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良渚申遗成功周年记

摘要: 目及未来,这片中华文明圣地正快步走向世界续写新的文明故事阳光穿过茂盛的乔木与蜿蜒的水泽,洒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几只梅花鹿于园中悠然踱步,往来游人乘坐观光车,在讲解员介绍下,对着一座座不起眼的“土丘”发出惊叹。拂去历史尘埃,五千年前的宏伟城墙和水坝仿佛伫立眼前。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目及未来,这片中华文明圣地正快步走向世界

续写新的文明故事

阳光穿过茂盛的乔木与蜿蜒的水泽,洒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几只梅花鹿于园中悠然踱步,往来游人乘坐观光车,在讲解员介绍下,对着一座座不起眼的“土丘”发出惊叹。

拂去历史尘埃,五千年前的宏伟城墙和水坝仿佛伫立眼前。

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中华文明在全世界树立了重要标识。

申遗成功在历史坐标上刻下印记。积极履行《世界遗产公约》要求,一年来杭州高质高效推进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良渚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被按下“快进键”。

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努力将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华文化展示地——是遗址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所定下的“后申遗”时代标杆定位。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厚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让良渚文明穿越时光落在每个人心里。”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表示。

肌理更新,万物迭代。古老文明,于悄然间揭开新一页故事。

·保护:当遗产拥有“数字大脑”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余杭,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价值内涵丰富,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的实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如此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良渚古城遗址,如何在世界遗产的身份和标准下,在应对全球的访客参访、应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原住民的利益的同时,确保遗产的永续保存和传承发展?

“保护”,是余杭所面对的第一道题。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局长陶豫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属超大型和超复杂型考古土遗址,其巨大规模和复杂程度全球罕见。特别是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14平方公里,范围大、遗存要素多,周围建设压力大,各种情况复杂,保护难度很大。

在此背景下,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杭州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中心应运而生

“监测中心主要体现在监测预警系统、遗产档案库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成运行。这些建设持续了5年时间完成,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进行了较充分的调研研究,最终建成了符合良渚古城遗址大型考古遗址类遗产特色的、由监测预警系统、遗产档案库和档案数据库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说。

在“城市大脑”时代,遗产也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大脑。郭青岭介绍,遗产监测中心的监测预警系统,已具备一个世界遗产数字驾驶舱的雏形。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以几何图形、图表或其他直观形象方式,生成多个“指数”,展示在同一个大屏上,清晰有效展示各项监测指标数据——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实现“一屏展示、一屏分析、一屏联动、一屏闭环、一屏透视”的数字驾驶舱功能。

据介绍,上述数据采集内容涉及文物本体、环境气候、安全防范、自然灾害、游客管理、建设项目、景观监控、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系统对采集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能够为实时预警和遗产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也就是说,过去遗产监测运行的数据或靠层层报送,现在则如同司机在驾驶室里就能观察路面情况一般,管理者打开数字驾驶舱就能看到各项实时指标。

据统计,自申遗成功以来,监测中心持续不间断的共采集录入本体保护数据6000余条,影响因素数据480000余条,编制完成监测周报48份、监测月报11份,发布暴雨预警20次,高温预警10次,台风预警4次。

系统监测实施结果显现:2019年度良渚古城遗址总体保护管理状况良好。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情况、遗产使用功能均未发生变化。良渚古城遗址大气、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环境的监测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自然环境因素对遗产的影响轻微。遗产区、缓冲区内无严重污染工业企业,无人口疏散需求。

让遗产保护管理数据“动”和“跑”,实现遗产保护管理数据“全”而“准”,余杭正持续加强“日常巡查+科技预警”,以数字化赋能保护管理。

·研究:开启全新考古时代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前夕,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曾表示,不论申遗成功与否,考古工作都在朝着解开谜题的方向按部就班地开展着。

“保护是前提、研究是基础”——学术研究,可谓良渚古城遗址及良渚文化实现持久发展、推广的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要素。

2019年年底,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考古中国——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2020—2025年)”大课题,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19—2022年)”也正式启动,良渚古城遗址正是这两项国家级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课题的指引下,良渚古城遗址开启了“后申遗”时代的全新考古工作。

按照大课题设计,良渚古城考古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可划分为3个层次:良渚古城城址区格局的新认识和精细化考古发掘的开展、良渚古城郊区聚落的全覆盖式勘探、良渚古城腹地的区域系统调查。

