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王母与湿婆:万法同源 相似即相关

摘要: 终于又轮到我们来聊哈拉帕了,因为题目就是哈拉帕,我们不能离题太远,所以这算是浪子回头吧。我们每每情不自禁地滑到其它邪路上去——邪路是那么地充满诱惑!既然语言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文明标志,可为什么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语言?《圣经.创世纪》通过巴别塔的故事告诉我们何以如此:大洪水之后,人类生活在一个统一的时代,说着单一的语言。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可以共享一种语言已经是莫大的福利了

终于又轮到我们来聊哈拉帕了,因为题目就是哈拉帕,我们不能离题太远,所以这算是浪子回头吧。我们每每情不自禁地滑到其它邪路上去——邪路是那么地充满诱惑!


既然语言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文明标志,可为什么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语言?《圣经.创世纪》通过巴别塔的故事告诉我们何以如此:大洪水之后,人类生活在一个统一的时代,说着单一的语言。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可以共享一种语言已经是莫大的福利了,居然阴谋建一座足以到达天堂的塔楼。但人类这种不自量力的僭越惹怒了上帝,上帝通过混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不再能理解彼此,从而无法进行沟通,最后阴谋被终止了。巴别塔的故事只是一个载诸《圣经》的神话故事,真的不足为凭吗?然而现代考古学家却将巴别塔与已知的建筑结构联系起来,譬如埃特梅南基塔,它是公元前610年巴比伦王国国王纳伯拉萨献给美索不达米亚神马杜克的高达91米的金字形神,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巴别塔。著名的岩画学家阿纳蒂教授通过西奈半岛的岩画画面来证实摩西的十诫,等等。考古学家正是致力于破解古代谜案的侦探,正努力通过各种线索来还原古代案件的真实现场。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流行的地方基本上也都在亚洲,譬如“山”字,不仅字形相同,其象征意义也相同(从上至下):苏美尔文(山、山间国家、外国),古埃及文(山间国家、外国、山),甲骨文(山),古赫梯文(城堡、国家),哈拉帕文(意义尚不明)。


巴别塔的故事真的是空穴来风吗?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似乎曾经确有过一个统一文字的时代。尽管上面这些文字中哈拉帕文字尚未被破译,但根据哈拉帕西边(苏美尔、埃及等)和东边(中国)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象形文字来看,哈拉帕没有道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相似即相关,这不仅是人类文明和逻辑的定律,同样也是生物学和我们这个世界构成的定律。同样,相近亦相关。印巴离我们这么近,我们是邻居,当然与我们相关。前面说这么多,其核心意思就一句话:这就是我们发掘哈拉帕的原因。在孤独中人们很难认识自己,甚至连起码的物理属性的判断也做不到,只有你走出去站在人群中,你才能知道你的高矮胖瘦。有比较才有真相,没比较就没伤害,寻找真相有时就是伤害。

  

石峁出土的人面与双手形石雕

浙江杭州反山玉琮王上雕刻的神人像



玛雅文化的太阳神塑像

  

这几幅图案的构图很相似,不是吗?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以后一定要记住一个词:相似即相关。这是我们考古学家,不,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五字箴言。俞伟超先生的古今一体、曹兵武先生的中外合璧,我所谓的万法同源,以及英文习语中的it’s a small world,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阐述“相似即相关”的定律。最近器晤先生在其《石峁石雕:远古神庙的踪影》一文中将这几种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图案放在一起,并暗示:其中一定隐含着一段被忘却了的重要历史,亦此属之例。不过当我们把哈拉帕的材料也排列在这个比较之中时,其意味就更加悠远而深长了。

  


哈拉帕印章中的神像。请注意神像上方文字中有个像“鱼”形的文字,这个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目前均未知,但这个字几乎与所有的这尊神像相关,所以学者们推测,这个字有可能是这个神衹的神性相关。

  


这个神像的标配是戴着角饰冠的三面神像,通常为脚掌相对的瑜伽姿势,双手置放在两条腿上,双臂戴满了手镯和臂钏,其中三个是最大最重要的。其座下往往有羊、鹿、其背光中往往有象、虎、犀牛、水牛等动物,有时还有“siva”(湿婆)的题记。这就是湿婆的早期或原始(proto)形象。

  

