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

摘要:  图书信息    南京大学历史系 编主 编:贺云翱副主编:彭友琴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第一部分 女性考古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性塑像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墓地的性别考察中国史前时期灿烂的女性文化——兼论仰韶文化瓮棺葬生殖崇拜象征符号中性别指向的考古学研究——以新疆小河墓地为 ...


  

  

  图书信息

  

  南京大学历史系 编

主 编:贺云翱

副主编:彭友琴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部分 女性考古


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性塑像
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墓地的性别考察
中国史前时期灿烂的女性文化——兼论仰韶文化瓮棺葬
生殖崇拜象征符号中性别指向的考古学研究——以新疆小河墓地为例
商周时期女性墓葬中的军事将领——妇好墓与白浮墓的分析
汉魏时期鲜卑葬俗的特征与演变——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从汉代画像砖石看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兼论汉代女性从事的社会生产活动
两晋时期的几座女性独葬墓
从墓葬发现看封建伦理中的宋代中上层女性形象
明代江南女性金银首饰试探——以江阴博物馆馆藏明代金银首饰为例
明初女性生活一瞥——以明张益祖母《黄孺人墓志铭》为例
传统民居布局与女性文化差异


第二部分 女神信仰


试析观音造像的性别变换及其原因
从女娲图像看男权社会中的女神形象
蚕桑崇拜中的女性色彩——兼论中国的丝文化
南京古代的女神信仰
部分释迦诞生图中体现的性别观念
幸存在海洋中的女性文明——爱琴海艺术分析


第三部分 杰出女性


一代风华 两位女杰——女考古学家曾昭炳和游寿先生礼赞
何正璜——20世纪中国文博界的杰出女性
河湟奇女子 冲破女禁第一人——记青海第一位女大学生邓春兰
沈寿与南通女工传习所
王庭梅和她的手捏微型紫砂壶


第四部分 女性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女红文化
“天足”与“金莲”小议
《女史箴》与《女史箴图》的文化溯源
《吟红集》与王端淑的遗民写作
刘竹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


第五部分 漫谈


在“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陈谦平教授致辞
杨建华教授致辞
陈淳教授致辞
滕铭予教授主题发言
贺云翱教授发言
女性考古的立场和认识论
浅谈女性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女性文化创造力探微


  

  

为《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文集而作

贺云翱

  

在《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文集即将付梓印刷之时,我把该文集的形成过程略作介绍。

本书是2010年8月13—1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首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的成果。这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承办。会议召开之时,得到了全国诸多兄弟院校和文博、考古机构的合作及参与。

举办“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专题讨论会的想法早在2003年就已经产生。那年3月,我在给本科生讲“宋元考古”课程中,来了两位热心的捧场者,她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高彦颐教授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吴玉廉同学。后来我才知道,高彦颐教授是以研究“女性文化”而著名的美籍学者,对她以知名教授的身份而能来听本科生的课程,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课余之时,我们的话题自然涉及到“女性研究”问题,记得是那年4月8日,她主动提出希望我们合作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文物与女性文化问题,此后一段时间,关于课题的内容成为我们不时谈起的话题,我们讨论过关于中国古代的女性墓葬及女性墓志、女性用品、女工、女性从事的手工业生产、女性书法绘画作品、女性文学作品、女神及女性的宗教遗产、女性服饰以及与女性相关的如家庭结构、社会分工、伦理、两性生活方式、阶层和阶级、阴阳观、孝道、儒家思想、礼制、女性教育、保留至今的活态的女性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我记得当时在做野外实习考察时,她对宋代的“盒子”特别感兴趣,因为她认为这种制品可能与女性化妆有关。到了5月,她已经完成一份向美国有关部门申请科研经费的英文课题计划。她还建议在我主持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下设一个“女性遗产研究室”,坚持对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作长期的研究,可惜,此后不久,她说因为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课题经费申请遇到困难。到了6月,她结束了在中国的研习,回美国之后,有关合作研究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此后,高彦颐教授的建议还是时常在我脑中萦徊。2003年暑假期间,我和当时的研究生冯慧(现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本科生李茜(现在中国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工作)、于建立(现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等决定先做一些基础工作,我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分头检索各种文物考古杂志上公布的有关“女性”文化的实物资料卡片,迄今,那批留有同学们汗水的卡片还保存在我的手边。

2003年以后,我每年在给研究生或本科生上课时几乎都要提到关于“女性考古”的话题,希望有同学对此产生兴趣。直到2010年4月,我在给2010级研究生讲“中国考古学史”课程时,谈到曾经由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培养出的优秀女性考古学家曾昭燏、游寿两位先生时,再次提起“女性考古”问题,决定动员这批学生参与“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结果彭友琴、邬俊、孙苗苗、刘立云、张玮、郞爱萍、余冰玉等一批女生主动表示愿意承担会议筹办责任。课后,她们迅速为筹办会议申请了专门的电子信箱(njukaogu@126.com),查找国内从事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的女学者姓名和单位、对女性考古和女性遗产在作学术研究的学者以及国内各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等。当年6月初,我们向南京大学历史系递交筹办会议的报告和会议计划书,得到了历史系主任陈谦平教授、副主任水涛教授以及孙江林书记等的大力支持,并同意使用南京大学人文基金对会议的召开和将来的成果出版给予支持。在筹备会议的3个多月的时间内,这批研究生忙于寄发会议邀请函、回答问询、收集论文、预定宾馆和餐厅、预定返程票、准备迎接来宾的车辆,直到会议举行期间的一切资料打印、海报、会标、鲜花、纪念品、代表参观考察等琐细事务的准备。其实,我也是有意让这批女性研究生自己组织、自己安排、自己处理各类会议事务,因为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本身就是对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对研究生而言,不能只会读书、写文章,还要能学会从事学术组织活动乃至勇于面对社会去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当然,在整个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彭友琴同学最为辛苦,承担了最多的任务和责任。在她们的辛勤工作下,会议于2010年8月13—15日如期举行,并圆满完成既定计划。会议结束后,还是她们这批研究生,又为编辑会议论文集而忙碌,和各与会专家学者 保持联系,对部分文章提出修改建议,逐一校对图、文等。

组织这样的会议,我们还有一份另外的用心。近年来,我们发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女生越来越多,据了解,这可能也是全国各高校文物考古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专业方向普遍的现象,然而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女研究生的使用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性别歧视”,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组织活动,全面开拓和提升女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和培养她们的科研信心和水平,以实际效果让社会用人单位相信,女研究生和男研究生具有同样的能力,差别只在于他们各具优势而已。

这部文集完全是一份集体劳动的成果,我不过是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谦平教授的推荐下,挂个虚名而已。当然,对收入文集的文章我本人都作了阅读,对其中一部分略作了修改,对少量不宜收入的文章在与作者协商后做了删削。感谢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干有成、万圆圆、吉玉等同志,还有研究生周津任、李彦峰等同学,他们为会议的召开和文集的编辑工作也做出了劳动!感谢硕士生石静莹、博士生葛俐杉,她们帮助翻译或校对了文集的英文目录!感谢各位同学为筹备、组织本届会议及编辑这本文集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与会的兄弟院校及文博考古机构的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诸位领导、感谢南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基金会、南京大学出版社给予本届会议和文集出版工作的直接帮助!

是为序!


2011年3月2日于南京大学文科楼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