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新石器考古书单

摘要:   1985年至1989年,我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参加了奉化名山后、萧山跨湖桥、湖州邱城、桐乡普安桥等重要遗址的考古,负责过良渚庙前、湖州毘山、海宁小兜里、桐庐方家洲、安吉安乐、德清中初鸣等重要遗址的发掘,负责或主要负责编写出版了《反山》、《庙前》 ...

  1985年至1989年,我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参加了奉化名山后、萧山跨湖桥、湖州邱城、桐乡普安桥等重要遗址的考古,负责过良渚庙前、湖州毘山、海宁小兜里、桐庐方家洲、安吉安乐、德清中初鸣等重要遗址的发掘,负责或主要负责编写出版了《反山》、《庙前》、《毘山》、《小兜里》等大型考古报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了《中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南方、北方卷)、《神人兽面的真相》、《土筑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等专著,《良渚玉器线绘》还得到了大家的欢迎,还协助本所负责编撰所刊,以及相关文集和图录。1999年、2001年先后配合芮国耀、王明达先生整理瑶山、反山遗址,绘制全部出土遗物,按单件计超过7000件,对新石器时代玉器有了些心得体会,2006年被浙江省文物局聘为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阅读是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时就喜欢买书读书,工作之后,随着条件的逐步改善,买书读书的劲头一直没减,至今,估计买的书刊应该超过2万册了。

2012年5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讨论良渚玉器标本,左起:秦岭、吴小红、方向明、邓振华、赵辉、盛起新

  作为一个长期在省级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需要承担大量的业务工作,除了在工作实践中的不断进步,阅读也不可放松,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阅读,也是我们必须的工作内容。

  最近,经常看到大家推荐书单,畅谈阅读心得,收获颇丰。借此,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作为一名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专业书单。

  一、文物法和管理条例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不仅是文物考古事业的保障,也是平时在工作中宣传文物考古的有力工具,每一位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都需要熟读文物法和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考古学科和行业的目的和意义。第三章考古发掘,第二十七条,“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第三十一条,“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工作的原则和依据。

  2014年11月28日第二次修订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四章考古发掘,第三十二条,“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占地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其中明确规定从事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单位,是“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这是对像我们这样从事考古调查探勘和发掘单位的明确定性。除了海洋滩涂等七类不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之外,5万平方米的基本建设应当报请,如果是地下文物埋藏区,就读应该直接报请。第三十四条,“因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这也是我们考古研究所用于考古项目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依据,规定即按《国家文物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办法》(国家文物局【90】文物字第248号)。

  二、行业操作规程和装备设施配备导则

  法律法规是文物考古事业的保障,那么行业操作规程和装备设施配备则是文物考古事业的基础,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以及我们培训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针对新规程作的学术稿件,是每一位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8年国家文物局印发《考古装备及设施配备导则(试行)》,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考古学科和考古行业健康发展,确保考古工地和出土文物安全,不断提升考古装备设施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考古装备和设施配备的要求,也是对一线文物考古工作者从事业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必须的装备和设施是进一步加强文物考古工作的前提。

  三、考古通识类

  考古学专业的教学,每所大学各有特色,各有要求。我就读的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与民族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专业一起,置于人类学系门下,除了人类学、民族学等课程之外,考古通识类课程讲授按时段从旧石器时代考古至隋唐考古。工作后由于从事专业的要求,专业阅读面越来越窄,这时候,工具类的辞典、年鉴和考古学教科书就成为必备的案头翻检读物。

  百科全书自然首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夏鼐和王仲殊两位先生的“考古学”前言,对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的分支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做了系统详尽的说明,两位先生把考古学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现在我们一般把下田野的考古都笼统地称作“田野考古学”,以有别于书斋考古学,其实大规模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方式方法确实与针对性很强的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不同。美术考古学、水底考古学(当时不叫水下考古学)等属于“特殊考古学”,两位先生也作了界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条目释文收集到1981年底,距今已经快40年了,编辑委员会中所有的委员都已经走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考古、国外考古的14位主编、副主编,绝大多数的先生也已经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也是1981年之前中国考古学史的精华浓缩版,我们期待增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能出版。这本我作为案头工具书的百科辞典,当年同宿舍吴卫红同学,为了顺利考取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的硕士,硬生生地把这一大厚本翻软,也是一段佳话。

  前阵子,非常荣幸接受邀请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的玉石器条目的增补任务,我特地在孔夫子网上买了一册199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那也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