最近印度学者根据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贡迪人(Gond)的民族学材料来解释哈拉帕印章上的图像神话,贡迪人的“Bara Deo”就是印度教湿婆“Shiva”的名字,说她出生在萨迦树(saja tree,一种藤蔓)下,用泥土在树的枝条间建造了一间房子,他要求贡迪人为他祭献水牛。贡迪王挖出了了萨迦树,用布将树连同泥屋带回了宫殿,将其种植在院内,并给他祭献山羊,湿婆非常高兴。上面这幅印章图案中所表达的,正是这个神话故事。



身体上印有“siva”(湿婆)字样的印章图案。

  

《西游记》中的王母娘娘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原型就是《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史书中的描述简洁而高冷:“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与前面关于湿婆的神话描述,相近也相似,由此可见西王母绝非国产,汉画像砖上的西王母俨然一个中国版的湿婆。


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青铜舞女。

  

“siva”(湿婆)的字样往往还出现在那些舞蹈人物的躯干上,而这种舞姿就是湿婆的“Nataraja”身相。在哈拉帕文明中,印度大麻(cannabis)已经被辨识出来了,而在印度的民间风俗和传统中,湿婆与印度大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这尊用失蜡法(你没看错,是失蜡法)铸造出来的出土于摩亨佐.达罗的距今4600年前的铜像,正是一位在大麻的作用下进入迷狂舞蹈的巫婆。只是到了吠陀时代以后,作为湿婆舞蹈身相的“Nataraja”才逐渐形成标准化和定型化的斗鸡般单腿站立的瑜伽姿态。



吠陀时代以后模式化的湿婆舞蹈身相,也就是迷狂(或入迷)状态下的湿婆。藏密中结游戏座的度母形象便是来源于此。在萨满教中,这是一个沟通天地的姿态,被认为是人类及其文明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形式。

  


“人之初,性相近”。与邻居的相似不是偶然和孤立和个别的,而是有证据链的。


沟通天地的观念当然也出现在中国古代,我们称其为天人合一。汉代在董仲舒的鼓吹下,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战国以来出现的这种舞人应该理解为湿婆舞蹈身相的汉版,其材质、身相和含义的微殊,可以理解为因地制宜的适应和随乡入俗的变化。

  

玉舞人拓印


陶舞人

  

战国以来,特别到了汉代,这种舞人的形象非常普遍,其特点有二:一曰长袖,二曰舞蹈,合起来称作“长袖善舞”。请注意,从事法律研究的极端功利主义分子韩非子说这句话时可绝没有丝毫浪漫主义的抒情,而是一种职业写实。“舞”即“巫”,长袖善舞,反过来讲便是“舞(巫)必长袖”。长袖应该不是一种服饰的客观描绘,而是巫师身份的象征和迷狂(舞动长袖)状态的刻写:即便不是沟通天地的姿态,也是让灵魂过节的装扮。欢愉吧,在神的光辉下

  

《西游记》描写唐代玄奘赴印度取经,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对于张骞曾经在斯瓦特地区(巴基斯坦西北)看到蜀布竹杖等汉文化西传的记载,学者们也都认为是史实,但是史前这种取经或送经活动发生过吗?情况又如何呢?于史无征,乃求诸地下,只好请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几千年前发生的故事。以前谈过“西阴纹”、动物和人物陶塑、马家窑珠子与海贝等,现在通过我们的发掘,来看看史前我们和邻居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过从与过节。

  


从左至右是我们发掘工地不同进度的照片。我们这次选择的发掘策略是在土墩被破坏掉的平地上布方,发掘最下部的和最早堆积的文化层,意在直捣黄龙,直接穿越到哈拉帕时代。探方打开之后首先遭遇的是吠陀时代到孔雀王朝的地层和密集的灰坑。

  


灰坑套叠,早晚打破,分布密集,包含物丰富。这组照片反映的是灰坑从打开到完成的发掘过程。

  


考古学上的灰坑只是一个习惯用语,是指古代人类在自家住房附近开挖的用以储藏、倾倒垃圾(就从这一点来看甚至比今天的我们还具有环保意识)、祭祀、埋葬,甚至居住等不同目的的地穴。譬如上图中的这个灰坑,其底部四周均匀并很有规律和很有形状地分布着残破的陶器与石器,且填土纯净,这说明这个灰坑并非作为垃圾坑来使用

  


这是灰坑9(H9),考古人员正在清理。

  


该灰坑深2.6米,底径3.3米,且周壁光滑规整,坑底经过拍打处理并敷有白灰面。该坑规划的很圆,只是在东北边缘尚有一小坑将其打破。最初以为是晚期的小坑打破大坑,但后来发现圆形主坑在其边缘处再套一个小坑的做法就是这种遗迹的结构,都是同时代的,并无打破关系。

  


