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欧洲扇里的“中国风”

摘要: 2020年初,河北博物院举办了“欧扇千华”展览,华美多样的扇子引起大家的关注。尤为瞩目的是扇面中比比皆是的中国元素,扇面中对中国人物的勾勒、对中国园林的描绘以及随处可见的中国花卉纹样,让观者沐浴了一场欧洲扇里刮过的中国风。欧洲扇(本文所指欧洲扇特指欧洲折扇)起源于中国。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 ...

2020年初,河北博物院举办了“欧扇千华”展览,华美多样的扇子引起大家的关注。尤为瞩目的是扇面中比比皆是的中国元素,扇面中对中国人物的勾勒、对中国园林的描绘以及随处可见的中国花卉纹样,让观者沐浴了一场欧洲扇里刮过的中国风。

欧洲扇(本文所指欧洲扇特指欧洲折扇)起源于中国。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到18世纪,欧洲扇成为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由此发展出既与欧洲艺术潮流相呼应,又明显受“中国风”影响的扇文化。

“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时尚界。关于“中国风”的阐释,中外学者有很多不同见解。牛津大学出版的《在线集艺》对中国风的解释为:“源于法语‘中国’(Chinois),它是指由中国或伪中国的装饰母题所主导的一种欧洲美术。该词最常用于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所创作的装饰艺术品,这一时期也是欧洲与东亚贸易与思想交流的高峰阶段”。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休·昂纳(Hugh Honour)在其著作《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对“中国风”发端、流行与消退做出了最简明的界定:“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

在欧洲的传统认知中,“中国风”是指来自中国或按中国风格仿制而成的小件物品或依据中国品位而制作的艺术品,泛指欧洲国家流行的一种由中国或伪中国的装饰母题所主导的一种艺术风格。“中国风”流行时期,社交活动中的宫廷贵妇们都以手执一柄装饰有中国人物、中国园林或中国工艺的扇子为时尚,这种流行趋势助推了欧洲扇文化的发展。

  中国人物

18世纪,欧洲一些传教士、商人、艺术家等随使团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人的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返回欧洲后仍然津津乐道于中国的所见所闻。随之,欧洲一些艺术家开始创作表现中国人生活场景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法国艺术家布歇的《中国皇帝上朝》《中国集市》《中国庭院》等中国组画(现藏于法国贝藏松美术博物馆),画面中的中国皇帝头戴高冠、身着长袍,旁侧的人物也都是奇装异服,纵然有羽扇、雨伞、瓷器等中国元素,但这些人物形象与场景充满了戏剧性,显然与实际不符。这正是当时的欧洲观者眼中充满浓郁中国味道的画面。欧洲扇上的中国人物形象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制扇艺术家在扇面上(图1)或绘制头戴斗笠、褐发高鼻的道士,或手摇羽扇、双目深邃的文人,或是身穿袍服、满腮胡须的老者。在这些用明暗法绘制的中国人物周围,常常配有瓷器、画轴、羽扇等道具(图2),甚至还有代表中国文人品格的松、梅等植物(图3)。内容虽为中国故事,但通过那简略成一条线的轴头、冷暖色的柳枝、双眼皮的仕女、略带滑稽的斗笠以及家具器物中透视法的熟练运用,无不透露着难以掩饰的西画技法与欧洲视角。

图1 “两个老翁”扇

纸、象牙 高28厘米 扇面用水粉画描绘两个中国形象的道士在树下对谈的场景。大扇骨顶部雕刻一个中国男子在一座宝塔上。

2 “争论” 扇 纸、竹 高29厘米

图3 “梳妆”扇

纸、漆木、象牙 高28厘米 扇面中间描绘室内一位优雅的中国女子在梳妆台前盘发髻,几个侍女在旁边侍奉。两边描绘花园人物。人物用象牙贴面。

欧洲人对扇面上装饰中国人物的喜爱间接催生了一种极尽奢华的制扇工艺:象牙贴面,即人物的面部和手部用象牙或云母绘制并粘贴到扇面上,这就是风靡一时的外销扇——“满大人扇”(mandarin fan),又称“官家扇”,大多产自中国广州。此类扇面上绘有很多清装人物(图4),布局繁密、色彩艳丽。曾经从中国传入的折扇在欧洲普及后,反过来又影响中国外销扇的制作。