  王巍总主编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我也参与写了两条,虽然我听说一些老师对个别条目的内容有些歧义,但是辞典分类词目非常有体系,也面面俱到,附录的中国考古学大事记(1899-2012)弥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不足。

  与文物考古密切相关的其他工具书,推荐[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5年),查阅珍宝部的“琮”,皇王部的“颛顼高阳氏”,收录的清清楚楚。还有[汉]许慎《说文解字》,玉部除了玉之外,共139个字,涉及玉的定义、玉料分类、玉的颜色和声音、玉器种类、琢玉工艺等等,不一而足。

  读大学时就开始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工作后因为写了条目可以获赠一册,所以或买或受赠,一直都未中断。1989年奉化名山后发掘时,有次与吴如祚先生聊天,说起年鉴看什么的问题,我说那些新发现几乎翻过就算了,吴先生纠正我,说那才是不能放过的。2014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年鉴》由原先的文物出版社改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32开改为16开,1984年年鉴32开372页,2017年年鉴16开841页,翻了4.5倍,足见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我以前还曾计划通过年鉴数据来纵向和横向考察每个省市、每年、各时段考古的成果,一定非常有意义,只是最后实在觉得太费时间才作罢。

  除此,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以及文物编辑部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国家文物局编《中国考古60年(1949~2009)》(文物出版社,2009年)。我曾非常有幸参与了《中国考古60年》浙江部分的撰写,现在期待《中国考古70年》出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每年遴选年度考古项目三四十项,是了解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一个权威窗口。记得和芮国耀兄到还在红楼办公的文物出版社校对《瑶山》报告时,张昌倬老师就对这书很得意,还说要一直维持80元的定价,从2002年开始快二十年了,居然确实继续了每册80元。我自己也有负责的三个项目上榜,桐庐方家洲、安吉安乐、德清中初鸣,每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终评竞争太残酷,年度重要发现比较放松,值得阅读。

  虽然我们研究所不承担大学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但因为与地县文博单位合作交流密切,还承担全省田野考古培训的任务,加之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对象的复杂性、考古学科与日俱进的时效性,阅读系统的考古学教材仍有必要。首推《考古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第2次印刷),栾丰实主持编写,钱耀鹏、方辉副主编,是一本很适合在实践中学习和参考的考古学教材或工具书,内容系统、全面,极具中国考古学的特色。这本是之前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荆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的升级版,栾老师曾自豪地对我说:很畅销啊。2016年所里承办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浙江省田野考古培训班”,我们就把这书发给学员当做教材。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200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文黑白版,当时我先买先翻读后马上告知曹锦炎所长,曹所长在火车上阅读,觉得太好,马上指示给所里考古人员人手发一册。现在第六彩色版由复旦大学陈淳教授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据说《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7版首次提到了“良渚”,我在亚马逊买了英文版,英文太差,通过索引查到第568页提到了“Liangzhu”(The Liangzhu Archaeological Site, an urban center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southeast China, has UNESCO Word Heritage status and a fine new museum.)。我其实知道保罗·巴恩比科林·伦福儒早,1995年-1998年普安桥发掘时,赵辉老师带了一本繁体字版的牛津通识读本保罗·巴恩《考古学》,写的太有趣了,还有里面的漫画,读完后还专门复印了一本,后来应该送给了同事楼航,当然现在简体字版早已经有了。

  不能光看英国考古学教材,我觉得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等翻译的美国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也值得一看,“意识形态与象征系统”章节中的有关文字、符号系统阐述的非常简明扼要。

  中国版考古学田野实践普及读物,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当然现在是有点陈旧了。我还买过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业务学习材料《考古学基础》,非常有时代感。

《考古学基础》第299页“田野考古发掘常用的几种工具”

  除了百科全书、教材,选编的经典不妨一读。李伯谦、陈星灿主编《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以理论和方法、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秦汉及以后为专题,遴选了31篇经典文章,李伯谦先生的绪言非常详尽,几页纸就把重要的考古报告、论著都罗列了(《毘山》印错为"畀",第9页),选录的经典,可以按文索骥,扩大阅读面。此外,吕遵谔先生《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回顾与瞻望》批评繁昌中国第一把刀和蔚县300万年最早石器,火力非常猛,我们现在的批评精神实在太少了。唯一遗憾的是,选录的一些文章,更多侧重学术史。在讨论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也没有提到“玉器时代”,选录的经典,更没有一篇涉及中国古代玉器,这对新石器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是极大的遗憾。好在之前,中央民族大学杨楠编《考古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选录的篇目相对全面,其中就有吴如祚和牟永抗《玉器时代说》、中村慎一《城市化和国家形成——良渚文化的政治考古学》、卢兆荫《略论汉代的玉璧》等。杨楠教授原先是我们研究所的同事,勤奋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考古通识类中不能缺了专业报刊,《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三大杂志、《中国文物报》,都要力求每刊每期能粗粗翻阅,大体有印象。最近些年,地方文物考古期刊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方文物》、《江汉考古》、《考古与文物》值得关注。唯一最可惜的是《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尹达先生还为创刊号作了《衷心的愿望》,可惜1989年停刊,后来再继续的《史前研究》,那已经面目全非了。

