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高筑楼台风雨中——五凤楼记

摘要:   五凤楼万国朝圣图 聂剑帆 画  五凤楼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初称则天门,唐玄宗开元年间称为五凤楼。五凤楼是历史名楼,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是洛阳的文化地标。五凤楼侧,古迹众多,文化厚重。  隋唐宫门五凤楼  关于五凤楼,《元河南志》这样记载:“(洛阳)宫城,曰紫微城。”“南面四门,正门曰则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

  五凤楼万国朝圣图 聂剑帆 画

  五凤楼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初称则天门,唐玄宗开元年间称为五凤楼。五凤楼是历史名楼,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是洛阳的文化地标。五凤楼侧,古迹众多,文化厚重。

  隋唐宫门五凤楼

  关于五凤楼,《元河南志》这样记载:“(洛阳)宫城,曰紫微城。”“南面四门,正门曰则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其太奢,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改五凤楼。”

  则天门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宫城的正南门。唐朝焚毁又重建后,仍称则天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应天门,后改为神龙门,又复称应天门。该门的建筑形制,据隋《大业杂记》载:“则天门两重观,上曰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百二十尺。”经考古实测,则天门的东西两侧,向南突出巨大的双阙,阙址保留长度45米,阙南端宽30米,阙与城门之间有宽17.5米的城墙相接,相接处加宽到21米,整个平面呈凹字形。城门进深25米。门址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有120米以上,南北超过60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多)的巨大建筑,可以想见它的雄伟壮观。

  则天门是隋唐帝王的政治活动中心,郑王朝、武周、伪燕之开国大典都在此举行,历代皇帝多在此颁布诏令、宣布大赦、举行大酺(pú)、接见使节、接受献俘等。

  但是,《元河南志》“天祐二年改五凤楼”的记载,是错误的。实际上,五凤楼之名,最早出现在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郑处海编的《明皇杂录》一书。该书说,唐玄宗在洛阳,大宴群臣于五凤楼下。又命令三百里以内的县令、刺史,率领本地的乐工、乐师等赶来参加。

  另外,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成书的《剧谈录》记载:“皇城守阍者,白昼闻五凤楼中有人歌云:‘天津桥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

  显然,“五凤楼”之名,最早起自唐玄宗时期。唐代五凤楼毁于唐朝末期的战火。

  五代北宋五凤楼

  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时期。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是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迁都洛阳。《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说:“太祖即位,将都洛阳,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意思是说,朱温将迁都洛阳,罗绍威取魏州的建筑材料,建立了五凤楼等。

  后梁为后唐所灭,《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说,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二月一日,后唐庄宗亲自在圜(yuán)丘祭祀昊天上帝,礼仪结束,宰相率百官按次序称贺。然后,庄宗回到五凤楼,发布大赦天下的诏令。诏令说:“大赦天下,凡在同光二年二月一日天亮以前,所犯罪行不论轻重以及按通常赦免仍不能宽恕的,都加以赦免。”“是日,风景和畅,人胥悦服。议者云,五十年来无此盛礼。”

  《宋史·太祖纪》说,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派李仁祚等修复洛阳宫室,包括五凤楼,为迁都洛阳做准备。次年三月,宋太祖出巡西京洛阳。四月,宋太祖合祭天地于西京南郊,登五凤楼,宣布大赦天下。

  《宋史·真宗纪》说,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驾临洛阳。二月十七日,“御五凤楼观酺,近臣预座,唯亲王别教坊乐。端门内为山车二,每车前后设乐,凡四部。旱船四,每船设乐一部,以船翼车而进。其进至楼前,退至端门。楼前东西街为棚各三,每车设乐一部,凡六部。乐作,东西迭进。召洛阳父老五百人座楼下,赐饮。十八日,复御楼,赐宗室、百官宴于都亭驿。翌日如之”。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说:“五凤楼在府城(河南府城洛阳)内,后梁太祖即位,罗绍威取魏良材为之,宋梁周翰尝作《五凤楼赋》。”北宋梁周翰的《五凤楼赋》描述了五代北宋五凤楼的景观:“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翘翼,若鹏运风;双龙蟠首,若鳌载宫。丹楯霞绕,神光和融;朱楹虹植,晴文始烘。绣楣焜燿,雕栱玲珑;椒壁涂赭,绮窗晕红。双阙偶立,突然如峰。平见千里,深映九重。奔星坠而交触,灵景互而相逢。”

  五凤楼侧之古迹

  宫城之南为皇城,又称太微城、南城、宝城。皇城的正南门为端门,端门南侧为天津桥,过天津桥可通至外郭城的正南门,即定鼎门。从五凤楼至定鼎门,被称为天街。

  皇城的天街段,非常宽敞,实际上是个广场。广场东侧,是东朝堂,东朝堂的东侧和南侧,分布着门下外省、殿中省等衙署。广场西侧,是西朝堂,西朝堂的西侧和南侧,分布0着中书外省、四方馆等衙署。

  广场西还有一处皇家花园,唐文宗时任东都留守的令狐楚其作《皇城中花园讥刘白赏春不及》云:“五凤楼西花一园,低枝小树尽芳繁。洛阳才子何曾爱,下马贪趋广运门。”这里的“刘白”指刘禹锡、白居易,白居易写有《五凤楼晚望》一诗。

  隋皇泰元年(公元618年)九月,隋朝皇泰帝杨侗,令宰相王世充在五凤楼东侧建周公庙,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的缔造者周公而修建的庙宇。唐太宗贞观年间和玄宗开元年间,都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将完颜宗翰将富庶繁华的洛阳城一把火烧毁。从此,直到明朝建立前,隋唐五代北宋洛阳宫城及皇城区域是一片废墟。金元所建洛阳城,即今洛阳老城,在这片废墟的东侧。

  明朝初年,在今黄梅路东侧出现一个移民村庄,移民以酿酒为业,此村定名叫杜康村。民国李健人《洛阳古今谈·古迹拾遗》说:“杜康村,今称杜村,在洛阳城西,传即杜康古宅。”杜村还是明清时官盐店集中区,穿村而过的街道称为盐店口街。

  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周公庙旧址上重建周公庙,后来又多次重修。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国民政府考试院驻周公庙。国民政府撤离后,在周公庙设有中原社会教育馆,又将这里辟为洛京公园。周公庙古建筑群,现存有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两庑、东西厢房等。

  明朝初年,在周公庙旧址东侧,创建范文正公祠,纪念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在范文正公祠东侧,创建二程祠,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在二程祠东侧,创建刘文靖公祠,纪念明朝政治家刘健。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在刘文靖公祠东侧,创建尤子祠,纪念明代理学家尤时熙。这四座祠堂毗邻,纪念洛阳五位先贤,因此通称五贤祠,南侧的街道,称五贤街。民国时期,五贤祠遭到破坏。

  五贤祠东侧为洛阳县城隍庙,建于明朝初年,后来多次修缮。晚清时,县城隍庙的布局是,庙内有大殿,供奉城隍神,左右厢房各八间。大门朝南,门外有石马两匹,左右站立,迎面有戏楼。每年三月十五日有庙会。1932年,在此设名行都慈幼园。1938年,在此创《行都日报》。今为豫通街小学。(郑贞富)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