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调查记录

摘要: 前言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北20公里处的库车河(铜厂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台地上。苏巴什是维吾尔语“水头”或“龙口”的意思。该遗址是晋到唐期间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经过千余年的风吹雨淋及外国探险队的破坏性的挖掘现已面目全非,但现存的残垣断壁和佛塔仍显示出昔日的宏伟和壮观。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呈不规则分布,大部分遗迹都集中于地势起伏不平的河岸。整个 ...

前言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北20公里处的库车河(铜厂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台地上。苏巴什是维吾尔语“水头”或“龙口”的意思。该遗址是晋到唐期间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经过千余年的风吹雨淋及外国探险队的破坏性的挖掘现已面目全非,但现存的残垣断壁和佛塔仍显示出昔日的宏伟和壮观。

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呈不规则分布,大部分遗迹都集中于地势起伏不平的河岸。整个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40米其上主要有三座佛塔。北部的塔距中部的塔约200米,它所处地势较高,平面呈方形,塔分为3级,为土坯砌筑。中部的塔建于中部土岗上平面呈方形塔身圆形土坯筑成,塔分4级,塔顶呈穹形塔身,中部有一圈柱洞可能存有木骨,塔周有围墙但大部分已塌毁。

南部的塔平面呈方形土坯垒砌。塔分为3级。顺东河遗址向北过一干沟见有一排南北向的房屋遗址。沿一条小路可抵遗址最北端。最北端有一段残长约20米的南北向的墙。此处可能原来也是寺院。在东区遗址东向100米处有上百座石堆墓。南端遗址可能原来有许多庙宇但现在基本上都已塌毁。

苏巴士佛寺遗址(东寺)遗存调查中主要根据建筑遗存的组团方式进行登记编号,采用SD-10方式,其中SD分别表示“苏巴什佛寺遗址”和“东寺”,数字编号原则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顺序编号。洞窟侧采用SD-DK-1方式进行编号。

 

 

 

 

 

 

 

 

 

 

 

 

 

一、苏巴士佛寺遗址(东寺)第一区遗存调查

编号:SD-1

名称:(佛殿)

位于整个东寺佛寺遗址区的最南端,为一东西方向偏北一长条带遗存。整个遗存损毁严重,地面残余多处土包状堆积,偏东可见有几处房屋形态,均面南,房屋宽320cm,隔墙厚60-70cm,部分采用双墙形式。采用砖石和石砾泥土层交替砌筑方式,层厚8-10cm

 

 

二、苏巴士佛寺遗址(东寺)第二区遗存调查

编号:SD-2

名称:(佛殿)

地面仅余残迹,基本形制已不可辨,东侧已形成豁口,疑为整个东寺佛殿区的进出口。

南侧地面似有一低矮墙垄,依稀可判断有三间房舍模样。

西侧一土台,似一佛塔建筑,南北长约7m,东西宽约5m

 

 

三、苏巴士佛寺遗址(东寺)第三区遗存调查

编号:SD-3

名称:(佛殿)

整个遗存区损毁严重,基本难辨其形制和用途,现存主体主要主要是东侧一排墙垣和地面依稀可见的一点痕迹。

建筑遗存位于4号遗存区的南侧,并与其相联接,依山就势顺坡向南依次降低,西与5号遗存区、南与2号遗存区可能相连共同组成一组完整的佛殿建筑群。

北侧佛殿仅余东墙和南墙东都一段,南侧佛殿因东侧斜坡原因,向西错进一段,形成约5m的偏移,现仅余东墙。

再逾南一处佛殿建筑同样只余东墙,殿内则现较为规则的下挖式房屋格局,不知是当年的底层房屋还是后世所挖凿而成。

整个佛殿东墙垣随地形地貌折成多个角部(组合角部)。佛殿东南角部极其厚重,似有角楼形式,并再折拐一角,疑为整个东寺佛殿区的进门之处(门面东,进门后折拐向北依次进入各个佛殿)。

从墙垣外侧可见其在建造时先用大型鹅卵石垫砌基础,然后在其上用砖石砌筑。

主要病害情况:

1)主殿东墙内侧表面风蚀严重,草泥涂层全失,墙面凹凸不平,有两排规则孔洞。墙体顶部似有降水漏斗,墙体上部有渗水暗沟。墙体中部一渗水孔洞下穿墙体,东南角上部缺失成豁口。

南墙风蚀严重,底部有堆积。

殿内积水两处。

2)南侧佛殿南北墙仅余小块残部。东墙中部一条冲沟,北墙与东墙结合处裂隙张开,已形成东西对透,并成为降水下渗通道,墙根形成积水下陷区,并有孔洞穿墙。

3)再逾南佛殿仅余东墙,墙顶已缺失,残墙有三处缺口,墙中一孔洞,形成东西可穿透的门洞,墙面风蚀严重,小型冲沟多处。

4)整个佛殿内侧地表一层小型冰川石砾,地表冲沟、积水下渗,并可见下渗溶蚀孔洞多处。

5)东南角外侧面处可见多条小型冲沟外,最主要的病害之处当为两个较大的水蚀孔洞,西侧一处60cm×50cm,已完全深达墙体内部,应为墙体内侧水流下渗洞穿墙体底部所致。东侧一处宽20cm,高150cm,深可量150cm,为水流在墙体内部淘蚀而成。另整个角部根底水蚀严重,形成向内的淘蚀凹槽(缝),并可见有水流痕迹,墙体一条结构性裂隙上部已形成张裂。

6)角部往北一段东墙外侧损毁最为严重,根底全部形成淘蚀凹槽,在中部洞口两端达到最深,约深60cm,已致使上部墙体呈悬空状。墙面亦风化严重,呈凹凸不平之势,洞口北侧墙面可见两条墙内降水通道(暗沟)。洞口周边墙体最为危急。