  四、有关考古学史

  规避学术史的学术研究是不存在的,学术史的厘清,是正确树立学术观的前提,也是学术健康发展的保证。阅读学术史是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方向的重要途径,虽然全面系统的中国考古学术史著作还没有,但推荐阅读以下作品。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我特别记得张光直先生的序,“将陈先生叫做书痴,恐怕是他没有想到的”,这本书是“任何人要想了解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学每一件特征的来龙去脉必读的读物”。

  陈洪波《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这次是陈星灿先生给陈洪波老师作序,“要了解中国今日之考古学,是可以从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大陆期间短短21年的历史里发现线索的”。之前我先阅读过陈洪波老师的博士论文,得知要出书后,就建议陈老师一定要脚注,因为注释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陈老师后来客气的很,还把我名字写在后记里,可惜陈老师在偏于一隅的广西师大从事教学,实在太屈才了。

  王巍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第一、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2015年),编委会确定了严格的入选基本条件,牟永抗先生得知入选后,还对入选的考古学家按地域、按学历、按年龄等进行了分析,也是一部学术史。两册共收录118位考古学家的传文,牟先生的传文是我在他原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而成,牟先生原稿整理后以《有奋斗、有目标才是学科》,发表在《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如果要有趣或者有点“考古八卦”的,阅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主编《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定爱不释手。赵辉老师在序中说,采访了二百多位师生校友,“录音整理出的文字资料两千余万字”,遗憾的是已经过去8年了,第二辑还没有出来。我还特别钦佩采访大纲的重要撰写者常怀颖博士,这要做多少的准备,阅读多少的资料才能让老先生们侃侃而谈啊。

  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不能不了解夏代、夏文化,附录三篇早就拜读。我曾对孙庆伟教授说:厚厚602页其实一般人蛮难读的,不熟悉考古资料的对考古语言叙述龙山、二里头没有感觉,不熟悉文献的对复杂化的夏史很吃力,“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但是人人争读《鼏宅禹迹》是不现实的。不过,三联书店居然首印就8000册。

  《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1年我在桐庐方家洲工地,一口气把十册读完,真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考古学史,那时盛行QQ日志,当时还写了两篇读后感,读到1964年4月12日夏先生阅“牟永抗的吴兴丘城发掘报告”,当晚就打电话告诉牟永抗先生,牟先生得知后很激动。我常对大家说:要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不看《夏鼐日记》那怎么行。听说郭大顺先生一直在整理“苏秉琦日记”,真期待啊。

  五、考古学和历史学经典著作

  每个学科和行业都有经典,经典就是精髓、代表、完美、方向。中国考古学虽然仅仅走过百年,但考古大家留下的经典,常读常新。

  推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三卷本,又2017年全五册)、《李济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苏秉琦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新版张光直作品系列九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954年、1962年李济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蔡孑民先生纪念日上做了两次关于中国上古史重建的演讲,按李济先生的说法,第一次是由考古学的立场,第二次是根据史学家察古今之变的立场。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夏鼐先生、尹达先生也多次提到古史重建的问题,但是真正落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秉琦先生发表《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最后以1994年《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出版告一段落。新世纪以来随着探源工程关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总体特征的归纳,修订“远古时代”指日可待。前阵子一些学者讨论学术史,对夏先生、苏先生提出一些看法。我觉得对于李济先生、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有非常准确的历史定位,李济,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的学者;夏鼐,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事业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苏秉琦,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事业的指导者和大学考古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张光直先生作品系列中我最喜欢《美术、神话与祭祀》,买了好多版本,张先生在中译本作者前记中说也是他“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1986年张光直先生发表《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明确地指出“王权、巫术与美术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特征”(文物出版社编辑部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这段话,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也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精神领域考古指明了方向。

