个YH127甲骨坑的室内清理工作采用的都是从下往上、由底部往上一层层来的,这应该算是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史上第一次,这次的甲骨坑的室内整理发掘应该也是首开我国“实验室考古”先河之举。

  没有学位的李学勤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原本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的金岳霖先生,学习的是数理逻辑,但是由于生病,19岁从清华退学,所以最终没有拿到学位。后来由于对甲骨文的喜爱以及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小有名气,所以在郑振铎先生的关照下得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从事破碎甲骨的拼合,最终提出对殷墟甲骨分期有着重要影响的 “非王卜辞说”和“两系说”,终成一代大家。

  “废物利用” 商人对占卜极为重视,同样对甲骨也很珍重,商人在经过占卜后都会将甲骨有意识集中储藏一段时间,最后一起掩埋处理,即使占卜后没有任何用途的甲骨,商人也不希望随意丢弃遭到破坏,这充分说明了甲骨对商人的重要性。但是殷墟出土不少契刻无意义文字或者仅仅是一些“干支表”的甲骨,通过史语所的十五次发掘经验,当时的研究者推断这些甲骨片极有可能是被当时贞人用于教授弟子契刻练习所用的。这种“废物利用”现象或许说明当时的商人不仅节约而且同样具有“环保主义精神”。

  董作宾先生作为早期殷墟发掘的主持和亲历者,也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权威,与其子董敏所著的《甲骨文的故事》,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国家的文字历史和文字发展,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都大有裨益。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