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明朱守城夫妇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鉴赏

摘要:   1966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用料讲究、格调高雅,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 ...


  1966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用料讲究、格调高雅,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的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可见这些用具品级之高,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书斋用具的高雅品味,是研究这个时期江南地区文人案头用具组合与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材料。


1.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此件香筒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为朱缨制作的竹刻作品。在筒身图案的匾额上阳文横刻“天台”二字,左侧为阴文行书“朱缨”和“小松”篆文款识,点明了竹刻作者和图案内容。朱缨(15201587年),字清父,号小松,嘉定派刻竹名家。此件香筒的筒身上透雕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画面层次丰富,刀法精细入微。人物双眼及秤上棋子用角质材料嵌成,匀称妥帖。两端紫檀木底、盖上浅浮雕螭纹,内心钻有插放线香的小孔。线香点燃后,烟雾从石壁岩中飘出,烟雾与筒身画面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宛如仙境。

  史载朱缨以雕刻人物见长,“见者比于吴道子”,“刀锋所至,姑亡论肌理肤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恍然见生气者”,“咸谓其工非人间所宜有”。观此物,信非虚言。

  竹制香筒作为一种小型的香薰工具,为文人书斋、衾枕旁必备雅物,具有体积轻巧、装饰精美、便于携带和赏玩的特点,是明代晚期竹刻艺术蓬勃发展和香道风气盛行下二者结合的产物。

  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2.紫檀木嵌银丝浅浮雕螭纹扁瓶

  扁瓶为紫檀木整料挖成,瓶身椭圆,修长的颈部与圆鼓的腹部,构成柔美的轮廓曲线,高起的圈足为器物平添了几分挺拔的气韵。口沿外侧宽平的皮条线上和圈足外侧镶嵌了银丝回纹、山字纹,纹样来自周、汉青铜器上的纹饰,这些细部装饰使器物具有了古朴凝重的感觉。腹部铲地浅浮雕上下飞舞的两条螭纹,二螭身躯作漩涡状圆转,腿部肌肉健壮,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动感。此瓶融合了宋瓷端庄、秀美的造型和青铜器纹饰古意盎然的风格,是明代晚期案头花插类仿古佳器,其大小适中的体量,也使其适合在手中把玩。

  紫檀木嵌银丝浅浮雕螭纹扁瓶

  

3.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

  带座屏风主要分与底座相连的“座屏风”和与底座可以分开、装卸的“插屏式座屏风”两类。这件小座屏两侧立柱固定在平板底座上,故其性质属于座屏风一类。屏心装山水纹大理石,白地黑纹,黑筋清晰,质地坚硬,具有这类特点的大理石来自云南点苍山。用于抵夹立柱的站牙极薄,强度不大,主要起装饰作用。该小座屏风的特别之处在于屏风前面装有小型束腰内翻马蹄足画桌,在桌面上和屏风底板对应位置各开四个圆孔,可以插放毛笔。由于屏风前面装了小画桌,增强了屏风与底座间的牢固程度,故取消了屏心下部经常采用的披水牙子做法,而采用了壶门式券口结构。该笔插小座屏样式独特,是摆放在书桌或画案之上,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文房佳器。

  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

4.紫檀木笔筒

  笔筒的造型和品类多样,筒身有素面、线刻、嵌螺钿、银丝等多种装饰技法,其中尤以素工难做。本品全身素面,口大底小,外口下部起凸棱一周,底镶三矮足圆座,圆座口部起荞麦棱线脚,腹部扁鼓。棱口线和底座将器物分割成三个大小相宜的块面,轮廓线条平中寓变,看面简单而不单调。造型挺拔,极富张力。明屠隆《文具雅编》中记载笔筒:“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本器外口下起棱,即屠隆说的“棱口”,镶座讲究,为明代晚期文人称道“入品”的雅器。

  紫檀木笔筒

5.紫檀木嵌螺钿狻猊纹摆件

  摆件呈圆角方形。内心凸起部分打凹嵌螺钿,右下脚一狻猊纹,大头,螺发,身躯肌肉粗壮有力,造型夸张,四叶尾婉然漂浮,刻线精微,立体感强。边框嵌银丝回纹一周,足底四角挖小方足。

  紫檀木嵌螺钿狻猊纹摆件

  

6.黄花梨木嵌玉犬镇纸

  在黄花梨木长条形压尺中部嵌一玉犬,玉犬作卧伏状,圆凹点眼,尖嘴,大耳下耷,前肢右爪搭于左爪上,尾部下坠,腹部刻三条阴线表示肋骨,神态温顺,其造型和碾磨工艺具有宋、元古玉的特点,为宋、元旧物。在黄花梨木上镶嵌前朝旧物的作法,体现了明代晚期藏古、用古的社会风尚。