  《牟永抗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文集由芮国耀、胡继根、我协助编辑,篇目和排序都是牟先生最后审定,文集中系统收录了牟先生对于“玉器时代”的所有阐述。最近,严文明先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严文明著:《丹霞集——考古学拾零》)中提到:“由于中国的铜器出现得比较晚,在整个铜石并用时代的数量也很少,而玉器特别发达,成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重要标志。如果强调中国自身的特点而称为玉器时代,也许是更为恰当的”。从事浙江地区考古工作的一定要读牟先生文集,从事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更是必读。同样,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演进模式,也绕不开“玉器时代”的讨论。

2016年11月25日良渚考古80年,左起:张勄、中村慎一、牟永抗、王明达、刘斌、杨楠、赵晔(本人拍摄)

  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严文明、张忠培两位先生的著作当然也是常读常新,我差不多买了两位先生所有的专著。严先生的有:《仰韶文化研究》(增订本)、《史前考古论集》、《中华文明的始源》、《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长江文明的曙光》、《考古学初阶》、《求索文明源》、《足迹:考古随想录》、《丹霞集——考古学拾零》,我尤其喜欢最近出版的《丹霞集》扉页的严先生照片题词,“学术有传承,发展靠创新。传承知根脉,创新是生命”,这二十字,分明是对于我们大家的寄托。张先生的有:《中国北方考古文集》、《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2018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张先生《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我按张先生自己写作前言的落款时间排序),全程参与编选的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总结了这三本文集的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考古学史意义、可以适时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国考古学史也是中国考古学思想史、考古学大家来写考古学思想史。

严文明《丹霞集——考古学拾零》题词

  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也是必读的书目,俞先生论述的人类进步过程中物质、精神、社会三方面的关联性,不正是目前中国考古学还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吗?虽然我不喜欢阅读张承志先生的作品,但是他和俞先生之间的对谈,令人回味,俞先生所谓“诗的考古学”,就是活生生的有热情的“人”的考古学。

  2012年我赴台北参加汉学会议期间,在史语所买了由张忠培、俞伟超署名的《考古、文明与历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汉学讲座1997),这个大家一定不太有。

  除了考古大家的经典,《史记》、《尚书》、《楚辞》、《吴越春秋》等相关古代典籍的阅读,对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也不能少,尤其是《史记·五帝本纪》,3800余字,记载五帝时代物质文化的,有干戈、宝鼎、策、彤车白马、璇玑玉衡、五玉(五器、五瑞)、三帛、琴等;涉及观念形态的,有敬授民时;涉及聚落演进的,有聚、邑、都。早于夏本纪的五帝时代,约当于龙山时代,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怎么能不熟读“五帝本纪”呢。

  中国古代史是考古学专业的必修课,不过由于学科设置上偏重田野实践的考古学与文献整理研究的狭义历史学,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区别,对于至少超过一万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研究,考古学和文献历史学彼此交流融汇的平台很弱,这对于历史学是一个损失,对于考古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赵辉教授曾引严文明先生的话,说严先生认为,“考古学是传统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或高级阶段的产物。考古学以物质遗存为史料,扩展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考古学需要针对物质资料的特点开发自己的研究技术方法,发展自己的阐释理论。在这个意义上,现阶段的考古学与文献史学尚有很大的区别。但若放眼将来,考古学和文献史学一定会融汇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历史学”(赵辉:《怎样考察学术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国古代史经典,我推荐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四卷本《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当然,考古学经典类还包括经典的考古报告,就不在这里一一评述了。

  六、新石器时代考古专题

  因为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严文明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都是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即使资料已经陈旧过时,但框架结构,也就是谱系类型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考古对资料的依懒性太强了。1963年张光直先生在耶鲁大学首次出版《中国考古学》,1968年、1977年、1987年分别修订出版了第二、第三、第四版。现在,可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几乎每年都在改写历史,尤其是最近些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开展,良渚、石家河、石峁等重要新发现不断刷新对于新石器时代发展水平的认知,也正因为如此,阅读、翻检相关考古报告、简报是平时学习和研究的必修课。2019年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我所组织相关业务人员,按时段、按学科分支总结浙江考古四十年以来的学术成果,要求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回顾总结,也展望未来,要学术鲜明,资料详实,要有系统的学术史叙述,出版了《浙江考古(1979~2019)》(文物出版社,2019年),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按照已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分别阐述,并另设制玉工艺和遗存一节,脚注资料来源准确,可以按注索骥。

