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聆听历史|神奇动物在哪里——鎏金鹰首饰件

摘要: 《聆听历史|丝路物语》06鎏金鹰首饰件  鎏金鹰首饰件,汉代长27.4厘米,宽8.5厘米,厚3厘米,重1.05千克西安市莲湖区第二机砖厂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西安市莲湖区第二机砖厂发现了这组鎏金鹰饰件。一组两件,通体鎏金,上部为鹰首形,鹰首挺立,头顶有角,角后戴冠,鹰眼炯炯有神,鹰嘴为尖钩形,颈部的羽毛上下翻卷,胸部伸出两前 ...



《聆听历史|丝路物语》06

鎏金鹰首饰件

  

鎏金鹰首饰件,汉代

长27.4厘米,宽8.5厘米,厚3厘米,重1.05千克

西安市莲湖区第二机砖厂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

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西安市莲湖区第二机砖厂发现了这组鎏金鹰饰件。一组两件,通体鎏金,上部为鹰首形,鹰首挺立,头顶有角,角后戴冠,鹰眼炯炯有神,鹰嘴为尖钩形,颈部的羽毛上下翻卷,胸部伸出两前足及爪,三趾爪张开有力,胸腹部及尾部羽翼亦上下翻卷。后足有力蹬踏,似欲展翅,眉毛、翅膀及腿部均雕琢细线以表示毛发,有典型的汉工风格。鹰冠顶端和侧面、饰件底端原镶嵌有蜻蜓眼,现大部分脱落。饰件底部为中空的椭圆柱体,可能为装柄所用之孔。鎏金鹰形饰带有复杂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特征,又融合了欧亚草原斯基泰艺术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传承关系,其造型与希腊神话中的格里芬十分相似。“格里芬”(Griffin)又被称作狮鹫,是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格里芬这个艺术主题起源很早,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它就已经出现于两河流域,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古埃兰人(Elam)在他们的建筑中广泛地使用了格里芬的标志,且通常以一只长着四只脚、一对翅膀、拥有豹子头或者鹰头的神兽形象出现。在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就出现了作为其主神马尔杜克之敌的格里芬形象。格里芬是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所通用的神兽形象,随着该地区被波斯所征服,格里芬形象也经由波斯输入到了希腊各城邦。在希腊神话和在其他的古代文化中,有着众多关于格里芬的记载或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中亚地区,其形象常成为宫廷里的雕塑和标志之一。在近代欧洲国家荷兰、德国、英国、乌克兰、波兰等国的国家徽章、贵族纹章或军旗上,狮鹫常被描绘成一种凶猛的怪物,象征强大、勇气和力量。同时,它还成为众多世界著名大学、博物馆和大企业的标志与吉祥物,如牛津大学、圣三一学院等都采用格里芬形象作为品牌标志。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屋顶上,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狮鹫造型的青铜铸件。格里芬常被视为忠诚和安全的象征,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各国的银行和大型建筑物门前经常出现它的身影,这与我国门前立石狮的传统异曲同工。用典型汉工细心铸造出西方的格里芬形象,反映出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充分和频繁。这两件鹰形饰件使用了练砂、制范、熔铸、镶嵌和鎏金技术,制作精巧,外形奇雄庄重。

历史趣闻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并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汉唐时期,石狮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出现在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唐宋以后,石狮子开始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宋元以来,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将石狮等瑞兽或蹲坐于门前或雕刻在柱石上。用石狮子摆在大门前有何作用呢?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其二,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其三,艺术装饰。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到明清以后,雄性石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表现出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知识链接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颇似蜻蜓的复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

世界上发现较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产品。在西亚、北非及欧洲的广大地区,“恶眼”意识是源于古老的信仰。在某些人眼中,它充满邪恶的力量,能够杀死鲜活的生命,摧毁无生命的物体。而恶眼的第一次注视力量最为强大,佩戴适当的护符,可以吸收恶眼的强大力量,使人能够承受后面渐弱的攻击。蜻蜓眼式玻璃珠就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护符,因而人类学家又称之为“恶眼珠”。直到今天的西班牙、意大利、东非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这种信仰依然有所遗留。由于“恶眼意识”这种共同的信仰,蜻蜓眼式玻璃珠出现之后,很快在北非、西亚及南欧等地中海周边广泛流行。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据我们统计有近千件之多,最先出现在西域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一颗蜻蜓眼出自新疆轮台县群巴克IM27墓,所处时期大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蜻蜓眼最迟在春秋晚期已经入中原地区,在山西太原晋国赵卿墓、河南固始侯故堆等古代墓地中均有所见。通过对蜻蜓眼配方成分与工艺的分析,最早一批蜻蜓眼玻璃珠来自域外,从亚洲西部通过陆路长途输入至中原,这也表明黄河流域与西亚地区当时已经有了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

文图:朱歌敏

语音:张鑫超

编辑:张丽娟

初审:梁小凌

终审:余红健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