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宣化辽墓壁画

摘要: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西约3公里的下八里村。西接张家口,东近怀来,洋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     宣化古城历史悠久,唐为武州,本山北八军之一,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雄武军是辽国南京(今北京)和西京(今大同)的要冲,辽帝多驻蹲于此。当时人文荟萃,文化、经济极其发达。如今宣化附近发现大量辽代遗址和墓群, 不能不与这一历 ...

宣化辽墓壁画综述

郑绍宗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西约3公里的下八里村。西接张家口,东近怀来,洋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

  

  宣化古城历史悠久,唐为武州,本山北八军之一,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雄武军是辽国南京(今北京)和西京(今大同)的要冲,辽帝多驻蹲于此。当时人文荟萃,文化、经济极其发达。如今宣化附近发现大量辽代遗址和墓群, 不能不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墓群位于下八里村东北150米处的台地上。墓地北为“正山”,其山左右岗阜错落,合环回抱,南望洋河,可谓“前照背靠”,符合古人选择阳宅的条件。

  

  1974-199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宣化区文物管理所对宣化辽代壁画墓群进行了四次不同规模的发掘。先后共清理古墓10座,编号为M1-M10,其中一座被盗,另一座为建而未用的空坊。这八座壁画墓均为辽代晚期的砖室墓,在墓葬形制和结构上各有特点,墓室中普遍绘制精美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绘制技艺精巧,为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辽代壁画墓中所罕见。

  

  

  

  壁画墓群的年代与分期

  辽代壁画墓群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包括张氏和韩氏两个家族墓地。两处墓地相距约110米,东部为张氏墓地,又分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属于张氏族人的长辈多葬在东南,晚辈多葬在西北。其中有6座墓出土了墓志,墓主,分别为张匡正(M10),卒清宁四年(1058年),葬大安九年(1093年);张文藻(M7),卒咸雍十年(1074年),葬大安九年(1093年);张世本(M3),卒大安四年(1088年),葬大安九年(1093年);张世卿(Ml),卒天庆六年 (1116年),同年下葬;张世古(M5),卒乾统八年(1108年),葬天庆七年(1117年);张恭诱(M2),卒天庆三年(1113年),葬天庆七年(1117年)。六号墓、九号墓也属于辽代晚期的张姓族人。另外,还有早年出土的张子行墓 (未编号),葬明昌元年(1190年),墓已破坏。墓地的西部为韩氏墓,墓主韩师训(M4),葬于天庆元年(1111年)。

  

  从墓葬的年代看,这两个墓地都处在辽代晚期。最早为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最晚为辽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年),时间相距不过二十三四年。从出土的墓志铭得知,其中以张匡正辈分最长,次弟匡素,小弟匡胤;匡正有子文纪、文震、文藻;文震有子世卿;文藻有子世古;世本有子恭诚、恭辅; 世卿有子恭谦等。总之,张氏家族成员从匡正以下又延续了七代。其中以张世卿地位最高,为辽国右班殿直、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在归化州,他上至朝廷,取媚于天祚皇帝,下据良田千顷,左右地方官府。世卿生前结交辽国上层贵族,其子恭谦曾“肄北枢密院勒留承应”。恭谦之子仲取妻耶律氏,更说明了张氏家族和契丹贵族耶律氏之间的微妙关系。张氏墓地分为东南和西北两组,因年代不同,墓室结构、壁画与装饰内容也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从墓志记载中得知东南组早于西北组。

  

  东南组有五座墓,张匡正墓(M10)、张文藻墓(M7)、张世本墓(M3)和被盗毁的六号墓、九号墓等。其中单室圆形墓一座,双室墓四座。双室墓中,又分平面前长方后圆形和前长方后八角形两种。单室和双室墓的结构不同。

  

  以同时下葬的三座墓(M10、M7、M3)为例。墓室的墓门、前室、后室斗拱结构复杂,普遍施以繁缚的彩绘。壁画内容,前室的东西两壁分别绘制男装女乐的散乐图或内容丰富的备茶图,室顶则绘彩带垂莲藻井。斗拱、梁桁多绘方胜、团花、缠枝蕃莲。甬道与后室门侧绘汉装或回鹘装、契丹装的持杖门吏。后室门侧绘文官门吏,东西两壁对称,分别绘侍女进茶,文房四宝,仙鹤,花卉,挑灯侍女,经架,妇人启门。北壁则建单券门楼,左右盆花。后室的顶部垂莲藻井,周绘二十八宿星图。三座墓的壁面、顶部皆绘多种单枝花卉,斗拱彩绘方胜,梁林绘流云、缠枝蕃莲。