  黄花梨木嵌玉犬镇纸

7.紫檀木嵌玉压尺

  紫檀木长条形压尺,上面周沿打洼儿。中部嵌一玉件,中空、顶部拱起。器形小巧,可以作为压书使用。

  紫檀木嵌玉压尺

8.黄花梨木盖端石风字砚

  砚台外形因似风字而得名,也称凤字砚。前窄后宽,砚尾微翘,下安两小圆柱足,砚首着地。砚堂两侧及砚首边缘的口沿较宽,砚堂宽大,上留石眼,前有拦水线,与砚缘线相连。砚堂与砚池缓坡状相连,砚池较深。

  明代社会鉴赏、收藏砚台的风气盛行,此时端溪各名坑都已开采,砚石品种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出产的优质砚石,使端砚品质在明代晚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本品造型来自唐宋时流行的箕形砚,形体硕大,体现了明代晚期用砚厚重的特点。

  本品砚盒也十分讲究,所配砚盒为黄花梨木随砚形整挖,线条流畅,内底前端凿两个小圆洞,以承砚足,外底附四条矮足。

  黄花梨木盖端石风字砚

9.黄花梨木盖碧玉砚

  砚呈扁平长方形,砚面上碾出两个圆池:尾部的大而浅,为砚堂;首部的小且深,为墨池。碧玉打磨精细,砚背顶端一角有开料痕迹。配黄花梨木天地盖。玉砚不宜发墨,主要作用是碾磨朱砂。此玉砚表现了明代晚期造型简朴,不事雕琢的制砚风格。

  黄花梨木盖碧玉砚

  

10.黄花梨木“昭来堂”盖盒

  盖盒为椭圆形,盖顶微隆,边缘起棱,内侧斜铲地一周。子母口,上下口沿外侧起饱满的灯草线。盖内刻“昭来堂”一行三字铭文,书体来自传抄古文,笔画拉直,略带篆意。整器光素无纹、不事雕镂。

  黄花梨木“昭来堂”盖盒

  

11.紫檀木嵌螺钿印泥盒

  椭圆形,盖顶微隆,上挖凹槽,内嵌螺钿螭纹。盖顶边缘起灯草线,内侧斜铲地一周。子母口,上下口沿外侧宽而平的皮条线上周圈嵌银丝云纹,摹古意味浓重。

   紫檀木嵌螺钿印泥盒

  从朱守城墓出土的这套文房用具可以看出,明代晚期文人书房器具常用组合有:笔架、镇纸、压尺、印盒、磨墨和碾朱砂用的砚台、文房摆件,还有香筒等阅读、书写和焚香工具。这些器具应是文人在书斋中读书、作画、焚香的必备物品。

  是时,文房雅器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用材广泛,用度奢侈的特点。砚台是来自广东肇庆,为带有石眼、坑口名贵的端砚;木料有产自印度的紫檀木和海南的黄花梨木;香料也非江南本地所出;大理石来自云南点苍山;碧玉来自新疆。这些材料有的来自国内,还有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而来的舶来品。

  

  朱守城墓出土文房用品和香具

  制作工艺上,在紫檀木制品中流行嵌银丝和螺钿装饰的做法在苏、松地区颇为盛行。清代《云间杂志》中记载:“吾松紫檀器皿,向偶有之,孙雪居始仿古式,刻为杯、!、尊、彝,嵌以金银丝,系之以铭,极古雅,人争效之。”而螺钿工艺渊源更早,其原料不易获得,制作工艺复杂。

  尽管明代晚期文房用品用料奢侈,工艺复杂,费用昂贵,但其反映出来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确是尚古而朴素的。器物多素面,纹饰则仿古。明人王世性在《广志绎》中记载:“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始盛。”明人对器物古朴风格的追求主要来自于效仿宋人的仿古趣味,注重器物造型的简约,纹饰多来自三代秦汉的青铜器,器物上所书文字有的来自传抄古文,因此在明代的古朴之风中明显带有宋代的金石之气,其融奢侈于古朴之中的内敛气质,与清代乾隆时期张扬外露的风格明显不同。朱守城墓随葬的这套文房和香具,充分反映了明代晚期文人阶层尚古的社会风尚。

  文章来源:《明守城夫妇墓出土的文房和香具》 《收藏家》 翟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文化知识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