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叶灵

摘要: 本期导读头条: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叶灵【荐读】  二条:误会差点拆散一个家【法官说事】|崔霞【荐读】  三条:初谒鱼窟寺|苏旭升总第1311期    马鞍形的山梁里,寂静无声。行走在弯曲的小路上,两旁是一片片茂盛的庄稼。偶尔,传来不知什么鸟儿几声清脆的鸣叫,但这却击不起任何的涟漪,瞬间周围又陷入巨大的沉寂。    对于这里——位于三 ...


    马鞍形的山梁里,寂静无声。行走在弯曲的小路上,两旁是一片片茂盛的庄稼。偶尔,传来不知什么鸟儿几声清脆的鸣叫,但这却击不起任何的涟漪,瞬间周围又陷入巨大的沉寂。

    对于这里——位于三门峡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金银山麓的崤函古道,我是怀着深深的愧疚的。作为一个喜欢历史文化的家乡人,我本应早该来看看的。今天,趁着《河南思客组织的采风,自己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再转一个弯儿,就到了。站在车壕村附近的山坡上远望,巍巍崤山耸立。两面的山坡上,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草木的掩映下,一条裸露着石脊的古道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崤函古道——

    一片石灰岩的山坡,坑洼不平的路面上,两道深深的辙痕依然那么醒目。一簇簇酸枣刺倔强地从石缝里冒出来,葳蕤繁茂。就这么一段,短短200多米的遗址,却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

    历史的车轮曾从这里走过——两道碾轧有40厘米之深的斑驳辙痕,还有一个个马蹄形的石坑,以及简陋的蓄水设施……这里,车马走过,军队走过,商旅走过,不知叠加了多少历史的印记,承载了多少朝代的变迁。恍惚间,被时光凝固尘封的车轮声、马嘶声稀里哗啦地从车壕里纷涌而至,与如削的壕堑、深深的辙印混杂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瞬间在时空中颠倒错乱。

    我轻抚着深深的辙痕,试图把遥远的历史记忆与眼前这斑驳的古道拼连在一起。

    当黄河由龙门峡谷奔腾而来,一路向南倾泻而下。行至风陵渡时,在南边遇到秦岭的阻挡,北面则是中条山脉的堵截,黄河在此不得不拐了个弯,滔滔东去。黄河南岸,丘陵狭窄修长,其间,沟壑幽深,正好成为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古道便也顺其自然地形成。这里西有关中平原,东有河洛平原,北有晋南平原,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2000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这里南临崤山,北近黄河,因其途经崤山的崇山峻岭,道路在山谷底部,扼洛阳与长安之间东西交通之咽喉,古代被称为“崤函古道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称“两京锁钥”,更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交流的见证。如今,它已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唯一一条道路遗存,成为古代交通鲜活的标本与化石。

  


    高原丘陵之中,古道迂回曲折,蜿蜒往来,其间险象环生。唐太宗李世民曾叹道:“崤山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如今,途经310国道硖石段时,仍能感觉山峰林立,道路险峻。

    苍穹之下,崤山壁立,黄河奔腾,崤函古道起伏蜿蜒其间。突然,一阵风从山梁掠过。古道的历史尘烟犹未落尽——

    在夏商时期,崤函古道便是东西方文化、商旅等有关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如今,位于崤山的夏后皋之墓和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依然保存着历史的记忆。《括地志》有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600多年前,一大队晋国士兵正在离此处不远的崤陵设伏,巧出奇兵,大败秦军。这就是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崤之战”。

    附近的石壕村,其实是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村子。然而,却因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永远定格在历史之中。12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神色憔悴的老者沿着古道途经此地,投宿到石壕村,没想到,遇到蛮横的衙差前来强行抓丁。他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的悲剧,老者唏嘘不已,奋笔疾书,文学史上便多了《石壕吏》这千古名篇——这位老人就是杜甫。

    ……

    经历了战乱洗刷的古道,到了和平时代,则更为繁忙,从朝廷百官到庶民百姓,从商贸运输到僧侣旅行,无不在崤函古道上穿行——长长的商队,驮着丝绸、瓷器等,姗姗西行;西域各国的驼队也纷纷沿着丝绸之路,汇聚前来,络绎不绝。此时,城市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古道两边高崖峭壁,蜿蜒于丘陵高原之间,犹如汩汩流淌的动脉,连接着两个古老的城市,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兴衰。

    西汉时,张骞的“凿空之旅”,一路向西,穿过亚洲,到达欧洲,走向世界。汉武帝深谋远虑,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决定却意外导致了历史上伟大丝绸之路的诞生。

    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长空、寂静无声。要想越过西域7000多公里流沙与荒漠,绝非易事。就在这个时候,张骞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从出发到返回,时间已过去了13年,谁也没有想到张骞竟然会活着回来。这成了汉朝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外交活动。因为,这次出使,张骞把一个词带到了汉武帝的面前——这个词就叫“天下”。

    从此,成百上千的汉朝人沿着张骞的道路,蜂拥到了西域。使节的后面,是成群的商队。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在这条道路上奔流不息,它们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结为一个更宏大的存在:天下。这条古代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已成为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虽然历史政治风云变幻不定,但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一旦确立,它便会长久得多。

    崤函古道的许多地方都属于石质路段,在开凿时所使用的“草木烧石,冷水激淬”的方法,凝聚了古人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山峪峻阻”“深险如函”都不能阻挡人类文明进程的车轮。千年风雨,崤函儿女百折不挠开拓的崤函古道,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深深镌刻在山石之上的文化音符,是崤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最古老、最重要的文明传送带。大地上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是我们人类与文明母体的一条脐带。


    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还在,只不过现在已经铺上了310国道、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等现代交通系统。如今,丝绸之路已被赋予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精神内涵——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三门峡醒目的文化符号。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圣贤老子沿着这条古道西行,在函谷关写下千古名著《道德经》,其中有云:“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县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崤函儿女汲取着古老的哲学营养,注解着过去,畅想着未来。

    站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现代气息与厚重文化交相辉映,千年古城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如今,三门峡以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早已融入“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为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天鹅之城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黄河岸边,天鹅湖畔,崤函虢州。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灯光点缀的夜色璀璨夺目,气势恢宏。千年盛唐的繁华恍然浮现在眼前。本文配图摄影 《河南思客》图库资料

  

作者简介

  叶灵,本名郑毅,灵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特约撰稿。曾获首届延安文学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