  

  西北组以张世卿墓(Ml)为中心,包括张世古墓(M5)、张恭诱墓 (M2)o世卿、世古为亲叔伯兄弟,恭诱为世古之子。三人下葬年代相差一年。世卿死于天庆六年,而世古、恭诱父子为同年同月同日下葬。

  

  

  墓葬形制,张世卿墓的墓室高大,前长方后方形,张世古墓前方后六角形,张恭诱墓为六角形单室墓。这三座墓的墓门、墓室斗拱结构皆简单,壁画内容多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前室的东西两壁为乘马或驼车出行图,男装散乐图,室顶斗拱多为影作,彩绘简单,无纹饰。后室的拱门上绘二龙戏珠,拱门西侧有樸头侍吏,东侧有捧箱、持钵髡发侍吏;南壁绘备宴、持箱、持钵侍者;东西两壁绘备茶,妇人启门,备经,宴乐,各种持扇、持巾侍吏,启箱侍女;西北、东北和北壁为宝瓶生花、牡丹花卉等,并出现屏风画,以山石、花卉、禽鸟草虫、仙鹤、水藻等为主要内容。屏风画的出现为晚期壁画的一大特征。三个墓室的顶部皆绘垂莲藻井,中嵌铜镜,周围绘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图,在外周又绘十二生肖图及缠枝花卉,这些都是不同于早期的。

  

  上述可以看出,张氏两组墓地的年代比较明确。在东南组五座墓中,有三座墓为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修建,其余两座墓时代略早。也就是说, 墓室内的壁画,其绘制时间不会晚于建墓的时间。西北组的三座墓,一号墓天庆六年(1116年),二号墓、五号墓天庆七年(1117年)修建,其壁画制作的年代应与其同时。

  

  韩师训(M4),卒于乾统十年(1110年),葬于天庆元年(1111年),墓葬形制和壁画风格接近张氏西北组。墓葬平面前方后六角,墓室内的结构与张氏墓有所不同。壁画内容,前室绘车马出行,散乐,后室绘备茶,备经,挑灯侍女等。

  

  总之,早晚两期的壁画,无论在内容上、艺术风格上,还是绘制手法和技巧上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宿白先生曾指出:两组张姓墓相距时间不过二十三四年,但无论形制、绘饰乃至随葬器物都出现了较大差异。

  

  壁画内容综述

  宣化辽墓壁画,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色彩鲜艳,技艺纯熟,而且壁画面积大,出现人物多,为过去辽代墓中所罕见。下面,我们把壁画的内容作一综合叙述。

  

  壁画墓一般为双室,因壁面宽阔,壁画的内容相对丰富。而单室墓因壁面较小,所以壁画内容较单一。当时民间艺人作画,基本是根据壁面的大小,进行构图。如门上有彩绘,柱、杭绘流云,门的左右绘对称的持杖门吏或侍卫。墓室皆坐北朝南,形成东西两壁较长、面积较大的特点,所绘的壁画人物多, 内容丰富,画面直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出行,散乐,备茶,备经,宴饮等。艺人充分利用墓室内的空间,几乎所有的空隙都安排了画面。人物刻画比较匀称,线条流畅,平涂晕染皆得心应手,如备茶、散乐、出行图中的人物面部及衣纹的描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光感,显示了当时民间艺人的造型水平。壁面以上的斗拱、梁材,用单枝花卉点缀,色彩艳丽,线条明快,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从壁画的规模看,九座墓的总面积达300余平方米,其中一号墓的面积最大,为87.5平方米。九号墓被破坏,仅存壁画9.7平方米。一般双室墓壁画均为40平方米左右。壁画中出现人物二百零六个。壁画的内容丰富,包括出行图,散乐图(辽代大曲),备茶图,备经图,汉装持杖门吏,胡装持杖门吏,契丹装持骨朵门吏,宴饮图,持钵、持箱侍吏,温酒黑衣侍吏,持扇、持巾、侍吏,妇人启箱,妇人启门,持盏侍女,挑灯侍女,送衣侍女,持盂、持钵侍女,金刚像,双头人像,神荼、郁垒像,五鬼图,三老对弈图,儿童跳绳图,垂莲藻井,彩绘星图,山石、仙鹤、花卉屏风,双凤、双龙图等。