图4 “敞篷”扇

纸、象牙、丝 高30厘米 此扇双面彩绘满大人形象,以象牙贴面,以丝绢贴衣,多人手中执有折扇。画面分为两层,正面有34个人物,背面有32个人物。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被西方人认为是“无规则之美”的杰出典范。英国的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在他的论文《论崇高之美》中赞美中国园林:“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经营布置之美上,其美令人赏心悦目,却又显得那么自然,没有明显的让人一望便知的规律和部署……”

18世纪70年代起,法国成为欧洲模仿中国园林的中心,有关中式造园的原则、方法、风格、样式的争论促进了中国园林文献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被大量模仿,在欧洲掀起了造园热潮。

在欧洲扇中,中国园林(图5)或带有中国园林趣味的花园常被作为扇面主题,在这幅扇面的描绘中,两位女子在赏花品画,老者策杖,童子携花,错落参差中充满对中国园林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如果忽略掉规整的树冠、透视精确的席榻、极具立体感的衣褶以及蕾丝状的领口,确实表现了柳荫簇簇、怪木嶙峋、老树枯槎的“不规则之美”。

图5 “中国园林”扇 高29厘米

宝塔、凉亭、窗棂等园林小建筑是更为普遍的装饰题材。宝塔不仅是表现中式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一种符号,经常出现于扇面中或暗藏于扇骨里,以此来彰显“中国风”。这些几何状的窗棂格、象征性的宝塔,与中国真正的园林建筑存在很大差异,但这些东方小建筑能把观者带入对遥远中国的想象之中。

  中国花卉

中国花卉与西方静物中的花卉有很大不同,往往选取一枝或一段加以概括性的表现。在装饰艺术中,这种折枝花卉组合成固定的纹样,广泛应用于一些服饰、家居与器物的装饰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纹样通过瓷器和丝绸传入欧洲,对欧洲艺术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的推动者蓬帕杜夫人采用中国纹样,设计了一种带有“蓬帕杜纹饰”的瓷器来取悦路易十五。在丝绸设计中,花卉图案由画家华托和布歇来创作,这些以花卉为主题的丝绸刺绣,被称为“花的帝国”。

当时的法国贵妇们喜欢穿着绣有中国花卉图案的服饰参加宴会,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雅风度。扇子作为时尚配饰,刻绘或织绣中国花卉图案也颇为流行。一种是在中国人物或园林的扇面中作为配景,或者在扇子背面独幅出现,这种花卉图案也相应地选择中国原有的图案,比如牡丹、梅花。花朵同样使用勾勒、填色的画法,但用色厚重而概念化,与中国瓷器上的绘画非常接近。

另一种是选用西方流行的花卉,比如玫瑰,但形式是选用中国式折枝(图6),这种绘画更多采用西方技法,主要用色彩来表现物象,与静物画中的花卉更为接近;还有一种是丝绸刺绣,这类扇面选用丝质,图案使用刺绣工艺,无疑是受中国丝绸的影响,这种丝绸质地的扇面显得更加华贵典雅(图7)。

图6 “花束”扇 纸、贝母 高35厘米

图7 “花卉”扇 绸缎、玳瑁 高24厘米

在扇面描绘的场景中,中国人物悠闲而惬意,中国园林舒适而有趣,中国花卉典雅又富贵。尽管这些图像有些不太准确,但真实反映了以欧洲人的视角看中国文化的具体细节,自然流露了文化交流中别有意趣的“中西碰撞”,从而生动展示了文明在互鉴中生成的多彩画面。

编辑:张洁唯 卢阳

审核:冯朝晖

本文刊登于2020年8月11日《中国文物报》第6版专刊投稿邮箱:wwbshoucang@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