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距离地面11米,95尊造像,发愿文堪称北朝书风之源流,现在打开看细节

摘要: 云冈石窟外景石窟影像第11窟东壁 上层南端太和七年龛造像记  云冈石窟第十一窟东壁距地面11米处,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八月三十日,五十四名佛门信徒留下的造像题记,是云冈石窟存世较早的一种北魏造像发愿文。其文云:    太和七年,岁在癸亥,八月卅日,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甘寝昏境,靡由自觉,微善所钟,遭/值 ...

云冈石窟外景

石窟影像

第11窟东壁 上层南端太和七年龛造像记

  云冈石窟第十一窟东壁距地面11米处,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八月三十日,五十四名佛门信徒留下的造像题记,是云冈石窟存世较早的一种北魏造像发愿文。其文云:

  

  太和七年,岁在癸亥,八月卅日,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甘寝昏境,靡由自觉,微善所钟,遭/值圣主。道教天下,绍隆三宝;慈被十方/,泽流无外。乃使苌夜改昏,久寝斯悟。弟/子等得蒙法润,信心开敷,意欲仰酬洪/泽,莫能从遂。是以共相劝合,为国兴/福,敬造石庙形象九十五区及诸菩萨/。愿以此福,上为 /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逾转轮,神被四天,国祚永康,十方归/伏,光扬三宝,亿劫不隧。又愿义诸人/,命过诸师;七世父母,内外亲族,神栖高境/,安养光接,托育宝花;永辞秽质,证/悟无生;位超群首,若生人天;百味天衣,/随意飧服;若有宿殃,堕落三途;长/辞八难,永与苦别。又愿同邑诸人,从/今已往,道心日隆,戒行清洁;明鉴/实相,晕扬慧日。使四流倾竭,道风/堂扇;使慢山崩颓,生死永别。佛性明/显,登阶住地。未成佛间,愿生生之处/,常为法善知识,以法相亲,进止俱游/。形容影响,常行大士八方诸行。化度/一切,同善正觉。逮及累劫,七世父母。

第11窟东壁 上层南端太和七年龛造像记局部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近拓 持志斋藏

  此愿文记下了当时魏都平城邑中“信士女”们雕造九十五尊石佛的缘由。邑义信士女为某一地域内的信士团体,上带诸僧法师,下及父母兄弟以及内外亲属等。此刻主尊菩萨三尊,左榜题大势志菩萨、观世音菩萨,右题为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人右上题邑师道月,右下题邑师普明、邑师昙秀、邑师法宗。从服饰看,所有邑师皆为僧人,身着袈装,头不著巾帻。而俗门信士女则头著鲜卑风帽,身着左衽衣袍。北魏行国家佛教造像,倡政教合一,故有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造像之举。又,平城中的佛门信徒们亲历了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灭佛毁寺和文成帝兴安元年(452年)复法建寺、招致沙门的重大事件。他们深知,30年来京都佛事中兴,特别是武周山石窟寺(后或简称石窟寺,明代始称云冈石窟)的开凿,完全是“遭值圣主”“得蒙法润”所致,因此便有了“意欲仰酬洪泽”“共相劝合,为国兴福,敬造石庙形象九十五区及诸菩萨”的善举。并以这样的善举,发下了“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逾转轮,神被四天,国祚永康,十方归伏”的美好祝愿。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 破禅室藏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局部

  这块造像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对了解和研究太和中京城的佛事活动以及确定开凿云冈石窟的分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所译佛教经典的诸多信息。如,“明鉴实相”之“实相”,语出姚秦鸠摩罗什《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无相”,这也是武周石窟昙曜、吉迦夜等高僧译修的主要经典。而向来以为《地藏菩萨本愿经》为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但是此愿文中“堕落三途”,“长辞八难”之“三途”、“八难”,显然是引用《地藏经》中“毫光照烛幽岐,三途八难息昏迷,有情超彼岸,无处不归依”之经文,可见北魏已有《地藏经》译本。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由于它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十多年的作品,更能反映太和年间的书法风格。其书法艺术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此题记长78厘米,高37厘米,楷书25行,每行14—16字,共341字,字径2至3厘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刻在沙岩上,已经有漫漶之处,个别字已难辨读,但保存还算完好,书法也不失本来面目。此刻书法高古质朴,墨酣笔凝,温文敦厚。基本面目是楷书而参隶意。结字方而略长,宽绰而外拓,略呈左高右低之势。用笔以圆笔为主,偶然杂以方笔。横、撇起笔全为圆笔楷法,捺笔全为楷脚,方折也用圆转,肩多方平。惟直钩(如别、等)、戈钩(如义、昏)、竖弯钩(如邑、乾)以及少数横收(如三、生)和短点(如慈)、短撇捺(如洪、兴)犹存隶法。气息与延兴二年的《申洪之墓铭》后三行题记及太和元年的《宋绍祖柩砖》有许多相通之处。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从碑文和刻工看此刻虽属民间匠人之作,但书丹者也不失为一位书法高手。其书法充分显现了北魏太和年间古健丰腴的书风,说到底它所传承和展示的是实际上存在的南北朝前期的铭刻书法风尚。以它与北魏平城时期的代表性铭刻书迹《东巡碑》、《南巡颂》等代表作相较,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更多一些手书的意味。一是结字不拘方整密集,而是笔圆体博,从这里可以找到当时写经体甚至是后来的《经石峪》的影子。其面貌与敦煌文书之一、太和三年冯太后兄冯熙所写《杂阿毗昙心经卷第六》十分相似。我曾说过,魏碑书体是北魏寺院写经与石材和刻刀的结合,冯熙经卷和此愿文中相同的“大代太和”、“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等字句,两两对照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二是体势非右昂反呈右垂之势,颇似始光元年的《魏文朗》。三是横画捺笔收笔处无上挑之态,这当然是与上述字体无右昂之势和更多行押书风尚有关。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张永强先生跋“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 : 