  

  岀行图是辽墓壁画中较为常见的题材,如内蒙古库仑旗一号墓和二号墓的“出行图”、“归来图”,萧孝忠墓“出行仪仗图”,内蒙古解放营子墓“驼车出行图”,法库叶茂台十六号墓“车骑出行图”及陈国公主墓等,反映的都是契丹贵族以“出行”和“归来”为对应,出现在墓门两侧或前室等部位。宣化辽墓壁画中有三幅出行图,描写的是辽国燕云地区汉官贵族的出行情况。辽国的契丹、汉官贵族,出门要有“行仪”和等级之分。壁画中的仪卫前呼后拥,以示隆重。张世卿、张世本、韩师训三者身份不同,在“出行图”中所表现的也不同。张世卿墓的壁画中绘一白马,金鞍银辔,马的前后和侧身站立五人,前为驭者,其后是持伞、托帽、持衣、顶盘(饮具)等侍者。《辽史·仪卫 志》:“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侍者所托的帽与毡冠很相似,说明张世卿的官阶身份。张世本墓,因没有官职,则有嫌简略。而韩师训墓,为驼车出行, 驼车高大,长辕,厩殿式车厢,前后有门帘,白色凉棚,代表了官商的出行情况。

  

  宣化辽墓壁画中,共发现七座墓中有伎乐图,我们称其为“散乐图”。其分布多在辽国的南部,以辽时的南京、西京、东京为最多,这与宗教坊散乐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散乐图多绘在墓前室的两壁,其中一号墓人数最多,达十二人,五号墓为五人。画面多由有身份的乐人组成,每幅图均有舞蹈者一至二人,或舞者兼击腰鼓,乐器有翳篥、横笛、箫、排箫、笙、琵琶、拍板、腰鼓(杖鼓)、大鼓等。散乐人的排列、演奏与舞蹈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辽史·乐志》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即所谓辽之四部乐,后三部是太宗耶律德光入汴“得石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以后才形成的。这里的散乐是指宫廷乐部而言。壁画中的乐人和舞人皆头戴樸头,着官服或红、紫、绿色长袍,足穿黑靴,有可能是受命于朝廷的教坊乐,或认为宋时汴京曾有一种半官身份的“衙前乐”。在张氏墓中普遍发现散乐图,依张氏家族在当地的地位,作为官宦人家,家中可能私蓄伎乐。除张世卿墓(Ml)、张世古墓(M5)壁画中的奏乐人为男子外,张匡正墓(M10)、张文藻墓(M7)和M6中的奏乐人及舞蹈者皆为年轻女子所装扮。当时伎乐伶人着官服视同官家,也符合历史记载。每幅散乐图中都有舞者、伎乐和歌者,因此又可确知辽代大曲的演奏情况。总之,壁画中的散乐图所描绘的是燕云地区散乐流行于民间的情况,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在韩师训墓(M4)中有一幅宴乐图,画面右侧有一妇人端坐于圆墩上, 其身前置一红桌。桌前有二人表演,其中一人弹三弦琴伴奏,另一契丹儿童髡发,双手抚掌歌唱、跳舞。旁一老者拍手合之,十分生动。这种画面过去发现不多,虽有关于契丹舞的记载,但未得见其实,今发现于宣化,说明它是当时燕云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舞形式。

  

  在已发掘的九座墓中,有八座墓发现与饮茶有关的壁画,这是辽墓壁画中的新题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六号墓、七号墓、十号墓。壁画内容展现了一系列备茶的操作程序,如选茶、碾茶、烹汤、点茶等,反映了当时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唐五代以后,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占据了中国北方河山,中原茶文化在北方特别是燕云地区的流传情况以往知之甚少,宣化备茶图所描绘的恰好是燕云十六州饮茶风俗流行的情况。

  