以良渚古城郊区聚落的全覆盖式勘探课题为例。在古城城址区以外分布着面积超过40平方千米的郊区。良渚古城城址区的勘探结束之后,勘探工作的重点转入古城以东的郊区聚落。

刘斌及团队通过勘探了解到,在原先认为没有遗址或遗址分布较稀疏的地方还有更多遗址,且遗址密度成倍增加。良渚古城东北已完成360万平方米的勘探工作,共发现良渚时期台地97处,而原先调查仅发现约20处遗址。

根据一系列调查和勘探,刘斌及团队推测良渚古城以东的郊区聚落台地总数将会超过600处,占地总面积预计25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有2至3万人,与古城城址区居住的人口大致相当。

预计2025年之前大致可完成良渚古城遗址郊区聚落的系统勘探工作,届时考古专家们将会对古城以东郊区聚落中台地、河道等遗迹的分布情况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分析良渚古城的控制范围、城乡结构、人口规模、组织形式、经济生产、统治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承:解码良渚文明基因

为加深对良渚遗址宝贵价值的认知,进一步解码良渚文明基因,良渚学也成为良渚遗址综合保护的重要内容。

根据良渚文明薪火传承计划,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推出良渚学研究计划,包括突出“良渚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地位,做大做强良渚研究院;创新研究机制,加强跨学科的良渚学研究;以遗产价值研究、文化遗产学和博物馆学为重点,将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实践过程中的好经验、好方法总结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以遗产价值研究带动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研究,形成“一体两翼”的良渚文化研究新格局。

此外余杭还深入校地合作,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长三角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持续加强与各级文物部门对接,全力支持田野考古、跨学科研究;完成《张忠培论良渚》《严文明论良渚》《良渚与古代中国》等图录、书籍出版工作,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

“没有研究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只有做到学术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做到良渚文化影响力的与时俱新。”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周黎明说。

聚焦“文明圣地”定位,余杭持续放大“良渚声音”。

成功推动良渚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互办展览,良渚文明故宫特展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次;推动良渚古城遗址展亮相上海进博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果展对外开放;举办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行活动,邀请科林·伦福儒勋爵再次开展学术讲座;举办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首届良渚文化艺术周活动,全国10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成《良渚共识》……将良渚文化推至更大的舞台,这条传承之路充满曙光。

·利用:文旅融合开启良渚IP新异彩

在新文旅时代,余杭深知,探索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良渚文化IP打造至关重要

一年来余杭坚持创新,探索活态利用,充分发挥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遗产、文明圣地的辐射效应、集聚效应,规划建设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良渚遗址风情旅游线正式上线。

据介绍,该旅游线整合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瓶窑古镇、苕溪小镇、窑北杜城港南美丽乡村等优质旅游资源,让游客感受良渚文化魅力,体验田园生活有了新的选择。据统计,“五一”期间瓶窑古镇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三倍

“重头戏”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更是于“五一”期间突出互动体验游,满足游客多层次的参访需求,包括开展“古城GO 乐淘淘”余杭优质农产品畅享节、研学定向闯关、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等游园活动,网上预订门票可谓“一票难求”。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指挥部)旅游开发部副部长、杭州美丽洲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自去年申遗成功以来共接待访客150多万人次,目前计划联动周边景区资源,合作串线,推出相应游线。同时,以良渚博物院二期为重点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规划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未来将全面完成公园基础配套、保护展示、智慧旅游等提升工程。

在产品上,余杭培育打造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瓶窑老街等文旅景点,对遗址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挖掘与开发,对旅游线路进行高标准、有特色、有深度地规划布局;在产业上,该区则以良渚文化为本底,做好文旅+美丽乡村、文创、研学、特色小镇、小城镇等产业融合文章,通过融合延伸产业链,以产业活力点亮美丽经济。

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利用好良渚古城遗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首个“杭州良渚日”暨首届杭州良渚文化周活动在杭州启动。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提出,要以设立“杭州良渚日”为契机,坚持世界眼光、民族特性、科学精神、文化自信,高水平推进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不断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努力成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使中华文明圣地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盛世光芒。

他提到,要推进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建共享长三角良渚文化旅游圈,高水平谋划建设良渚国家文化公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文化交流,让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活”起来、传下去,更要“火”起来、走出去。特别是要切实放大“良渚效应”,全面加强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形成世界遗产群落,与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地标联动打造“中华文明之旅”,着力提升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使杭州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目及未来,这片中华文明圣地正快步走向世界,续写新的文明故事。

图片:余杭区委宣传部、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