7)整个东墙(包括北端)均坐落在一个陡坡之上,墙基下即为倾角在60°以上的陡坡。

8)主殿南墙外侧上部已剥蚀掉一层厚度为30cm的墙体,并致使东南角上部缺失,仅西侧接近拐角处相对完好,甚至还保留有草泥涂层。剥落部分墙面可见3条冲沟痕迹,墙面凹凸不平,冲沟上部均是暗沟形式,可见墙顶降水下渗的破坏程度之严重。

南墙外侧底部一小型淘蚀凹槽。

9)主殿东墙外侧在东南角部有一高3m,宽1.3m的坍塌区,致使上部墙体悬空。

10)整个东墙外侧整体相对完好,但底部形成整体性淘蚀凹槽,南端墙面一条主要冲沟和其旁一条小型冲沟,墙面多处孔洞。

南端根部一透水孔洞,应为佛殿内部或墙体上部降水穿透墙体而成。

 

 

四、苏巴士佛寺遗址(东寺)第四区遗存调查

编号:SD-4

名称:(佛殿)

位于5号遗存区的西侧,紧临库车河,整个佛殿建筑区依山就势,主殿位于整个遗存区的北端,其北侧地面建筑无存。顺坡而下应有2-3组佛殿建筑。

主殿为平面方形结构,长宽均约10m左右。北墙残余东西两段,中部形成豁口,一条地表流水冲沟穿墙而下;西侧墙垣仅余南部约1/3;南墙垣残余东西两段,中部殿门处形成豁口;东墙垣保存相对完整,墙外侧一条从南向北逐级而上的坡道。

整个佛殿建筑为砖石砌筑而成,砖块尺寸为30×25×10cm,墙面表层2-3cm的草泥涂层。

主要病害情况:

1)西侧临库车河崖壁,主佛殿南侧的建筑损毁多与崖壁的失稳有关,现主殿西墙临崖3m左右,流水冲蚀和崖壁失稳对文化遗存构成巨大威胁。现崖壁处已加砌一道地面高1m左右的水泥防护墙,20129月又在外侧3-4m加筑一道4m高左右、宽30cm左右的防水冲刷墙,其内外两侧均未作填充和堆砌,仅可起到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但墙内侧积水排泄不知如何解决。

2)北墙西段墙面一冲沟,沟宽30cm,深25cm,下端已将墙体冲蚀成一个扇面状,并引起墙面局部的塌落。墙体底部有淘蚀凹槽,已引起上部墙面失稳和坍塌,最终形成高约2.5m,长2.5m的凹槽,致使整个北墙西段向南倾斜,情况危急。墙体北侧坡地地面积水下渗致使地基基础破坏,渗水向南穿过墙体,现墙面可见5处墙体内部渗水孔洞,已经深达墙体内部,最深可达30cm左右。土体松软、挤压也致使墙垣有向南倾覆的可能。

墙垣内部的渗水通道对墙体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洞口可见流水冲刷痕迹,周围土体已呈松软状态。

渗水淘蚀和不均匀沉降也致使墙体出现沿墙体走向的裂隙(裂隙面与墙面平行),局部张口已达10cm,有形成片状剥落的可能。墙体表面风化严重,墙面涂层基本全失,下部凹槽表层基本已成松软沙土。

3)北墙中段缺口已成一条主要的泄水通道,一大一小两条地表冲沟已将坍塌堆积的墙体土块切割出深深的沟痕,并在堆积土体中形成流水暗沟。地面冲沟尾部则在佛殿内部形成泥浆淤积区域。

4)北墙东段似依坡而建,外侧坡面已近达墙体顶部,内侧则风蚀雨蚀严重,偏西一部分墙体几乎完全坍塌,地面则堆积出塌落土块,残余则似主要为墙体后侧坡面。墙垣东侧表面泥浆下挂。降水下渗形成墙面孔洞多处。墙体根部形成一定的淘蚀凹槽,深5-10cm,失稳已致使凹槽上部出现沿墙面走向的裂隙,张开度近5cm,片状剥落将不可避免。

5)东墙虽然保存相对完整,但仍有许多损毁之处和重大病害隐患。东北角一条大型冲沟,形成沟尾宽达50cm,尾深30cm,地面堆积冲蚀泥土近50cm高。中部墙面原有4根贴墙立柱,现柱槽已成雨水下泄通道,并在所有冲沟的下部引起墙体局部坍塌,南部三条冲沟下部组合成一块长近6m,高2.5m的塌落区,北侧冲沟和东北墙角处冲沟下部则组合成高2.5m,宽3m的坍塌区域。

南侧第二条冲沟下部已被流水淘蚀出一个大型孔洞,墙东面坡道的流水汇集顺墙洞进入佛殿内部,进一步加剧了墙体和殿内基础的损毁。

墙面除淘蚀凹槽和冲沟引起的坍塌外,墙体内部的渗水和墙体不均匀沉降在墙体内部形成平行于墙面的裂隙,构成片状剥落的威胁。另在南侧的两条冲沟处均可见竖直状裂隙生成。

墙体内部有降水下渗通道,墙面有渗水孔洞生成,表明墙体的安全已受到极大的威胁。

6)南墙东西两段内外均有一定程度的淘蚀,从墙体截面观察,两端均表现出上下小中部大的果核状。

墙面风蚀严重,沿水平方向已风蚀出一条条沟槽(风蚀首先从砖块间灰浆层开始),沿竖直方向则为一条条水蚀痕迹,同样经年累月形成深沟,从而形成目前可观察到的墙面一个个小型鼓包的情况。

7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苏巴什佛寺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