  以往的《烹茶图》,都是以描绘主人烹茶为主题,画面上突出表现的是烹茶人和司炉煮茶的情况。而宣化辽墓中的“备茶图”,表现的是备茶的过程及使用的材料和器具,如茶饼、锯、刷子、茶碾、茶炉、碗、执壶、梅瓶、食盒 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座墓中的“备茶图”都具有故事情节,其中六号墓、七号墓两幅图似出自一人手笔。如六号墓,图中五人,中间为一契丹男童,双手扶在食盒上欲睡,其左为一契丹青年,右为衣着华丽的年轻女主人,另有两个幼童,正在碾茶。七号墓也以描写备茶为主,但又有儿童的嬉戏风趣画面。图中八人,左面四人,一女子和三个不同装束的幼童,右一髡发男童尽坐地上,一束髻童子双足踏其肩上,双手伸向吊篮取桃。另有一契丹男童正提衣襟兜接掷下的桃子。旁边站一年青女子,左手指向取桃童子。地上有茶碾、茶炉、朱漆盘,盘中有锯、刷子、茶饼等。在桌前有食盒,四童子蹲藏在食盒、方桌后。此外,其他墓中的“备茶图”都描绘了用炭炉煮汤、点茶、送茶等内容。

  

  从宣化辽墓的“备茶图”中,可以大体了解当时北方茶文化的发展。由于辽国所属辖区不产茶叶,只能依靠中原的茶叶制成茶饼,通过贸易往来进入契丹地区,这种茶饼常见于壁画中。备茶的过程至少要三人进行操作,先碾茶为末,再筛掉渣子,然后煮汤,最后取适量茶末放入碗中,以沸水冲之。饮茶时要配点心、果品之类。

  

  南方的煮茶与北方点茶不同。壁画中所反映的“点茶”正是北方10世纪前后茶艺的情况,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茶艺普及于北方,无论世俗百姓、达官贵人都嗜茶成癖,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张世卿一族,笃信佛教,提倡“坐禅饮茶”,“茶佛一味”,茶已成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总之,宣化辽墓中“备茶图”的发现,为中国北方古代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门吏和侍者是宣化辽墓壁画中最常见的人物。多绘于墓室的门两侧,他们双手持杖、骨朵,或叉手而立,身着汉、契丹、胡人装等,其中七号墓、十号墓中的门吏,均头戴樸头,身穿官服。张世卿墓中出现的侍者最多,有侍奉宴饮、备酒、备茶的男侍,侍奉墓主人赌博持双陆(骰子)的侍者,还有备经、持巾、持扇、持衣物、持盂、持拂尘的侍者。六号墓、七号墓、十号墓中发现有侍奉寝居的婢妾之属,如妇人启门、燃灯、进茶、持镜等。侍奉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多为女侍。这种贴身男女侍者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与墓主人的远近亲疏而定。

  

  宣化辽墓中,共发现七座墓中有“妇人启门”的壁画,从其衣着打扮、年龄及动作表情看,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女侍之属,如二号墓中的侍女,头戴花冠,身穿长裙,双手托盘而入,似在侍奉墓主人晨起进茶。五号墓中的侍女二人,头梳高髻,身穿长裙,二人似在接门外女子送进的衣物,这种侍女,不属于主人的婢妾,地位比较低下。另一种“妇人启门”图中所描绘的年青女子,如一号墓、三号墓、四号墓、六号墓、七号墓,均眉清目秀,衣着华丽,头梳高髻,戴簪花。一号墓中的年青女子双手托衣物进入“别室”,侍奉主人就寝,显然是主人的贴身女婢或小妾。在宋、金墓中多见“夫妇开芳宴”的壁画,男女主人并坐。而“妇人启门”图中不见男主人。其他墓中的启门女子, 多一手托锁,一手持钥匙,表示假门之后另有“别室”或“后室”。宿白先生曾指出:“按此种装饰,就其所处位置观察,疑其取意在于假门之后有庭院或房屋、厅堂”。此“别室”非正妻即嫡妻所居,亦为主人寝居处。宋代制度,姬妾地位低下,所谓“聘则为妻,买则为妾”,妾与奴婢同等看待,居“外宅'、“别室”。这种“妇人启门”所表现的应是姬妾之属。综上所述两种女 侍,前者为仆役,后者为婢妾。