该坑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壁与底的交界处规律地分布着十几个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小洞。根据这些现象分析,这可能是某种木构设施的遗迹。灰坑的填充物很丰富,分层清晰,灰烬与各种人工制品以及生物制品驳杂混同。换句话说,这个坑起初很可能是作为住房使用的地穴式房屋(pit dwelling),废弃后才变成了垃圾坑。如果这是地穴式房屋,似乎成了神话中湿婆“用泥土建造了一间房子”的地下之物证,那么与之相应的仰韶文化地穴式房屋可否理解为《山海经》中“穴居”的文献所本呢?最后经过陶器以及其它包含物的确认,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袋状(印度叫钟状)地穴开口于第五层,正是哈拉帕文化层!而且这种地穴式房屋正是哈拉帕早期拉维类型(Rive phrase,3300-3000BC)和克塔.迪吉类型(Kot Diji phrase,3000-2700BC)的典型特征。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田野工作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挖坑,挖坑过程是快乐的,挖坑结尾也是幸福的,挖坑是光明正大和理直气壮的。所有参与挖这个坑的人最后都要求与坑合张影,以表达“坑人”的愿望。考古工地上随便一张合影,也都是几千年的相守与相望。

  


无独有偶,这种袋状地穴式房屋同样也是我国仰韶文化的典型特征。那么问题来了,有比较就有伤害,孰为老大?考古界对于这个的辨识无需任何智商与技术,只需遵守自然界的定律,谁年纪大谁就是老大。碳14年代学告诉我们将近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要比距今5300年的哈拉帕文化更为古老,当然仰韶文化是老大。不过要承认仰韶是老大,承认哈拉帕的地穴式房屋源自仰韶文化,需要过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这一关。所以在印巴考古界分两派:一派认为就是印度河流域起源的,而另一派认为仰韶文化西传的结果,通过西藏卡诺文化,到克什米尔的布尔扎洪,最终传到哈拉帕文化的克塔.迪吉类型。除了地穴式房屋外,顺手捎来还有磨光石斧、底部有蓝纹或席纹的陶器等。同样的考古学材料,竟然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难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无揶揄地批评考古学家:他们说起几千年前的事情就跟谈论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

  


长条形磨制石斧(Ground stone celts with wider butts)

  


尖尾磨制石斧(Ground stone celts with pointed butts)


一个中印之间考古学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就是上图中的长条磨光石斧和尖尾磨光石斧。这两种石斧在印度河文明与我国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非常普遍。最早是英国考古学家惠勒认为印度河文明中的这两种石器当是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后来夏鼐和苏秉琦先生均袭用了这一说法。

  

该轮到中国学者需要战胜感情和民族自尊心时,情况如同印巴一样,也分两派。这是1978年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的云纹铜禁。铜禁的造型制作等均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美,总之,这是中国古代采用失蜡法铸就的青铜杰作,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家宝藏》的节目中,该禁作为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展出。学界其实一般也认为失蜡法源自印度,但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x x x讲到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时动情地说,这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技术:“就像一个华侨,骨子里是中国人,穿了西装又回来了!”全场掌声雷动,观众被自己祖先的精湛技艺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骨子里就不是中国人,承认这一点又有何妨?将别人的技术发扬光大不也一样值得自豪吗?云纹铜禁不一样精美吗?



就失蜡法的考古资料而言,前面谈到的摩亨佐.达罗出土的舞蹈身相的湿婆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为距今4600年前。但这并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是这件小小的铜质轮状护身符,发现于俾路支斯坦距今6000年前的Mehrgarh文化。根据欧洲古代材料研究中心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失蜡法”铸造的铜器

  

而且失蜡法在印度一直沿用至今,孟加拉邦的达玛尔人被称作“Dhokra”的即为失蜡法工艺,他们至今采用Dhokra制作的旅游产品仍享誉遐迩。

  

中国与印巴次大陆是邻里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不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文化官司,同样也是剪不断,理还乱。两地均盛产水稻,孰为源头?新石器时代的弦纹陶究竟谁影响谁?藏族从斯瓦特接受了佛教,但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之后形成藏密又回传给克什米尔和斯瓦特地区.......惠勒说印度洋是一个文化搅拌池,若是,惠生则说喜马拉雅就是一根文化搅拌棒。印度洋VS喜马拉雅,这正是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在历史时间隧道,徊惶于山高水长之间。

- 完-

亚洲考古发布(Asian archaeology)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惠生盘古》公众号

以上图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本文仅用作学习之用,如有侵权,即作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