  考古报告、简报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作为资料都需要通读,但是个人的精力有限,具体的工作要求各有不同,类似的区域性极强的学术总结、展望类综述,值得随时翻检。

  在浙江地区做新石器时代考古,具体到某个考古学文化最典型、最重要遗址的考古报告,是必读书,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的《浦江上山》(文物出版社,2016年)、《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马家浜》(文物出版社,2019年)、《河姆渡》(文物出版社,2003年)、《南河浜》(文物出版社,2005年)、《毘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卞家山》(文物出版社,2014年)、《小兜里》(文物出版社,2014年)、《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钱山漾》(文物出版社,2014年)。新石器时代的浙江疆域还没有形成,研究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当然要纳入到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乃至更广阔的东亚地区的视野,这就对资料的阅读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江苏、上海以及接壤的皖江、赣东、闽北的考古资料一定要熟悉,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的考古报告要了解,这也是前面提到必备“考古通识类”书目的原因,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资料兼具研究的考古报告,阅读量很大,是不可能一字一句读完的,如果仅是涉猎,当然要有技巧。报告章节目录、前言结语必须读,图版和线图必须翻,尤其是插图,因为能反映遗迹和遗物的平面、剖面和结构,最近些年考古报告插图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是专项研究为主要的阅读,那就需要对照着插图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这也对考古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全面、系统地公布材料,全景式地体现多学科合作成果。

《毘山》第380页本人绘制的器物图

  制玉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端的手工业技术,特殊资源的玉器体现了观念形态和原始信仰,反映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耗工费时制玉工艺背后的支撑是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和有序的社会组织保障,尤其是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成为维系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良渚玉文明也为中华玉文化奠定了基础,良渚玉器形和纹样的美术考古研究更是探索远古时代精神文明领域考古的重要内容。有关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和遗存,参见《浙江考古(1979~2019)》章节正文和脚注目录索引。牟永抗《牟永抗考古学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邓聪《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杨建芳《长江流域玉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邓聪、刘国祥《玉器起源探索》(香港中文大学,2007年)等也是值得推荐的书目。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对于东亚玦饰的研究,提出东北地域是玦的原生集团,长江中下游及日本本州至九州是受传播形成的次生玦饰中心集团,是非常有前瞻的卓识。

  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的阅读,还不可忘记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蘋先生,邓先生著述颇丰,还曾自豪地说资深的博物馆学家是可以先于考古学家辨认出古物的,这种自信很值得从事田野考古者的深思。推荐邓淑蘋先生新近出版的两部文集:《古玉新诠:史前玉器小品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古玉新释:历代玉器小品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16年)。

  七、民族考古、美术考古等拓展类

  2011年,历史学(中国历史)、考古学、世界史成为历史学门的三个一级学科,但是考古学科的交叉学科性质并没有改变,考古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的关系也没有改变,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了解与考古学密切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拓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更使得考古学获取的信息能够被最大化地利用。我对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了解远远不够,只推荐王昌燧编著《科技考古进展》(科学出版社,2013年)、袁靖《中国科技考古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两册,自己主要阅读民族考古和美术考古等领域的书籍。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容观瓊先生就向我们灌输《人类学概论》,传授“真理存在于各种学派”,民族考古学不是简单的民族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而是拓展考古学探索人类行为和过程的视野。民族考古学有“南汪北宋”之称,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宋兆麟先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大学读书时,就是必读书了。南是云南民族学院汪宁生先生,《汪宁生集》(全四册,学苑出版社,2013年)很全,我阅读的是《汪宁生论著萃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最近重新讨论瑶山墓地和良渚原始文字,重读汪宁生先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1981)、《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1987),启发很大。

  台南艺术大学黄翠梅教授在引苏格拉底“艺术是人类灵魂的锁钥”时,说:“没有艺术史眼光的考古学研究,无法窥探古代文明与人类的灵魂;而脱离考古学视野的艺术史研究,则可能使文明和人类的灵魂遭到扭曲”(黄翠梅:《变动中的疆界——艺术史与考古学的学科对话》(黄翠梅主编:《2003海峡两岸艺术史与考古学方法研讨会论文集》,台南艺术大学,2005年),这段话,对于我触动很大。