  

  壁画中出现的新题材,是描写墓主人笃信佛教准备诵经的内容,如一号墓、三号墓、十号墓。另外,其他墓中也出现经架(交几)、净瓶和经书。“备经”指梵莢装、卷子装及其他装裹在经帙内的佛教经藏,装套上书有“常清净经”和“金刚般若经”。这些佛经和墓内所出木棺墨书多种梵文、汉文陀罗尼经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明张氏、韩氏笃信佛教密宗,这应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法难未及河北和五代天福元年(936年)幽州入契丹,其地佛教日隆的实证。宿白先生指出:“盛唐以后,密教蔓延民间,中原遗迹保存殊少,而沦陷契丹的汉人的遗迹中,除了过去习知的地上陀罗尼石幢,上述张氏墓中的有关情况,也应是重要的一项"°。六号墓、七号墓、 十号墓的东壁多绘侍女进茶,文房四宝等;西壁则绘挑灯侍女,经桌、经轴、经册;左右均绘仙鹤、水草、牡丹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

  

  宣化辽墓中的屏风画,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例如,二号墓、五号墓棺床的周边绘制屏风画,内容主要是假山、仙鹤、花鸟、草虫等。假山怪石嶙峋, 仙鹤觅食或展翅欲飞,花草则含苞待放,描绘的多是繁花似锦的景象。另外, 壁画中的花卉装饰也多种多样。绘于后室门楼两侧的花缸,缸内植满盛开的牡丹。一般后室四面壁画都是以单幅的人物、仙鹤与花卉组成,虽然各幅联系不甚密切,但是极富生气。

  宣化辽墓壁画中,人物形象及服饰有汉人的也有契丹人的。汉人的男子服饰包括官服和民服两种,如“散乐图”中的人物(含女乐)多着官服,饰戴各种樸头。其他女子服饰,无论是女主人还是婢妾,皆身着华丽长裙,头戴花冠,妩媚动人。契丹男子皆髡发,着圆领窄袖长衫,腰系带,脚穿长筒靴。壁画中着胡装者,深目高鼻,可能是来自西北的回鹘人。在民族矛盾与融合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服饰、发式及各种文化习俗都是互相影响的。

  

  宣化辽墓壁画中发现了七幅彩绘星图,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星图多绘制在后室顶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受西方古巴比仑黄道十二宫的影响,融中国三垣二十八宿为一体,中西合璧,这可能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第二种是把中国古代十二生肖加在上述星图周围;第三种是只绘中国太阳、太阴,二十八宿的星图。图中二十八宿与唐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所记述的一致。这些,对研究辽代天文历象和探讨辽司天监如何借鉴西方天文学成果等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另外,壁画中有一部分是反映地方风俗的,如门神图、三老对弈图、儿童跳绳图、五鬼图等。

  

  壁画的制作及特征

  宣化辽墓壁画的制作,包括内容的设计、起稿、着色、勾勒墨线等程序。首先在墓室内的砖壁上用黄色胶泥平抹一层,然后再抹一层厚约115厘米的白灰,待半干后,再经第二次修整、加工抹平。因白灰内掺有很细的麻质纤维,能使壁面变得光滑、平整且坚固,虽经近千年的雨水渗漏浸蚀,壁画却很少剥落。在墓门刚打开时,墓室内的壁画呈绵软状态,手触摸壁面可见指纹, 这是由于墓室长时间处于地下恒湿状态。壁面上的绘画保存极为鲜艳,无丝毫褪色之处。

  

  墓室内的壁画很有特色,当时民间艺人在作画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人物形象、衣纹,先用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平涂填色,上色后再用细线复勾,至今有的画面上还保留用墨线起稿的痕迹。另一种是用锥形器先勾划出简单的轮廓,使壁面形成很浅的凹槽,其他部分不作过细的勾划。这两种制作方法可能是不同艺人所用的不同手法。再一种是直接用墨线在壁面上作画,一次完成,并且不用墨线起草。如一号墓中的人物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线描简劲成熟,运笔自如,而在同一幅壁画中,有的画面则先用墨线起稿,然后再填色、复勾。与其他墓的壁画不同,M4的壁画从内容到画风完全为另一种风格,用笔颇有书法的墨韵,设色淡雅。