  云冈石窟始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明年。《魏书·释老志》,和平初,昙曜于平城京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刻奇伟,冠于一世。像故皆有石窟寺龛,彩绘斑斓,瞻谒士众,如入神宫。郦氏《水经注·㶟水》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余以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始游云冈,于大同购《云冈石窟》一册,有五十四人造像图影,携以游览。越十余载,偶于庆云堂得一纸,拓手草草,太原殷宪先生研考平城碑铭五十余载而无之。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二日,与殷先生作上巳云冈之游,登方山,观永固石室,相语甚快,以其嗜之深,遂以相贻。今先生翩然远逝,忽忽二载,余复得一纸,为梁上椿不风斋旧拓,感金石墨缘之有情也。此刻书法用笔绵密,在隶楷之间,与殷先生所赠代故东宫中庶子谒者仆射孙恪墓志相同。造像记云:“敬造石庙形象九十五区及诸菩萨。”谓云冈石窟第十一窟也,在东壁上层,距地面三十三尺,左右为邑师法宗等题名,其上为文殊、大势志、观世音菩萨造像,犹完好。“庙”写作庿。又以“苌”为长,“上曰下氏”为昏,“晕”为晖,异体甚众。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本局部

  云冈石窟造像记见于世者甚晚,以此为著名。民国间,周肇祥往游探访,觅得北魏造像记数种,载于《艺林月刊》。今考古所见,云冈石窟太和、景明、延昌年间造像记犹有数则。第十八窟窟门西侧有大茹茹可敦造像记,见罗振玉《石交录》,已漫漶难辨。第三十八窟外壁有为亡息冠军将军吴天恩造像并窟题记,凡二十一行,行十五字。第十七窟明窗东侧有比丘尼惠定造像记,凡十一行,行七至九字,曰:“大代太和十三年,岁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愚(遇)重患,发愿造释迦、多宝、弥勒像三区。愿患消除,现世安隐,戒心猛利,道心日增,誓不退转。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诸师,无边众生,咸同斯庆!

云冈石窟第十七窟 明窗东侧太和十三年惠定题记

  一九五六年,在云冈二十窟前整修积土时,复得比丘尼昙媚造像记,书法宽博冲淡,古朴娴雅。余数见原石焉,首二字残缺,以意补之。录文如下:

  夫含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慨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祇虔,想象者赠忻怖。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岩鉴觉。寂絶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庆!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北魏 昙媚造像题记原石

部分单字赏析

本栏目得到了殷雪年先生和张永强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殷宪先生简介:

  山西太原人(1943-2015),历任乡村中学教师,大同市得胜五七中学党支部书记、得胜公社党委副书记,新荣区委、区革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大同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大同高专党委书记。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西省书协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二、三、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当代书家作品展、北国书展、中日、中韩交流展等。平生致力于北魏平城书迹研究,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曾获华北书法奖、山西省书法突出贡献奖,在全国爱国杯、杏花杯、书苑撷英等书法比赛中等获级奖。为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于北朝历史尤其是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为第七、第八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第九届后为学会顾问、荣誉副会长,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主任,北朝研究会会长,《北朝研究》主编,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平城史稿》、《北魏平城书迹研究》、《云朔骋怀六辑》、《大同新出唐辽金元志石新解》、《持志斋吟草》、《殷宪诗文书法集》、《殷宪书法集》。

张永强先生简介:

1972年生于山东蓬莱。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先后任《中国书法》杂志古代编辑部主任、中国书协《国际书法》执行主编、《书法通讯》副主编。

  金石契精品文章链接:

  

  •   美至震撼的响堂山石窟,遗忘于滏河岸边的国宝

  •   寒夜挑灯看美人 ——吴湖帆、梁启超藏《董美人墓志》全本放送

  •   匠心妙运 千秋典型——近佛阁藏古印精赏

  •   文字之福——步黟堂藏战国陶文遗珍鉴赏(齐国陶文篇)

  •   最美的写经书法,温雅秀润中尽显繁华

  •   数量之多,造诣之高,被埋地下近两千年,它们的出土震惊了整个艺术

  •   认竹材、识扇面——怀袖雅物

  •   清凉世界(一)——有关扇子的事情都在这里了

  •   一座消失的王城竟藏着神秘图案!

  •   他家的窗花贴了五十年,揭下来后居然能在上海换一套三居室

  •   神秘殷墟!沉睡了三千年的文明密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