  美术考古类书籍,我推荐《刘敦愿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杰西卡·罗森《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以及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刘敦愿先生的文章都不长,但回味无穷,《根据一张古画寻找到的龙山文化遗址》就是一篇有趣有味的佳作。大学读书时我对结构主义很有兴趣,应用到图像学的研究,结构和层次、构成元素的分析,是解开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图像比较研究的基础,对于良渚玉器神像的解读就是利用这一方法,所以雷德侯《万物》值得一读。实际上,考证繁琐但颇有成效的已故京都大学教授林巳奈夫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美术用力颇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中文版后,我把杨美莉老师介绍给上古社吴长青老师,希望能出版林巳奈夫《中国古代玉器》简体字版,但愿心想事成。研究图像、研究美术史需要有更为开阔的时空框架,杰西卡·罗森教授对于中国考古艺术的阐述,从宏观到微观,从远古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都有她独特的远见,参与《祖先与永恒》翻译的都是很厉害的年轻学人,中文版读起来非常流畅,550页《祖先与永恒》第1次印刷6000册,2017年又第2次印刷,我都买了,买了就读了两遍。巫鸿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纪念碑性”》一文是中国古代美术与西方古代美术的第一次接轨,《眼睛就是一切》对于理解良渚神徽重圈大眼的美术表达形式有极大的启发——是威力还是凝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自然以西方美术史为出发,但是第一章“奇特的起源”对远古美术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关于神秘力量、无视事物的真实、图案的统一与和谐、神的引申和最初的文字等。

《中国古代玉器》第205页林巳奈夫1981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透过玻璃柜绘制的吴县澄湖刻纹陶罐纹样

  中国考古学越来越世界性,了解国外考古,尤其是了解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启发性的世界古文明就很有必要。2016年商务印书馆2016年中文版“古代社会生活史手册”丛书值得阅读,《古代玛雅生活手册》、《古代埃及社会生活手册》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我还阅读过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埃及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刘文鹏先生在自序中特地提到了他的两位师兄——刘家河和毛昭晰,“毛昭晰教授每逢访日总是收集有关埃及的日文书籍赠送我,特别是最近,他又送给我上面提到的两部埃及考古学著作”,真是佳话。2018年,为了更好地贯彻“走出去”的精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合作的方式,参与洪都拉斯科潘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回来后我写就《积极加入探索中美洲玛雅文明的考古队伍——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赴洪都拉斯科潘考古遗址的报告》,还受到好评。今年浙江省委宣传部支持“良渚考古图书出版”项目,我们考古所年轻人将翻译出版世界古文明的代表性著作,敬请期待。

  说到拓展类阅读,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当然需要知道商周考古,甚至要了解历史时期考古的基本知识。我买书读书一般截止到商周,十分精美的历史时期考古报告,也买也读。在环城西路考古所时,不止一次听牟先生说起过,在考古所建立之初,是决定将吴越建国以前的考古研究与史前看作一个整体的(浙江先秦考古)。做新石器时代的了解商周考古,不仅仅只是钱山漾、广富林、马桥文化填补时间上的空白,而是了解文化和族群的变迁、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传承、聚落分布和模式的嬗变,某种程度上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也是为了商周考古。2019年9月浙江省考古学会在温州组织主办浙南先秦考古与海洋文物资源调查座谈会,前一个主题就是我力主的。当然,商周考古的荐读任务应该留给我们从事商周考古的同事。

2014年9月29日安吉安乐遗址清理汉代砖井

  作为一名在基层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业务人员,除了要从事主动性考古项目,更要承担繁重的基本建设考古和抢救性考古项目。但是,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工作最终目的是构建和完善我们的历史,保护、传承、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针对性的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拓展性的涉猎阅读是重要补充。每位研究者的工作对象、工作重心有所不同,工作旨趣也会有所差异,专业类的阅读面、阅读方式都会不一样。我们是阅读者,同时也是写作者,这样,阅读的意义就更显得重要了。

  有些书是要精读的,有些书是用作工具的,有些书只要翻翻纲目,还有些书一时用不着,但是关键时候往往会用上,所以,不要担心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要纠结的是书架够不够大,房子够不够大,读好书,读正确的书,永远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有次与黎毓馨兄路上闲聊,喟叹说读了好书现在都记不住,阿馨说:那就多读几遍,多读几遍就记住了。好书实在太多,推荐不完,也读不完,但不用急,只要阅读好书,我们一定会有收获。现在我买书,一般是京东和孔夫子网,博库书店很少去,但我支持实体书店,希望政府像扶持国有图书馆建设一样扶持国有新华书店,当然也要鼓励民营书店,他们是市场化的重要补充。妥善解决实体和网点的图书价格差,除了新市场经济的要求,出版业和书商不能回避知识产权的保护。

  2020年3月7日一稿,4月4日修订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