  

  墓室中的建筑彩绘,在制作时先用尺、笔确定其位置,事先不用墨线勾轮廓,而以朱、绿、蓝、黄等不同颜色直接平涂出各部位,如斗拱、梁、檢、窗及星宿等,不强调实物表面的立体感。这种方法所表现的实物,比较呆板凝滞。

  

  墓室中的壁画装饰,以不同的颜色强调实物的质感。如龛楣、宝瓶生花、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单枝花卉等,枝叶不勾轮廓,直接用颜色的深浅表现景物的质感。人物衣纹在着色后再用土红色顺其一侧复勾,有的在着色时顺衣褶留白,用以强调实物的立体感和光感。

  

  结语

  宣化辽墓壁画,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辽代晚期中国北方民间绘画艺术的代表。壁画规模之大,内容极其丰富,又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保存这样完好的壁画墓群,在我国北方也是比较少见的。宣化辽墓壁画, 系当时活跃在南京(今北京)到西京(今大同)一带的民间画家所作,其中也可能有著名画家的作品。由于《辽史》纂修简陋,许多人物不在史册中,难以了解他们的情况,而宣化辽墓壁画正可以弥补这些,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辽墓壁画,使我们看到了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对我们了解与研究中华民族的艺术史、思想史、民族史、社会史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000

  

  

  

  

  

  关于宣化下里八辽墓的考古发掘央视有期节目专门介绍过,感兴趣的可以在公众号发送“宣化辽墓”四个字获取视频的云盘链接。

  

  

张匡正壁画墓(M10)

  

  备茶图

  绘于十号张匡正墓(辽大安九年, 1093年)前室东壁。画面由五人组成,可分为两组。前面一组,一女子在左,双手持茶托、茶盏;其右一双髻男童,半侧身而坐,身前放一茶碾,右手推碾;碾旁有一茶炉,上坐一执壶;炉前一髡发童子双膝跪地,口中含管用力向炉口吹气。后面一组二人,左为一装束华丽女子,双手持茶托、茶盏;右为一契丹装束男子,髡发,双手作取物状。身后为方桌,上置茶具。二人中间放置方箱。

  胡人门吏

  绘于十号张匡正墓后室拱门的东侧。画一侍者,头戴软巾,浓眉阔目,着朱色中单,绿色圆领衫,左边无袖,下着紫色 短裙,蓝色套裤,麻鞋,双手持杖于胸 前。西侧门吏与东侧门吏相对,装束与东侧门吏相同,下着朱色短裙,蓝色套裤, 麻鞋,双手持杖于胸前。

  散乐图

  绘于十号张匡正墓前室西壁。画面由八人组成,分为前后两排。前排左一人击 腰鼓而舞,右一人舞蹈。后排左起第一人击大鼓,第二人击拍板,第三人吹翳篥, 第四人吹横笛,第五人吹笙,第六人弹琵琶。前排舞蹈者为女子,头束高髻簪花,着长褶裙。另外七人均戴樸头,穿长袍,皂靴。

  儿童跳绳图

  绘于十号张匡正墓后室木门上部。画面由三个契丹幼童组成,左右两侧各一髡发男童,身穿红色长袍,正在上下荡绳, 另一赤膊男童奋力跳绳。

  张匡正墓后室南壁壁画

  后室南壁,拱门的两侧均绘有人物壁画,拱门上绘有流云、单枝花卉。

  门吏图

  绘于十号墓后室南壁拱门的东西两侧。门吏均头戴黑色展脚樸头,身穿白色中单,圆领紫色长袍,腰系蝶鰻带,皂靴,叉手侍立。

  张匡正墓后室西壁壁画

  后室西壁左起燃灯侍女图,经架图、仙鹤水草图等壁画。侍女头束高髻,面目俊秀,身穿白色短襦,下穿黄色长裙,红色绦带下垂,左手执灯碗,右手在拨灯。其后为一经架,上置经筒和经卷。右面为一仙鹤,曲颈向前,其后为水草。

  张匡正墓后室东壁壁画

  后室东壁左起仙鹤图,文房四宝图,仕女图等壁画。画面中部绘一方桌,桌上置墓主人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